井陉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大王帮村
所属乡镇:南障城镇
阅读量:84
发布时间:2025-02-13 18:43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大王帮村

A-1-12石刻的村碑.JPG

调查信息

  • 调查时间:2015 年 7 月
  • 调查者:吕拉宾、吕晓庭、王锁成、王拴喜、王海林、吕喜平
  • 登记时间:2015 年 11 月

1. 年代

  大王帮村:据井陉县志记载。相传建于汉朝中期。传说王莽赶刘秀路经此地,故得名“大王莽”,因讳“莽”明代早期改为“大王帮村”。


2. 形成原因

  为避战乱,开荒造田农耕,秦.汉时期迁徙。


3. 类型

  山村。


4. 地质

  东高西低,东西走向。非钙质石英岩石,土质浅薄石多土少,沟坎山陡。


5. 自然面貌

  大王帮村,东高西低,四面环山,地势走向东西。形成了“三沟,四街,八面坡”之形状。南、北、东三道沟溪水汇集村中向西而流。梯田地块,山岭蔓延起伏,植被茂密诱人,空气新鲜,水质独特。东南高俊,西北低矮,二龙吸蛛、凤凰展翅之山脉。

6、民族

  汉族。


7、姓氏

  王、吕、杜、仇。


8、人口

  225户,623口人,其中:男346人,女277人。


9、生产

  大王帮村地处河北省井陉县西南部深山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土地多为山岗坡地,新型农业机械无法使用,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保持着古老的传统模式,人担驴驮。“驴”是我村生产、生活主要农具,如:耕耠、擦耙耕地,驮土、送粪,收获果实,推碾拉磨。多为自繁自养。家家户户都养驴,在过去全村最多时候达到268头。现在有110头左右。

  农业生产:村民以农为主,二十四节为适时播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豆类,山药、高梁。花生、棉花、芝麻、荞麦等。好中地块种植高产作物小麦、玉米、山药为主,中次地块谷子、豆类和花生等经作物。
  养殖:以驴、牛、羊、猪、鸡为主,少许养兔、蜜蜂等。随着时代发展,驴、牛逐渐减少,牛已无人喂养了。现在主要是养“猪”,自己建棚饲料养殖几百头的为增加自己经济收入。养“羊”,现在只有两户养殖羊共有200多只,以自繁自养出售为收入。主要是养“鸡”70%户养殖,多为笨鸡,下蛋自食,出售增加收入。

一、生产

1、大王帮村至今还延续着传统的农耕种播方式。主要农具“驴”,全村现有110左右头,农户散养。由于我村地处山区,坡陡路窄,驴是我村生产、生活农耕、农播、驮运主要农具。耕地:耠地、耙地、种地都是用驴。两头驴各套在一起合拉一犁进行耕种。送粪:驴被上鞍,驮上拢驮往农田里送粪施肥。送粪的主要农具是鞍子和拢驮。鞍子用木头制作的鞍插,再用布制成桶体中间夹旧被套垫好,这样做成鞍子。拢驮、用荆条编制而成。用于驮土、送粪,收获庄稼。播种:适时季节套上驴耕耠好地块,耠沟点播或种式种播各种农作物。

2、农作物田间管理:多用于小蒿锄、大锄锄楼1至2次,村民家中蒿锄每户不少于2、3把,老式大锄每户至少1、2把,新式大锄每户不少于2、3把。村民都是用传统的农耕方式进行农田管理。

3、农作物秋收储仓:粮食收成后,上房晾晒,晒干后脱粒存放。使用仓囤存放。仓囤均用荆条编制成圆柱形,高1.2米左右,直径2米、2米以上。上套芦苇编制席条围圈。此仓囤现在还继续使用。储藏任何粮食,宜久存防虫蛀防霉烂。现在存放少许用大瓮,大部分还用传统的储藏方式存放粮食。

4、菜园种植浇灌:菜园地分部在水源就近地块,种植品种西葫芦、南北瓜、长短豆角、茄子、西红柿、辣椒、大白菜、大葱、红白萝卜、蔓菁等。浇灌,平浇少,多为石甃砌圆口深井,一般在3米左右,井边垒上两石跺放上挑水杆具,用柳条编制半圆形的“柯老”或水桶,一人拔水,一人压个垛来浇灌。至今还在延续使用,现有深井12眼,挑拔水杆具12套,柳条编制柯老5个,撈碌3个。

二、生活

1、住房:全村住房,90%以上农户是1962年以前建筑的,均为整体土、石、木结构,四樑八柱,檩条套连一体房屋,多为上房瓦房,陪房平房四合小院,坐北向南,墙体加厚,室内土皮墙涂白,住上冬暖夏凉,舒适体健。随时代发展逐步改进,加之多年失修墙体房顶严重破损,部分农户重新翻修,前墙更换为红砖或混凝土结构。街道、巷道、台阶2014年前均为平板石块砌造,部分水泥硬化。

2、吃:一日三餐,平常均以当地特色---咸饭为主,干粮、以玉米面糍菜称菜饼、锅煮玉米面饼、馒头为主。面条、馒头、烙饼、咸食、煎饼、一锅熟、小米捞饭等。逢年过节蒸年糕、做豆腐、包水饺,熬大锅菜。

3、穿:农村一般化,不赶什么时髦。八十年代前穿鞋多为布鞋,旧布片多层麻绳纳制鞋底,布縍圆口、方口。现在穿的极少,逐步改进为胶底,松紧布方口鞋。现在着装以买为主。任保持俭朴普装。


10、历史见证物

一、碑石

1、【明】万历42年重修关圣碑

  东阁:“重修关圣碑”直隶正定府井陉县大华乡障城庄王莽村。万历42年岁次子五月21甲寅 立。碑体1.2米×0.6米×0.2米,青石造。

  {泰干桥记}嘉庆十四年仲秋吉立“功德碑”至今205年,碑体1.2米×0.06米×0.18米,(北沟桥)

