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村在汉代已成村落。唐代和元年(827)年已称天长镇并谓天长城。宋熙宁八年(1705年)于此治县,并设天威军镇守井陉口,明洪武九年(1376年)始筑土城,嘉靖九年(1530年)将土城改筑石城。立有东西南三道门。城内、东关、南关、西关就自然形成了。
古城墙内形成村落,既成城内。
山区内的丘陵地势,北高南低。
就所在位置,井陉县属华北自然区,在大地构造方面,这里是华北台块,山西台背斜太行穹析带的一部分。就地质力学观看属新华夏系,城四关正在太行山至雪峰山褶皱隆起带未凸地带,砂岩地群。
城北面是土岭;南面是绵河、水流东西,形成天然屏障,现有古城墙周长1758.3米,南城墙长520.3米,西城墙419米,东城墙长419米,北城墙长400米,此城墙坐北朝南,而地势北高南低,整个城墙实为簸箕(俗称簸箕城),东西有307国道,西有井阳公路,城内主通道长500米,宽6米,东西走向,两旁都是铺户,为井陉文化商贸中心,有多处古建筑、古城墙、文庙、皆山书院、城隍庙、明伦堂、井陉县衙、王家庭院、右相府、霍都堂、蔡家宅第等,井陉二中、工商行、联通、电机厂、县医院天长分院、天长城内小学坐落于此,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称燕晋通衢门户。
汉族
大部分都是移居,卢、霍、王、张、蔡、杜、郝、黄、聂、吕、李、韩等姓氏。
在册人口560人,180户
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以猪、羊、鸡为主。农闲时,大部分人外出打工。
一、碑石
1、卢氏谱系碑记
按:卢氏为陉城名门望族。据发现碑记和志书记载,卢成、卢铠、卢可传、卢可久、卢铭、卢捷成等或为明清举人或为岁贡。明代名人训导于明录、巡抚霍鹏、武举榆关都指挥佥事霍鹏、痒生康兆民、举人许尔孝均为霍家女婿。
碑文:
卢氏谱系碑文
上古八家同井,其生死例不出乡。故葬用窆石而无冢碑,自井田变法居民之迁陟糜常,欲传而后有,罔识祖宗邱墓者,此碑碣所以不可少也。
吾家由山右洪洞迁来,明季逆闯寇境,而家谱散已。族人屡议补修,因疑厥多端,有志未逮,约就本支,先加搜稽,各书楮版,以俟汇编立法 ,未曾不善。然欲传久远,似不若泐之于石,为更得耳。忆昔始祖广从赵村老茔分出,就迁茔圹于蔡庄之东北山麓,葬历四代,至创业组而另迁枣林,阅六世。吾考于乾隆 辛卯复窆穴在此,大兄泰临附之。癸丑冬仲,二兄泰严既移葬横涧西村。泰恒近又卜吉于南张村之蜂窝崖。上下四百余年,地凡五六易,若不及时缕载,必至日久湮没,后裔莫窥再蹈。高高祖凤阳旧辙九京有知,考亦将泰恒矣。仰体考意,上表前徽,爱命子森,恳乡先达之荣仕者,仰赐题石,并嘱癸卯科孝廉吏部即铨知县族侄象山代祥原委绘图,贴说兼文以志之,匪敢。曰:世世子孙,饮水思源,无忘祖德也。亦聊备之修谱采辑云尔。
癸卯可孝廉吏部即铨知县族侄象山撰文
已酉科拔贡江苏松江府奉贤县知县鹿泉王桂怀书丹
嘉庆元年岁次丙辰清明前二月 吉日
2、霍鹏后世墓碑
按:霍鹏(1554-1610年),井陉城内人,进士第,历任知县、知府、巡抚,累官至右副都御使。
此碑在2007年6月刘家沟发现,为霍鹏四子之后裔墓碑。全文15行,每行36字,共计540字,详细记载了霍鹏后裔坟茔由西关、贡家庄,到刘家沟迁坟经过,和霍鹏四子后裔传承变化,对研究霍鹏后裔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碑文:
家谱碑记
直隶正定府井陉县在城庄二甲
和族屡至祖茔前曰:人之有宗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远近疏密,形势迥异而要其水源之一也。
我始祖始发祥于野西,继迁居于本城,遂卜茔于西关外,复移茔于城东,至康熙年间。祖公讳武始迁居于刘家沟。惟其始祖所自出之始所,乃都御使讳鹏之四子也。住居于此,遂卜茔于村西大西岭。忆始祖当日本单寒焉,而志气之,倜傥有迥出乎寻常者其立身也。和乡党,睦亲朋,时懔乎乖讳之,戒其力田也。御寒风冒烈日不惮乎!胼胝之劳至于后,代代先祖继其志焉!迄今已九世矣。子孙之多若螽斯之楫揖,继续之盛,如瓜瓞之绵绵,方议共输资财,以建谱碑。族中光顺曰:合族之言是也。余有一言,愿自申焉,余本长公讳恭之亲侄,次公讳蕙之次子,伯父与父均有嗣,堂伯父长公讳蒣,次公讳亮,均绝其后。予遂承其嗣,而受其产。不幸伯父传至子无嗣,父传至孙亦无嗣,天乎!天乎!竟使伯父与父,居然如邓伯道之无后乎。合族即公议子一人之身,而受四门之产,是合族之美意,予不能忘也。情愿自竖谱碑,以叙祖宗相继之序,与众族教敦笃之情,且以示后之子孙。亲九族联一姓,蔼蔼乎,上和下睦,无不相维祖系也。
合族曰:诚有此举,是以一人之意,而成众族之意也。岂不美哉,于是雇匠择石,不数日,而告竣矣。合族之长幼尊卑,莫不欣然喜悦,既有恒心,又有恒产,爱建谱碑,联疏及远之。西岭之原,云深月讯,先祖有灵,默为降监,时值清明此石刻,子子孙孙前规四则。
大清光绪十二年三月初二清明节
3、郝国玺墓碑
郝国玺(1823-1878年),清井陉城内人,字印章,井陉在城之善士,其郝家为旧城之名门望族,祖上郝赋为候选州同知,曾撰修雍正井陉县志,本人为书院、团练、修庙宇、桥梁等,蒙例者特授以九品职衔,长子郝维清封为奉政大夫,曾孙郝喆为候补县丞。
本碑为2006年5月,换大石桥栏板时发现,详细记载了郝国玺的生平事迹和历代传承。碑文为清末诗人吴郡三撰写,书法名人蔡承猷书丹。
碑文:
国玺字印章,姓郝氏,井陉在城之善士也。自幼以孝闻称,治家勤俭位于寻常。经营房屋,计有数十余楹,皆期达朴坚固。而已与人交和平坦率。尤以劝善济施,行性质纯任之自然,以做乡人士,鲜不以善称。为书院,而团练,而庙宇、桥梁,种种胜举,乐与人共享。而赞成者之者尚多也。蒙例者特授以九品职衔,岂泛常荣典哉,公之父讳杰另有碑序不赘。讳昌则公之伯父也,少岁早凋之,乃嗣杰之之继之,而昌为有子矣。公于光绪四年六月初八病卒。距生于道光癸未三月十二日,春秋五十有五岁。原得配霍孺人,霍元吉之女无生育,以道光辛已六月二十二日生,而卒于道光已亥之一月二十三日也,存年十有九岁。继配单公永明之女,凤与夜寐,妇德妇职均称。生有男二女一,以其成立,其长男维,念母佐治功德,罔拯莫酬,互准禀尊详情,诰封宜人,宜人之诞生在道光辛已三月初五日戎时,其卒则在光绪癸已年十月初七日亥时,享寿七十二岁,古稀有余矣。长子清,奉政大夫维娶张氏,生有子二女一,继续霍氏无出。次子绶娶张氏无出。女适本城清增生蔡汝明。长孙情试用训导锡恩,娶霍氏剩女一,续配于氏无出。又娶于氏,生子二女三。次孙毓恩继绶之门,其配之罗氏女也。孙女适蔡承科。长曾孙清候选县丞喆娶朱氏生女一尚幼,次曾孙甡未娶,张孙女适齐家,次适蔡宅三字朱家,四幼无字。铭曰:得以孝大,名因善彰,生享幸福,没亦荣昌,公之佳兆,忽郁秀苍,公之行迹,传美流芳。
试用训导 吴郡三 撰文
外姻 蔡承猷 顿首书丹
曾孙 喆 甡 勒
中华民国三年 阴历 清和月
4、井陉县衙衙内现存碑石
诗四首
王 铠
井陉
一琹一鹤胜骖鸾,九塞雄风立马看。
娘子名关城尚在,将军背阵水犹寒。
屏藩有情神京国,锁钥无鹜堠必安。
幸与万民游盛世,收筹放养起凋残。
固关
西去雄关谷驿存,轮蹄驿路印苔痕。
梯航万国来星使,锁钥空山守此门。
三晋烟云浮晓日,貔貅鼓角剌黄昏。
农时常出鸡鸣客,天暂崎岖未足论。
微水
荒村天险插皮关,背水奇功不等闲。
百战谁能空赵璧,三军夜已出陉山。
当年生死存之地,此日怒谱慷慨间。
兔狗难遗千载恨,英夙犹存水潺潺。
娘子关
策马边关无限情,平阳公主旧谈兵。
貔狸座拥青丝阵,闺阁雄开翠凤旌。
螺髻清岚浮远戎,桃花小涨漾春城。
冬侧形胜称天险,输与渲枭浪得名。
王铠:广西桂林人,进士出身,嘉庆元年(1796年)至四年任井陉知县。
5、明刘麟记事碑
正德间,大盗数犯城邑,师旅频仍,闾井骚动。逮于嘉靖,余焰犹存。尝求其故,谩藏有以诲之。于是命官属柴士元等,毁撤淫祠,得砺锻瓴壁杂材,缮治诸库。所至皆然,公私不烦,制度砻峻。大省兵车之力。询于黄爱、佥百允,宜使嗣者因之,绸缪有加。定悔足闻,万祀无□,庶几作者之志。
差巡抚京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刘麟记事
督工获鹿县知县柴士元
提调井陉县知县杨 纯
县丞 王 睿
典史 赵 端
刘麟(1474年-1561年),字元瑞,本安仁人。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使,巡抚保定六府。于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二十一日致仕后,改大理寺卿、擢工部尚书。
6、迁修文庙记
冀宁路孟州乡贡进士 刘 源撰文
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 王思廉提额
从仕郎太常寺奉礼部 王 铚书丹
盖闻天下得其常祀者,鲜矣。惟吾夫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修五常之教,彝伦攸叙;研群经之奥,庶事惟明。故得京府州县皆有庙。虽陉之蕞尔,岂敢废其常祀乎?昔城之坎有大成殿。自金天会以来,再经膳完,碑石俱在。其奈干戈板荡,年祀绵远,不无捶圯。大元龙兴朔方,开延道德,广游学之路,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大德甲辰,滱水张璘,来尹是邑。下车伊始,涓日恭谒,瞻顾庙貌,柱础倾欹,两庑俱废,前不足彰奠献之礼仪。故基在后,高明爽垲,翳于荆棘,□然有感。至乙已冬,朔祭毕,会僚属与诸生耆老言曰::神灵所居,恒令清洁乃可。今疏漏汙秽乃尔!余将迁修,汝等愿为其时也。“于是长官与僚属等,同心协力,俾各村社长就领役夫,平治遗址,工师匠手,选材木栋梁砖壁之用。令前威州吏赵文督视,寒暑不辍。人乐其为,忘其劳。徒正位于上,创建东西两庑于下。制度合礼,不侈不陋。先文居中,先师,侍坐,十哲,次之。绘七十子泊历代名儒于两庑之间,栽植桧柏桃杏于庭中。其有不足者,悉补之。诸生忻然相告曰:“贤哉!长官之用心,宣扬圣教,宏阐儒风,乃今日之恩光也!况署事迄今,时和岁稔,地僻民康。五事备,百里宁,乡民诵其功,乐其德。不勒之金石,诚为厥典。”由是赵文与诸生社长,诣源求文。蒙诸君德庇,无以为谢。辄不自揆,姑谨志其岁月,而系之以诗。其辞曰:
