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年间有人居住,明景泰年间1450年建村。
迁徙。
山村。
黄土丘陵。
井陉盆地东北,东高西低较平整的台地,东依苍山九龙口,顺梁而下三里多地。北靠陉山黄土丘陵,西纳清凉山川景色,周围是土岸,其状如云朵,拱围着台地,形似“墨台”,是人杰地灵的宝地。东北从苍山根直下有流水沟,绕村北经石水口转向西南,遇有洪涝民不受扰。
汉族
高、王为主,还有张、杨、李、焦、贾、许、胡、赵。
2050人,500户。
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谷子、甘薯、小杂粮为辅,还有各种蔬菜品种。
林业:核桃等干鲜果树为主。
养殖业:猪、羊、鸡为主,以户养和小型猪场、鸡场结合。
副业:石材厂、服装厂、小煤窑、运输业。
一、碑石
我村现存民国前碑石二十多通,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井陉赵村铺建修龙王庙碑记
此碑立于文昌阁西龙王庙遗址,碑高170cm,宽65cm,厚21cm,撰碑人高廷聚、王世祥。碑文如下:
夫龙王庙之立也,余者自万历年二十四年始立庙宗圣像也所立庙者,谓何龙神者非无观望之神是人命脉所关也不得之乡共邑万凢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不沾其泽悦其利也又非年关系之神亦物之□、□所赖也不獨君子小人凢□生员性、草木生成无不被其思乐其惠也讵肯沾思悦惠而已,耶于是□□□神降□□西无所告处,故修此庙宇圣像口人慰百姓之爱诚□□□□庙至此碑记殊完,香头高见每□不完□□思不宁之□□为矣至今
万历乙卯一乡之人,誓心扶立工可完焉乡人之立心也其志矣哉,数年下□之工□具而成非至处至诚之心焉,龙成工之速仗意输财之若是耶乡黨宇□成曰修立庙像干神何禅 ,不礼诸僧人答报龙神,虽立借不立也干是礼清僧人□□诵经文可报龙神像保佑之兴□乙乡之处诚焉,盖者诵经文者释家之末务也苦志□行释氏之真源也苦心慕缘不以利欲,勤其情□□薄不以声色秽,其性真得诵氏之是而为释氏中之君子 然吾儒之事业□□化位为□致国家天下,之第一树立释氏虽不同途欲绝俗炼之以三味,如之以九年西壁功以造于门,心见性之地,此得□□中之上来,吾□□致也真将有志于斯乎哉,其若是斯乎哉可以奉龙,神为万姓之祈福矣□□请为记是
本村香头 王世祥 高廷 郝一拱 王世贤
王世清 高廷义 王吉
王改
2、重修龙王庙碑记
此碑立于文昌阁西龙王庙遗址,碑高 178cm,宽64cm,厚21cm,撰碑人山西乐邑生员东岗村李化龙。碑文如下:
直隶真定府赵村铺龙王庙重修碑记
业乐路福善祸淫惟神得以同其柄而补续惟庙可以济其风是神则万辰庇荫而庙则一乡之屏输也故建庙祀神良有以哉火 龙王文神代天行得惠
为民施雨泽令飞潜动植咸护覆口而夺命泉因天下各得口口以为生诚有功。
于天地布得于民物者非浅解矣实庙之当建也余考万历二十四年本村
善人高具幼思朝参为便□无门为是独据己觉纠合众姓同心协力内发□。
诚亿金良随轻口以周施而木柱砖瓦 口口而 助而庙创建矣 □金塔毁天人修造于是看香头高厚高亮发心重修新漆钟鼓楼二所石桥一座通往
惟见庙貌整素而神得其依圣像尊严而人有所仰田是而雨芳五谷丰登
登矣默替天工之造化硕致人心之大悦神相古人福禄善 然也为是刻
于否次万载不朽云
同村善人施置庙后地五亩
会首: 高槐 王乾 王汝魁 高应夏
本村施主:王世祥 王世贤 高廷聚等共计九十余名
本县北关施主:于胤棠
主持僧人:王宝
天启二年岁次夏季旬十八日立。
石匠、焦广明、王大良、焦守
3、古戏楼重修碑记
此碑立于文昌阁西古戏楼遗址,碑高137cm,宽55cm ,厚18cm,撰碑人岁贡生王孰中、膳生三作梅。碑文如下:
楼以成各志乐也,倾乐不在一时,而在百世。前人创而造之,后人重而修之。斯前后济美种人婿悦而乐以及于穷马。吾乡西鄙,龙王庙前,旧有戏楼一所为一方风光之所锤,康熙三十九年,因倾覆遂新改做迄今又百余年矣。
年深日久,风雨摧残,旧□存几,与前等事,本郡原生高文间与众香头、王开禄、张兴生、王国佐、高星、李俭,目击心伤,欲修无力,因大宫中, 捌仟伍佰余文,邮年面积至一百八十年千文。合乡校地每亩地四十文共□八九十千,道慨,然曰 楼之成在此矣,于嘉庆十三年冬 众运石 次年春与合乡同心协力经亡营之,不日而殆起矣,然就禾观及成也,秋十月焉工庇材而楼上下焕然一新焉,于是道旁观者成,津津称羡, 视俯观竹艺矣松茂矣,不知是楼也,基乃其旧局创其新竣,座文余,而前城乎,其有余地亭,殖沟可为自世巨靓而不止为一时,□焉是为叙。
物工价共支不二百六十三千三百二十五文
饮力人 高会 焦云路 王作梅 张瑞
石匠史有施力二百 铁匠高二成施力二百
有楼前后左右百步内不许上窑
大清嘉庆十四年九月二十日立
4、赵村铺文昌阁碑记(西阁)
此碑立于文昌阁内,碑高90cm,宽43.5cm,厚6.5cm,撰碑人进士后选儒学王从传文。碑文如下:
余方英年与弟子讲学三益堂忽客至缉 而坐议论良父 而谓余日是乡也高耸四塞接天
地之精华西聚山川之灵秀与人文之二 也家乡之西隅再建文昌帝君阁以 之风则地灵人杰斯文其承在兹乎已而 然 无行唉乎神千未可知也及晚余 至门有地伯祖王家珍 道建阁 石数 心益勃然于是欲继先人文志成先人文事因考 帝君主 于周一十七世为 大犬化生不测
居心济人又因承人之美 有学行者无默相而由成人是诚文章之祖而道德文宗也余虽有志焉而力不逮遂 伯兄王永宁生员高如并善士孟川高稳共议举伊皆 然承兄并不推然于是五人一心不惜财不心惮劳 匠石以 工人而效力变之 而策文登二不逾月而容成兮美哉始基然之矢 然 末观 成也不有继其后者 兴善起始终千 有善人扬明张国正 王汗 有志固成不敌 为□人任各捐己□材督工庙 巍然其下文固如竹之苞其上之密如松之茂 后五八金 三人安置 隔一时告竣洋七乎真吾乡之大现也再行见之风余心盛学士日增 科甲 皇路□相组绳□不己则
帝君 相之工诚而容 勉之宫为有益也是有序
进士后选儒学王从传文 平座五人费银六十两整 王逢圣施金半箱 生高 书丹 该庙三人费银六十四王永定施银一五文 张国山施银五
金下一百 高施 桂 二个
龙飞乾隆 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立(1747年)
木匠扬茂春施银一 书匠 望 六斤
5、长福阁创修碑记
此碑立于长福阁内,碑高120cm,宽54cm,厚19cm,撰碑人高槐。碑文如下: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所以福善祸淫幽冥有以其报钟灵琉秀宇有次发其辉此
建庙祀神所由来唉况
玄天上帝尊生于皇宫长于内院殆有九重之贵五位之尊者也其福不亦无量哉然 调和铅汞于深山,锻炼精华于幽谷而安炉立鼎之秒降龙伏虎之功何可腾纪唯有捡梅之形寄柳文迹是真四十二年后得到成佛之验也迨吾朝永乐文止岁神童丕显洪军悉灭婢皇圆巩固天下 国家皆得蒙天威而享福社稷灵长君臣民物皆得被神武而蒙休是以武当山 修造金殿供养金神政建庙祀神之说也于 本村善人 高槐纠合众士屡游武党感南山文胜圣人境禀北天文威灵遂语于众曰吾乡之东可筑一阁庶乎焚香于圣 阁之内宛若礼拜于金殿之中故广输贤财独成圣事他人特小补耳但见下筑灵台以通往来修庙貌 次壮观瞻且也圣阁巍巍尊神有以式其灵而昭其德金容焕众志有以观其光而钦其样由是人心扩
诚敬天意降吉祥物阜兮山川秀民 兮景色辉地灵兮之光灿人杰兮才士奇斯 也其长福之谓兴诚 哉阁之创建大有益矣故铭于石以侍纵绩承于无疆云尔
崇祯四岁次辛未孟夏癸已中旬二日吉立
石匠——焦广明 焦守
木匠——刘彦广
画匠——李新
僧人——正宝
泥水匠——高成楼 高成名 高命
功德主——高槐王氏男 高应生 高配 高应雷 孙高景 高璟 高珂 高瑄
6、赵村铺保泰阁碑记(南阁)
此碑立于保泰阁内,碑高1.48米,宽0.62米,厚0.22米,撰碑人高配天。碑文如下:
直隶真定府井陉县赵村铺建修保泰阁碑记
当谓補天地之岗脉镇山川之灵秀者皆圣像森□神乎。美阳故也是神能同一世屈神而庙可一乡之,观望至阁曰保泰。无補於天地镇於山川者哉。况背面而有□之神,先混浊而不为有,后混浊而不为无。故以三塗,经大小老幼各蒙其恩,九横令智愚贤否,为沾其慧,然广济群生慈祥不质而阁因当建矣,且高明而有伏魔大帝定三分,秉烛五夜扶潢与外之功何可胜纪要之精忠奋斗列?冲,虹殆五小行之大概已迄今想象威灵上而国则觉皇图巩固下而卫民觉亿兆康宁。诚有功於国家布德於苍赤者非小矣,而阁不又当建也哉。於是本村善人高厚,高应斗、高应楼、高应安发诚施贡材,共筑灵台均修圣造及金银钱。□随轻重而布永植砖瓦由多寡而施但圣阁为完时予猶犬飞。崇祯六年十月二十一日流□境后□太□甚然,他乡多被其害,唯吾乡各得其生者何也,惊神有以默护其间隐祐其际,故阁曰保泰洵认是耳。然后善人高厚等心愈诚焉各输已赀急完阁而他时小补之也,惟见庙筑辉辉,令尊神有所楼正今金容焕,然令象生有所景非今由是吾乡之脉已续矣风已济矣。物阜民殷地灵人杰矣易以精善之家必有余庆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信不诬也,然欲书之方策恐已□之简不足流千古欲记之者顾恐既谢之宫不足以重万世故铭之以石
本村痒生则文,高配天撰书
功德主:高厚王氏长子高应楼张氏,次子高应安、郝氏。
移到阁处以补风脉善人,高俊文刘氏高彪刘氏,贾宝珠韩氏,王家珍冯氏生员王化新杨氏 高应秋李氏,高应安郝氏李氏男高德王氏,
崇祯八年岁次乙亥秋初旬吉日
7、明故处士高公讳增之墓妣崔氏碑记
此碑立于高氏祖坟,惜1966年被毁,碑尺寸不详,撰碑人高儒、高钦。碑文如下:
大明国直隶正定府井陉县赵村社三甲大花乡赵村铺居住
爷高朋 杜氏生三子:高谨、高端、高达
爷高智 娘娘齐氏生二子
明故处士高公讳增,妣崔氏之墓。
爷高忠 王氏一子:高雄
大明隆庆九年十二月七日立
8、长福阁重修碑记
此碑立于长福阁,碑高180cm,宽60cm,厚14cm,撰碑人高禄淘。碑文如下:
长福阁创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供奉玄天大帝。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维新人员将玄天大帝神像摧毁原村西龙王庙中的老君神像移建阁内,缘世多变1966年神倒像毁,日月经年风雨历历祠阁残破年久失修,危及行人安全,影响村容村貌,喜逢盛世政策英明倡导文明保护文物,村民崇善思安之心日盛,重修长福阁即成趋势,故新一届新委会研究决定广纳众力多方筹资4万余元于2006年9月10日至12月底修复长福阁竣工,太上老君、玄天大帝诸神重塑阁内。一座古朴典雅秦皇古驿道上的古文物又重现在世人眼前,可谓诚敬天意降吉祥,人杰地灵秀山庄,为昭彰贤德喻于后人出资单位和捐款30元以上者均刻碑记:
倡议策划:杨雨来、王彦生、高禄淘 赵村铺村民委员会
长福阁修复领导小组:杨雨来、王彦生、高禄淘、高二孩、王崇德、王文魁、王保元、王栓保、褚玉廷、焦庆昌
撰文:高禄淘
工程建筑:高日昇 木工:高寒冬 瓦工:高兰涛、高三文
立碑时间:2008年1月4日
9、重修文昌阁碑记
此碑立于文昌阁,碑高152cm,宽60cm,厚10cm,撰碑人王海生。碑文如下:
地之精华,东纳太上老君之气,西聚清凉山川之灵秀,乾隆十二年七月,永乡西隅,秦皇古驿道先人建文昌君阁,久经几代春秋,风浸雨蚀,破漏欲坠,吾村资金匮乏,难以修复,阖庄父老,望而焦急。
近年来,书记王彦生,村长高泰生率两委一班人抢先机抓机遇,真抓实干,硬化道路,修复文物治理环境打机井,建公园,以法治村,成绩显著,深得民心。二○一○年七月县委书记庞彦视察吾村公园,庞书记站在古道上仰望文昌阁,感慨万千,了解详情,当场拍板,指示县发改局局长张文祥拨款四万元,政府拨款犹如甘霖,文昌阁重修得以实现。二○一○年九月由本村施工两个月后告竣。明景泰一四五○年至一四五七间迂定吾村五百余年福泽绵长,吾村东倚大青山气脉福祉宝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邻睦如宾,民崇尚文化,重得兼才文化之风行,学士名流,人才辈出,享有文化村之美名,新中国成立后,为有立场青年执著求学,勤奋自勉,终有成就,他们身居祖国各地,位于领导高官,忠诚事业报效国家,当代新人王亚明考居清华,吾村引为骄傲,树之求学榜样,为人楷模。
今当盛世国介古文化复兴之时,应时尚顺民意,支部村委新塑文昌阁文昌帝君神像,吾村民及外地乡亲同声响应踊跃捐款三万余元,王贵保、高录涛等人积极筹备,多方联系,工程于二○一三年四月兴工,五月神像塑成了日升丹青壁画,高玉文、王海生书法文字月底工程全部告成,六月四日举行文昌帝群开光典礼,凤愿得偿,黎庶欢颜,看今朝,鸾凤祥和,望未来龙腾盛世,广传先人之文化,远扬吾村之美名,干新功业立碑记载,昭示来人。
教师 王海生撰文
赵村铺 党支部 村委会 立
二○一三年六月
10、王富有墓碑
此碑立于王富有墓地,碑高170cm,宽65cm,厚13cm,撰碑人王春魁、王万魁、王法魁、王冬魁、王润魁。碑文如下:
德泽铭记 碑记 父亲一生,默无间叹,农为本,辛勤耕耘,为谋生计,戴月披星,头顶烈日,脚踏泥泞,品行尚谦,壶谨慎,严以律己,宽厚待人,清清白白,邻里乡颂,勤俭持家,安守本分,吃苦耐劳,胜似愚公。
母亲一生,日月艰辛,养儿育女,省吃俭用,缝补裳洗,忙碌勤奋,聪明贤惠,和睦可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含辛茹苦,度日求生,不畏强权,堂堂正正,琢玉成器,磊落光明,父母心情,骨肉在心,兄弟姊妹,手足之情,父母贤德,儿女继承,立于此碑,留仩后人
时间:二○○七年 清明节 立
11、王计英墓碑
此碑立于王计英墓地,碑高60cm,长100cm ,厚10cm,碑座高50cm,长120cm,宽30cm,撰碑人高小会、高小星。碑文如下:
父母蒙难,遗下年幼三个孤儿,承蒙堂兄嫂高春光王计英收养,似如亲生,历尽艰辛,养育成人,大恩大德,难表衷情,特立此碑,略表寸心,嫂娘芳名,万世传颂
有原井陉县副县长郝建华题词
老嫂比母,世间楷模
高小会 高小星 高小平
公元二○○七年 清明节立
12、祖母韩二忙功德碑记
此碑立于韩二忙墓地,碑高180cm,宽60cm,厚14cm,撰碑人杨新军、杨志军、杨全军、杨丽霞。碑文如下:
祖母韩二忙一九二二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生于井陉矿区横西村一九三九年与祖父杨景昌名杨三小结婚祖父杨景昌一九二一年农历五月初五生于赵村铺,父亲杨吉廷一九四三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生一九四四年公历五月十八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驻扎在井陉煤矿疯狂侵略我国的日本兵下午五时许进村强行抓走了正在家门口外秋树下乘凉的祖父后被发送到日本国当劳工至今下落不明时年祖父二十三岁祖母二十二岁父亲十个月祖父被抓走后祖母扶老携父承起了这个破碎的门户含辛茹苦勤劳耕织倍受煎熬艰难持家换气在缺衣少食极度贫寒度日如年的存亡线上把父亲养育成人送父进学求知为父娶妻养孙父亲一九六二年与母亲冯巧英天户村人结婚结亲冯巧英一九四四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生养育家门三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孙儿满堂祖母一九八九年农历八月初八病故终年六十七岁父亲二○○八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病故终年六十五岁母亲二○○一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病故终年六十岁祖母的一生功绩可歌可颂祖母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伟大的一生祖母的功绩将永远受孙儿后代的追怀和崇敬为了纪念祖母父亲母亲大人特立此碑以垂永久
杨新军 杨志军 杨全军 杨丽霞 立
二00八年清明节
13、清邑庠生济川公讳作楫孺人,冯、李氏之墓碑
此碑立于王氏祠堂,碑高140cm,宽60cm,厚16cm,撰碑人 曾孙王承天。碑文如下:
光绪六年曾孙王承天立。碑后面记有从高祖生员王化新至王作楫元孙王道清、王海清共九代中,有功名士近30名,其中王孰中为钦赐进士。其中记载曾祖生员王端胞伯祖堂叔王纶,移居关东棉花地,留有坟地一亩,王承泰捐古戏楼地基一所。此谱所叙“济川”,济是扶贫救穷人(病人)。川,横涧川,此家祖辈多是名医,王承天和长子王道清就是清末民初有名的老中医,主治痨症,医术高,医负高尚。此碑可反映出我村古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杏林济世,恩泽千秋的古医道。
14、显祖考登仕佐郎张公讳燦 妣耿氏冯氏栾氏合葬墓
此碑立于张燦墓地,碑高162cm,宽61cm,厚18cm,撰碑人曾孙监生张兆。碑文如下:
井陉县赵村铺赵村社二甲民籍
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二月立
15、清故武童考王公讳正邦妣张氏之墓碑
此碑立于王正邦墓地,碑高153cm,宽56.5cm,厚21.5cm,撰碑人侄儿王藻。碑文如下:
井邑赵村铺赵村社一甲
宣统二年四月中旬
16、皇清郡庠生考杨公讳克家妣霜赵王氏之墓碑
此碑立于杨克家墓地,碑高140cm,宽57 cm,厚20cm,撰碑人杨坎、杨乾。碑文如下:
井邑赵村铺凬风社一甲
光绪三年立
17、《万载皆知》明故硕德高公讳 月妣李氏之墓碑
此碑立于高月墓地,碑高120cm 宽60cm 厚19cm,撰碑人:高廷府、高廷印、高廷周、高廷五。碑文如下:
真定府井陉县赵村铺三甲
明崇祯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
18、先祖高公讳润祖秕武氏合葬墓碑
此碑立于高润墓地,碑高148cm,宽61cm,厚19.5cm,碑帽高33cm,长76cm,宽41cm,撰碑人高和、高青、高民、高林、高祥。碑文如下:
井邑马山社十甲世居赵村铺
大清光绪十七年十月吉日敬立
19、先考高公讳天禄秕王氏之墓碑
此碑立于高天禄墓地,碑高148cm,宽58cm,厚19cm,碑帽长76cm,宽41cm,高33cm,撰碑人高和、高青、高民、高林、高祥。碑文如下:
大清光绪十八年十月立
井邑马山社三甲赵村铺
20、祖考王公讳大成之墓碑
此碑立于王大成墓地,碑高155cm,宽60cm,厚21cm,碑帽长76cm,宽41cm,高33cm,撰碑人王福、王禄、王祯。碑文如下:
井邑赵村铺赵村社三甲民籍
大清光绪十五年十月立
21、先考王公讳稳秕汪氏墓碑记
此碑立于王稳墓地,碑高145cm,宽54cm,厚22cm,碑帽长70cm,宽40cm,高30cm,撰碑人王福、王禄、王祯。碑文如下:
井邑赵村铺赵村社三甲民籍
大清光绪十五年立
22、明代高鹭之墓供桌
此碑立于高鹭墓地,碑高48cm,上长100cm,下长80cm,宽65cm,撰碑人不详。碑文如下:
时间:明崇祯十五年十月二七日
管辖区:真棣真定府井陉赵村铺三甲赵村社
供奉姓名:明故高鹭之墓
此供桌做工精细,石刻图案美观大方为莲花图案凸凹分明。
这些古碑从不同层面真实记载了我村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我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文献
东王舍村志
第四章人口,第一节姓氏与家族,三、王氏家族:记载:大王街、小王街居住的王姓家族,东王舍最大的家族之一。上书据赵村铺王氏祠堂碑文记载,北宋熙宁年间,该族由山西迁来,先在天护村落脚,喝完米汤后分别在天护、东王舍、赵村铺、青石岭落户,故4村王姓是同宗(我村旧的王氏祠堂早已不存在),据此可证,北宋时期就有王氏居住。
三、族谱
高家谱书
高家是我村最大、最古老的家族,谱书详细记载,高族迁徙的原因、经历、世居地,建村立祖坟、建家祠、家谱的延续等,史传据证。
(1)、迁徙
高族是明永乐年间,山西晋南大移民的情况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出的。(明代史料)当时被迁徙的族人扶老携幼,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徒步来到井陉荒无人烟的黑水坪沟,没有住处,结草为舍,没有吃的,野芽山果充饥,艰难困苦为生存,起草贪黑为糊口,硬是在山沟里苦干多年垦出四顷多地,还栽了几沟树,年长日久,人口渐多,地少人多,地又贫瘠,缺水靠天吃饭,为求生存,老祖又带人从黑水坪迁到“涧底”、“北宅”、“南宅”等地后又从南宅迁到赵村铺落脚,从此世居到今。
(2)、建村
兵法云:“靠山近水安营扎寨”,建村落户地址必然也选块“风水宝地”。所谓风水宝地就是有个优越的环境,合围空间。古人道:“风之阳者从风而行,气者阴者从水而行,顺阴阳之气以尊民居”。“天门开、地户闭,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平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不竭。”天门和地户界定了整个村落的地域,象征着“村落的门户和灵魂,若门户不紧虽聚而不平。”老祖们在以上思想指导下开始选址建村。此地只有一户姓张的饭铺,张家是明景泰年间从山西迁至刘赵村,又从刘赵村搬来,开铺叫赵村的铺子,此是一错落有致东高西低的较平整的台地,东依苍山九龙口,顺梁而下是杨家岭三里多地。北有陉山,从山根往南有十里的高低错落的黄土丘陵,到小山上起个大土包,然后逐渐下到后河沟底,台地东北方三里多地是青石岭,往西是一道大的流水沟,经台地东北边直到台地的西北边,经石水口转向西南而去,沟西是冯家沟,台地周围是土岸,其状如云朵,拱围着台地,台地到后河沟有二十多米的高程,遇有洪涝民不受扰,甚是理想,就此置地建宅,随后王姓人家又从天户迁来,这就给后来的高、王两大户的局面打下了基础。以后随之又有杨姓、贾姓、李姓、焦姓、许姓、胡姓、孟姓等大家先后迁来,随之规划了街道,有东街、西街、南街,形成丁字形,又在丁字形街头植大槐树,以不忘我们是从山西洪桐大槐树下迁来的。后又修建了龙王庙、东阁(长福阁)、西阁(文昌阁)、戏楼、南阁(保泰阁)、南场顶还修了魁星阁,丁字街中修了“生死庙”,还有大石狮子。有个县官路过该村时,观看了此村的环境惊叹地说:“赵村铺好呀”,好就好在所处台地是个“墨台”意为此地出人才,是个人杰地灵的宝地。可想而知,先人们在建村选址及规划上既大气又智慧,真乃让后人自豪。
(3)、置兴地脉茔坟
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老祖在赵村铺东置兴世地脉一处,至此建立高氏族坟茔,其位置在村东,东阁坡下100米,古道北侧即是,北坟坐北朝南,道南有一大水坑,植有柳树,此脉为金龟探水脉。脉相极好,此坟的葬制,是“引孙葬制”,就是祖辈在最前边,后边是儿孙后辈,意为引领子孙前进,又叫“倒葬坟”,此坟占地面积很大,在建坟五十二年后,由高朋于明朝隆庆六年(1567年)建立了始祖圆头碑,以示祭祀永记,圆头碑后面刻有老祖墓表,此坟经历了三百七十多年,埋葬了先人约十三代,后因坟地用完,原四大股才各自迁建新坟。
tidhgtyutu
一、寺庙关阁
1、龙王庙
五龙桥北边,坐北朝南,据碑记记载,高廷周、高廷聚为首众村人,从明万历二十一庙内建北大殿六间,东三间,供奉太上老君骑牛神像,殿砖木结构,条石砌基,灰瓦复顶,正脊卧龙,斜脊跑兽,气势宏伟,斜脊四角悬挂小铜铃,殿内壁画、各路神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庙内有一生铁所铸大钟,高1.5米,二人合围,五十年代大炼钢铁被砸。大门里有影壁,西边立有石碑,龙王庙后作学校使用,直到一九八零年教学楼建成才停用。因年久失修,倒塌,现有遗址,碑记。
2、文昌阁
又称西阁,倚古道所建,坐西朝东,与长福阁遥遥相对。清朝乾隆十二年,先人在村西隅再建文昌阁,塑文昌帝君神像。文昌阁所建台地西头,地势之高与村西地形成大坡,铺地光滑闪亮,坡度较大,称西阁坡,周边有四丈之高的石头墙,护阁。阁楼为大条石筑基,砖木结构,青灰瓦复顶,正脊卧龙,斜脊跑兽,气势恢宏,阁楼,彩色壁画,神像面相朝东,与太上老君坐视相对,福佑苍生。木制窗格,两面开门,西望清凉上川、矿区盆地,繁荣景象尽收眼底。我村先人崇尚故文化文风盛行,名人辈出,读书人最信仰神灵文昌帝君。后经世代春秋,风浸雨蚀,阁的上部分破陋欲坠。2010年县政府出资四万元,村委修复阁楼。
3、长福阁
又称东阁,明朝崇祯四年,高廷举、高槐、高应星、高应雷,祖、父、孙合众人修建。长福阁建在台地东边,坐东朝西,地势落差很大,形成坡度,所以又叫高阁坡,青石板铺地,光滑明亮大条石砌基,外墙有4米高的大石墙护卫,阁楼为砖木土坯结构,筒瓦复顶正脊卧龙,斜脊跑兽,原塑玄天大地神像。民国22年,维新人员将神像摧毁后塑太上老君神像,面像朝西街,后有三宫(天宫、地宫、水宫)。太上老君神火炼丹,总管人间烟火。我村古时候,就有开挖小煤窑,村民多在煤矿工作,井下挖煤,故传老君为“通煤窑的助火之神”,为祈求平安每年二月十五老君生日,村内唱戏,并燃放焰火,以虔诚祈求平安。2009年阁的上部分原貌重修。
4、保泰阁
又称南阁,明崇祯六年村人修建。时阁建在平整地面,建筑面积大,阁筒深,大条石砌基。阁楼宽大前后有平台,远眺,歇山重檐,灰瓦复顶,正脊卧龙斜脊斜伸,跑兽玲珑,气势宏伟。近观,长梁虹跨,肘木纵横,巧设格局,前后开门,立柱紫漆,门窗铁红,姿容洒脱,大方稳重。此阁耗资最多,前殿是忠义千秋关圣帝君,左有关平捧印,右有周仓持刀,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后殿是老母等众神。关羽,一生义重如山,赤胆忠心,人中神圣,福佑苍生,民祭祀关圣,为神佑我村,太平景象。2009年保泰阁上部复原貌重修。
5、魁星阁
大苍山脚下村东南场顶建魁星阁,上供魁星行军,明崇祯八年建,我村民多爱读书,有功名士很多,读书人为求取功名,求助神佑,魁星阁于九十年代重修。
二、古院落
1、进士公门第
暨“旗杆底下”来由。据高氏谱书记载,清康熙五十四年(1714年)十一世高英,中赐进士公,官学正,按清代礼制进士功名,可在家修建五脊六兽的房尾,石门坎、鼓儿门墩的宅底,因此有进士大门庭,石门坎、石门墩,大门外两侧有双旗杆,而固定旗杆的下方埋有两米多高,中间带有四个方孔的夹杆石。还置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石等物。从此就有了这些显眼装置,人们随口称这一带为“旗杆底下”。高氏门第建在东街北侧,坐北朝南,建有两院。大门为上悬挂金匾“进士公”石门坎,鼓门墩,大门口外,下马石及四杆旗杆,二门为木制门楼,并有屏风,二院为正院,北上房及东西厢房,东北角进入后小院,出后门可通村外。木制门楼建造精细,正院里种植丁香树一棵,牡丹、芍药、海棠、剑竹等各种花卉。二院称为北院,当时辟为北校,农闲时读书,农忙时种地,耕读两不误,为耕读、传家,其目的是提高高氏子孙的文化素质。方圆几十里都知道,这里文化浓,出人才,是有文墨的墨台,出过二十多名文人名士。
2、平房