  “重修碑记”盖闻前人创於前端,赖后人继於后,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兹村就有戏台三间,暨流后辈快人瞻观不意于民国十一年又五月间,大雨忽作被河倾催村中,父老目观心伤不忍,坐视越及民国十二年五月视率子弟,勇跃直前一时之,轮力者有人输财者,更有人欢欣鼓舞,不日告成其气象规模,比以前之景色十分壮丽此,所以继前人之志,正为子弟造万世之福也,草草数语以垂后世云。

2、【清】王氏家族石碑记

  (1){本支百世}“皇清故先考高祖 王文广元配母氏之墓” 直隶正定府井陉县障城庄王帮村 清泉社十甲、大清光绪捌年岁次 立。碑体1.4米×0.62米×0.2米,碑帽0.75米×0.42米×0.36米,{帽脊两边兽头,瓦垄勾沿滴水},青石造。

  (2){则为恩孝}“皇清故曾祖府王翁“讳”汉中元配甄太君之墓”正定府井陉县,己酉年丙子月甲子日 立。碑体:1.3米×0.47米×0.18米、碑帽(瓦垄型},青石造。

  (3){源远流长}“清故妣考王翁“讳”玘先元配赵氏之墓”正定府井陉县清泉社十甲,己酉年丙子月甲子日 立。碑体:1.25米×0.43米×0.16米,碑帽(瓦垄简单型),青石造。

  (4){源远流长}“清故妣考王翁“讳”玘道元配李氏之墓”正定府井陉县清泉社十甲,己酉年丙子月甲子日 立。碑体:1.25米×0.43米×0.16米,碑帽(瓦垄简单型),青石造。

  (5){本支百世}“清故先考王翁、讳、敬、配高刘二氏之墓” 正定府井陉县清泉社十甲,大清咸丰元年秀春榖旦,碑体1.5米×0.5米×0.18米,碑帽(瓦垄型)青石造。(碑址近洼)

  (6){本固枝荣}“清故先考王公 讳 净元配王氏之墓”正定府井陉县障城庄王帮村清泉社十甲,大清光绪二十九年 立。碑体1米×0.5米×0.2米,青石造。(碑址西岭)。

3、【清】 杜氏家族碑记

  (1){万世流芳}“皇清杜翁 讳 朝荣、朝花 欧阳太君”井陉县王帮村耿庄社十甲,大清故乾隆四十九年,碑体1.84米×0.65米×0.2米,石桌0.8×0.45×0.4,青石造。

  (2)“皇清杜翁 讳 官配李氏之墓”雍正二年 立 。碑体上大下小1.7米×0.68米×0.12米,青石造。 皇清杜翁 讳 林配李氏之墓”雍正二年 立 。碑体上大下小1.5米×0.68米×0.12米,青石造。

  (3){流芳百世}“清故先考妣杜公 讳 瑞 李氏之墓”乾隆七年壬辰日 立 至今172年。碑体1.5米×0.7米×0.18米 ,青石造。

  (4){本支百世}“清故先考杜翁 讳 清秀元配王氏之墓”直隶正定府井陉县王帮耿庄社十甲,大清光绪十一年岁次己酉年己卯月 立。碑体1.26米×0.52米×0.18米,碑帽(瓦垄型)青石造。

  (5)“皇清耆士光祖杜怀县之墓”嘉庆八年岁次癸亥闰二月十二日 立。碑体1.8米×0.72米×0.2米,青石造。

  (6){本枝固荣}“清故先考杜文昌配李氏之墓”嘉庆八年岁次癸亥年 立,碑体1.68米×0.78米×0.2米,青石造。

  (7)“皇清侧登仕朗杜府君 讳 朝廷配张氏 太君”光绪十五年四月吉旦立。碑体1.38米×0.57米×0.15米,青石造。

  (8)“佳城清故处士杜公 讳 广禄”,碑体1.68米×70×12. 石桌子0.8米×0.48米×0.4米。青石造。

  (9) {则为思考}“皇清处士杜府君 讳 光礼配张氏太君。”光绪葵卯年十年立,碑体1.20米×0.50米×0.15,青石造。

  (10){源远流长}“清故处吉恩授农官杜祯号支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戌三月季春。至今236年。碑体1.50米×0.55米×0.16米,青石造。

  (11)“皇清显考升高杜公 讳 怀登元配吕氏之墓,”道光三年二月清明 立,至今192年,碑体1.45米×0.6米×0.18米,青石造。

  (12){流芳百世}“清故先考杜翁 讳 九信配尹、李氏之墓”直隶正定府井陉县障城庄耿庄社十甲,大清光绪十一年 立。碑体1.4米×0.6米×0.15米,青石造。

  (13){本支百业}“皇清先妣考杜翁 讳 田元配高氏之墓”,正定府井陉县障城庄王帮村耿庄社十甲,大清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吉旦。碑体1.45米×0.5米×0.18米,青石造。

  (14){真终追远}“清故先考杜翁 讳 九富原配蒋、梁氏之墓”,大清宣统三年五月十二日 立。碑体1.65米×0.6米×0.2米,青石造。

4、【清】吕氏家族碑记

  (1)“清故先妣考吕公 讳 岗元配李氏”,秀林社一甲,宣统元年岁次丙子月。碑体0.8米×0.35米×0.15米。青石造。

  (2)清故先考吕翁 讳 连金配高氏”民国十九年十一月立。碑体1.5米×0.5米×0.17米。青石造。 大王帮村明、清时期古石碑盛多,因时代变迁大部分被损毁,已无法完全记载。

二、文献

  本村独立成册文献早已经失传,有关记载散见清朝康熙始至民国及建国后的新版《井陉县志》。

三、族谱(家谱)