“大哉将圣,纲纪文章。规模万古,师范百王。定礼兴乐,应聘诸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济济明府,一新斯堂。春秋祭享,品物馨香。秩满而去,殊擢岩廊。民思遗爱,何日而忘?刻铭琬琰,愈久弥芳。”
7、加封孔子制诰碑
井陉城之乾方,古有文庙,有元以来,尹是邑者掌珪,置赡学田四顷。张璘迁修殿庑,庙貌一新。李居信兴举学校,增广生员,创建明伦堂,惟应门未完,而居信秩满。后官历数年,相继而成。迄县尹张友直到任,与僚佐并教谕任隶直,同心协力,命工建立镌刻了“大德十一年长宗皇帝命翰长阎复草诏《追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诏书》”碑石,仍手题额书丹正月二十有四日,始谋,闰正月二十日告成。父老咸曰:“贤哉县侯!如此为善,不可不记焉,以示后之来者!”因书以记。
时泰定二年闰正月二十日
任隶直,井陉县儒学教谕广平路乡贡进士
张友直,中事郎广平路威州井陉县尹兼诸军奥鲁劝农事。
8、重修学宫碑记
学校为风化之原。尚矣!而昧者忽焉。古者,塾、痒、序、学。布列天下,以淑人心。虑至远也。人性固善,不有《诗》《书》渐染之功,岂能尽必其不为恶乎?
我国家崇尚斯文至矣。然犹专责守令以学校为六事之一。为守令者,果能副上旨意,力资教养,俾家家闻弦诵之声,人人有君子之行。渐仁摩义,盗贼亦无自而生也。当承平之日,尚视为文具;矧多事之秋,肯尽心于斯乎?
井陉为县,当冀宁两路之交,顾远属于广平,地瘠民贫,供需浩繁,亦侔两路。自中人处之,专视征科,日不暇给,遑恤庙学。惟县尹崔侯则不然,其言曰:“致治之本,学校为先;瞻仰报德,庙貌为重。今也殿庑之外,他皆无有。厥状如是,其何以兴学校乎?”乃割俸,倡僚佐,首建神门、次神、厨次、幕舍,视殿庑之摧折压朽腐,易为壮丽,自至正丙申庀工,至八月告成。祀器礼服,如式毕备。
予考试河东乡贡士,归过其邑。适直大军西征,侯于近郊关为广台,秣具遍野,前军甫去,后军又至。斗栗束刍,悉经尹手,劻勷偬倥。予亦不堪其犹也。及入邑中,北望孔庙,焕然一新。意何能也?盖闻其父士安君,昔为国子助教。学者敬服;及为典簿,修饬厨舍,至今称美。渊源既有,所自能以饬修精敏,宜乎有为而无倦也。教谕陈政请书其事于石。
呜呼!使邑邑悉能如侯,风俗岂有不淳乎?宇内岂有不宁乎?奈何不能皆侯也吁?可叹哉!
侯名克,新都人也。监县燕只杰大、主簿牛安、典吏王辅皆善人也。故能合志如是。
至正十七年六月二十日
9、重修明伦堂记碑文
三代之学,皆以明伦。伦明,异端不能惑,曲学不能移,记功谋利之徒不能诱,奸宄倾轧俭狠之习不能濡染而成风。古今之世道,赖以维持不敞者,惟明伦而已。我朝文教覃敷,凡郡邑学宫,皆设明伦堂,示人以务本之学,堂之所系重矣哉!井邑学宫之侧,有堂五楹,日就倾杞。辛亥之春,予与秉铎吴君绍衣、张君雨时捐资为诸士倡。诸士复互相劝勉,共乐输将,于是鸠工庀材,而堂遂屹然焕然矣!堂之前建以闬闳,堂之右筑以垣墉,迤北折而迤东。其长一百三十丈有奇。其高者,若石城,若峭壁,周于学宫之后,卫学宫亦以卫此堂也。登斯堂者,顾名思义,勉为务本之学,则人心正而风俗醇,岂不懿欤!落成之日,计费制钱二千六百五十余缗。复移工人与皆山书院修葺,而涂垩之费制钱二百余缗。此课士之所,即可以觇士之所学云。
10、迁修书院碑记
伏惟国家重熙累洽,久道化成。我皇上龙飞之元年,诏直省各郡州县设立书院,以培育人才。天下喁喁向化,书院之设,几与黉官等。井邑旧有书院在东山之巅,都人士肄习有年矣。惟是山形陡绝,攀陡维艰,庖舍所需,绠汲不易。而且山高地旷,宜燠不宜寒。每至秋冬际,烈风怒号,积阴惨冷,尤非寒土所能堪者。余下车后,请诸邑之绅士,思想度而迁易之。越三年,岁在癸已,乃得东门节孝祠旧址,庀材鸠工。外设门房五楹,左右两庑各四堂,后拓民地数丈,建楼屋三楹,东西耳房各二,厢楼各二。于是惟堂既定,疱舍有所,而书院于以鼎新矣。经始于是年之夏月,是冬落成。颜其堂曰“见山”榜其门曰“皆山”。从其地也,书院既成。乃进诸生而勖之曰:“井陉古称险要,固畿南一大关键也。地灵者,必有人杰以应之。汉之田叔,风标尚矣!自前明以及至国初,乡先达科甲起家,位跻卿秩者,正大有人。胡为数十年来,流风犹是,而科名□寂乃尔耶?岂山川之灵厚于前而薄于今欤?抑郁积之久,将有待而兴欤?夫功无虚附,名不幸成,今兹书院之设,即百工居肆之义也。父兄率之,师长董之,友生辈相与劝勉而进益之,即诗人切磋之意也。日有程,月有课,岁有期,即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之说也。况生值右文之世,登明选公,不遗葑菲,尔诸生其将奋翅青云,希纵前辈,以为宗族交游光宠乎?抑惟是枯槁山泽。暗汶以终身乎?其将乙灯午夜,早读十年书,以备承明制作之用乎?抑浮慕者其貌,虚侨者其中,优游以卒岁乎?倘能群相砥砺,鼓舞有成,则人文追美于前,科第肇兴于后,将余今日维新书院之举为不虚矣!企予望之诸生,勉乎哉!”诸生闻言,各得其意而退,因并记之。
11、从修城隍庙碑记
《周礼》大宗伯之职,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自司中司命以及四方万物,皆列为巨典。独于城隍之祀,略弗载及。今观祀典之制,惟城隍之神得以与在天之风云雷雨,在地之社稷山川,常配享焉。则知《周礼》之所未记载者,无不统其义于狸沈□辜之中也。盖城隍之取义,为民御灾捍患福善祸□,为神灵之主司,又冥府之监察司也。井邑环堵皆山,而绵流曲载于群山之峡,城建于山中,水绕于城外,岩岩奕奕,绵绵延延。望气者咸以为天地之毓秀,毕聚于斯,而不知神灵之主宰,常在于此。唯神之庙,建于县治之西。规模形势,上应东井奎壁光临,下接山陉岩阿神降;挹西山之爽气,拥南岳之奇峰。左则宝塔凌空,著龙盘之势;右则雪花耸峙,昭虎踞之雄。绵涛缭绕,古木森罗,洵一邑之巨观也。自大殿抱厦东西配司,以及后之寝宫,穿廊前之大门,戏楼门外牌坊、照壁,共计四十五间。前人之修葺,无不美备。历年久远,风雨摧残。虽不致有坍塌倾废之忧,亦不免有栋折崩之患。主持僧(心明)敦请城内、关外绅耆,共同商议,以成盛事,莫不欣然乐从。但工程浩大,独力难成。爱乞合邑善信,慨出资材,庀材鸠工。自辛丑岁夏五月起,至壬寅岁秋七月工竣。规模由旧,形势维新。钟鼓二楼,前在大殿两旁,今移于大门内之左右。大殿前,又增修东西亭房各五楹,外观有耀而内更宏阔。斯亦踵事增华,继前人之未□者欤?夫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历阅庙中刻石,前于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后,至今六十余载。庙则峨峨,神常赫赫。凡一方之保佑,万民之庇护,所谓民和而神降之福者,已历年久远于兹矣。兹当残损之余,焕然兴起,岂尽人之力欤?实神之有灵也?功成而合邑之乐善好施者姓名,尤不可没。爱勒石以记,众美咸集,万善同归,入庙者告虔,施财者快意。谨唯斋心壹志,即事程功,以永传不朽云。
12、重修八蜡庙碑记
夫祀之最正,典之最钜,自唐虞三代以迄于今,莫不尊崇。自天子以至公卿士庶皆得兴於祭,亘古今、通上下、而无异者。惟八蜡之祀为然。考之于经,《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于蜡。”孔子云:“百日之蜡,一日之泽。”《周礼·龠章》:“祭蜡则口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哉。”《载芟》《良耜》诸诗是也。圣人成民而致力于神,其重之也。如此世俗多信淫祀间。有祀八蜡者,则俱呼之为虫王,不知昆虫皆八蜡之一耳,蚩蚩小民彼乌知其义哉。
余于已丑夏莅井,始至关图经城中旧有八蜡庙方将有事拜谒,大中丞赵公以忧蝗之故,檄州县致祭乃诹日斎戒,率僚属绅士祀事维谨,然而堂宇狭隘墙垣倾颓赡集之。余慨然太息,爱谋所以新之。即庙而隙地作堂三楹,其旧址除为墠,两旁植木,以状厥观。其费则捐薄俸,与邑人之有力者,不赋民间一钱一栗,其余则属绅士郝君赋、张君继孔董之。
旧有八像并列其中,按郊特牲云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主之,云者言为八神之主也。先啬即为神农氏,其人则圣其尊,则帝司啬右之,稷官也。农左之,田畯也,欲塑先啬于中,以司啬农配若,邮表口、猫虎、坊、水庸、昆虫,皆非可象肖者,但为位以祀之。而邑人签言旧像相沿已久置之,他所不便,乃为先啬新像持龛居中,其余旧像居东,西为扬威侯刘猛将军。则大中丞允玉田令之,请以其能驱蝗灾,命州县附祭庙中者也。开致祭之期,按古礼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近代多举于前祭后亦春祀秋报之也。堂成于去岁之末,门阶之属尚有未完者,寒冱而止。今年春次第修治,至夏而落成。乃复率僚属绅士拜而余之,垲轩豁焕然改观之。入庙趋图未祗肃广庭张乐观者,堵天日开朗,神人胥悦,甘雨时渥,黍稷嶷嶷,神介之福,其丰年也,人矣,余之所望,岂但已哉。有焉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井邑,土瘠民贫,岁比不登,以余不才,承乏讵敢,遽希上理。但愿以廉洁之操,无得罪于神锡,屡丰以为农夫之庆,禅老者,饱暖而状者,无冻馁以无负,圣主简异此一方之责则是举也,其于吏治民生,岂小补哉于是乎!书
乡进士文林郎井陉县事程江李琛熏沐拜撰
大清康熙四十九年孟秋吉旦
候选县丞邑人许谌敬沐书丹
二、墓志
1、天长镇唐赵府君夫人张氏墓志铭
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天长城北岭唐墓中。现墓志中部有磨损、缺数字及十数字不等。幸墓主人姓氏及年代未泯。依墓志可知,墓主人张氏早年嫁于赵伯卿为妻,生有二女。赵伯卿原为成德军(藩镇名称,治在镇州,即今正定)属下低级武官,先于张氏卒于镇州,葬镇州城北。张氏遂依嫁在井陉天长镇之长女居住。后病逝并暂葬天长镇北岭之原上。志文中“大和”为唐文宗年号,大和丁未乃大和元年,即827年。此墓志为研究唐代天长镇及井陉历史提供珍贵资料,尤其是“天长城隅”一词语,可证明唐时天长已设城。志文如下:
有唐大和丁未岁十一月甲子,赵府君夫人南阳张氏六十三,遇疾终于井陉县安乐乡天长里之家第。呜呼!妇训无丧母仪口口口于是年十二月廿一日,权殡于天长镇安乐里之原。李也。......(原石残损约有十余字,凡缺六字者皆用此标点。后同)不家食。妇人即守.....平日克谐。笄年归于......(此处应为述张氏嫁于赵伯卿事),以孝淑称于口口口。府君讳伯卿......(此处应为述赵伯卿官职及逝事)。夫人躬执丧事,口葬府君之柩于镇府之北......上礼无遗。口口口官望口志。有......口(有)女二人,长适天长镇...一次女适口县镇马步都虞侯高迁荣......押衙。夫人丧事皆镇之趋之道途。口口口口口(此缺六字,依例应为“唯恐日后山陵”)有变,乃刊石于墓。铭曰:轩辕授氏,袭封南阳。生我后人,闺仪克彰。天长城隅,冶河路西。千秋万古,松柏凄苍。
故成德军节度驱使口口口口左武卫兵传口军天水赵府君夫人南阳张氏墓志铭承务郎口口定州唐县丞胡贞曙撰
三、族谱
1、郝氏家谱
由郝经在太原传入井陉,家谱由许世雍撰写。
2、卢氏家谱
卢氏子孙的远古始祖是炎帝,此家谱由卢文英提起,卢长计、卢日明、卢保柱撰写,详细记载了卢氏家族的渊源和发展,家谱上限自康熙年间,下限为2013年12月31日止。
3、张氏家谱
张氏家族源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八世祖张民望教书事业发展,在城内村已有名气。张氏家族落户城内已有395个春秋,家谱上限自公元1617年始祖移居城内村开始,下限为2013年12月31日止。张喜全根据张树青、张树昌资料编辑。
四、匾额
1、县衙匾额
县衙二堂,堂额上原书“鸣琴堂”三字,引自《吕氏春秋》苾子贱治单父“鸣琴而治”的典故,二堂有退思休庭之意,清末知县柳文藩,改堂额为“清慎勤”三字。此匾额现已流失。
二堂后为一小院,精致幽静,有效楼五间为知县内宅,是知县办公养生休憩之所。门额书“委蛇堂”三字。取《诗经·召周》“退在自公,委蛇委蛇”之意。
2、文庙匾额
文庙大殿厅额挂康熙御书匾额“万世宗师”四个大字。两旁楹柱左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安少怀,先生不忘群众”,右书“哲人虽萎,斯文未丧,金声玉振,至圣乃是时中。”殿内高悬“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大型牌匾三块。
3、皆山书院匾额
皆山书院门额上方悬挂着长方形木匾,横书“皆山书院”四个大字。匾下是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前台阶下,左右置蹲踞于石鼓之上的清代石狮。
一、寺庙关阁
1、文庙
文庙座落在古城内西大街路北。东临县衙,西靠城隍庙,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自南向北呈长方形,依次升高,占地25亩,谓之陉之学宫。巍然高耸,层累而上,势如凌云,翠柏苍松,巍然挺秀,是一座规模宏大历史古老的古建筑群。
文庙又称孔庙或圣庙、学宫,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文庙为重道、崇儒、兴贤、育才之地,天长在历史上就有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的优良传统,早在宋熙宁间修建县城时,就在城内建起了文庙,又在元大德十年(1306年)重修,以后历代均有修葺。
文庙是以中轴线为主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棂星门,东有圣域坊,西有圣贤坊。东旁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石碑一块。迤北有棂星门、青云路,走状元桥(桥下有泮池),过万世宗师牌坊,登72级(意孔子71贤才)青石台阶,取谓青云之意,名青云石阶。进戟门正面,为文庙主殿大成殿,高大宏伟,斗拱飞檐。大殿厅额挂康熙御书匾额“万世宗师”四个大字。两旁楹柱左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安少怀,先生不忘群众”,右书“哲人虽萎,斯文未丧,金声玉振,至圣乃是时中”。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先师之位”。两旁东为宗圣曾子之位,亚圣孟子之位,西为复圣颜子之位,述圣子思之位。殿内高悬“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大型牌匾三块。
文庙大殿建于宽阔高耸处,属高台式歇山式琉璃瓦覆顶大木式建筑。其台基高1.20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体建筑面积247平方米。该建筑平面为周围廊式歇山顶柱网布局,其柱网分布为外围一圈檐柱,里围一圈金柱,四周设台明,前檐台明设三路五步踏垛,柱础皆为素面鼓镜式。大殿外檐施七彩斗拱一圈,有转角拱,柱头斗拱,前后檐平身科二攒,两山平身科一攒,共计34攒。斗拱制作精细,拱瓣明显,昂嘴为象鼻子,做工考究。梁架结构为歇山顶架构中的“踩步梁”做法,前后金柱施“T”形阑额,普柏枋。而两山面施阑额,普柏枋位置却有五架梁替代,形成金柱上架水平交圈,共计四缝架梁,均为三五架梁结构。三架梁旁使用了宋代建筑常见的叉手,而无拖脚。三五架梁之间的瓜柱,脊瓜柱旁均有驼峰辅助,驼峰做云形纹雕刻。其特点为两山面用三根金柱支撑梁架,山面的五架梁做成椽椀,在五架梁上加根枋子,所有的山面檐橼均在五架上的枋子上面。瓦顶是为剪边做法,各条瓦垄为琉璃瓦或灰瓦混杂存。在正脊、垂脊、戗脊山花,以及排山勾滴全为琉璃瓦饰。墙体为一砖到顶,磨砖对缝。壁画、彩绘在两山三五梁上,内容为水纹、人物、花卉,工艺精湛。
1993年7月5日,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城隍庙
城隍庙建于古城北侧,文庙之西,上应东井奎壁光临,下接山陉岩阿神降,抱西山之爽气,拥南岳之奇峰,左侧宝塔凌空,著龙盘之势,右侧雪花山耸峙,照虎距之雄,绵涛缭绕。古木森罗,为井陉一巨观。
城隍庙始建于宋熙宁间,立庙以来历有修葺,规模宏伟壮丽,金碧辉煌。从南到北,依次为大门、八字墙、照壁、牌坊、戏楼、钟鼓二楼、东西配司、寝宫。共计50间,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
正殿为城隍庙主要建筑,单体面积12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式,单檐灰瓦悬山式顶,房脊饰黄绿色琉璃瓦件,梁架结构前檐有三昂七踩斗拱平身科五攒,明间斗拱出斜拱,与其余斗拱不同,共十朵。后檐由六架梁伸出檐头之外,代替柱斗拱,平身科二升麻叶头,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城隍正殿,悬山式屋顶,屋顶正脊四龙相向而行,灰瓦覆顶,斗拱飞檐,风铃叮当。内供城隍塑像高大森严,满面涂金,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两旁分列判官、无常、牛头、马面,庄重森严。
戏楼为城隍庙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之一,与主殿相对而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灰瓦歇山顶,瓦顶中央设亭式四脊攒尖顶。天窗高出西楼瓦顶,使得戏楼造型别致,演戏时声音洪亮。戏楼出抱夏,抱夏起单坡垂脊,近似勾连搭屋顶,为戏楼后台。戏楼山花、房脊、出檐,均有砖雕、木雕。内部结构,殿身、亭式天窗内部、四角亭子内部、抱夏二翼角后尾、老仔角搭角梁之上,均采取抹角梁做法。城隍戏楼,砖木结构,砖石台阶,四角白象,攒间歇山式瓦顶,三重飞檐,顶上又开小阁,砖雕木刻,九脊穿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相传此戏楼为鲁班显圣,依照一个蝈蝈笼子样子建造而成。为此,中国戏曲学院赴井陉拍摄有“华北第一戏楼”之美称的戏楼。
1993年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八蜡庙
八蜡庙城隍庙西,正殿三楹,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李琛重修。民国时前院改为县立女子高级小学校。现仅存重修碑记。
我国对八蜡的信仰,最早载之《周礼》《礼记》等儒家书籍。旧时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并且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形成了我国古代年终蜡祭的开始。后来,作为一国之主的历代天子或国君,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都要作蜡祭,并且进行祷祝,称为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性》说:“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祭百神以报啬也。飨农,以及邮表辍、禽兽等,任之至,义之尽也。”文中的“伊耆氏:就是指神农氏,”天子大蜡八:解释为祭祀先吝啬、司啬、农、邮表辍、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种农神。其中先啬,即神农氏,指始教民以稼穡者;司啬,即后稷,指主管农业者。因为相传后稷为母所弃,后为舜的农官;农,即古之田畯,指教民种田者;邮表辍,即井田神,其中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是田土疆界相连辍,因此邮表辍既是井田边界的标志,也是田官办公与集合百姓的地点;猫虎,因猫虎食田间鼠类和兽类;坊,即堤防、堤坝,用来储水、障水;水庸,即水沟,用来引水、放水;昆虫,即蝗螟之属,祝其不为灾害。因此,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八蜡庙,就是祭祀八种司农之神的地方,古人在农事完毕后,敬奉诸神庆祝丰收,并祈来年五谷丰登。