村民住宅,自明清至上世纪60年代末为一个阶段,此阶段中,全村所有民宅及公共建筑物全系明清风格,按其建筑结构,大体分为两类,第一是平房,房屋主体结构以梁檩、椽、柱子支架构成,墙体以石头、砖、土坯,房顶以煤渣白灰泥混合为渣泥压扎砸抹平为覆盖,俗称为四梁八柱的平房,也叫木架房。邻街为大门口,多为四合院,坐北朝南,分北方为正房,东西两厢房,南为邻街。
有顺直门和正门,一般多为顺直门,开在邻街的左侧,一般四合院的面积,上房长8.6米-10米,宽4米,小院为长7.6米,宽3.6米,总面积为110-130平方米。
梁长一般为15尺或12尺,檩最长木过10尺,通常为8尺-9尺,墙体四角有一木制立柱,平房的大门为厢房木制门。
大门口两侧下方有石门墩各一个,每个门墩石正面为石雕图案。两石门墩中间有一档门板,晚上关门时才用。
盖房地基用乱石块、白灰粘土水和制而成,墙体离地面30-40cm用石块料石砌筑,后用兰砖和土坯,兰砖多为立砖,卧砖之用干墙体的四个角和大门口两侧,墙体的结合多用粘土麦秸水和成的红泥。
房顶的制作材料为煤渣(炉灰)、白灰、水,将备好的炉灰、白灰块、水在上房顶的前一天开始和渣,准备一大铁锅或一大缸,将石灰块倒入锅中,再放上水,不一会石灰就沸腾起来,赶紧搅拌以防干锅,逐步加水,不停搅拌,直至将白灰泥搅匀为稀糊状,倒入备好的炉灰渣内,然后混合后和起来,成为炉灰渣备用。
第二天早上,用人工将和好的炉渣扔到房上,用人工非常多,一般40-50个劳力,换班往房上扔渣子直至把和好的渣子扔完,然后上房平整、夯实、铲平、磨平多道工序,一个房顶一般一天就砸好了。这一天事主家要准备疙瘩杂面条饭、油条,备酒菜招待帮工者,甚是热闹。
农户平房的建筑结构,一般为坐北朝南方向,分正房、东西厢房,南为临街有大门口的四合院,正房分客厅,两边为卧室,窗户为木制,十字格,里面糊麻头纸或白纸。墙体厚为37cm为三七墙。
3、瓦房
瓦房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也是木材、土坯、石块,基本与木制结构的平房相仿,不同的是,瓦房所用的大梁为双层,下层叫大梁,尺寸与房屋长度不一样,通常为12尺、15尺,上一层叫二梁,通过两个60-70公分的立柱支撑,横卧于大梁上,但较大梁短4至5尺,二梁正中再竖一支柱,与大梁形成三角形支架,支架上敷檩,檩上敷椽,椽上敷苫板,然后铺灰泥或红土泥,敷板瓦。瓦为两样,一是板瓦,二是筒瓦,上瓦时,先敷板瓦,再在两行板瓦中间,敷一行筒瓦,依次类推,直至房顶全部敷完,在正脊上两头可安装烧制陶瓷寿头,瓦房的屋顶最下边安装猫头瓦和滴水,一是美观,二是流水。瓦房以平房相比,所用木材较多,但样式美观,耐久性强,冬天不用扫雪,是当时富有家庭农户才能盖得起的房屋,瓦房的墙体,地基以上1米为石块垒墙,1米以上为土坯和砖,多用粘土麦秸泥垒砖用白灰泥,因为当时砖少,造价也高,所用兰砖在垒墙时多为立砖,大部分为土坯,墙体和房顶完工后,屋内墙体多用红土麦秸泥抹一层,最后一层白灰加麦秸的灰泥土墙抹平即可,砖是兰砖,土坯多是长40cm、宽17.5cm、厚9cm人工用木制模子打制而成,是盖房的主要材料。
瓦房的大门口有两扇木制大门,有一对门墩石,门墩石正面为石雕图案,外观大方,大门上方有的悬挂各种匾额,大门口一进有影壁,影壁中间为一土地爷神位的位置,瓦房脊制作非常精致美观,瓦房有的分为四合院,还有院中院,还有的为二层式瓦房。
4、高氏祠堂
距今500多年历史,建在东街中间路南,它坐南向北,东西宽13米,南北长25米,南上房三大间,带前沿,东侧有石碑一通,有明柱,五级台阶,门口上方悬挂“追远堂”金匾一方,石碑上述立谱建祠的经过和高氏家族迁徙的经过,上房正中摆放大条几和八仙桌、太师椅,桌上设有铜铸的祭器,香炉烛台十分精美,堂内两边放置金牌两副,擢灯两对,吊灯两对,堂内正中悬挂三幅白布制做的“祖案”,祖案是用毛笔写上去的仙逝先人。总之甚是肃穆气派,并建有三间东厢房,两间带一间厨房。上房东边有两米通道,房后有厕所。大门庭一座,鼓儿门墩带屏风,门庭两侧建有东西耳房,东耳房南侧有敞口厨房,并设有炉灶、笼锅、盘碗、瓢勺专供族人红白喜事使用,还有红轿、执事一套,桌十张,凳四十条,还有丧事所用的抬杠、大绳发丧用具一套,还有一套方灯笼是过年过节使用。院中植有六棵常青柏树,大院一律青石板铺就,甚是整洁,大门庭上悬挂“高氏家祠”金匾额一方。其房产为家氏族人集资购置,所有权当属高氏家族集体所有。解放初期土改中,这些东西暂记下高氏族人名下,但产权还是高氏家族集体所有,后来,村供销社租用了此家祠,后供销社搬走。
高家前古至今,二十四代财兴人旺,人才辈出,全国各地都有高氏后人,厅级干部、处级干部、工程师等多有人在,有公安部安全处处长高运舟,北京市门头沟煤矿高级工程师高兴成,河南平顶山煤矿矿长高秀堂,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高清江,中科院高建光等。
5、王氏家祠
距今500多年历史,建在南街路东中间,前古至今二十四代,财兴人旺,人才辈出,是我村一大家族。据王氏祠堂碑文记载,北宋熙宁年间,该族由山西迁来,先在天护村落脚,喝完米汤后分别在天护、东王舍、赵村铺、青石岭落户,故4村王姓是同宗。王氏家祠原先不在此地,在东街东北边,因年久倒塌,不能使用,光绪五年,有王氏家族捐资买地,王氏家祠建于南街。现在残碑记载,王氏家族大,人口多,据王氏家谱,碑文记载有功名士达60余人。据王氏济川公九族碑刻,王氏高祖王化新一家九代有功名士30余人。王氏后代部级、处级干部大有人才,全国各地都有王氏后人,如外交部亚洲司师长王纪有,其子王小龙现任我国驻蒙古国大使,县委副书记王录文,山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王梦驹等。我县二00五年清华生王亚明就是此家二十代孙。一九九八年王氏祠堂复修。
三、古戏楼
五龙桥南边,台口对龙王庙,古人建戏楼。清康熙三十九年再建,戏楼雕梁画柱,壁画如生,十分壮美。戏楼前脸,四根石柱伫立装有木框下装木板,上装木格窗户,不唱戏时可以封闭,后因年久失修,修万亩渠,毁坏,现有遗址、碑记。
四、古井
古井在我村指旱井,从古到今依然存在。
我村地处台地,地势较高,村西与古村有十几米的落差,处于一个地下断层带,地下水源缺乏,自古就是旱庄,靠天吃饭,靠老天下雨吃水。所以沿街多有旱井,家户院子里多有旱井,场边、地头道边也有旱井,古老的旱井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井都是靠雨季雨水来储蓄饮用。井对我村来说是宝贵的。村西阁坡外南边有一眼泉水井,但很深,遇到旱年就断水,古井用石块砌成,水清甜。六十年代干枯,井被填。旱井形状圆台形,底大,口小,深度不等,街道边的旱井一般都深,大,蓄水多。旱井底和井壁全是三合土也叫灰拌土拍打敦实而成,很光滑,结实,井口先砌成井台,全由石块、石板砌成,高于地面,并有进水口,井口呈方形,也有圆形,有石井盖,上有石眼,提拔井盖须有铁制工具,井口有铁锁封着,一般是不随便用,因为每口井都有户主。旱井蓄水,水甜、水质软、煮饭快。过去因为吃水常发生争吵现象。每逢天旱少雨,吃水非常困难,村民多往天户、赵村店、冯家沟等地担水,真是滴水贵如油。一九六六年万亩渠绕村而过,大队在村东、村南建蓄水窑两处,解决了吃水问题。八十年代,我村打了深水井,安装了自来水,才彻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古井现在多有保存。
五、古道古桥
1、秦皇古驿道
我村所居的古道,属于秦皇古驿道的北道,穿村而过。由晋塞边界的太行古塞娘子关,南路通蔡庄,古县城,凤凰岭,横涧大石桥,赵村店的宋政和石桥,天护古城,赵村铺五龙桥,青石岭北宋摩崖石刻,三里长大石坡,通威州古镇,出井陉入获鹿。古代秦晋通向燕赵的交通要隘。
两汉时期,井陉为常山重镇,井陉驿道为重要驿道,当时县站设在县中北部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处的天户村,紧邻天户古城的赵村店宋政和石桥,古道桥北西边有东马店,是古驿道的歇息处。从古城向东三里路便是赵村铺。北宋熙宁年间,村就有人居住,古道边有刘赵村姓张一家开饭铺叫“赵村的铺子”。明景泰年间,先人选址此地建村,取名赵村铺,古道建西街、东街、南街成丁字形。整个村落西建文昌阁,东置长福阁,南建保泰阁,成为村落的门户,巍然屹立东、西、南三边,给人以壮阔安然之感。村西文昌阁外古道上建五龙桥,桥北边建龙王庙,桥南边坐南朝北与龙王庙相对建古戏楼。五龙桥地面、桥西的坡道全是青石板铺道。村落所占一块平整的台地,地势较高,村东向北至西有十几米的高度差,因此村西文昌阁和村东的长福阁倚地势所建,形成了较陡的阁坡,俗称东阁坡、西阁坡,阁坡长十几米,全是青石板铺道,光溜平滑。站在文昌阁上西望,清凉山川锦绣,古城、古驿道尽收眼底。丁字街中古道北边有一颗古槐,建村时为先人所植种,距今600余年。居中伫立大石狮子是清朝嘉庆年造,用来镇村,又称狮子街。沿古道两侧瓦舍民居多成对门。古街有王氏、高氏两家祠,多家板栅门店铺。古树点缀,所有一切都给古道添增了文化色彩。
千年古驿道,古时候常有车马军队、官人商队、买卖小贩、杂耍艺人通过。过路的艺人为了歇脚,讨口饭吃、借宿常在狮子街中为村民说评书,唱小调,杂耍。古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为我村带来各种信息,促进了我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聪明的先人借助古道的交通便利,建村置街,倚古道建楼阁,为古道增添了文明,保护古道做出了贡献。我们怀念先祖,追忆历史就不能忘记古道的文明历史,村落永存,古道遗迹永存,保护古道文化,弘扬古文明是我们当代应尽的责任。
2、五龙桥
明代天启二年建。五龙桥,村西古道,大石桥,西边为石护栏,石栏板上雕刻五龙,护栏石柱雕有石猴像,栩栩如生,桥地面及桥面大坡,全是青石板铺路,六六年因修万亩渠被毁,桥洞遗迹,建桥碑记都还保存。
3、古山道、绊马石梁
我村东南出魁星阁沿着杨家岭地道直通苍山。村民叫东山,山道宽2.5米长4里可行马车,是村民古有的田间道路。上山有小道可达山顶,快到山顶处有座山神庙,供奉苍山爷,民叫苍山爷庙。庙里坐东朝西,石块砌墙,灰瓦覆顶,一门两窗。庙前有半亩大的台地,长有山草,庙后又大青石板,光滑可亮,人可躺卧而息,并有几个水石槽,积盛雨水,一切自然而就,人们上山割青草,喂牲口,牧羊人歇午,常在此处歇息。顺山梁往北可到青石岭古驿道。庙南有山间山道,人马可行。绕山梁,过炕崖梁,也叫绊马石梁。此梁宽10米左右,长200多米,两边都是深山涧,山梁布满畸形石头,有半尺高,大小不一,人马行走不便,不留神,随时会绊倒,故称“绊马石梁”。乃叹,大自然的奇造。过山梁行走狼窝坎。此处山势险要,仰望四块巨石,悬于头顶,右边是深山涧,称凹形,过坎有小道向东可到牛王庙,现建有井陉电视转播台,可通小汽车,沿小道向南顺山坡可通北正村黄莲树沟,东到石棋峪,向西过北正通横涧川,此道有很多民间传说。传说当年刘秀被贼军所追赶,沿山道直奔山顶,过狼窝坎,行至山神庙处,下马歇息,忽然远处传来人马声,急望见贼军人马不奔,下马而行,不明原因,仔细观望,刚才还是平坦可行的山梁,突遇块块石头,马不能奔,只得下马而行。刘秀顿感,神佑于我、天不灭刘,随即祭拜山神。后来人们便在此处建山神庙,以感山神有灵,护佑山下村庄人民安康。
六、古街
1、古街
古街有东街、西街、南街形成丁字形,秦皇古道穿村而过,民居随古道两旁所建,有多家铺子,全是瓦舍,成四合院多为对门,沿街门户多悬挂牌匾,东街建长福阁,西街建文昌阁,南街建保泰阁,谓之三门,素有“赵村铺三道门,当年出过进士公”美称。沿街多由古槐,丁字街中有一棵千年古槐,三人合抱成圈,枝繁叶茂,覆盖街道,丁字街中有镇村之宝大石狮,谓之狮子街,古时常是村民选举、议事、开会之地,也是过会演出的宽阔场地,沿街文物很多,有拴马石、古井、古门墩等。西街以王姓为主,西北巷街道有进士门第。东街以高姓为主,有高氏祠堂“追远堂”有店铺,高家进士公门第,东街北有王氏家门,里院外院,里院三大间北上房,灰瓦覆顶,屋脊兽头,东西为二层小楼,砖木结构,二门是明代木门楼。曾出过生员、秀才。南街王氏家祠、王家老院,现存完整,高家古宅,小户人家房舍一般,大户人家富有,门口宽大,台阶较多,多为五级,少为三级,多是磨砖马头,上雕有花兽图案,房脊多有兽头和镇家之物。门口有雕花石门墩,或石鼓门墩。有功名人家多是正门口,冲门口建砖雕刻图案的影壁。三阁将村庄围护,封闭严密,但三街中又有12条巷道直通村外,又便于疏散。古街道旧貌依存,有些建筑亟需修缮。
2、狮子街
秦皇古道丁字街中立有文物石狮,清嘉庆年造,高1.5米,用来镇村,谓狮子街,大槐树下,狮子街多是古人议事、选举之地,也是人们夏季纳凉,冬季晒太阳之福地。每年初十,是狮子日,传说古时有人半夜曾见石狮显灵,人们把石狮奉为神,狮子日香火不断。前几年石狮被盗,2009年村委仿原貌又重雕石狮,以弘扬吾村古文明,传承先人古文道,为镇村之物。
七、旱水窖、大缸
(1)、旱水窖
我村十年九旱,常年食用水靠雨水来变,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旱井(水葫芦),但靠下雨接纳雨水满足不了主家人的生活用水,1963年村集体在东阁坡下开挖修建了一个大水窖,长50米、宽7米、深6米,可容纳500方雨水,可供全村300余户村民的饮水,水库以石拱券,三合土全是土墙,用红土白灰兑水,泥抹墙面而成,上方留6个水井口,为村民提水用。
1966年有娘子关的水经万亩渠流入我村后,人们开始饮用此水,八十年代,村里打了机井,安装自来水管,从此饮用水库的水就成了历史。