1、王氏家族

  据资料记载于明朝隆庆年间,高祖王文广自井陉县北张村迁来。至今(1567—2015年)448年。高祖王文广(母氏),之墓在村东坟洼立祖。四百多年王氏家族,在大王帮村这片土地上敷衍生息。目前已传至第十八代。期间迁址本县滴水岸底、七狮村、罗峪和山西省等地。为王氏家谱世代传承,不忘祖恩美德,家谱供案,辈辈有人记载相传。本家谱于公元二零零七年七月重新编印制,新本谱百余本下放各户留存相传记载。由本族后人王录庭、王栓喜、王锁成修编。

2、吕氏家族

  据资料记载早年始祖吕勋迁至大王帮村立祖,具体年代,从何迁来已无所知。据世代传承计算至今约350来年。吕勋世族为五大支系,及吕杨、吕亨、吕贡、吕江、吕明分支。至今已传至十五世。期间迁居首都北京、省城、县城、南王庄等地。为吕氏家族世代传承,于2010年5月新编制家谱百本分户留存记载,本谱编制精细,世代人口考证、现在人照片、族规祖训、氏族传说、世族陵寝分布、本族大事记等均记载在谱。由本族后人吕国宪、吕拉宾、吕丑文修编。

3、杜氏族谱

  据资料记载,明朝隆庆年间,杜氏迁徙到本村,高祖杜朝荣、杜朝花兄弟二人,欧阳太君清乾隆四十九年,东平坟立祖。至今四百多年。已传至十五世,早年迁址南障城村、南芦庄、苍岩山等地。本家谱早年初修,二00三年正月重新修编、抄制杜氏家谱相传记载。

  大王帮村共有王、吕、杜、仇四大家族,各族对本家族族谱供案颇为重视,世代有人传承记载。真所谓“世间万物,人贵尊于他类,因其知。知何?是幼知父母而后知宗亲,再知事物。知父母而生存,知宗亲而生德,谓之人性。知事物而生智,谓之人才。不知后世孙者,不论以为过,不知前辈者,确铸以大憾。是曰,族人聚祖前议之,众愿续修家谱,须每人努力,共举家业为荣”。

四、家训

  王喜灯家北楼房檐下有清代书写的宋体黑字“克勤克俭节约兴家耐苦耐劳和睦之家衣食力求俭朴” 的家训。在大王帮村的房檐下像这样的家训和名言、警句有数十条,充分显示了大王帮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文书契约

  王帮村现保存地契房产买卖文书有一百余份,年代从清康熙年间到建国前。选其主要简述如下;

1、【清】土地买卖契约

  立文约人仇进良,因为无银使用,今将印子地四亩三分,东至吕三春,南至王才贵,西至王明,北至道。四至分明上下土木相连憑中人曹日章、李进禄作成。出卖與李三纲永远为业。言定价银一十三两五 其银当日交足外无欠少。

  此字为证。

  随带徵粮一亩二分

  中人;杜怀智  郝国期  杜祯  李守忠

  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   立

2、【清】房产买卖文书

  立卖契人王才良因为无银使用,今将自己庄窝蘭地一处东至道,南至王才傑,西至吕三賢,北至道。四至分明上下土木相连。今憑中人王才献说合作成,出卖與杜怀登永远为业,言定价银叁两整,其银当日交足,外无欠少。恐人失信故立此字存照。

  拆割事钱二百

  中人:杜怀进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立

3、【清】房产买卖文书

  立卖契人,杜怀艮,因为无银使用,今将自己庄窝一处,东草房二间,西草房一大间东至杜怀明,西至王才柱,北至岸。四至分明上下土木相连。今憑中人王才傑、王信说和,出卖與杜怀登为業,言定价钱二千二百文整,其钱当日交完并不欠少,恐人失信,立字为证。

  中人:杜怀明     王才栋

  雍正元年三月初六日    立

4、【清】房产买卖文书

  立卖契人,吕克福因为殡祖母无钱支用今有北瓦房二间,房后空蘭在内,前有空蘭一间,院子公夥,大门夥走,过道一间公夥。东至买主,南至吕克成,北至杜永增,西至卖主,四至分明,憑中人吕贤、吕法、吕祯说合卖与吕宽为业言明价钱伍千整,其钱交足並不欠少,恐人失信立字存证。

  中见人:武 烈  高 的  吕 法

      吕 贤  吕 祯  高 焕

  乾隆五十八年三月初五日 立


11、物质文化遗产

一、寺庙关阁

  1、村口(西阁)“三官真武阁”此阁1994年撤除重建至2006年建起基础,因无经济实力至今尚未建起。

  2、村西口“观音菩萨庙”“玉帝庙”靠背一座庙,雕塑圣像矗立,多年失修严重破损。

  3、村西口“架庙” 多年失修严重破损。

  4、村东(东阁)“关帝阁” 。据明万历42重修碑记,关帝庙应建与元末明初,历代均有善人捐资修缮。本次修缮于1998年。新修后的关帝庙,圣像高大伟武,栩栩如生,两侧壁画故事内容丰富,人物画像逼真。香火十分旺盛。

  5、村东3华里处,“山神庙” 雕塑圣像矗立,多年失修严重破损。

  6.村西3里处“大王庙” 雕塑圣像矗立,简易重修。

二、古院落

  1、进村窑墙跟,连四家底层石旋窑洞,门口、窗口石拱半圆弓形,只留一个出入口。二层土、石、木结构宅院。

  2、上面街,石砌东西圪台是大王帮村古村落旧址。共有古宅院十处,多为红石头砌墙,土木石结构房院,岸上长有千年石柏多棵。

  3、吕保琴“三合小院,土、石、木结构,北上房三间小楼四出捎(吕家、王家)伴读上房。上楼木制护梯。存放铺柜、灯台、墙挂民间信仰画像,大门左边绿石头上刻制“泰山石敢當”