庙内又供奉刘猛将军,是传说中灭蝗保穡之神。指南宋抗金名将刘錡,死后宋景定四年敕封为职掌除蝗的扬威候刘猛将军。
4、关帝庙
关帝庙供奉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关羽。关羽(160?-220年)字云长,今山西临猗人。相传,关羽髯长二尺,身高近丈,面如重枣,武功超群,正义豪爽。东汉末年,他因抱打不平,杀死本地仗势凌人的劣强,无奈离家逃难,亡命他乡。相传在涿都(今属河北、北京一带)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后,发誓起兵,上报国家,下安黎民。汉建安五年(200年),刘曹交战,关羽被俘。曹操因敬重关羽人品就给他优厚的待遇,三日一小请,五日一大宴,今日送美女、明日赠金银,而且还封为仅次于“公”汉寿亭侯爵位。但是关云长没有被金钱美女、高官厚禄所动,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忘故主,最后还是挂印封金,千里单骑,过关斩将,回归刘备。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主孙权采取吕蒙之计袭取荆州。关羽终因后备空虚,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惨遭杀害。
关羽的一生,是忠义正气的一生,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借助关羽的威望以巩固地位,就一再提高关公的封号。宋代,关羽先后封为“显烈王”“义勇武安王”,元代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朝进爵位帝,先后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又封为“忠义神勇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赞宣德关圣大帝”。神祠则改崇为武庙,与祭祀孔圣人的文庙齐名。
关帝庙位于古城东门瓮城北侧,其瓮城不但具备战争防御的功能,而且独具匠心地进行多功能设计,将有限的空间布置成以寺庙为主,集城墙、厅堂于一体的建筑群。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独具一格的瓮城寺庙,成为瓮城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珍品。正殿硬山式屋顶,琉璃瓦覆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树廊柱。门额匾书“亘古一人”,为邑人书法家陈畴先生所书,潇洒流畅,刚柔并济。门口对联系木版雕成,上联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下联为“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庙内供武圣关帝巨大塑像,为“夜读春秋”姿势,旁站关平、周仓。后壁绘连环画,历述关羽一生战绩。庙后有一井,是用三块一丈见方的大青石板,中间凿孔,垒砌而成,此井久旱不枯。传说大旱之年,求雨不灵,便淘此井,一淘井,即下雨。旧时兄弟结拜者、买卖合伙者、新官上升者、百姓求雨者,均到此拜神祈祷。
二、古院落
1、王家庭院
王家庭院原为郝家世居,郝家世居井陉城内,为大南门首富,经历代经营至道光郝国玺时已初具规模,据《郝氏家谱》记载:郝国玺在城之善士,自幼以孝为先,以善著称,治家勤俭,蓓蓰于寻常,经营房屋记有数十余栋,皆期达璞坚固。而且与人交和平坦率,尤为劝善计施,曾为修书院、团练、捐助庙寺、桥梁而授七品职衔,清末民初将此院卖于王家,经民国时期,井陉县长王景岳重新修建。故又称“王家庭院”。
“王家庭院”为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庭院建筑群,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流檐耸脊,瓦舍森森,重门深阶,错落毗连,廊柱环绕,曲径通幽,趣雅静谧,令人心旷神怡。
“王家庭院”坐落在城内大街西侧,高耸的悬山式大门,精细的青石台阶,意为脚踏青云,官运财气亨通。雌雄二狮蹲于两房,雄狮眈眈,雌狮穆穆,门内鼓门墩,笑迎宾客。门墩基前左刻“高山流水”,右刻“周处斩蛟”,雕工纤细紧密,技法精湛。步入大门,院中套院,门里套门,层层深入,步步紧移,两侧如意门相对启开,可进入两个独立的四合院。北侧为客厅院,坐西向东,临街东房为接待客人的家人居住。西房为客厅,是会客或文人集会的地方。再往前走,南行进入大院住院。大门坐西向东,门前为遮屏式直柱畅檐大门楼,门前照壁正中为百寿字砖雕和南北松鹤浮雕,意即延年益寿。两边刻有对联,上联为“损人欲以复天理”,下联为“蓄道德而能文章”,为做人的指南。进入院内福禄寿星浮雕映入眼帘。福神是住在北海之洲的紫薇大帝,专管给人赐福授运。禄星是发祥西蜀梓潼的文昌帝君,专管送人功名利禄;寿星是南极仙岛山的丹陵上真人,专管帮人延长寿命。福禄寿齐全,是人生最大的欲望,也是最难得全的事情,而且三星分居于三方,平时难得一聚,只有在王母的瑶池寿宴上,才能得以全聚。所以民间便将王母瑶池宴上三星聚会的情景,用作画、雕塑的方式留存下来,以寄托本家族富贵、功名利禄、长寿得以齐全的愿望。
北走,进入民国初修建的二进式院落,重门叠院。大门为一字形砖砌门楼,门内两侧为吉祥如意的砖雕,门楼式一廊式屏风门,正中木屏风遮掩,经左右入前院,前院东西为三间硬山式建筑。正房为一过厅式硬山式建筑,左右倒座房各二间,穿过厅为正院,左右厢房各三间,上房高大,阶七级,抱厦敞廊,两侧左右卷棚顶建筑,耳房各一间,谓之一佛二菩萨的建筑。院下地窖暗道,可通往城外和县衙。房屋有夹墙有后门,此举一为藏人储物之用,二为战乱年代宅主躲避兵灾祸逃难急用。院落面积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工整。由大门观之院中套院,门洞房角相互掩映,青砖灰瓦,古朴典雅,体现了天长民居追求简朴典雅的特点。过道南侧为另一组四合院,面向南门街,向西分三进院落排列,三座院落均坐西朝东。前院大门,面对南门街,为巽字门倒座式建筑。院内南北有厢房各三间,中间正房建于青石台阶上。
其建筑为中西合璧式,房顶采用硬山式布瓦顶,而其房前脸使用红砖建造,窗户门为圆拱形,四周饰以西式风格砖雕图案。此院南并列一院,布局同此院。唯正房更具西式建筑特点,前檐出檐廊,而檐廊不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檐柱建造,而是采取以砖石砌成连拱形檐柱,建成前廊的西式建筑方法,红色砖柱上装饰有砖雕花卉图案,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此院建于民国初,于井陉二矿西大楼、三矿段家别墅一样,为境内现存不多的特色建筑。
大院最西的为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前院大门向东,院内南北两侧各有厢房三间,正房五间硬山式布瓦顶。院内有莲池篁竹,而方砖墁地留有六个石洞,或为红白喜丧大事搭棚架,或盛夏之际,种上藤蔓植物可以纳凉。正房为过厅式,过屋内木屏风,经后墙门可达后院,两房间为过道。后院门楼居中,两侧花墙,内外墙上分别有鸳鸯戏水、鹤鹿同春、丹凤朝阳和蜂猴挂印砖雕图案,寓意吉祥平安,官运亨通。门楼为砖木结构,向里一面出廊庑,以明柱两根挑布瓦顶,为简式垂花门。此院南北为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硬山式顶,花脊,脊两端设鸱吻,前檐出廊厦,正房石阶七级,青砖灰瓦,门窗棂格,玲珑剔透,院中植石榴、梧桐,为典型的明清四合院。
古香古色的悬山式门楼,明快大方的外廊主房,制作精细的青石台阶,整洁平坦的方形院落。院中套院,门里套门,廊柱引绕,门扇掩映,院与院之间又有大门小门通道相通,每个小院又是建筑别致的四合院,像一座建筑迷宫。
王家庭院占地15亩,十余处套院,房屋162间,始建于明末,历经清、民初扩建成为一组构思新颖。建筑考究、布局巧妙合理的大型古建筑群。
2、蔡家宅地
蔡举人宅第位于城内西大街南侧城隍庙对过,为清末举人蔡汝翼古宅。其祖原居城西五里蔡庄村。清初有始祖蔡涟迁至城内为人打工,遂居城内。在乾隆年间,其曾孙蔡履详家境渐富。蔡履详有四子,长温,次良,三恭,四俭。四子均承父训自幼读书,后均为秀才。其中以次子蔡良为膳生员,曾历署柏乡,高阳训导,万川、鸡泽教育。同治间又因在籍办团练有功,获朝廷奖授六品顶戴;其父蔡履详获赠修职郎,母张氏封太孺人。其弟蔡恭婚后不久病逝,遗子汝翼其母孙氏使其从伯父蔡良学,初为生,同治末年中举。第六代中尚有秀才蔡汝霖、蔡汝周,第七代又有秀才蔡承泽均膳诗文书画,蔡承矿大毕业为井陉正丰矿煤司。故蔡家为井陉旧城名门望族。经蔡家历代七世经营,在城内西大街南侧逐渐形成一片占地十余亩,有房二百余间的院落群。今蔡家院落除个别院落外,多为蔡家后人居住。集中在城隍庙对过,蔡家巷两侧。
东侧是典型的正门四合院,门阶三级。石鼓门墩,砖木门楼,高悬“文魁”木匾。门内设砖砌隐壁墙,左右各两间临街,院中东西各硬山式厢房三间,主房高起,登阶九级,建于高近一米的青石台基上,高约六米。屋顶为筒瓦覆顶硬山式,玲珑正脊,前为龙形浮雕,后为万字图案,以示主人吉祥,外露明柱,两侧耳房各一间,正房三间,为举人蔡汝翼旧宅。