(2)、大缸
贮存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的重要器具,也可用来盛水,用红陶瓷烧制而成,结实、耐用,不潮湿。可分为大、中、小三号。高 120cm,直径 60cm,上大下小圆台形,大号可贮粮食400斤,中号280斤,小缸可贮100斤,家家户户均有,每户少则5个,多则25个,最多贮粮食达上万斤。大缸是贮存粮食的最佳器具,随着人们生活的发展,使用大缸将退出历史,人们现存粮食很少,嫌麻烦,很多家的大缸搬出了家门,成了历史。
八、其他民俗文化遗存物、纪念物
晋剧团大衣箱、皮衣箱四周有牛皮包制,并钉铁铆钉,服装有莾、锆等,道具有牛耳短刀等,晋剧脸谱照片,旧剧本100多本,清末民初拉花艺人照片,1951年村挑花篮全体演员照片及近年来各项文化活动的照片。
一、民间文学
1、民间故事
(1)、胡老得传说
赵村铺有姓胡一家,传说清朝光绪年间,胡家出过一名响马叫胡老得,此人武艺高强,却深藏不露,为人低调。当时,有一伙避难的外来响马躲在村东苍山牛王脑、猫头寨,占山为王,经常到山下村庄抢劫,村民惹不起,只有遭灾受罪。胡老得知道了情况,决心为民除害,事先物色了一名放羊人,扔石头百发百中。二人商定,半夜出发,直奔猫头寨。近寨,叫放羊人将屋内油灯,必须一石击灭,自己手持单刀直奔庙屋系好绊人绳,躲在旁边,油灯突灭,恶贼大惊,急向外蹿,出一个倒一个,十几个恶人全被胡老得放倒,恶人已除,村民大喜,胡老得名声远扬,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
胡老得家有骡马车,经常赴山西做买卖。一年冬天有三个自称是买卖商人,找到胡老得要求护送回山西五台,胡老得观三人面相,已知此意,随口答应,出发前胡老得胸前绑护心铁板一块,铜瓦置脖后。驾车护送,半路上,一人悄悄地将缰绳砍断,大叫“马夫系缰绳”,胡老得弯腰结绳,此人用刀猛砍胡老得脖子,胡假装不知,一连三次,三人手段使尽,胡老得这才说:“你们存心找茬,就明着来。暗地伤人,算什么好汉”。三人无语可说,只有认输。到达五台三人好话说尽才留住胡老得,好酒好饭招待,并精心打制了一付好辔头,赠与胡老得说:“今后只要您到山西保你平安无事”,又说:“三年后再见”。胡老得离开山西,回到家乡,因年老体力下降,悄悄地离开家乡,隐居起来。三年后,果有三人找来,村民告诉,年老不知死活,此事就算了吧。
(2)、两个五道爷的传说
我村地势较高,地下水源奇缺,村民吃水很困难,因此村里旱井较多,雨季蓄水,全年饮用,遇到旱年缺水家人只得到三里外的天户、赵村店担水。村里组织求雨,每逢旱年龙王庙祭祀求雨是件大事,为了多求雨,组织者派人到南寨村偷龙王爷,由于天黑,不摸情况盗回的不是龙王爷,而是五道爷,这时天快亮了,鸡就要叫了,送回去又不可能,只好放在我村狮子街五道庙。
(3)、王更喜平定庙会艺惊观众
民国时期,我村晋剧团当地有名,大花脸王更喜《麒麟山》剧中扮奸臣刘红举,高端芝扮马三保二子马巨龙,二人演技高超常在一起,有一年正月二人结伴到山西平定看庙会,恰遇某村正搭台唱戏,二人随入人群看戏,边看边说,意思是说戏演得不好,此话恰被班主听见,叫二人到后台说话交谈,晚上演出《麒麟山》二人扮相出演。王更喜扮奸臣刘红举,高端芝扮马巨龙与戏团演员同台演出。在“砍一刀”此景中只见刘红举目瞪大眼,面露出凶相,将牛耳短刀猛砍在马巨龙脸上,顿时鲜血直流,目不忍睹,观众吓得目瞪口呆,随后掌声四起,齐声叫好,此一招是二人的拿手戏,演出后受到班主称赞,并热情款待。
(4)、第一位武生
高德胜高祖十四世,自小聪明好学,且好弄刀舞棒,家里看他是一块练武材料,就给他请了武教师,此人文采很好,只是习武多于学文,于是家里给他置备了习武的装备,石顶、石锁、刀枪剑戟,弓箭、马匹,装备一应俱全,经常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他吃的很多,一顿能吃十二个馍馍,还吃三大碗肉菜,据说他可以端起一个盛满土的大瓮在场里转圈,他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头号大铁刀,在身体上左右舞动非常轻松自如,他骑马射箭专在晚上练射香头,百发百中,在研读兵书战策方面很有造诣,经十年苦练,于清朝嘉庆三年(1799年)考中武生。
(5)、王纶服输下关东
王纶和王绪都是王家十一世叔伯兄弟,两人从小在一起玩一起读书,关系很好,王家有私塾,两人学习,王纶聪明、但不用功,王绪能吃苦、学习认真、虚心。乾隆已卯年王绪中举人,王纶很不服气,说:“中举人不算什么,有能耐你中进士,我就给你当马骑。”王绪不语,当时只当说笑话,时隔几年,王绪京城殿试,钦赐岁进士,消息传家,王纶说“不可能,不可能。”不久王绪回乡夸官时,王纶大惊,心想丢不起人,随之连夜携妻带子下了关东,迁居关东棉花地居住。为此东北有王家一支后裔。直奉大战关外王家后代有人当兵,随奉军进关,到过我村见王氏家祠先祖和他们关外家祖一样,意识到回到故土,并烧香磕头拜祖。
(6)、说谎大王
一天,下着雨,说谎大王急急忙忙往家跑,当他跑过一家门口时,有几个年轻人正在玩扑克,这几个年轻人一看是说谎大王叔,他们就把说谎大叔拦住,说什么也不让走,必须给我们说个谎。“别拦着我,我一点空都没有,赶紧回家拉小车,到刚才路过的地方,有一辆汽车拉着焦炭散了一路,我正赶紧去拾呢”,说着挣脱几个年轻人的阻扰,便急急忙忙向回家的方向跑去,这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咱们别玩扑克了,赶紧拿上箩筐、担子先去拾,不等说谎大叔,他去咱们就拾完了。”说完几个年轻人拿上东西冒着雨向掉焦炭地方跑去,跑了很长一段路也没有见着散落的焦炭,又跑了一段路,还是没有,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啊,我们上当啦!叔叔真不愧是说谎大王,再看这几个年青人已成了落汤鸡。
(7)、找帮手
解放前,有的家庭地比较多,到农忙季节人手不够,到外边找打短工的。
一天,一个人去到一个村庄找活干,巧遇一位正要找打短工的主人,上前问这个小伙,“你是找活干的吗?”小伙答道:“是”。又问小伙:“你的农活怎么样?”此人答到:“杈把扫帚不用提,犁楼擦粑在头里。”主人一听心里比较满意,就说:“小伙子跟我走吧,帮我干活,顺便把工钱谈谈”。此时正是收割小麦的季节,麦场正在打麦时,小伙子只会跟在驴后边吆喝牲口,别的什么也不会干,主人便问他:“你怎么什么也不会干呢?”小伙子说:“当时说的就是杈把扫帚不用提啊”。主人没有办法,转眼到了秋头秋收季节,又开始耕种地时,小伙子只在牲口前边牵牲口。主人一见天气又急,便问:“你怎么只会牵牲口。”小伙子说:“当时说好的就是这个时候我在头里,不对吗?”主人傻了眼。
(8)、猫狗结仇
从前有一家大财主,家有万贯,良田数顷,方圆百里,称之百万富翁,这家主人喂养猫狗各一,猫狗和睦相处,非常友好,生活在一起。
一天,百万家藏一颗夜明珠,被人偷走,主人非常气愤,把猫狗叫在一起,大发脾气说道:“我养了你们这个畜牲,吃喝无忧,今天夜明珠不见了,你俩赶紧去给我找回来,如果找不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猫、狗听后便开始给主人去寻夜明珠,找遍村里各个角落,无有踪影,猫狗商量,咱们找不着回家交不了差,这可怎么办呢。
狗说:“猫老弟,要不咱们到河那边找找吧”。猫说:“好”。于是猫狗走到河边,狗背着猫过了河,猫狗找啊,找啊,天色已晚,猫狗忽见一户人家有亮光闪烁,猫站在狗背上,用前爪捣破窗户纸一看,果然是主人家的那颗夜明珠,猫从窗户慢慢地缩手缩脚走到夜明珠旁,把夜明珠抱了出来,猫和狗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到河边,狗说:“猫老弟,你用嘴叼上夜明珠,千万不要掉在水里,我还把你背上过河”,就这样,猫狗又过了河。
刚到河边,猫便急匆匆地从狗背上跳上了岸,头也不回,一直往家跑,把夜明珠交给主人。主人非常高兴,夸奖猫说:“还是我们的猫有用”。这时,狗喘着粗气也到了主人旁边,主人说:“你这个没用的东西,滚!”从此,猫吃香的喝辣的,夜间在主人房里睡,狗却吃残渣剩饭,晚上在主人家里洞里过夜,经常受到主人的训斥责骂,而猫呢,主人常常把他抱在怀里,用手抚摸,有时用嘴亲呢。狗看到后非常生气,越想越不是滋味,从此猫狗结下了大仇。所以,猫见了狗总是躲躲闪闪的。
(9)、坑崖梁巨石的传说
在距村的东山上,有一处叫坑崖梁的地方,斜躺着四块巨石,景观非常诱人。一日,刘秀骑马路过此地,忽见四块巨石飞滚下山,刘秀见状,大呼:“不好”,说时迟,那时快,催马捣鞭,飞快经过此地,回头一看,四块巨石突然停止滚动,斜插于坑崖梁上,成了今日一景,刘秀在此也幸免于难,据说这时刘秀回头一看,用口语点化而成的壮观景地。
(10)、白萝卜和红萝卜的故事
刚刚迈进二十一世纪,人类与社会有了极大的变化。
这一年一个明月当空,人们合家欢乐的中秋节,一个牧羊人和家里的儿女们欢乐后手里拿着一个月饼往羊圈走去。走到一个只有八九平方米的小菜园地里,觉得好像有人在说话,他停下来向四周看看没有人,还是觉得有说话的声音,他便蹲下来,这一蹲不要紧,听到了说话的声音。他就往有声音的地方寻找,这声音不是别处传来的,他一边蹲着一边吃着月饼一声不吭地认真听起来,他发现原来是在小菜园里种的白萝卜和红萝卜在说话。红萝卜叫了一声白萝卜大姐姐,大姐姐随口答应说:“怎么了红萝卜妹妹,这么好的月亮园又圆,多好啊!”红萝卜说:“姐姐,今晚月亮最圆、最明,可是我觉得咱们最孤单啊。过去,咱们的姐妹多好啊,哪像现在人们对咱……唉!”“妹妹,现在人们早把咱们忘记了,过去姐妹给人们做了很大的贡献啊!牺牲了咱姐妹们,填饱了人们的肚子,现在,人们生活提高了,咱们姐妹俩生长在这八九平方米的小菜地里这咱就不错了,有的姐妹连存在也不存在了。”“也是,姐姐,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一年的生活中半年就吃我们。就拿我来说吧,过去人们种的很多很多,一个生产队就得种上十余亩,收获上万斤,到了收获季节他们把我们拉回家里挖个土窖把我们储藏起来,到了冬天、春天,用我们炒菜做饭吃,哪一天没有我们啊,有的人家还把我们用擦板工具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擦了变成一片一片的晒到地里或房上,干了收起来,第二年春天又把我们姐妹放在一口大锅里煮,人们叫‘炸片片’,炸熟了捞出来,放到平整的房顶上晒干,孩子们可当零食吃。因为我有大量糖分,红胡萝卜素吃起来甜丝丝的强身又健体。他们把我整体放进锅里蒸熟吃,美其名曰‘人参’。炸片片后剩下的水汤里面有大量的糖分,人们又将我熬成稠糊状,拿着馒头或玉米饼子沾着吃,可甜啦,就算是最美的食品了。人们分享着我们姐妹,就连养羊的家里到了冬天也拿着我们去喂羊,到了春天也是如此,功劳多大啊!可是人们现在都不愿种我们了,还讨厌我们,并说‘现在饭里有没有都可以,有一点就行。’我们现在成了人们饭桌上的配角了。他们就不知道我们对他们的身体有多大的好处啊!”红萝卜说到这里又叹了一声。白萝卜说:“妹妹你别说了,姐姐我也好伤心啊,除了你说的外,人们一年哪能离开我们,到了秋天做腌咸菜的时候人们主要是用我做,一冬春供他们食用。可现在呢?刚才你说的把咱姐妹炸了以后放起来,到春夏食用,尤其是包饺子,把我们切碎做馅用。平时人们爱蒸菜干粮,把我们切成丝加在面里一块蒸,此法叫‘菜饼子’吃起来疏松可口好吃,我和你一样能给人类带来清肺通气的好处,现在的人很少做这样的菜饼子,谁说寿命延长了可是身体素质差了。妹妹你还是忘记了一点,虽说猪肉没有过去好吃,不香,为什么呢?因为少了我们姐妹啊,过去喂猪多用我们姐妹喂,人们把剩下的饭菜叫‘泔水’喂猪,吃上我们营养上去了,猪肉当然就好吃了,能不香吗?”白萝卜姐姐说完也叹了一声,唉!牧羊人听着听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忘记吃月饼,手里还拿着半块,听了他们的对话,心里不是滋味,自言自语的说:“姐妹俩话说的多么诚意,为了人类情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就说我这个放羊人来说吧,我养的羊哪个不吃他姐妹们,尤其在春季青黄不接时用他们姐妹来补充营养,度过难关,所以啊我们人类永远记住红白萝卜姐妹的功劳,年年要种红白萝卜吧。
(11)、买夜壶
从前有个老头嫌夜里下炕解便麻烦想买把夜壶,偏就碰上个卖瓷货的,他便问卖瓷货的说:“年轻人,有没有夜壶”,“有,大伯”。卖货的放下担子,拿起一把夜壶说:“就这么一个了大伯,你想要便宜点给你得了。”老头接住夜壶看了看,觉得这夜壶挺不错,可就是不掏钱,卖货的见他犹豫不决就说:“你买吧大伯,这东西不错,有了它你就不用下炕往炕上尿,没有它你还得下炕往地下尿”。老头一听心想是这么个理,于是就把这夜壶买下了,到了晚上高高兴兴地提到被窝里解小便,谁料想这夜壶有个眼儿,尿全漏到褥子上,第二天他碰到卖瓷货的年轻人就问:“你这年轻人为什么骗人?”“没有啊”年轻人笑着说:“我不是给你说了,有了它你不用下炕往炕上尿,没有它往地下尿,你没听清我说的话怨谁”,老头心想也是,大呼上当。
(12)、爬山打鼓被人端
我村山西梆子里,乐器打鼓的是个戏剧的总指挥,王爬山是打鼓的,在我村周围村庄很有名气,他有一个特点,戏唱到最高潮时他的鼓就打得特别来劲,此时他就闭上眼睛,不由自主的打起鼓,也不看鼓板,凭自己的感觉双键打鼓更带劲,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爬山打鼓不用看”。