  4、吕爱琴:北岸跟四合小院,石、木结构,上房瓦房三间前出檐,东房三间小楼房,南房三间平房,西房三间平房,影壁土地堂古老建造,大清同治十一年新修。

  5、杜锁小:紧靠北岸四合小院,石、木结构,北上房瓦房三间前出檐,西房二间,东房三间,南房三间。

  6、王喜灯:红石旋门楼,石木结构三合小院,墙体石砌成行整洁雅观。石木结构门楼,檐下黑字“福禄祯祥舒”。

  7、吕廷廷:西大门:桃花大石墙。东大门:园头古石门墩左右一对上雕刻梅鹿。

  8、陈家巷大虎头、二虎头故居,石木结构,隐北墙土地堂青砖雕刻制画样,东楼檐下宋体黑字“江山千古秀 花木四时春”。

三、古戏楼

  大王帮村中有古戏楼一座。建于清代,碑记民国十二年五月重建。现留存照片为证,1963年大水冲没。现舞台为1980 年村集体重建。

四、石、木、砖三雕艺术

  1、石雕:有石供桌、石墙壁。石拱旋、石门墩、石隐峰勾石、石碑、泰山石敢當“、石兽头等。

  2、木雕:有雕刻木门楼、木门窗、木家具、木高低大小桌椅。木楼梯(乾隆年间)等。

  3、砖雕:有青砖雕制隐北墙壁、土地龛、门楼、楼梯扶手、砖雕龙。

五、古桥

  大王帮村早年建有古叠石桥一座,清代石拱桥就有多座,多次毁于洪水患中,庄民历代重建,桥是当地庄民生产生活的唯一通道。村内现有石拱桥7座。

六、古石臼

  大王帮村现有古石臼4个,石臼呈圆形,口直径25—30公分,深度30—40公分。村内存放一个,南坡茶臼一个,茶臼岩一个,桥沟茶臼洼一个。石臼是古居民生活必须品,用于杵米捣面的重要用具。

七、古家具及古老农耕民俗用具

  大王帮村现有相传使用家具石碾10个、石磨8个、小黄石磨、山地梨、耠子。双腿种式、独腿种式、擦耙、立轮打卧轮水冲石磨、石碌碡、杈把扫帚、栳碌把扇车(相传南边来个狼,身背一身疮,别的什么不吃,光吃五谷杂粮)。老式木制太师椅、圈椅、方桌、古青瓷花瓶、古青瓷园花罐、沙酒壶、清代瓷盘、朱熹诗经传书一本“读书只在勤间,莫把工夫作等闲。人皆可以不能舜,我立不能孝圣贤”。乾隆四十六年购酒帐一本,纺线车、纺绳全套用具、戏箱、古石甃深井木制挑杆柯栳挑水、捞碌井内搅水等。

八、古洞:罗垴尖.常兴洞

  又称水旱二洞。处地井陉第二高山----罗垴山。山顶处有两块巨石,一块象令箭,另一块似印玺。阳坡处有水旱二洞,水洞是开采铜矿所致。在唐朝贞观年间建造正定寺大佛像用的铜,就是在这里开采。这样就形成了水洞。而旱洞则是天然而成。洞上百米处有一古庙,庙中原有小白龙是上天主管降雨之神、窦山大王等塑像。

九、山寨

  大王帮村有古山寨一座。坐落深山之上,悬崖陡壁,宜守难攻,山顶较平石头砌筑墙体圆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距寨不远处有旱井一个,吃水所用。有石臼一个捣米面所用。

十、古墓

  大王帮村王氏家族坟洼祖坟,现有清代六十年还甲子古墓十余座。相传在古代人到六十为老人,儿女们将老人送置到预先建好的墓内,每天送饭直至老人逝世为止。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文学

1、大王帮村来历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路经此沟。此沟到中部形成两个叉口,刘秀跑到右边沟里掩避,故得名“掩驾沟”。王莽追到左边沟的村里因此得名“王莽”。随着时代变迁逐步形成了三个自然村落。有王莽、掩驾沟、前头庄。三个村相差2、3华里,故称“三王莽”。此沟当地庄民称“王莽沟”。 前头庄在前叉口处.王莽在里,庄大人口多,故得名“大王莽”,因讳“莽”字,明代改为“大王帮村”。

2、大虎头、二虎头的传说

  大王帮虽村庄不大,但历史悠久,美丽传说甚多,在清末曾出了两个奇人,又称保国大将。兄弟两人,姓陈,人称大虎头、二虎头。此兄弟俩,十几岁就身高二丈,膀乍三尺,顿食斗米、斗面干饭,力大无比,武艺高强。拔树而起,常玩碌碡于手掌之中。居住在东街陈家巷,现在杜富成家。相传王莽村吕家出真龙天子,北孤台窦家出皇后娘娘,大虎头、二虎头为保驾大将。吕家真龙天子出生后夭折,窦家没有出生,大虎头、二虎头兄弟俩早生几年,因为皇帝皇后没有成事,兄弟俩空怀一身武艺,无人使用,而且他们食量又大,不到二十岁就贫困饥饿而死。坟墓在南坡陈家坟,解放后村民曾修地刨出尸骨小腿骨有一余米长。

二、民间舞蹈与曲艺

  大王帮村有西街大戏、北街秧歌、东街活折。全村有颠皇杠每年三月十五,到苍岩山出演,号称“第一杠”。正月十六过庙会“撵须耗”、打扇鼓、扭秧歌、老娘送闺女、唱钉缸、民间小调等民间艺术。