其父辈温、良、恭、俭聚居隔壁蔡家巷西侧,巷长约60米。其弟兄四人的宅院颇巨规模。沿巷西侧为一串四所,门当户对,构制严整,体式相同的四合院。且南北依次排列,最北一院为主院,正房坐北朝南,后墙外为大街。其门东向,为砖木结构。院内东西硬山式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建于一米的台基上,明间三间为硬山式建筑,前廊出二明柱。中院院落分南北两院,一坐北朝南,一坐南朝北,门楼内左右石雕石鼓门墩相对而立,一示主人身份,二意家中事事如意,三示鼓嬉耍雄狮和谐相处,此两院布局结构完全相同,均为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为过厅式建筑,即平日厅中屏门不开,遇有婚丧大事,屏门开启,大众穿堂而过,南北四院连成一体。故此两院之正房,不建石台基,无前廊,且低于南北两院之正房。此两院之门外为一东西向夹道。夹道西端为砖砌隐壁,中院南院主房屋花窗有“太白醉酒”木雕,惟妙惟肖,古朴洒脱,隔扇拖花贴金,工艺精湛,叹为观止。东建于高0.6米的石台基上。正房高约6米,硬山式瓦顶,面阔五间。明间前出卧檐,中露四个明柱,两端出耳房各一间。院内东西硬山板瓦顶,厢房各三间。该院门楼为砖砌,内侧花墙。大门外为东西夹道。夹道西端为一影壁墙,东端为一砖砌拱券如意门,西端为一如意门。此组院落之南为南院,坐南朝北,正房高大。
上述一组四个南北排列的小型院落,组成一南北长为60米,东西宽约12米长方形格局大院。其东侧由一南北走向的巷道相连,称蔡家巷。巷道四侧又有如意门,夹道分成四个单元院落。每个院落即可独立自成一体,又可以穿堂,过厅从内部相连成一大院。可谓别具匠心。且每个院落又各具风格,院落虽小,但建筑精雅,或屋角穿檐穿墙争让,或门洞隐壁相映成趣,院中再配石榴树,小院庭深,曲径相通,成为井陉居民最具代表特色的建筑之一。
vhzdgjfg
一、民间文学
1、驴蹄栈的传说
传说到杨庄知名知姓的第一人,可能是仙人“张果老”了。他骑着他那心爱的毛驴,倏然而来,翫杨庄甘陶河之水,赏杨庄营子岩之山,从此,杨庄被誉为“钟灵毓秀第一庄”。他还在营子岩的栈道中留下了他那黑毛驴的蹄印。至今,此栈道仍称“驴蹄栈”。营子岩重修碑记上有记载。
2、三皇姑的传说
隋朝前,人们不断迁住杨庄。三皇姑得知“东庄”(杨庄原村名)山美水美人更美,所以要修行于此庄的营子岩。只因山不太高,也就不显险,所以他命山神把山升高。结果一牧羊人,觉得山在长,他就大声喊:“山长了,山长了,山长了。”话音刚落,山也不长了。至今三皇姑在营子岩观音寺修行打坐的地方保存完好,香火十分盛旺,朝拜者成群结队。
二、传统戏剧
“丝弦”分东路西路,是特有的较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又名弦腔,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形成的,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唱腔独特,激越悠扬,慷慨奔放。
杨庄西路丝弦剧团,可以说是中国丝弦第一团。其创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第二次制箱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剧目约二百五六十部,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又有袍带大戏,反映各朝各代的大事。石家庄和平丝弦剧团刚成立时(现在是石家庄市丝弦集团),著名演员和有名的伴奏家几乎都是从杨庄剧团里输送去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这个剧团常年演出,深受山西和顺、昔阳、平定、盂县、阳泉、榆次、寿阳和河北井陉、获鹿、平山、元氏、赞皇、临城、内丘等一带人民的欢迎。杨庄丝弦不仅活跃了农村、城市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艺术、道德、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一代又一代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丝弦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挑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犹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犹如瀑布急泻而下。
三、杂技与竞技
1、武术
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明末清初甚为繁盛;门派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等52个拳种,刚猛彪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精英荟萃。
中国有句老话:“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习武者首先要讲武德,古时候,“智”“仁”“勇”成为“三大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传统伦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勇。
杨庄的“武术”又称“社火”,就是在武德这种伦理指导下茁壮成长起来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武术团队,出过打豹子英雄,打抢匪英雄,打鬼子英雄等,还出过大公无私的众多英雄。
二百六十多年前(乾隆年间),杨庄有位出了名的打豹子英雄。他的名字叫杜虎头,后人称杜老英雄。
杜老英雄,生相虎头虎脑,眼如铃,眉似蚕,腰粗膀宽,铁塔般的汉。彪形壮壮,相貌堂堂,咋看咋威武。
杜老英雄青少年时期就爱习武,奠定了一些基础。尤其是他到了壮年时期,得到了避难响马的真传,武功大见长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此后居杨庄武门第二世传人。
一天,他放羊来到村西的张家山,三只金钱豹一下子冲入羊群。其中两只各叼一只肥羊而去,唯独剩下这最大的一只,非要吃英雄的狗和引头羊不可。杜老英雄一见此状,顿时,火从心头起,怒在胆边生。狗和引头羊是杜老英雄的护羊领羊的珍惜宝贝,吃其他羊,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吃心爱的狗和引头羊,你可得问问主人允许不允许。因此凶性极恶的金钱豹不论是扑向狗,还是扑向引头羊,杜老英雄就是不肯让步。皮脸豹一看两只肥肉那个也得不到,于是就张牙舞爪地朝杜老英雄直扑过来,胆大如虎的老英雄根本没有把这只貌似凶狠的饿豹放在眼里,只凭着自己的轻功,左躲右闪,一次次成功地避开了锋芒,又一次次依仗着自己精深力大的武功,时而箭步反击,时而暗机出奇,斗得凶恶的豹子渐渐地败下阵来,一下子蹲在地上,大气换小气,小气一气接不上一气。杜老英雄一见时机已到,一个箭步窜到恶豹身边,立即用自己的左手抓住了豹子的脑瓜皮,同时伸出右手直取豹子的双眼。这一招儿疼的恶豹大吼大叫,拼命挣扎,豹子的眼瞎了,杜老英雄腾出右手,从腰间摘下带刺的铁锤,连续猛砸豹子的头,还砸它的腰,不到半个时辰,恶豹就死在老英雄的铁锤之下。
2、皇纲
“皇纲”也称“皇杠”、“颠杠”,是庙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它以再现古代帝王皇家之势而闻名遐迩。“杠”为古时的一种交通工具,其组成的队伍为“纲”。一般纲有杠杆箱、箱架、箱环、箱铃等六部分组成,其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演出时36杠或48杠排列成队,“马子”赤膊上阵开路,开路之后即是颠杠,苍岩山庙会和大庙庙会时反复来回表演,各种队形穿插变化“五马破曹”、“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等。同时演员一改单调的“颠杠”,争光施展“换杠”、“驮杠”、“顶杠”等高难度技巧动作。整个场景蔚为壮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伴以颠动时箱环拍击箱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形成了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效果。
3、火流星
杨庄特有的节目之一,一条绳子两头拴着火球(用木炭火装在小铁笼里),上下左右前后摆动,霞光四射,眼花缭乱,样子多变,有百花(前边耍)、顶花(头顶上耍)、背花(背后耍)、滚花之分。
4、龙灯
龙灯从龙头到龙尾长十多米,精饰彩绘,两条长龙在绣球引导带领下,协调动作上下翻腾,穿插旋转,做出各种精彩节目。布列出长蛇阵、四门阵、八门阵、三碰头、二龙出水、八宝阵、拉木断、踩河沿、牛羊盖和凤凰双翅等阵法。灯光辉煌,龙体滚动,吞咽吐火,精彩纷呈,演出时达三十多人。
5、舞狮
狮子在中华名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而狮子舞正寄托了广大老百姓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狮子舞仿照历代狮子的形态,在颜色、造型、装饰等方面,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朴典雅。又大又圆的狮子头,宽阔隆起的前额,乌黑发亮闪闪有神的眼睛,向前突起的鼻子,再加上头顶上彩绸扎成的彩球的衬托,舞动的狮子更加显得威武雄壮,憨态可掬。
狮子表演时,由两个人前后配合,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引逗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方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独立单桩跳”、“空前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气势壮观,乔憨可爱。