一天邻村冯家沟几个小青年来看戏,看到此景时,几个人不由的打起赌来,其中一个叫冯改虎的年轻人被几个同伴激怒说:“改虎,你不敢上去把那个打鼓的鼓端下来”冯改虎说:“我不敢?看我的”说着说着走上戏楼,什么也不顾,戏楼上爬山正在闭眼打鼓,冯改虎二话不说端了爬山的鼓就下了戏楼。
2、童谣
(1)、下雨嘞打泡嘞,王八带了个草帽儿嘞。
(2)、门儿露头窝窝儿眼,吃顿饭来捡大碗,大碗端不动,小碗嫌不满,盛得慢来瞎哇哇。
(3)、烂瓜嘴溜黄水,流来你婆婆一裤腿。
(4)、一丁,二艾,要三,四快,刚五,打六,爻七,腊八,重九一十,硌丁,硌喳,快。
(5)、谁和我,我和谁,我和他奶定炉锥。
(6)、老爷坐大堂,胡才丈二长,老爷坐北阁,胡才一个撮儿。
(7)、点点豆豆,梨花咳嗽,可地可码,拿笛吹管。
(8)、搓麻绳儿绾疙瘩,不叫爹来还是打,蟾蜍连上枣树,给你的鸡巴儿,你咬住。
(9)、杨树叶呼啦啦,我到南边姥娘家,姥娘问我几岁啦,我和牛犊儿同岁的,牛犊把我推到啦,我把牛犊吓跑啦
(10)、东风儿凉,西风儿凉,孩子吃上会上炕,东风儿吹,西风儿吹,孩子吃上会捉贼。
(11)、拉锯啦,扯锯扯,我上姥娘家去拜节,骑着蛤蟆赶着鳖。
(12)、啊——啊,孩子睡,徉盹睡,姑姑场里掐谷穗,掐上谷穗,碾黄米,碾上黄米炸油糕,你一碗,我一碗,吃死你来俺不管。
(13)、锤板石,四方方,骑上大马去烧香,大马拴到梧桐树,小马拴到柳枝上,开庙门,关庙门,里头住着个巧妙人儿,咯嘣儿咯嘣儿嗑瓜子儿,一嗑嗑了个黑嘴头。
(14)、背背背,燕儿和谁,燕和南边溜光锤,溜光锤去撵贼,一撵撵到核桃园,核桃园里有个狼,吓得光锤没处藏,一藏藏到瓦罐里,他娘叫他吃饭哩,咯嗒咯嗒下蛋哩。
(15)、红疙瘩红,白疙瘩白,我上罗庄叫姐姐,姐姐想吃马食菜,哪剜道儿剜,哪晒?墙头上晒,一晒晒了个花奶奶,脚又大,嘴又歪,气的俺爷爷起不来,奶奶,奶奶你走吧,爷爷死了你再来,前头敲着崩崩鼓儿,后边抬着柳木材,抬到坟上没人埋,两根草棍夹回来,扔到火里咽柴来。
(16)、小老鼠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门口儿里进来一只猫,你白到世上走一遭。
(17)、孜唠婆,蝎地片,你跑跑我看看,一脚踩你个稀粑粑烂。
(18)、吃嘴官卖豆芽,吃上别人家的不掏钱儿。
(19)、红布绿布,抱住他奶下兔。
(20)、遢拉裤子卖豆腐,半道儿里碰见你姐夫,你姐夫去拜节,骑着蛤蟆赶着鳖。
(21)、月亮地儿半院子儿,老婆起来打汉子儿,打的那汉子吱哇叫,大嫂二嫂都来拉,东家长西家短越劝越闹越显眼,不是你哥哥不在家,俺可管你砍鸡巴儿。
(22)、花椒树格弯弯,我上姥娘家住几天,姥娘看见心喜欢,妗子看见扭着脸,妗子妗子你别扭,住上几天俺就走,一走走到大门口,门口卧着一只狗,不敢走不敢宿,立到边儿里咬指头。
(23)、麻鸦雀(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背后,媳妇背到炕头上,媳妇儿吃稠娘喝汤,你说这小子狼不狼。
(24)、哏儿哏儿哏儿草垛,俺娘不给俺娶老婆儿,一娶娶来十八个,好的好的都跑了,门旮旯剩了个秃老婆,红着眼儿叉着腰,让他干茧儿,哄嗦着,让她扫地不扫地,嘟囔嘟囔一溜屁,让她推碾不推碾,坐到边里揉红眼,让她推磨不推磨,拄上拐棍尽坐着,让她打油不打油,打破油罐儿倾来油,让她刷锅不刷锅,脱下鞋来洗裹脚,让她洗碗不洗碗,茅了旮旯里抠屁眼,这么几说那么儿调,两眼儿一瞪吓一跳,公婆数落妯娌劝,晌午吃不了早起饭,听见她说回娘家,我可要她砍鸡巴。
(25)、拉锯,拉锯,姥娘门儿廊一台戏,请闺女请女婿,外甥子也想去,姥娘啊没的吃,粗糠细糠捏的那窝窝长翅不浪,哧啦飞到南边柳树上。
(26)、小曼青而是红地
俺娘打俺是疼地
俺奶奶不拉俺
咯噔咯噔气死俺
(27)、吃嘴官,卖豆腐,吃俺的不掏钱
烂瓜嘴流黄水,流来你婆婆一裤腿
(28)、羊粪蛋,滚山坡,你是兄弟,俺是哥。打一壶酒咱俩喝,喝醉了,打老婆。打的老婆上高桌,高桌没格蹬,跌下来变个烂杏,烂杏没核,变个牛犊,牛犊不吃草,变个土地佬,土地佬不吃饭,变个鞋底片,东屋里跑,西屋里蹿,一脚踩来个稀粑粑烂。
(29)、蛋蛋光光 ,爷爷庙上烧香。
(30)、月亮地,满院子,谁家老婆打汉子,打得汉子吱啦啦。大嫂二嫂快拉架,你两口打架为什么,问他要钱不顾家,先当了我的红绸子袄。又当了我的一个大手帕!二嫂啊,你们千万不要护救他。
(31)、一垛二,垛郎岗,郎岗女子会要枪。
三角眼,瞪眼皮,骑上母猪去赶集。
赶集吃了饸烙面,提拉着裤子往回蹿。
(32)、摇啊摇呀摇,摇到外婆家。
外婆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哈米糕。
(33)、公鸡头,草鸡头,不在这头在那头。
3、民间谚语
早起三光,晚起三忙。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
人善被人欺,马瘦被人骑。
人心齐,泰山移。
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的是王八。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不听老人言,白草长成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鸡打架头对头,夫妻吵嘴不记仇。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好话一句暖三冬,冷言一句六月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话多伤人,食多伤身。
看景不如听景,见面不如闻名。
远走不如近磨。
歪戴帽狗材料,长大不是个好材料。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雪中送碳真君子,锦上添花是小人。
凡事三思而后行。
狗不和鸡斗,男不和女斗。
清官难断家务事,衙门少有善良人。
骂人不理,骂着自己。
细水长流,年年有余。
好朋友明算账,清楚算账糊涂了。
黎明即起打扫庭厨。
锄地锄边,看媳妇眼宽。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种地只管种地,不听蝼蛄叫唤。
暖和别忘带衣裳,吃饱别忘带干粮。
打人不打脸,骂人别揭短。
做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也不巧。
一样人一样待,一样馍馍两样待。
饥来困,饱来闷,不饥不饱不待动。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
炼胳膊炼腿,不如炼嘴。
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你这不长眼。
庄稼人三件宝——丑妻赖地破皮袄。
人走时运地发暄。
傻小子睡凉炕——仗凭时气壮。
宁得罪远亲,不得罪近邻。
嘴是两张皮,行说东来行说西。
穷也没有穷到底,富也没有扎下根。
得理不让人,没理搅三分。
晚上下雨白天晴,气得长工歇不成。
懒驴上磨——屎尿多。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自身。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惯你吃,惯你穿,不能惯你没人样。
为人为不下,得罪人一句话。
平时烧香,临时抱佛脚。
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瓦上霜——见不得太阳。
人逢喜事精神爽。
萝卜不大长在蹦上。
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糠菜半年粮。
斗里二个半,不用瞎打算。
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
井里蛤蟆没见过锣大的天。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天时地利人和。
秋后的荞麦——花不少。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双花的驴——差话不能说。
糠布袋,米布袋,揉揉鼓起来。
家里不和外人欺。
天旱三年,饿不死锅边。
人小鬼大难招架。
占小便宜吃大亏。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脱了裤子放屁——多费一道手续。
小孩的屁眼,光光的嘴,愿意说啥就说啥。
好死不如赖活着。
蛋蛋咣咣,爷爷庙里烧香。
脚上的泡——自己走的。
萝卜啃菜——根越啃越不直。
紧紧让让吃不了,争争占占不够吃。
想受累,请办会,想生气,办一台戏。
用人靠前,不用靠后。
行路人摔跤——怨个人。
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暖炕头。
老天爷饿不死瞎眼的雀。
狗撵鸭子呱呱叫。
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叫门心不惊。
瞎娘抱着秃娃娃,人家不夸自己夸。
人过要留名,雁过要留声。
大闺女坐轿——头一回。
嫩北瓜吃不住棉油炒。
4、谜语
铜钱大一块布,个皱纹没有数。 (肛门)
头戴尖尖帽,身穿绿布衫,下巴穿着白裤衩屁眼长着一撮毛。 (大葱)
姐妹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 (大蒜)
脸对脸,怀对怀,一个搁挤,一个奈。 (献脸)
东场西场两小鬼,拿着鞭子撵娘。 (打麦场)
两个孩子一般高,你在岸上等等我,我在阴间走一遭,我回来你再去。
(打水用桶)
两口子睡觉不大点,中间连着不大点。 (吕字)
两个孩子一般高,推着车车卖核桃。 (屎壳郎滚蛋蛋)
格出娘娘格出被,格出娘娘里边睡。 (核桃)
老太太的脚会搬磨,日楼日楼要社火。 (小磨拌沫)
你硬俺软进不去,进不去来用嘴舔。 (认针)
小时发青,老来红,崩了头子黑眼睛。 (花椒)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 (花生)
半岸有对葫芦,孩子抱住不啼哭。 (乳头)
半岸有了抽屉,里边放在半斤肉。 (耳朵)
一对鸽,咕啼咕啼,白天饱晚上饿。 (鞋)
肚里装着好多小饺子,甜了嘴巴丢了小饺子。 (黑枣)
若你踩了俺的脚,你还是嘟嘟囔囔地。 (疾痢)
5、农谚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七遍高粱八遍瓜,九遍棉花下把瓜。
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地板上亲一亲。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来撒荞麦。
植谷照麦,十年九坏。
谷重茶守着哭。
立秋三天种白菜。
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西骑上大马去接雨,云彩往南水团团,云彩往北一阵黑。
东虹胡雷,西虹雨,北虹过来卖儿女。
先响胡雷不下雨,后响胡雷天不晴。
花见花二十三,现蕾开花四十八。
麦收一晌龙口夺粮。
春争日,夏争时。
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
秋分旱,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处暑拔麻捆扫帚。
三伏有雨多种麦。
一场秋雨一场寒。
伏伏有雨,九九有风。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过了四月十八一天比一天热。
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吃新米。
芒种见麦茬。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庄家不施粪,等于瞎和混。
耕地看坨头,擦地看牛腿,种地看楼头。
你误地一垅,地误你一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枣发芽种棉花。
三月三的风,四月四的雨,麦子黄疸谷子秕。
冬至日头当日回。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春雨贵如油,春冷不收麦。
谷雨前后,安瓜点豆。
早锄一寸,强中上粪。
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
杨絮落到蒜格杈。
有钱买籽,无钱买苗。
格巴一掐三天不长。
白露不收寒露不收。
猫三狗四,猪五羊六,兔子一月一窝。
六月韭,臭死狗。
立了秋,大小尖一齐秋。
稠留稀,稀留稠,没有苗来草也留。
三月清明花不开,二月清明花开败。
过了芒种急种田。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见缝插针,争拢争边。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立了秋,把扇丢。
秋后耕地胜过一茬粪。
三九四九,冻破石臼。
三月茵陈,四月萘。
日晕风,月晕雨。
早起雾,晒破肚。
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
麦子伤镰一包面。