三、传统戏剧

  晋剧:大王帮村晋剧团成立于清代。有久益盛名的花脸杜台成,曾到山西教戏收徒。近代有祖辈艺人王王小、杜润堂、杜丑子。王小《井陉县志》记载井陉县型台班(娃娃班)出名须生演员。现有剧团戏装行头数十件,有古老丝织小门帐刺绣“八仙过海”、桌裙、全套莾靠均为刺绣、皮包蘑菇钉制古老戏箱两个。每年农历六月六晾晒戏装行头保存完好。剧团是夜余剧团,农闲时排练节目,演员都是本村子弟,逢年过节,串村谊演。有许多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曾在元氏县万年村一次演出八天,不返重戏。村里曾培养出名角杜丑文,在井陉县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后调到山西三矿晋剧团担任主要武旦演员。吕录珍须生演员,后调到山西小百花剧团任教师。大王帮村是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

四、传统手工技艺

(一)、手工艺制作

1、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垫

  自古至今居民穿的鞋都是自己做的,首先用麻搓成麻绳,再焙上夹子儿络上几层纳鞋底,做鞋。现在有人还在穿此鞋。

2、刺绣、剪纸花

  刺绣各种鞋垫、枕巾等。剪制各种窗花、喜帖等,四十以上人,都会刺剪。

3、做虎头鞋、猫头鞋

  现有人会做不过20人,年轻人基本上不会做。

4、荆编

  用荆条编制大花搂、宅筐、挎篓、手提篮子、粮仓、粮囤、气傻猫、笊篱等各式各样用具,老百姓用于盛粮食、盛蔬菜。此手艺始于清朝至今,现有老艺人25人。

5、编铺墩

  原料玉米皮,麦秸杆,泡湿适中,编成辫再缝在一起,用于人们坐,和椅子,凳子一样用途。有平的、高的、园的、扁园的各式各样、美观实用。

6、纺绳

  纺绳是首先把麻纺成细麻绳,再用专用的纺绳工具纺成长短各异的绳,用来在农耕生产中捆庄稼等生活用品。此工艺传承已久,至今还在延续使用。纺绳工具有3套,传承人有10余人。

7、酿酒

  原料黑枣、红枣碾腻,发酵后装禁子再用锅蒸,数天后就流出酒了。现在还有村民用这种传统的酿酒工艺酿酒,用来自己喝或送亲戚朋友。

8、纺线、织布

  大王帮村现有纺线车5个,织布机2架,过去村民自己纺线织布,做衣服自己穿。现在村里会纺线织布的不过30人。

9、扎笤帚、炊帚

  扎笤帚原料用黍稽穗枝、扎炊帚原料用高粱穗枝,用拨吊拨制细麻绳,把枝、穗分把扎一起,便于使用。笤帚用于清扫卫生、扫地用,炊帚用于刷锅洗碗。

10、榨油

  黄连子、梁子、花生、椿树子等,石碾压碎,锅蒸,用鉄股麻撘包裹成摞,杠点挤压出油。

(二)、特色食品

1、做粉条

  原料:鲜红薯。制造工序,将红薯粉碎成渣,用水稀释成稀糊状,用120目筛子过滤除渣,大水缸沉淀粉澄芡,吊包晾干,打芡和面,用专用工具漏瓢(木葫芦刻制),将其漏在开水锅里。粉条飘起捞出晾干后包装存放。大王帮村明、清时期就开始做粉条传承延续至今。现有会做粉条艺人有二十余人。每年秋天红薯收获后,开始做粉条。一般是自己做自家吃,剩余的拿到集市上卖掉,所得到的收入用来贴补家用。

2、煎饼

  用料:玉米、豆类、小麦、食油、花椒。

  制作办法:玉米、小麦、豆类用水泡软(泡湿约12小时)后,用小黄磨人工搬磨成糊沫放置花椒、食盐调料,用专用煎饼鏊子进行摊制成煎饼,美味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宜于存放是当地美食。

3、年糕

  年糕是我们这里的特色食品。逢年过节、结婚办喜事,每家每户都做年糕的传统习俗。原料:黍米、玉米比例搀合,石碾推成面粉,加红枣,用锅蒸熟,出锅切块即可食用。

4、扒糕

  用荞麦去皮碾成面粉,打成糊状,用锅加火熬制熟后,盛在盘里、碗里,放凉后食用。

5、疙瘩饼

  用玉米,锅里煮至7、8分熟,捞出石碾推成面,捏成疙瘩饼,咸饭锅里煮熟食用,香甜可口。

6、饸烙、抿絮

  用山药面、捏成饼锅里蒸熟,用专用工具木制饸烙床,压出园条饸烙,酸菜作卤,甜酸可口。

7、咸食

  用各种面粉和在一起,加水放置花椒叶或葱调料,调稀适中。用专用饱盖小咸食鏊子摊煎制食用。

五、民俗

  大王帮村明、清至今相传各种民俗习惯。

1、每逢除夕座小年,一家老少团聚一起,做上几个小菜,弄上一壶美酒,会聚一桌,谈谈各自一年的年景收入情况、家里有什么事情在一起嚰道嚰道。家长里短的说一说。大至国际国内形势,村里村外新鲜轶事,山南海北说一通,其乐融融,高高兴兴。增进家庭和睦,有利于宗族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2、大年初一,早辰吃罢饺子,本族晚辈兄弟姐妹共同拜访父辈、祖辈(磕头),表示祝福。

3、正月十六,早辰吃完早饭,爬山采柏树枝、游百病、唱大戏、组织扭秧歌,打扇鼓、跳舞表演文艺节目。晚上组织队伍,(撵须耗)“关公、周仓”朱红画脸、持刀带兵,敲锣打鼓,从村中挨门挨户至村外。意表去邪镇魔、保全村平安。