还有,跑花灯、跑旱船、跑龙灯、跑驴、蹬高跷、耍社火等。
一、甘陶河
甘陶 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少山东麓之沾岭。发源处,名沾水;北流十八里,折西而南,名溯流水。经昔阳城北,东流,有鸣水、石马、石翁、皋落、阳赴、松溪,小松、诸水,次第来注。又东,过昔阳故城(在昔阳县治东五十里),迤逦而北,入县境之杨庄口,乃更名甘陶河。曲折北流,历景庄、南北孤台、柿庄、七狮窑、南北障城、孙家峪、牛王庙、东西柏山、梅庄、神堂寨、南北秀林,有割髭河来注,南横口与绵河汇合,更名冶河。
为什么这条河从入县境之杨庄口,乃更名为“甘陶河”?倾听《可爱的河北》一书中的一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那儿有个叫葡萄湾的孤户小山庄。庄上住着祖孙俩,九十多岁的龙爷爷和他的小孙女珍丫。这爷俩既不经商做买卖,也不打猎砍柴,只是养种葡萄为生。一个叫欢实儿的小羊倌常到河边放牧。珍丫和欢实儿相爱了。有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龙爷爷教着这对后生沿河撒葡萄籽儿,并商定,什么时候河边葡萄苗长大,结熟了葡萄,就给他俩办喜事。三年之后,果然河边两岸的葡萄架连了起来,从上游到下游,一直搭到大海边,如同两条绿色的长龙。那青里显白的圆圆的“龙眼”葡萄和紫红发黑的长形的“牛奶”葡萄,一嘟噜一串,挂满了架。从此,人们把这一段河叫成了“葡萄河”。眼看珍丫和欢实儿要成婚,不想,龙爷爷得暴病死了。当地的一个财主趁机勾结县官害死了这对年轻人,霸占了沿河两岸的葡萄。欢实儿生前常骑着放牧的那只大公羊,愤怒地挺起角来,抵死了县官和财主,他用那双大犄角拱呀拱,把两岸的葡萄架全部挑到河里。打那儿以后,葡萄河上没了葡萄,龙爷爷那种籽的葡萄也绝了迹,所以,现在人们种葡萄只能靠压蔓栽。
二、黄连树
杨庄,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台下面的半坡上长着一棵长达二千多年的黄连树。其树身高有四米,周长约六米,主树枝有三,次树枝上十,次次树枝过三十,再次树枝无数……。树身到树梢高不少于二十米,树冠遮天盖地,影面约1764平方米。此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可谓杨庄第一棵参天大树。喜鹊在树上还架有十多层的鸟巢。
三、树中树
村东关老爷庙大门口左方,长了一棵本地杨树,树身的周长约两丈,高却没人知道。树龄在六七百年之多,老树身空,腹内又新生长出一棵杨树,一长又是二百年。树中树,身粗(周长)六尺,高三丈有余。
四、古檀树
古檀树生长在营子岩观音寺的正殿前,是古木群中稀有的物种。其中最老的一棵,年长2000多年,树身周长10尺。历来被乡民视为“神树”。
五、古柏树
古柏树年长3000余年,多达200余棵,遍布在悬崖峭壁的四周围,在当地称为“崖柏”,是太行山一奇特树种。
六、古槐树
古槐树生长在村内,树身周长是一丈五尺,年长一千五六百年,树冠现今遮天盖地,乡民视为村中“圣物”,古树专家不断前来考察研究。村两委在2000年为其挂“千年古树”牌,加以保护。
**九、古树群 **
杨庄的古树群,说来最多的是柿子树、黑枣树、核桃树和本地杨树。这四类树种据不完全统计,树围在两搂以上的参天大树也有三千多棵。
这四类树种在杨庄生长最多的地方是“渠、滩”两地。面积不到一百五十亩,而大树就有三百多棵。每逢夏季,“渠、滩”两地地面不见阳光,却只滋养这片原始森林,而不养食粮。
十、古道
杨庄村中古道纵横交错,貌呈“一边三台七道巷”,高低有致,路路相通,别具一格。村中通往营板山营子岩的道路,全部为原始道路,历时两千余年。其中有栈道一处,据碑文载,为张果老驴蹄遗迹,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及游人赞为奇叹!
十一、天然石塔
在营子岩观音寺景区内呈现两座天然石塔,原为一大一小。大塔高有50余米,底部周长20余米,顶部周长有3米左右,远观巍然耸立,近观活灵活现,堪称一绝。小塔因前些年兴修水利工程,被毁。
杨庄村现居人口1300口人,356户,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类属山区。山河依旧,村落扩建了新农村。旧村落因年长历久,部分被毁,明清古建筑是典型的太行山区建筑群落,吸引了大批摄影家、画家、民俗专家前来写生、考察、研究,开辟了一条乡村民俗游新线路。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古建筑,杨庄成立了保护委员会: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档案,制定保护措施,修理危房,保护古院落,兴建杨庄烈士陵园及抗日纪念馆,维护寺院、营子岩观音寺、古长城等,特别是从前有关单位及村民从古长城拆走的旧碑、旧砖,由村两委统一回收保护,以备以后重新恢复古长城面貌之用。
一、杨庄村来历及传说
杨庄村原名东庄村,后叫杨庄口,又称九江口。“九江美名古人留,古人留名九江口。九江儿女多自豪,自豪生在九江口。”“九江口”是杨庄历史悠久之古名,其地势险要,扼冀晋通衢咽喉,为古燕、赵之国界,曾有名联咏之“涛急九江关自锁,峰矗两岸雁难飞”历属兵家必争之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战国时期,赵氏孤儿逃至九江口黑峪,后迁北孤台。由于黑峪岩口直通孤台,程婴差遣虎将把守此口,故后人名之为“赵虎岩”、“赵孤岩”。明代崇祯大将吴玉中在九江口筑城御敌,击溃闯王。近代,晋奉两军曾在此鏖战一月有余。抗日战争爆发后,九江口作为我绵阳司令部、井陉(路南)县政府驻兵重地,日军川岸师团多次由横口出发,沿甘陶河经九江口南犯入晋作战,我八路军一战而胜之“七亘大捷”扬名中外。
“杨庄”成村于隋朝之前,距今至少已有近一千余年的历史,甚至可溯至秦代,近代也有学者称“春秋战国已有该村”。杨庄村得名传说颇多,而尤以宋代名将杨业后代避乱隐居于此一说为著名。
“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相传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业之后遭奸臣排挤迫害,迁徙该村村西二峰形似羊奶的奶头山下“杨家栏”隐居,自此因地得福,人丁兴旺,善名远播。然而朝中奸佞亡“杨”之心不死,爪牙响应,故以呼奶头山为“石老虎”,意在驱虎吃羊(杨)。为避忌讳,杨家不得不再次搬迁。此后,为避奸佞耳目,杨家后人只得夜间回乡,到至今尚存的杨家坟上烧纸祭祖。闻听杨门忠良又遭陷害,该村村民无不同情,为彰显忠义民意,便敬称村名为“杨庄”,以示对杨家后人的敬仰。据老人口碑相传,距杨庄村二十多里的南障城村茶棚便是杨家后人所建,为祭祖往返栖身之所。
二、杨庄明清建筑群
井陉有句俗话:“南数杨庄,北数洛阳。”戏中也常唱:“杨庄家富户多,进城路过高家坡。”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村是一百多户的小山村,四百五十余口人,大户人家居多。
古时,杨庄大户人家有二十多户,其住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其中三合院六处,四合院十处,二进院四处,前后院三处,多为明清时期风格,是具有典型太行山区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落。现存民居还有两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另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土窑现有一百五六十眼,其中十几眼土窑窑龄已达二千余年。
杨庄村民居不是扇屏院,就是四合院,大部分是清一色的瓦房,百分之九十为筒瓦盖顶,仅楼房就有三百余间,其中绝多数房屋屋脊为一脊两兽,少数为五脊六兽(传说五脊六兽之家,必然出过秀才以上的人物),一处为九脊十兽。民居大多为垂花门楼,经木匠、石匠和画匠人等巧手雕琢,花草树木、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和吉祥图案等栩栩如生,不少大门口还挂有公正可佩、德高望重、妙手回春、德重桑山、忠贞足式等各式匾额,实为该村民居的一大看点。
杨庄井沟口杜家古宅为清代复式四合院落,砖木雕刻门楼,双面影壁墙别具一格,其北楼房一排六间,砖石合砌,木架结构。石板铺院。该院落曾为中共井陉县路南区政府驻地,区长张鸿儒后任福建省委书记。这杜家古宅走出了“一门六英才”:杜斌、吴笃珍(女)、杜进智、杜兵秀(女)、杜平、张淑华(女)均为省、县级干部。
杨庄西头的杜家大院,为门楼垂花四合院落,北楼房六间筒瓦盖顶,五脊六兽,石、砖、木雕刻玲珑剔透,清代曾出过武举、秀才,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中共井陉路南县委驻地,也是抗日期间的高小旧址。
三、杨庄村现状
杨庄村在1986年春,又在杨庄范家坪兴建了新农村,现有新房5排,街道四条,先建三排属平方三合院,后建两排每家楼房加配房的三合院。七八十户人家,门楼建筑一个比一个排场,楼房设计一家比一家新颖,屋内装饰一处比一处漂亮,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修建了杨庄公园,其建于2008年8月,占地5000平方米,投资23万元。
杨庄公园坐南朝北,共分4区3门。由北门而入,登上雕刻玲珑秀气的“民心桥”一眼就会瞅见,红顶玉柱的亭台和它脚下的环形大水池,还伴有“仁、义、礼、智、信、”的石碑并烘托在它的后半径;进入西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巨石,上书四个大字“惠泽庶畅”,一语道破了公园的主题。石下有大花池一个,池边还有三环:一环大叶黄杨,二环小叶黄杨,三环晓波,中间还有翠竹花木各显异彩。再进东北门,醒目的五个大红字“杨庄娱悦园”呈现在面前,使人起舞,讨人喜欢!