九月九阴一冬温,九月九晴一冬冷。
早烧连阴,晚烧晴。
霜降不出菜,终久是一害。
麦子上场,核桃半瓢。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冬至十天阳历年。
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谷重茬,不回家。
烟筒不冒烟,不是下雨就是刮风。
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
雹砸一条线。
兔子不吃窝边草。
七月十五红头枣。
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十八年。
九月九至十三,十三不下雨,麦子一冬干。
棉花收不收,单看正月二十五。
五月十三磨刀雨。
小满谷打满屋。
谷雨麦怀胎。
芒种不开镰,不过三五天。
春打六九头。
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
夏至日头当日回。
过了冬至,一天长一钱。
伏里有雨多种麦。
二八月乱穿衣。
插楼紧三摇,停楼慢三摇。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冻葱暖蒜,蚕熟一时,麦收一晌。
春分秋分,昼夜相等。
双耳晴,单耳阴,三环套日动刀兵。
天旱锄园,下雨浇园。
二、民间舞蹈
1、拉花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形成和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舞蹈代表。它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最初为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经过几百年和一代又一代老艺人的传承、发展,如今享誉全国,名扬海外。
“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钮”,在井陉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井陉拉花”是开得最旺盛的一朵,我村拉花是井陉拉花三大流派之一。2011年被井陉县政府定为八大拉花基地之一。
拉花艺术团其宗旨是先进文化为代表,继承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文化,重视现代文化,以宣扬传播“井陉拉花”、“文化村”民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优秀民间艺术,搞好对外演出交流,让我村的拉花文化传遍井陉,走向全国。
拉花艺术产生并流传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境内,长期以来,拉花以它那深沉朴实的风韵、刚健、苍凉的艺术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和独特的韵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我村的拉花大约起于民国时期(现有拉花艺人旧照片),多是六个角色为一队,化妆成三对男女进行表演,取“六合同春”之意。男角第一个扮老翁,左手擎伞,右手执扇,女角第一人扮为彩婆,身背包袱,相对表演,顾盼生姿。男角第二人扮成青年男子,双手握竹板(名太平板),女角第二人扮成青年女子,左手执彩棍,右手执手绢,称为“霸王鞭”与“太平板”组成一对。第三组扮成少男少女,皆左肩扛花瓶,右手执花绸折扇,女角左手小指上加挂一块红绢,均称做挑瓶,三对也有老中青三代之意。2010年,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赵村铺拉花艺术团,聘请县文化馆老师和东南正拉花老艺人指导、教授,拉花艺术发展很快,水平日益提高,服装鲜明,青年演员年轻漂亮,动作舒展大方,表情欢畅,演出深受观众喜爱,是北正乡唯一的常年演出的拉花团体,多次参加县拉花艺术大赛,多次获奖。2011年参加第二届中国井陉拉花艺术大赛获二等奖;2012年我村拉花队一行18人在河北宾馆为“全国公务员局考核工作联系点理论研讨会”参会人员演出,得到参会人员的好评;2013年参加中国井陉第三届拉花艺术节暨拉花大赛获金奖;2013年10月26日,参加第三届中国滦河文化节暨首届北方旅游文化精品博览会演出,获金奖。此次演出受到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亲切接见,她对演员的演出赞不绝口:“你们演出非常成功,分不出专业与业余,好好好”,一连几个好博得大家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刘兰芳主席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用评书的语调说:“好姐妹们,你们前边看像宋祖英,后边看像范冰冰”,又一次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2、霸王鞭
清末民初,我村南街以王堂小、王开印、王素来、王傻傻、高瑞芝、高连锁、高顺心、王三黑等组建霸王鞭会,主要为过会演出,演员24人,每12人为一队,画彩脸,服装统一,彩鞭为一根长80~90厘米的竹杆,两头穿眼拴铜钱若个,彩条若条,并有小鼓一面,小叉、中叉、锣一面,沿街边走边跳,动作分跳、打、磕、碰。围场演出两队可摆不同阵式穿行,阵有走八字等不同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后有女演员参加,服装、色彩鲜明漂亮,男演员身穿蓝色服装,头扎黄色头巾,腰系黄带,两端下垂,女演员穿粉色上衣,下穿绿色彩裤,头扎花朵,腰系围巾,舞姿更加优美敏捷,阵容壮观,形式多变,很引人观看,现在传承这一节目的主要是小学生。
三、传统戏剧
1、晋剧
晋剧,俗称山西梆子,发祥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地区,井陉晋剧2011年6月列入全国第三批非物质遗产名录。据村里95岁的老人高桂珍口传,晋剧约在晚清传入我村,有100多年历史,晋剧团正式成立于民国22年(1934年),高曼青、王恕、王荣邦组织请矿区横涧村王六六来村授戏《麒麟山》、《高平关》等剧目。1944年威州河西村请我村晋剧团前去演出,时任军区司令员的余秋里同志也与大家一起看戏。《麒麟山》戏中绝技要彩“砍一刀”,一招看得观众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有一战士竟然举枪想打扮演剧中人物刘红举的演员(王更喜饰),此次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剧中的两把牛儿短刀,现仍存于剧团大衣箱中。这一时期的演员主要有王更喜、高更喜、胡二丑、王二润、王录珍、王政保等。解放后,晋剧团继续赶排《赵氏孤儿》、《九件衣》、《天波楼》、《蝴蝶杯》等传统剧目,1965停演旧戏,1966年在修万亩渠的米汤崖、黑水坪民工强烈要求我村戏剧团给他们唱戏,无奈之下,时任副书记的王述廷答应给他们演出《天波楼》、《赵氏孤儿》,两剧演出结束后,齐夸我村的戏名不虚传。这一时期主要传承人有导演王顺心,大弦王述廷,鼓师王富明、王墨成,演员高兰涛、高寒冬、王计文、李万录、高臭子、王宝娥、高兵娥、高二妮等。文革时期,晋剧团由大队统一领导,排练现代戏,《红嫂》、《夺印》、《朝阳沟》等剧目经常外出演出,参加井陉县春节汇演多次获县汇演奖,现代戏《夺印》曾参加矿区比赛获一等奖,剧团在周边村声望很高,俗称“星火二团”,被称为戏窝子。改革开放后,古戏重新获得新生,剧团在大队领导下,于1978年赶排了《十五贯》、《三关点帅》、《下河东》、《碧血扬州》等剧目,应邀出外演出,场场受欢迎,最受欢迎的《下河东》为剧团经典剧目,百演不衰。主要演员有高彦堂、高兰涛、高录同、王香香、王秀英、高会金等,导演王顺心、杨富生。1985年剧团陷入低谷,但排演从未间断,2005年,在农民艺术团副团长赵小元的倡导和组织下,晋剧团又开始排练古装戏,几年来排练了《赵氏孤儿》、《清风亭》、《芦花》,常到外村演出,晋剧又得了传承延续。晋剧在村里源远流长,群众基础非常好,家家能出演员,人人会唱几句。剧团现存剧本、乐器、脸谱多张,戏剧文物30多件,演出涉及到井陉、矿区、平山、山西等地村庄、厂矿80多个,我村晋剧团是井陉县现存农村剧团少有的。
我村历年演出的古装戏:《打金枝》、《春秋配》、《柜中缘》、《九件衣》、《胡月风》、《麟床骨》、《薛丁山》、《金铃记》、《赵氏孤儿》、 《哭殿》、《武家坡》、《天波楼》、《十五贯》、《抗婚》、《碧血扬州》、 《下河东》、《清风亭》、《三关点帅》、《蝴蝶杯》、《朱元璋斩婿》、《血染金殿》、《风台关》、《辕门斩子》、《薛刚反唐》、《秦香莲》、《血手印》、《牧羊圈》、《斩黄袍》、《翠红下书》、《打雁》、《大登殿》、《芦花》、《空印盒》、《春江月》、《高平关》、《秦英征西》、《捡柴》、《三凤求凰》、《挑女婿》、《赶女婿》、《苏牧放羊》、《秃子别窑》、《空城记》等。现代戏:《龙江颂》、《朝阳沟》、《红嫂》、《李双双》、《柳树坪》、《三上桃峰》、《夺印》、《山鹰》、《箭杆河边》、《沙家浜》、《红灯记》、《长岗红旗》、《军民一家》、《三丑会》、《两条扁担》、《送肥记》、《三定桩》、《半篮花生》、《审椅子》、《卖梨》、《救护包》、《洪湖赤卫队》、《雷雨之前》、《老来难》。
2、秧歌会
秧歌为戏剧的一种剧种,源于农民插秧或田间劳作时所哼唱的小调秧歌曲,并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配戏曲板眼发展而成,艺术风格同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多相同。赵村铺村的秧歌会,清代传入。其音调宛转反复,缠缠绵绵,很合百姓口味,剧目有《劈灵棺》、《老少换妻》、《田二红开店》等,演员有服装,画妆彩脸,有乐器,锣、鼓、板等,演职人员二十余人,逢农闲排练、演出,最早演员有东街贾全喜、高拴拴、高二拴、高柱柱、王桂廷、高黑毛、高银栓等,现存部分乐器,剧种失传。
四、曲艺
秦皇古驿道穿村而过,古道的存在对我村文化艺术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古时候,经常有过路的艺人为讨口饭吃,或晚上住宿常给村人演出各种杂耍,如口吞钢球、吞刀、耍猴、散打等,多有过路瞎子拉琴小唱,过路说书的老人多为村民说书,还有唱大鼓戏的,村民听的津津有味,为了多听,经常留客,狮子街就是主要地点。
1、骑驴
我村古老的民间文艺除晋剧、武术,还有东街的骑驴,南街的扭秧歌,扭胡萝卜,东街唱秧歌,南街的跑旱船、卖菜等,传承到今的只有骑驴和拉花。骑驴会最早在民国初由东街高黑毛、高小毛等组成。骑驴又称姥娘送闺女,主要道具为一头假驴,骑驴是男扮俏装的大闺女,牵驴是丑扮憨傻的弟弟,驴后紧跟的是姥娘,为丑婆打扮,多在耳上挂红辣椒,腋下夹一破包袱;而后便是姥爷,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眼挂墨镜,一手提鸟笼,一手提文明棍,四人组成一队,队外有一个和尚装束的男子(或二流子)五人登台,以顺口溜的形式见景生情,现编现演,无格无规,风趣可笑,有锣、鼓、镲等家伙。改革开放后,由老一辈传授的骑驴又现新局面,演出内容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的新内容,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每年花会演出,很受欢迎,演员主要有王彦生、高旦旦、高小黑、王建忠、高春平、胡海牛等,现在传承这一文艺的主要是女演员,深受观众喜爱。
2、说书
解放前及文化大革命前我村就有说书的习惯,晚饭后,人们聚在一块,开始听书,我村很多老人都能说上几段,主要有王计文、高生文、高应禄,主要讲《大八义》、《小八义》、《刘公案》、《狄公案》、《包公案》等连本书,说者滔滔不绝,听者津津有味,很有意思,那时候没有电,没有现在的文化娱乐享受,人们吃饭多在门口,聚在一块有说有笑,听书,就是一大享受。
iuyfgiyugku
一、甘陶河
甘陶 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少山东麓之沾岭。发源处,名沾水;北流十八里,折西而南,名溯流水。经昔阳城北,东流,有鸣水、石马、石翁、皋落、阳赴、松溪,小松、诸水,次第来注。又东,过昔阳故城(在昔阳县治东五十里),迤逦而北,入县境之杨庄口,乃更名甘陶河。曲折北流,历景庄、南北孤台、柿庄、七狮窑、南北障城、孙家峪、牛王庙、东西柏山、梅庄、神堂寨、南北秀林,有割髭河来注,南横口与绵河汇合,更名冶河。