4、二月二日,龙抬头之日,早晨不让担水、洗衣服,河边摆上供桌放上供品祭奠河神。

5、二月十九庙会,(二月平安戏)历代相传至今。

6、清明节、寒食节千乡百里还乡上坟祭祖。我处清明节前两天上新坟祭上年去逝之人,前一天祭旧坟。

7、祈雨

  逢大旱之年,村民组织人员到罗垴山上请上“小白龙”,抬上“龙王爷”神位,编戴上柳条帽,敲上锣鼓,吹上喇叭儿,进行踩街,村民房上给踩街队伍泼水,转街完毕,摆上香案,供上“小白龙”“龙王爷”神位,打扇鼓、唱戏举办文艺活动,进行祈雨。

8、婚丧嫁娶

  (1)、婚事

  男女完婚,有议婚、定婚、传书、迎亲四个步骤。

  第一步,议婚。旧时重“门当户对”和“以命相择”,根据两姓家庭状况和属相,由媒约提亲,父母同意,即可定婚。提倡婚姻自由,男女自由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找“现成媒人”或家长物色媒人牵线,商定婚事,

  第二步,定婚。男女双方购买定婚衣服,要彩礼者,由女方提出,男方认可后,互邀吃喝,择定日期,登记结婚。

  第三步,传书。定婚后,未娶前数月举行。男方接女方家族亲友数量,蒸大馍馍(每个四、五两),称“拜节馍馍”,连同女方所要衣料、彩礼等物,由男方家长辈和物色媒人送去;女方设宴款待。女方馍馍分送家族、亲友,通知婚礼日期。

  第四步,迎亲。俗称“娶媳妇”。筹备婚礼,修院落、油门窗、粉刷墙壁、置办家具、整理洞房,临期二、三日,邀客、叫家族、盘锅灶、借家具、请吹鼓手,家中贴对联。女家称“打发闺女”期前置备嫁妆,迎接眷属,邀请男女送客,“压轿孩”。新郎在前,新娘(佩戴红伞仗、后红盖头)随后,男娶客、陪客后随。凡娶亲者胸前都佩戴红布条,沿途贴红禧帖。到家后,新郎下马持弓矢向洞房三射,象征驱凶。新娘下轿前娶女客用红线纤其脸上汗毛,谓“开脸”。然后,行拜天地礼,入洞房。此日,男家贺客盈门,亲友乡邻赠钱奉礼。为款待亲友,在古代“富家设宴,贫家吃面”。现代社会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民生活非常关心,颁布了很多惠民政策,农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家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富裕生活。现在过婚事均设宴招待,并请乐队、歌舞队、戏剧团开戏助兴。

  (2)、丧葬

  一般分为停尸 收殓、出丧、埋葬、复三等步骤。停尸:大病垂危,速着衣冠,棉单衣共七件,装裹完毕,用板停尸屋门之侧,尸仰卧,枕内装麦秸,板上铺褥,板下放干草。由孝子铺寝,以示儿子对老人的回报,就绪后,烧“断气钱”。

  收殓:备棺入殓,此日家族晚辈闺女蒸送“猪羊祭”供之灵前,“苫单”盖在尸体上,吊客盈门,亲友乡邻赠帐、花圈,上写挽词,以示哀悼。入殓之前棺中铺麻、掩干草、棉花,孝儿孝女向棺底扔铜钱,谓“垫背钱”,后,亲人探视死者遗体,不许号哭,防止泪滴尸身。封棺钉盖,全家举哀。择定出殡吉日。

  出丧:出丧吉日吉时之时,主丧人拉孝子大门外磕头,喊辞灵,以示鼓乐起奏,炮竹齐鸣。院内孝子磕头,请老娘头、人主、外甥、客、家族以续烧纸磕头辞灵。后,女婿外甥头顶“猪羊祭”在前,孝子执“引魂幡”由兄弟子侄辈执孝棍相扶,伛偻随后,号啕大哭。孝女晚辈拉手执棍,号哭于棺后,行至村外宽敞出停下,由亲友乡邻向灵棺前行祭礼谓“路祭”。为村做过贡献的人,开追导会“誓悼词”,做“大祭”做穿戏装“唐王大祭”三叩九拜行祭礼。后,孝子叩头致谢,祭奠完毕,由孝子在前面执引魂幡,主丧人撒放“买路钱”,将灵棺台至坟穴。

  埋葬:灵棺入墓后,前端放“万年灯”灯旁置“遗饭罐”。墓中安置就绪后,孝子先填土数铁锨,然后抬棺人掩埋坟墓,墓前置平面石垒“衙墓石”“祭台石”,引魂幡插在墓上,烧纸于坟前,谓安葬完毕。

  复三::葬后第三日,近亲晚辈,携祭品随孝儿孝女等赴坟前致祭,丧家款待来客。复三后,孝子带礼物,向人主等登门拜谢,谓之“谢孝”。

  烧七纸:从亡人逝世之日起每七天烧纸一次,至“七七”为止,谓“烧七纸”。

  上新坟:亡者上百日至下年清明前两日,近亲晚辈携礼物“上新坟”,丧家款待,丧事完毕。


13、自然遗产

一、山水石洞

1、巍巍南、北罗垴山,井陉县第二高山。海拔1143米,犹如一对雄狮南北对峙,镇守山关。山下条条脊岭,由高而下,蜿蜒起伏,汇集村中。坟岭居中出真龙天子之宝地,两边九龙环保,山涧泉水清澈见底,入口绵软甘甜。山川树种繁多,植被茂密如森。百种草药丛生,各种元素矿物质,具有很高抗癌防癌功效。这里居住十来户农家,几代人常饮此水,从未发现患癌病人,且平均寿命八十五岁以上。南山有五道深沟(椒树沟、柳树沟、正沟。石人沟、漆树沟)石人沟自然形成石人一个高达百米独自矗立沟中,多少年来饱经日晒严寒,风暴冲袭,山摇地动,至今鼎立不弯,高山下看凤凰展翅山面。春暖花开,满山遍野,松柏成林。有铜、铁矿,还有朱砂等矿藏。