杨庄公园东、西两区分别为柳区和松柏区,中间区域为篮球、乒乓球、网球场区,北侧东西一线安装有单杠、双杠、跷跷板、转椅、太空漫步器、天梯、双人坐蹬训练器、起坐健康器、秋千等健身器材,公园正中高高矗立着太阳能照明灯,故而人称灯塔区。
公园护村坝彰显杨庄“红都文化”,北边依水傍路,视野宽广。杨庄公园的分界线是条带似的“冬青池”与“花木池”。冬青剪剃化一,花木争艳争宠。尤其是玫瑰花,国色天姿,香飘四周,牡丹花雍容富贵多姿多彩,龙爪槐似伞,小塔松如山,伴随其中。
整个园内,统领者可谓垂柳,处处有它,它遮天盖地,它柔情绵绵,它绿染公园,它飘飘然,浩浩然,它千丝百缕吸引着你,吸引着我,还吸引着他。
为此,特借宋词苏轼诗一首“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一幅美不胜数的烟雨图,展现在面前。
人民礼堂
杨庄人民礼堂,占地3亩有余,1977年竣工,礼堂座东面西,十分壮观。剧场可容纳观众二千余人。从此千年露天看戏,几十年露天看电影的历史宣告结束。
四、杨庄村村风
每个兴旺的村庄和家庭,都有隐秘的传承,通常表现为村风和家教。那是先辈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淘得的金,充满人生智慧,又通过言传身教,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村与家是心灵的港湾,村与家是社会的细胞,好的村风与家教,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还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在杨庄村,“敬天尊祖”、“尊老爱幼”、“和睦乡邻”、“勤俭持家”、“以孝为先”、“忠心保国”、“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等光荣传统仍然光彩熠熠。
杨庄村,直到现在传承着千百年来留下的美德,今只举四例。一是,坐席有长幼之分;二是,家家修房盖屋有“助工”,用杨庄的话说叫有“串掇工”;三是,勤劳致富,节俭传家;四是,办热闹儿不铺张。
不论坐什么筵席,有长辈,请长辈坐上席,他就是这个筵席的主人翁。他发号施令,让在席人等吃好喝好。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放碗筷,其余的人就不准随便离席,如有特殊情况,请求长辈批准。
修房盖屋,不分亲戚朋友,都会伸手援助,不计报酬。
每年正月闹热闹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要报酬。每年正月上下邻村数杨庄的热闹办得多,演九晚戏,跑九晚灯,抬九晚杠箱,跑九晚龙灯和旱船,蹬九晚高跷,比赛象棋,玩各种各样游戏,耍无数场拳脚和狮子……一正月花不了一两千元即可。
每年一过正月十八,杨庄没有一个闲人。一年四季,如果不是阴天下雨下雪,街道上就看不到一个闲人。上下邻村的人们都羡慕地说:“杨庄常年玩麻将的人最少,常年打工挣钱的人最多,存款最多的还数杨庄村民。”
杨庄有个单身汉叫“杜楞楞”,以勤俭闻名。他不怕苦,不怕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人说:“小卖铺开业几年了,从没见过愣愣去小店买过一次肉和鸡蛋。”也有人说:“只要愣愣手里钱攒到了5元,他都会存入银行。”如今“杜愣愣”存款已达十余万元,还在不分昼夜实干苦干。
张鸿秀家的祖宗案两边书写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读书继世”。这八字联幅不仅促进他自已从小爱书,步入教育界,晋升重点学校当校长,而且还是这八字联幅激励子孙五个步入大学,并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结出了不同的硕果。
杨庄1938年入党的第一批党员张鸿武,严格要求自己“尽忠报国,以孝为先”。而后实现了诺言,为国为民,深入虎穴,在敌占区七狮村,活动了汉奸杜吉昌。
儿子张玉柱以你为榜样,侍奉父母卧床十年,不怕脏,不怕累,无微不至。为满足二老心愿,还常背他们去礼堂看电影、看戏,一举成了杨庄有名的大孝子。
张玉柱不仅孝忠于双亲,而且还孝忠于杨庄父老。改革开放后,每年腊月二十六日,玉柱准时在杨庄杀十几头大猪,把肉减价卖给杨庄父老,以表孝敬!
红色革命根据基地
杨庄地处太行山东麓,井陉县南部边陲,四面环山,南傍甘陶河,平涉公路由北而南穿村而过。杨庄南部与朱会接壤,北部同景庄为邻,东部与孤台相依,西部和花园相连,不仅山水秀丽,民风淳朴,而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为现代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7年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以太行山区为中心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年12月初,该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一营进入井陉开展游击活动,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部队的支持下,1938年1月16日杨庄村成立了以开明绅士李正芳先生为县长的第一个井陉(路南)县抗日县政府。随之部队派党的干部李震、周壁等八路军以工作队的身份协助县政府开展工作。月余,因日军的进攻抗日政府被迫解散。
同年,路南县政府分别成立了各下属机关,锄奸部,部长尹炳钧;总务部,部长杜佩然;武委会,主任一营营长孔庆德;县公安局,局长阎谨勤;县独立营,营长张凤歧,杨庄峰泰岩、营板山是独立营久占的宿营地。县政府驻地在杨庄街大院。武委会和公安局驻地分在杨庄龙沟边卺坊东西两院。
1938年初,杨庄张鸿舜在绵阳司令部领委后建立了“正太八路军游击队”,张鸿舜任大队长,其他主要负责同志还有杨庄杜录科、杜富合等。大队部驻地在杨庄后边巷杜富合院和邻居院。游击队组建了一百余人的队伍,不仅密切配合主力部队,还主动出击,到敌占区打游击、抓汉奸、炸碉堡、破坏敌人的交通要道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后归正规部队,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朝鲜战场上均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1年7月,井陉(路南)县抗日县政府,下设4个区,杨庄井沟口老院是第三区政府驻地,伙房设在井沟口右大院内。区长张儒鸿,区委书记冀素祥。
1942年4月,蔡竟由冀西地委调任井陉(路南)县任县委书记。当时机关对外称“政治处”,驻地在杨庄西头窑院内,杨庄杜吉科任秘书(参军后光荣牺牲)。政治处在杨庄工作近三年,期间仅杨庄一村就发展了新党员20名,团员10余名,输送南下人员10名,北上人员5名。
1945年3月在井陉(路南)县抗日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杨庄成立了一所抗日高小。初招时一个班,后来发展到两个班,校长吴永章,其后是张凤祥、杜九洲等,教师有窦育亭、张延贡、刘廷等,驻地在杨庄西头窑院。
根据地的抗日学校,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抗日,学校组织儿童团,利用课外时间站岗、放哨、送信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宣传活动。他们写标语、编节目、扭秧歌、打霸王鞭,战斗学习生产相结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抗日高小的毕业生由县政府各部门量才录用,有的拔高深造,还有相当数量的英雄儿女走向抗日战场。日军把根据地的高校称为八路军的播种机。后人赞颂杨庄抗高这所学校里,不管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一投入到革命队伍里,没有一个是孬种,这是杨庄抗日高小教育的丰功伟绩,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杨庄村在外人员分布于全国十一个省三个直辖市,总数已达一千余人。其中,正厅级以上干部10名,处级干部12名,正团级以上军官22名,科级干部32名,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技术员16名,博士后5名,博士11名,硕士研究生20名,大学生264名。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来,杨庄村参战人员多达135名,其中42名青壮年为国牺牲。
一、从杨庄走出的当代英才
1、张鸿舜
张鸿舜,男,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后,历任井陉路南抗日大队二中队秘书、大队长、井陉县组织部干事、晋察冀中央分局城工部干事。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被派往北京做地下工作,任北平市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兼门头沟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放后,任北京市工会副主席、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市建委副主任、建材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还被选为北京市总工会第一主席,北京市第一届、第三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共北京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出生入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大义凛然……解放后在北京建筑行业工作的30年中,他又为首都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3年,他现场指挥建筑了北京第一个大型建筑——北京农业展览馆,1958年,亲自指挥了举世瞩目的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在北京市军事博物馆等宏伟建筑建设过程中,他担当指挥者和领导者,深入现场与广大职工夜以继日的奋战在一起,出色的完成了工程任务,为国家建设浸透了心血,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彭真、刘仁的接见。于1979年病故,享年61岁。
2、杜进智
杜进智,小名杜文科,1922年10月生,1938年11月参加革命,1940年11月入党。历任井陉县青救会主任、井陉县青委书记、井陉县独立营青年连连长、林县区委书记、安阳县区委书记。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时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五中队区委书记。9月进入漳州,任龙溪县三区委书记、龙溪县委宣传部长。1952年8月调任华安县委书记。1956年后任龙溪地委农工部副部长、地委委员。1960年2月调任云霄县委书记。1961年调省工作,任福建省科委物构所党总支书记、福州大学物理系党总支书记、福建银行分行副行长、福建省机电学校党委副书记、机械厅企管处长。1983年5月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2002年7月福州逝世。
在漳州工作期间,他领导的“合作化”是全国的典范。当时各大报纸都发表了漳州“合作化”的先进事迹,中央还特派陶铸到漳州视察。和杜进智在一起工作过的中央领导同志有彭冲、叶飞、陈家庚、高扬等。
3、杜文华