为什么这条河从入县境之杨庄口,乃更名为“甘陶河”?倾听《可爱的河北》一书中的一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那儿有个叫葡萄湾的孤户小山庄。庄上住着祖孙俩,九十多岁的龙爷爷和他的小孙女珍丫。这爷俩既不经商做买卖,也不打猎砍柴,只是养种葡萄为生。一个叫欢实儿的小羊倌常到河边放牧。珍丫和欢实儿相爱了。有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龙爷爷教着这对后生沿河撒葡萄籽儿,并商定,什么时候河边葡萄苗长大,结熟了葡萄,就给他俩办喜事。三年之后,果然河边两岸的葡萄架连了起来,从上游到下游,一直搭到大海边,如同两条绿色的长龙。那青里显白的圆圆的“龙眼”葡萄和紫红发黑的长形的“牛奶”葡萄,一嘟噜一串,挂满了架。从此,人们把这一段河叫成了“葡萄河”。眼看珍丫和欢实儿要成婚,不想,龙爷爷得暴病死了。当地的一个财主趁机勾结县官害死了这对年轻人,霸占了沿河两岸的葡萄。欢实儿生前常骑着放牧的那只大公羊,愤怒地挺起角来,抵死了县官和财主,他用那双大犄角拱呀拱,把两岸的葡萄架全部挑到河里。打那儿以后,葡萄河上没了葡萄,龙爷爷那种籽的葡萄也绝了迹,所以,现在人们种葡萄只能靠压蔓栽。
二、黄连树
杨庄,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台下面的半坡上长着一棵长达二千多年的黄连树。其树身高有四米,周长约六米,主树枝有三,次树枝上十,次次树枝过三十,再次树枝无数……。树身到树梢高不少于二十米,树冠遮天盖地,影面约1764平方米。此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可谓杨庄第一棵参天大树。喜鹊在树上还架有十多层的鸟巢。
三、树中树
村东关老爷庙大门口左方,长了一棵本地杨树,树身的周长约两丈,高却没人知道。树龄在六七百年之多,老树身空,腹内又新生长出一棵杨树,一长又是二百年。树中树,身粗(周长)六尺,高三丈有余。
四、古檀树
古檀树生长在营子岩观音寺的正殿前,是古木群中稀有的物种。其中最老的一棵,年长2000多年,树身周长10尺。历来被乡民视为“神树”。
五、古柏树
古柏树年长3000余年,多达200余棵,遍布在悬崖峭壁的四周围,在当地称为“崖柏”,是太行山一奇特树种。
六、古槐树
古槐树生长在村内,树身周长是一丈五尺,年长一千五六百年,树冠现今遮天盖地,乡民视为村中“圣物”,古树专家不断前来考察研究。村两委在2000年为其挂“千年古树”牌,加以保护。
**九、古树群 **
杨庄的古树群,说来最多的是柿子树、黑枣树、核桃树和本地杨树。这四类树种据不完全统计,树围在两搂以上的参天大树也有三千多棵。
这四类树种在杨庄生长最多的地方是“渠、滩”两地。面积不到一百五十亩,而大树就有三百多棵。每逢夏季,“渠、滩”两地地面不见阳光,却只滋养这片原始森林,而不养食粮。
十、古道
杨庄村中古道纵横交错,貌呈“一边三台七道巷”,高低有致,路路相通,别具一格。村中通往营板山营子岩的道路,全部为原始道路,历时两千余年。其中有栈道一处,据碑文载,为张果老驴蹄遗迹,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及游人赞为奇叹!
十一、天然石塔
在营子岩观音寺景区内呈现两座天然石塔,原为一大一小。大塔高有50余米,底部周长20余米,顶部周长有3米左右,远观巍然耸立,近观活灵活现,堪称一绝。小塔因前些年兴修水利工程,被毁。
杨庄村现居人口1300口人,356户,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类属山区。山河依旧,村落扩建了新农村。旧村落因年长历久,部分被毁,明清古建筑是典型的太行山区建筑群落,吸引了大批摄影家、画家、民俗专家前来写生、考察、研究,开辟了一条乡村民俗游新线路。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古建筑,杨庄成立了保护委员会: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档案,制定保护措施,修理危房,保护古院落,兴建杨庄烈士陵园及抗日纪念馆,维护寺院、营子岩观音寺、古长城等,特别是从前有关单位及村民从古长城拆走的旧碑、旧砖,由村两委统一回收保护,以备以后重新恢复古长城面貌之用。
一、杨庄村来历及传说
杨庄村原名东庄村,后叫杨庄口,又称九江口。“九江美名古人留,古人留名九江口。九江儿女多自豪,自豪生在九江口。”“九江口”是杨庄历史悠久之古名,其地势险要,扼冀晋通衢咽喉,为古燕、赵之国界,曾有名联咏之“涛急九江关自锁,峰矗两岸雁难飞”历属兵家必争之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战国时期,赵氏孤儿逃至九江口黑峪,后迁北孤台。由于黑峪岩口直通孤台,程婴差遣虎将把守此口,故后人名之为“赵虎岩”、“赵孤岩”。明代崇祯大将吴玉中在九江口筑城御敌,击溃闯王。近代,晋奉两军曾在此鏖战一月有余。抗日战争爆发后,九江口作为我绵阳司令部、井陉(路南)县政府驻兵重地,日军川岸师团多次由横口出发,沿甘陶河经九江口南犯入晋作战,我八路军一战而胜之“七亘大捷”扬名中外。
“杨庄”成村于隋朝之前,距今至少已有近一千余年的历史,甚至可溯至秦代,近代也有学者称“春秋战国已有该村”。杨庄村得名传说颇多,而尤以宋代名将杨业后代避乱隐居于此一说为著名。
“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相传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业之后遭奸臣排挤迫害,迁徙该村村西二峰形似羊奶的奶头山下“杨家栏”隐居,自此因地得福,人丁兴旺,善名远播。然而朝中奸佞亡“杨”之心不死,爪牙响应,故以呼奶头山为“石老虎”,意在驱虎吃羊(杨)。为避忌讳,杨家不得不再次搬迁。此后,为避奸佞耳目,杨家后人只得夜间回乡,到至今尚存的杨家坟上烧纸祭祖。闻听杨门忠良又遭陷害,该村村民无不同情,为彰显忠义民意,便敬称村名为“杨庄”,以示对杨家后人的敬仰。据老人口碑相传,距杨庄村二十多里的南障城村茶棚便是杨家后人所建,为祭祖往返栖身之所。
二、杨庄明清建筑群
井陉有句俗话:“南数杨庄,北数洛阳。”戏中也常唱:“杨庄家富户多,进城路过高家坡。”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村是一百多户的小山村,四百五十余口人,大户人家居多。
古时,杨庄大户人家有二十多户,其住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其中三合院六处,四合院十处,二进院四处,前后院三处,多为明清时期风格,是具有典型太行山区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落。现存民居还有两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另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土窑现有一百五六十眼,其中十几眼土窑窑龄已达二千余年。
杨庄村民居不是扇屏院,就是四合院,大部分是清一色的瓦房,百分之九十为筒瓦盖顶,仅楼房就有三百余间,其中绝多数房屋屋脊为一脊两兽,少数为五脊六兽(传说五脊六兽之家,必然出过秀才以上的人物),一处为九脊十兽。民居大多为垂花门楼,经木匠、石匠和画匠人等巧手雕琢,花草树木、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和吉祥图案等栩栩如生,不少大门口还挂有公正可佩、德高望重、妙手回春、德重桑山、忠贞足式等各式匾额,实为该村民居的一大看点。
杨庄井沟口杜家古宅为清代复式四合院落,砖木雕刻门楼,双面影壁墙别具一格,其北楼房一排六间,砖石合砌,木架结构。石板铺院。该院落曾为中共井陉县路南区政府驻地,区长张鸿儒后任福建省委书记。这杜家古宅走出了“一门六英才”:杜斌、吴笃珍(女)、杜进智、杜兵秀(女)、杜平、张淑华(女)均为省、县级干部。
杨庄西头的杜家大院,为门楼垂花四合院落,北楼房六间筒瓦盖顶,五脊六兽,石、砖、木雕刻玲珑剔透,清代曾出过武举、秀才,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中共井陉路南县委驻地,也是抗日期间的高小旧址。
三、杨庄村现状
杨庄村在1986年春,又在杨庄范家坪兴建了新农村,现有新房5排,街道四条,先建三排属平方三合院,后建两排每家楼房加配房的三合院。七八十户人家,门楼建筑一个比一个排场,楼房设计一家比一家新颖,屋内装饰一处比一处漂亮,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修建了杨庄公园,其建于2008年8月,占地5000平方米,投资23万元。
杨庄公园坐南朝北,共分4区3门。由北门而入,登上雕刻玲珑秀气的“民心桥”一眼就会瞅见,红顶玉柱的亭台和它脚下的环形大水池,还伴有“仁、义、礼、智、信、”的石碑并烘托在它的后半径;进入西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巨石,上书四个大字“惠泽庶畅”,一语道破了公园的主题。石下有大花池一个,池边还有三环:一环大叶黄杨,二环小叶黄杨,三环晓波,中间还有翠竹花木各显异彩。再进东北门,醒目的五个大红字“杨庄娱悦园”呈现在面前,使人起舞,讨人喜欢!
杨庄公园东、西两区分别为柳区和松柏区,中间区域为篮球、乒乓球、网球场区,北侧东西一线安装有单杠、双杠、跷跷板、转椅、太空漫步器、天梯、双人坐蹬训练器、起坐健康器、秋千等健身器材,公园正中高高矗立着太阳能照明灯,故而人称灯塔区。
公园护村坝彰显杨庄“红都文化”,北边依水傍路,视野宽广。杨庄公园的分界线是条带似的“冬青池”与“花木池”。冬青剪剃化一,花木争艳争宠。尤其是玫瑰花,国色天姿,香飘四周,牡丹花雍容富贵多姿多彩,龙爪槐似伞,小塔松如山,伴随其中。
整个园内,统领者可谓垂柳,处处有它,它遮天盖地,它柔情绵绵,它绿染公园,它飘飘然,浩浩然,它千丝百缕吸引着你,吸引着我,还吸引着他。
为此,特借宋词苏轼诗一首“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一幅美不胜数的烟雨图,展现在面前。
人民礼堂
杨庄人民礼堂,占地3亩有余,1977年竣工,礼堂座东面西,十分壮观。剧场可容纳观众二千余人。从此千年露天看戏,几十年露天看电影的历史宣告结束。
四、杨庄村村风
每个兴旺的村庄和家庭,都有隐秘的传承,通常表现为村风和家教。那是先辈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淘得的金,充满人生智慧,又通过言传身教,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村与家是心灵的港湾,村与家是社会的细胞,好的村风与家教,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还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在杨庄村,“敬天尊祖”、“尊老爱幼”、“和睦乡邻”、“勤俭持家”、“以孝为先”、“忠心保国”、“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等光荣传统仍然光彩熠熠。
杨庄村,直到现在传承着千百年来留下的美德,今只举四例。一是,坐席有长幼之分;二是,家家修房盖屋有“助工”,用杨庄的话说叫有“串掇工”;三是,勤劳致富,节俭传家;四是,办热闹儿不铺张。
不论坐什么筵席,有长辈,请长辈坐上席,他就是这个筵席的主人翁。他发号施令,让在席人等吃好喝好。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放碗筷,其余的人就不准随便离席,如有特殊情况,请求长辈批准。
修房盖屋,不分亲戚朋友,都会伸手援助,不计报酬。
每年正月闹热闹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要报酬。每年正月上下邻村数杨庄的热闹办得多,演九晚戏,跑九晚灯,抬九晚杠箱,跑九晚龙灯和旱船,蹬九晚高跷,比赛象棋,玩各种各样游戏,耍无数场拳脚和狮子……一正月花不了一两千元即可。
每年一过正月十八,杨庄没有一个闲人。一年四季,如果不是阴天下雨下雪,街道上就看不到一个闲人。上下邻村的人们都羡慕地说:“杨庄常年玩麻将的人最少,常年打工挣钱的人最多,存款最多的还数杨庄村民。”
杨庄有个单身汉叫“杜楞楞”,以勤俭闻名。他不怕苦,不怕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人说:“小卖铺开业几年了,从没见过愣愣去小店买过一次肉和鸡蛋。”也有人说:“只要愣愣手里钱攒到了5元,他都会存入银行。”如今“杜愣愣”存款已达十余万元,还在不分昼夜实干苦干。
张鸿秀家的祖宗案两边书写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读书继世”。这八字联幅不仅促进他自已从小爱书,步入教育界,晋升重点学校当校长,而且还是这八字联幅激励子孙五个步入大学,并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结出了不同的硕果。
杨庄1938年入党的第一批党员张鸿武,严格要求自己“尽忠报国,以孝为先”。而后实现了诺言,为国为民,深入虎穴,在敌占区七狮村,活动了汉奸杜吉昌。
儿子张玉柱以你为榜样,侍奉父母卧床十年,不怕脏,不怕累,无微不至。为满足二老心愿,还常背他们去礼堂看电影、看戏,一举成了杨庄有名的大孝子。
张玉柱不仅孝忠于双亲,而且还孝忠于杨庄父老。改革开放后,每年腊月二十六日,玉柱准时在杨庄杀十几头大猪,把肉减价卖给杨庄父老,以表孝敬!