2、檀树沟

  村北离村半里“檀树沟”,山高沟深、狭窄难望、层峦叠嶂。相传隋朝末年,窦建德随带三皇姑为寻找栖身之地,游遍千山万水,湖泊山川来到在此地,准备在此修行,做法让山长高,不料被放羊人发现,大声高喊“山长了山长了”,晚上又听到庄民哭笑戏闹,觉得此处离村太近,鸡犬不宁,不是理想的修行之地,三皇姑心里非常烦恼,坐在大孤石上落下伤心的泪水。到现在大孤石上有泪水滴打的痕迹。故称“仙人遗迹”。第二天跨虎南行至苍岩山栖身修行。

3、东、北垴千余亩,一马平川,土地肥沃,适宜种植高山天然作物。北漆树沟石洞,面积30平方米,高3.5米。孔岸石洞,面积100平方米,高6米。

4、山寨

  大王帮村有古山寨一座。坐落村北深山之上,悬崖陡壁,宜守难攻,山顶较平石头砌筑墙体圆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距寨不远处有旱井一个,吃水所用。有石臼一个捣米面所用。

  山场面积14400亩,现有树种20余种,中草药300余种,灌木30多种。矿藏火岩石、石英石、硅石、铜、铁等。

二、特种植物

1、千年古柏

  村东山神庙前有千年古汉柏两棵。称太行第一柏。树身高35米周长3.8米,树冠40米。生长在碧石滩上。碑记毁于战乱,记载“村东三里处,古柏伴清泉。甘泉何以贵,玉柏植何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途径此地,天色已晚,峰高山陡,树木参天,山峦起伏,荒无人烟,人马露宿,渴饮山泉,随植“双柏”,流长源远。

  两千年来,古柏饱经沧桑,暴风骤雨,雷惊电闪,山摇地动,烽火战乱,强盗骚扰等灾害,任安然无恙。而今,腰粗身高,叶茂枝粗,雄伟高大,气势磅礡地岂立在九龙口下碧石滩上。多年来,专家、学者、游人不断来此参观考察认为:古柏为汉柏,距今一千五百年以上,山石古老,仅似五太山之景,形成于四十亿年前,均属罕见。诏示后代子孙,要维护汉柏,珍惜水源,合理开发,造福于民。

2、柿子树,上千年的、身围2米以上300余棵。上百年的、几十年的八百余棵,近年来栽植嫁接数百棵。可旋柿桃、捏柿饼含糖量极高(销至全国、日本各地)。困难时期碾柿面存肌。是我村经济收入主要树种。

3、黄连树,上千年的,身围2米以上300余棵。上百年、几十年、近几年自然生长的阳坡地带均是此树。纯天然植物食用油,是我村主要食油树种,油质透明微黄,入口清香。

4、梁子树,上千年的,身围1.5米以上100余棵。上百年,几十年、近几年自然生长的约500棵,纯天然植物食用油,也是我村主要食油树种,加工后可替代柴油使用。

5、核桃树、黑枣树、红枣树

  大王帮村有千余棵,生长在田地、山坡里。

6、特种树种:漆树加工可当做漆用。橡子树接果可食用。山核桃树果可食用,树皮可入药。山杨树等。

三、特种动物

1、“驴”现有110余头,农户散养,集中轮放。是我村农耕送粪、驮运收获果实、耕地、耠地、种地、推碾拉磨主要农具。

2、山猪、猪貛、猫貛、山鸡、石鸡、狍子、山羊、八角梅花鹿黄鼠狼、鸡豹,夜鹰、亨虎、皂雕、花雕等。

四、大王帮村自然风景

  万余亩山场,树种繁多,山场植被茂密如森,山涧泉水清澈常流。百余种草药丛生,多种矿物质元素滋生,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天然氧吧,养生福地。可作纯天然植物科研考察及山水、花鸟、人物画家写生创作基地。是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14、现状

  大王帮村现居225户、623口人,村域面积50万平方米,属山区类型,地质结构非钙质花岗岩石山岭,矿藏铜、鉄、硅石、石英石。东高西低,唯一西进一条通道,四面环山,地势走向东西。形成“四条街,八面坡”,北、东。南沟常年溪水常流,汇集村中向西而流。村外梯田地块环绕,村东巍巍罗垴,顶天立地,犹如一对雄狮南北对峙,镇守山关,条条脊岭,由高而下,蜿蜒起伏,又似九龙起舞,栩栩如生,二龙吸蛛、凤凰展翅之山脉。树种繁多,植被茂密如森,山涧泉水清澈,三百多种中草药丛生,各种元素矿物质,一起溶于水中,具有很高抗癌效能。

  古村落历经岁月沧桑,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古阁、古庙圣像残损,古建筑土窑、石窑多处,久无人居,年久失修严重破损,亟待投入人力物力整理保护。为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和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做出贡献。


15、村落简介

  大王帮村位于井陉县南部山区25公里,有通往南障城镇乡级公路一条。交通便捷。全村在册人口623人,225户,实际在村居住人口385人,136户。村域面积50万平方米,有王、吕、杜、仇四大姓氏。