杜文华,男,原名杜锦章,1916年生,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省井陉县区战地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一区区委书记,二区区长、区委书记,县公安局长。抗战结束后,任井陉县委土改办公室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县委书记。全国解放后,任井陉县县长,石家庄专区工商科科长;1952年转入水利战线,曾任华北行委水利局计划处副处长,水利部工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水利电力部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水文局副局长;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水利部水文局副局长,部纪检委委员、顾问等职。1982年9月离职休养。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杜文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0年因坚持对敌斗争并领导群众进行了合理负担的斗争,摧毁了国民党党部,受到井陉县委的传令嘉奖,为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解放战争中,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领导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运动,为冀西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全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1995年11月杜文华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4、杜慎学
小名杜小羊,离休前是新疆人民广播管理局党委书记。在担任新疆皮山县县委书记时,曾和周总理在一起插过稻秧,并拍照留念。在担任新疆和田地委书记时,刘少奇访问印尼回国,在和田与他合过影,就过餐。王光美同志还紧抱着他的三儿子一起照相。他还是杨庄1938年5名最早入党同志的介绍人(详见《杨庄村村志》)。
5、杜豁然
杜豁然从事农作物的实验工作,曾任平原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兼教授、哈尔滨农学院教授、中科院遗传栽培室研究员、西北农学院教授、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在任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的三年期间,做出了“陕北水土流失区土地综合利用典型规划”。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推广了他多年辛苦研究完成的“区田”水土保持作法,取得了显著效果,直到现在仍广为应用,是赫赫有名的水土保持专家(详见《杨庄村村志》)。
6、张鸿义
1940年8月入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全身5处受伤,属三等伤残。荣立过三等功三次,分别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一枚、献身国防科技荣誉证章一枚、解放大西北纪念勋章一枚等六枚勋章。
曾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逐级升到师部。最大的贡献是在党的领导下,凭着一个人的智慧,一名战士的胆气,争取了国民党一个团回到人民军队的怀抱(详见《杨庄村村志》)。
7、张国华
张国华同志194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省昔阳县武装部长、保定军分区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所长。1955年获三级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详见《杨庄村村志》)。
8、杜履中
小名杜富保,青年时期参加工作。曾任过区长、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9、杜斌
曾任中国海军地方某部队司令员(详见《杨庄村村志》)。
10、杜禄科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是“正太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师长等职务(详见《杨庄村村志》)。
11、杜兵楼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曾任中国青岛潜水艇学院司令员(详见《杨庄村村志》)。
12、张士林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曾任武汉军区二炮政委(详见《杨庄村村志》)。
13、张银录
南下干部。湖南民政厅任职、湖南公安厅厅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14、杜智庭
早期参加革命并入伍,曾任河南安阳县、安阳市武装部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15、杜兵彦(女)
杜兵彦是杜进智的妻子,南下干部。曾历任章州地区华南县县委书记,福州市专员等职。
二、杨庄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
杨庄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宣传,深入发动群众,老百姓抗日热情高涨,日寇将杨庄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00多户400余口人的村庄,在鬼子的围剿下,发生过灭绝人性的四次惨案,枪杀老百姓40余人,抓走30多人,打伤12人,造成10余户绝户。共烧杨庄房屋一百六十余间,抢走牲畜六十三头,粮食三万余斤……。他们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吓倒,揩干身上的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与敌人反复较量,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全村100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最前线,几乎户户有八路军,战场上牺牲42人,残废5人,前方和后方都涌现出了许多抗日英雄。红色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群峰弯腰,百鸟嚎啕,空气凝固的让人难以承受,河水悄悄地诉说,这里的山川洒遍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毎一寸土地,都有与敌人搏斗的足迹。这里的树木,见证了红色儿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张彦——“死比走狗活的好”
听说日本鬼子占领了东三省,又听说日本兵攻进了北京城。国破了,家亡了,有情的人心碎了。一个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往第一线,会会这帮刽子手。还未等到杨庄热血男儿飞往第一线,1937年9月初,日本鬼子就找上门来了。
杨庄年以花甲的老人张彦当天被鬼子抓住,鬼子勒令其为他们修路充当向导,张彦一听肺都气炸了,火冒三丈:“我们的路修不修是俺们的事,管你小日本个屁!让我们引狼入室那是你们白日做梦,痴心妄想!”老人一席话可气坏了小东洋,非令张彦为他们带路不可。张彦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去!”,“不去就开枪!”,“开枪就开枪,死比走狗活的好!”
革命根据地的好儿子——张彦光荣地牺牲了,可他英名永存!
他的三个儿子在其精神感召下,都参军立了功,老二在敌后工作还立了大功,后因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2、杜贵楼
杜贵楼出身在地主家庭。他毅然决然地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敌占区去。他在河南安阳淇县任我方武工队队长。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他出生入死、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地带领工作队与敌人进行英勇地斗争。密切配合了主力,打了不少漂亮仗,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分田分地工作同时也搞得热火朝天,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日本鬼子和反动的国民党为了拔掉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悬赏千两黄金要贵楼的命。就在杜贵楼鞍马劳顿、劳累过度而熟睡在办公桌上的时候,不幸被叛徒暗杀,人头落到了敌人手中,后被挂在城楼上。终年26岁。安息吧,人民的英雄,时代的功臣!
人民英雄杜贵楼同志永垂不朽!
3、李开市
李开市同志是革命老区赫赫有名的优秀共产党员,智勇双全的民兵连长,可歌可泣的英雄。
——深入虎穴 拯救兄弟
抗日战争伊始,井陉测鱼村恶霸地主高九成,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纠集组建了一支反动的地方武装,后又美其名曰国民党十三支队,支队长的大权当然也就落在了高九成的手里。自从有了十三支队后,本是豺狼成性的高九成如虎添翼,剥削与欺压百姓的手段更加残忍,抢抓和残害壮丁的奇闻一桩接着一桩。测鱼地区,豺狼当道,民不聊生,悲歌四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井陉路南县政府在杨庄成立后,为解救被高九成抓去的壮丁,县政府经缜密研究,派遣杨庄村共产党员杜吉来、杜富楼、李开市三位同志,潜入敌人心脏内部,伺机瓦解敌人。
三位同志潜伏到敌人内部,不到半年时间,就得到高九成的器重,尤其是李开市同志,胆大心细,口才好,枪法准,会带兵。高九成把支队一部分大权交给了李开市。
李开市有权后,处处关心壮丁穷兄弟,获得了壮丁们的尊重和信任。在李开市的宣传教育下,壮丁们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绝大部分壮丁认清了高九成的反动本质,纷纷要求抗日,参加八路军。一次在元氏南佐执行任务时,李开市瞅准机会,率领一百多名壮丁穷兄弟们跳出火坑,弃暗投明,参加了八路军,回到共产党怀抱,壮大了抗日武装。
——虎口拔牙 解救难民
1938年农历10月23日,日寇进犯杨庄,追杀群众和儿童。眼看一百多名老百姓就要被敌人追上,紧急关头,共产党员民兵连长李开市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在敌人子弹“嗖嗖”声中,从小路迅速绕到磨石岩口的石头坑边,沉着冷静地将子弹推上仓,瞄准跑在最前面的敌人,“呯”的一声,最前面的敌人送了命,不一会儿好几个鬼子丧了命,其余鬼子吓破了胆,拔腿就蹿。
鬼子逃跑了,百姓得救了,老百姓感激不尽,都说李开市是全村人民的英雄,是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群众救星。
——心系乡亲 临危不惧
农历1944年7月25日,天蒙蒙亮,李开市赶着姑姑家的牲口往岩那边送,走到半路中,“呯”的一声,李开市被暗藏在路上的敌人打倒了,小肚子开了血口。说时迟那时快,李开市顾不得疼痛,忽地爬起来,一眼瞧见是日本鬼子。他抱着肚子,一边跑一边喊:“鬼子来啦,鬼子来啦,乡亲们快逃呀!”喊呀,跑呀,跑呀,喊呀!肠子被喊声努出来了,鲜血流个不止,可他仍然再喊再跑。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这还得从事发的前一天说起。7月24日,县独立营长通知杨庄干部和群众:明天早晨部队要打靶,听到枪声别认为是鬼子来了。事儿就这么巧,不其然而然,鬼子真的要进村了,天还早呢,四百余口人,百分之九十还在熟睡,听到枪声都不以为然。在这大难临头的情况下,考验共产党员的时刻到了。“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民兵连长,我不报信儿,谁报信儿。”想到这里,李开市长用手摁住突出来的肠子,鲜血不住地流,腿不住地跑,口不断地喊:“鬼子来了,乡亲们快跑!”李开市光荣地牺牲了,乡亲们成功脱了险!
李开市牺牲时不满二十九岁,他那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调查者地址:井陉县苍岩山镇杨庄村
电 话:1380336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