  “西阁东阁隔一里,南街北街两分离”,山上下看向西去飞机。

  据史料记载,秦汉前朝就有人居,由白、米、陈氏等立庄,汉朝中期拓荒垦农,为避战乱,吕、王、杜氏迁此。之后,仇氏相继迁此,至今2000余年历史。

  大王帮村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藴非常深厚。因地里位置偏僻,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方式任保持古老的传统模式。耕地为山岗沟洼小型梯田地块,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靠驴耕耠、点播、种播、人扛驴驮收获庄稼、推碾拉磨都是用驴。在古代“驴”是村民主要生产生活工具。农田生产管理基本上以木犁耕,种式种,蒿锄锄,大锄搂。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村民购置了新型农业机械替代了驴。菜园管理多靠溪水储蓄,再有挑杆子挑水浇灌。虽无地下水源,不遇连年干旱,溪水长流,保证村民人畜饮水。吃粮靠田,吃水有山泉,吃油靠黄连树、梁子树。这充分体现了当地村民最原始,最传统,最典型的原生态生产生活现象。部分村民还保留着传统民俗的生活方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自种自食,逍遥自在的休闲生活。大王帮村至今存有石、土、木结构瓦房古宅院80余处、红石头砌筑石头院落18处。千年古柏4棵、千年黄莲树,梁子树数百棵。百年柿子树数千棵,核桃树、红枣树、黑枣树数千棵。还有漆树等稀有树种若干。古庙、古井、石臼、石碾、石磨、小石黄磨、古山洞、古戏装、古山寨、古扇车、古碌碡等古用具遗存,保存完好。

  大王帮村,东高西低,四面环山,地势走向东西。唯一向西一条通往南障城镇的公路。形成“三沟,四街,八面坡”形状。东、南、北沟常年溪水常流,汇集村中向西而流。青山连绵,绿水潺潺,犹如江南小镇,风景十分迷人。村外层层梯田环绕,村东巍巍罗垴山,顶天立地,犹如一对雄狮南北对峙,镇守山关,条条脊岭,由高而下,蜿蜒起伏,又似九龙起舞,栩栩如生,二龙吸蛛、凤凰展翅之山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大王帮村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的勤恳农耕和老祖辈留下的几百亩土地和经济树种生产生活,尤其是千余棵柿子树,俗话说“一进王莽沟,柿子碰破头”,大王帮村的柿子树多远近闻名。近年来栽植嫁接数百棵,对树种进行改良,比过去果实收成增加了很多。柿子可旋柿桃,捏柿饼,晾干后可以磨成柿子面食用,粮食困难时期柿子面可以替代存肌。帮助老百姓度过灾年。柿桃,柿饼含糖量极高品质很好。销至全国各地和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柿子树是我村经济收入主要支柱产业。大王帮村特产黄连籽油,梁子树油。据说华北地区唯一特产,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该村现有百年以上的黄连树和梁子树数千棵,过去村民吃油靠黄连树、梁子树,是当地村民生活生存的依赖。古村落、古宅院、古阁、古树历经岁月沧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之久无人居,部分年久失修,亟需投入人力物力加快整修保护。


16、其他

一、历史事件

  一九四一年初春,日寇对八路军井陉县路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我八路军根据地受到严重损失。9月28日,日、伪军对大王帮村进行了疯狂扫荡,并且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山庄,竞被残忍杀害15口人。其中有老人、妇女还有儿童。被俘数十人。粮食物品,牲畜家禽全部抢光,庄民房屋全部烧毁。基本造成了无人区。《井陉县志》记载。和《石家庄文史资料第四辑》——井陉史料专辑“王帮惨案“,附:“王帮惨案目睹记”记载清晰记载。

二、历史人物

1、革命英烈

  大王帮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村曾有参军的、任连排级的、当民兵的,参加打太原、打元氏、解放石家庄、等地的,英勇奉战,壮烈牺牲,被命为革命烈士17人。

2、现代人物

1、杜兵祥、正县级。杜氏十四世,自幼勤奋好学,积极向上。1944建立村党支部和村政权。第一任村主人任职。1947年6月井陉路南县政府迁走时,调到横口区工作,1949年4月,井陉县抽调40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到河南省留在当地工作。任至河南省唐河县县委书记后离休。

2、吕长柱,厅级。吕氏第九世,1938年参军,1950年转业,任乌鲁木齐铁路管理局武装部长。离休后享受地市级待。

3、杜英山,厅级。杜氏十四世,1938年参军,历任班排连长、营教导员、宜君县兵役局政委。1958年转业,离休前任石家庄东风焦化厂组织部长。离休后享受地市级待遇。去世后葬于双凤山公墓。

4、杜贵秋,为杜氏十四世。曾获革命“功勋匾”悬挂大门。自幼家庭不幸母亲去世,父带外出拉短工,父子走过戏班。四十年代期间应征参军,经过多次参战,从班长升为排长,后升为正连级。并在参战期间,立过多次战功,立“二等功”五次,奖“二等功”锦旗五面。因功突出,地方政府授予“功勋匾”悬挂大门。部队专业后,分配国家农林部,林业招待所任所长之职。1969年病故。

5、王福禄(又名王楼小),厅级。王氏十四世。1938年参加八路军徐向前部队,曾任部队事务长。参加解放临汾战役。随部队南下到四川重庆。全国解放后,专业到国家化学工业部工作,任行政管理处处长。离休后享受地市级待遇。去世后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

三、井陉县路南县政府所在地

  1946年10月10日,井陉县路南县政府由由胡家滩迁住我村,村落现保留县长胡希德办公旧址,东街吕昌庭家两间石、木结构小平房屋办公。县委县政府办公旧址,武装部办公旧址,妇女救国委员会办公旧址,财政局办公旧址等革命遗址。县委县政府在此开展轰轰烈烈的路南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和反封建运动工作。1947年6月,路南县政府根据工作需要由我村迁至梅庄村。

四、村党支部、村委会

  1938年王佩章由李生贵介绍 杜生保 王吉德 杜爱德 王新志 杜柱柱 由邢风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我村第一批党员。1944年建立村党支部和村政权。


调查者地址:井陉县南障城镇大王帮村(王锁成、王拴喜)

电 话:15032107605  13780417154

邮 箱:无

标签
目录
版权声明相关链接
邮箱:zjjczkggyx@163.com电话:15512180612版权所有: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 河北省井陉县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冀ICP备2024091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