红色革命根据基地
杨庄地处太行山东麓,井陉县南部边陲,四面环山,南傍甘陶河,平涉公路由北而南穿村而过。杨庄南部与朱会接壤,北部同景庄为邻,东部与孤台相依,西部和花园相连,不仅山水秀丽,民风淳朴,而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为现代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7年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以太行山区为中心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年12月初,该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一营进入井陉开展游击活动,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部队的支持下,1938年1月16日杨庄村成立了以开明绅士李正芳先生为县长的第一个井陉(路南)县抗日县政府。随之部队派党的干部李震、周壁等八路军以工作队的身份协助县政府开展工作。月余,因日军的进攻抗日政府被迫解散。
同年,路南县政府分别成立了各下属机关,锄奸部,部长尹炳钧;总务部,部长杜佩然;武委会,主任一营营长孔庆德;县公安局,局长阎谨勤;县独立营,营长张凤歧,杨庄峰泰岩、营板山是独立营久占的宿营地。县政府驻地在杨庄街大院。武委会和公安局驻地分在杨庄龙沟边卺坊东西两院。
1938年初,杨庄张鸿舜在绵阳司令部领委后建立了“正太八路军游击队”,张鸿舜任大队长,其他主要负责同志还有杨庄杜录科、杜富合等。大队部驻地在杨庄后边巷杜富合院和邻居院。游击队组建了一百余人的队伍,不仅密切配合主力部队,还主动出击,到敌占区打游击、抓汉奸、炸碉堡、破坏敌人的交通要道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后归正规部队,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朝鲜战场上均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1年7月,井陉(路南)县抗日县政府,下设4个区,杨庄井沟口老院是第三区政府驻地,伙房设在井沟口右大院内。区长张儒鸿,区委书记冀素祥。
1942年4月,蔡竟由冀西地委调任井陉(路南)县任县委书记。当时机关对外称“政治处”,驻地在杨庄西头窑院内,杨庄杜吉科任秘书(参军后光荣牺牲)。政治处在杨庄工作近三年,期间仅杨庄一村就发展了新党员20名,团员10余名,输送南下人员10名,北上人员5名。
1945年3月在井陉(路南)县抗日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杨庄成立了一所抗日高小。初招时一个班,后来发展到两个班,校长吴永章,其后是张凤祥、杜九洲等,教师有窦育亭、张延贡、刘廷等,驻地在杨庄西头窑院。
根据地的抗日学校,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抗日,学校组织儿童团,利用课外时间站岗、放哨、送信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宣传活动。他们写标语、编节目、扭秧歌、打霸王鞭,战斗学习生产相结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抗日高小的毕业生由县政府各部门量才录用,有的拔高深造,还有相当数量的英雄儿女走向抗日战场。日军把根据地的高校称为八路军的播种机。后人赞颂杨庄抗高这所学校里,不管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一投入到革命队伍里,没有一个是孬种,这是杨庄抗日高小教育的丰功伟绩,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杨庄村在外人员分布于全国十一个省三个直辖市,总数已达一千余人。其中,正厅级以上干部10名,处级干部12名,正团级以上军官22名,科级干部32名,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技术员16名,博士后5名,博士11名,硕士研究生20名,大学生264名。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来,杨庄村参战人员多达135名,其中42名青壮年为国牺牲。
一、从杨庄走出的当代英才
1、张鸿舜
张鸿舜,男,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后,历任井陉路南抗日大队二中队秘书、大队长、井陉县组织部干事、晋察冀中央分局城工部干事。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被派往北京做地下工作,任北平市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兼门头沟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放后,任北京市工会副主席、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市建委副主任、建材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还被选为北京市总工会第一主席,北京市第一届、第三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共北京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出生入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大义凛然……解放后在北京建筑行业工作的30年中,他又为首都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3年,他现场指挥建筑了北京第一个大型建筑——北京农业展览馆,1958年,亲自指挥了举世瞩目的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在北京市军事博物馆等宏伟建筑建设过程中,他担当指挥者和领导者,深入现场与广大职工夜以继日的奋战在一起,出色的完成了工程任务,为国家建设浸透了心血,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彭真、刘仁的接见。于1979年病故,享年61岁。
2、杜进智
杜进智,小名杜文科,1922年10月生,1938年11月参加革命,1940年11月入党。历任井陉县青救会主任、井陉县青委书记、井陉县独立营青年连连长、林县区委书记、安阳县区委书记。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时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五中队区委书记。9月进入漳州,任龙溪县三区委书记、龙溪县委宣传部长。1952年8月调任华安县委书记。1956年后任龙溪地委农工部副部长、地委委员。1960年2月调任云霄县委书记。1961年调省工作,任福建省科委物构所党总支书记、福州大学物理系党总支书记、福建银行分行副行长、福建省机电学校党委副书记、机械厅企管处长。1983年5月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2002年7月福州逝世。
在漳州工作期间,他领导的“合作化”是全国的典范。当时各大报纸都发表了漳州“合作化”的先进事迹,中央还特派陶铸到漳州视察。和杜进智在一起工作过的中央领导同志有彭冲、叶飞、陈家庚、高扬等。
3、杜文华
杜文华,男,原名杜锦章,1916年生,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省井陉县区战地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一区区委书记,二区区长、区委书记,县公安局长。抗战结束后,任井陉县委土改办公室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县委书记。全国解放后,任井陉县县长,石家庄专区工商科科长;1952年转入水利战线,曾任华北行委水利局计划处副处长,水利部工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水利电力部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水文局副局长;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水利部水文局副局长,部纪检委委员、顾问等职。1982年9月离职休养。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杜文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0年因坚持对敌斗争并领导群众进行了合理负担的斗争,摧毁了国民党党部,受到井陉县委的传令嘉奖,为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解放战争中,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领导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运动,为冀西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全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1995年11月杜文华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4、杜慎学
小名杜小羊,离休前是新疆人民广播管理局党委书记。在担任新疆皮山县县委书记时,曾和周总理在一起插过稻秧,并拍照留念。在担任新疆和田地委书记时,刘少奇访问印尼回国,在和田与他合过影,就过餐。王光美同志还紧抱着他的三儿子一起照相。他还是杨庄1938年5名最早入党同志的介绍人(详见《杨庄村村志》)。
5、杜豁然
杜豁然从事农作物的实验工作,曾任平原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兼教授、哈尔滨农学院教授、中科院遗传栽培室研究员、西北农学院教授、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在任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的三年期间,做出了“陕北水土流失区土地综合利用典型规划”。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推广了他多年辛苦研究完成的“区田”水土保持作法,取得了显著效果,直到现在仍广为应用,是赫赫有名的水土保持专家(详见《杨庄村村志》)。
6、张鸿义
1940年8月入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全身5处受伤,属三等伤残。荣立过三等功三次,分别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一枚、献身国防科技荣誉证章一枚、解放大西北纪念勋章一枚等六枚勋章。
曾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逐级升到师部。最大的贡献是在党的领导下,凭着一个人的智慧,一名战士的胆气,争取了国民党一个团回到人民军队的怀抱(详见《杨庄村村志》)。
7、张国华
张国华同志194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省昔阳县武装部长、保定军分区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所长。1955年获三级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详见《杨庄村村志》)。
8、杜履中
小名杜富保,青年时期参加工作。曾任过区长、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9、杜斌
曾任中国海军地方某部队司令员(详见《杨庄村村志》)。
10、杜禄科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是“正太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师长等职务(详见《杨庄村村志》)。
11、杜兵楼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曾任中国青岛潜水艇学院司令员(详见《杨庄村村志》)。
12、张士林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曾任武汉军区二炮政委(详见《杨庄村村志》)。
13、张银录
南下干部。湖南民政厅任职、湖南公安厅厅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14、杜智庭
早期参加革命并入伍,曾任河南安阳县、安阳市武装部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15、杜兵彦(女)
杜兵彦是杜进智的妻子,南下干部。曾历任章州地区华南县县委书记,福州市专员等职。
二、杨庄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
杨庄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宣传,深入发动群众,老百姓抗日热情高涨,日寇将杨庄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00多户400余口人的村庄,在鬼子的围剿下,发生过灭绝人性的四次惨案,枪杀老百姓40余人,抓走30多人,打伤12人,造成10余户绝户。共烧杨庄房屋一百六十余间,抢走牲畜六十三头,粮食三万余斤……。他们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吓倒,揩干身上的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与敌人反复较量,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全村100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最前线,几乎户户有八路军,战场上牺牲42人,残废5人,前方和后方都涌现出了许多抗日英雄。红色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群峰弯腰,百鸟嚎啕,空气凝固的让人难以承受,河水悄悄地诉说,这里的山川洒遍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毎一寸土地,都有与敌人搏斗的足迹。这里的树木,见证了红色儿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张彦——“死比走狗活的好”
听说日本鬼子占领了东三省,又听说日本兵攻进了北京城。国破了,家亡了,有情的人心碎了。一个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往第一线,会会这帮刽子手。还未等到杨庄热血男儿飞往第一线,1937年9月初,日本鬼子就找上门来了。
杨庄年以花甲的老人张彦当天被鬼子抓住,鬼子勒令其为他们修路充当向导,张彦一听肺都气炸了,火冒三丈:“我们的路修不修是俺们的事,管你小日本个屁!让我们引狼入室那是你们白日做梦,痴心妄想!”老人一席话可气坏了小东洋,非令张彦为他们带路不可。张彦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去!”,“不去就开枪!”,“开枪就开枪,死比走狗活的好!”
革命根据地的好儿子——张彦光荣地牺牲了,可他英名永存!
他的三个儿子在其精神感召下,都参军立了功,老二在敌后工作还立了大功,后因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2、杜贵楼
杜贵楼出身在地主家庭。他毅然决然地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敌占区去。他在河南安阳淇县任我方武工队队长。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他出生入死、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地带领工作队与敌人进行英勇地斗争。密切配合了主力,打了不少漂亮仗,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分田分地工作同时也搞得热火朝天,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日本鬼子和反动的国民党为了拔掉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悬赏千两黄金要贵楼的命。就在杜贵楼鞍马劳顿、劳累过度而熟睡在办公桌上的时候,不幸被叛徒暗杀,人头落到了敌人手中,后被挂在城楼上。终年26岁。安息吧,人民的英雄,时代的功臣!
人民英雄杜贵楼同志永垂不朽!
3、李开市
李开市同志是革命老区赫赫有名的优秀共产党员,智勇双全的民兵连长,可歌可泣的英雄。
——深入虎穴 拯救兄弟
抗日战争伊始,井陉测鱼村恶霸地主高九成,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纠集组建了一支反动的地方武装,后又美其名曰国民党十三支队,支队长的大权当然也就落在了高九成的手里。自从有了十三支队后,本是豺狼成性的高九成如虎添翼,剥削与欺压百姓的手段更加残忍,抢抓和残害壮丁的奇闻一桩接着一桩。测鱼地区,豺狼当道,民不聊生,悲歌四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井陉路南县政府在杨庄成立后,为解救被高九成抓去的壮丁,县政府经缜密研究,派遣杨庄村共产党员杜吉来、杜富楼、李开市三位同志,潜入敌人心脏内部,伺机瓦解敌人。
三位同志潜伏到敌人内部,不到半年时间,就得到高九成的器重,尤其是李开市同志,胆大心细,口才好,枪法准,会带兵。高九成把支队一部分大权交给了李开市。
李开市有权后,处处关心壮丁穷兄弟,获得了壮丁们的尊重和信任。在李开市的宣传教育下,壮丁们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绝大部分壮丁认清了高九成的反动本质,纷纷要求抗日,参加八路军。一次在元氏南佐执行任务时,李开市瞅准机会,率领一百多名壮丁穷兄弟们跳出火坑,弃暗投明,参加了八路军,回到共产党怀抱,壮大了抗日武装。
——虎口拔牙 解救难民
1938年农历10月23日,日寇进犯杨庄,追杀群众和儿童。眼看一百多名老百姓就要被敌人追上,紧急关头,共产党员民兵连长李开市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在敌人子弹“嗖嗖”声中,从小路迅速绕到磨石岩口的石头坑边,沉着冷静地将子弹推上仓,瞄准跑在最前面的敌人,“呯”的一声,最前面的敌人送了命,不一会儿好几个鬼子丧了命,其余鬼子吓破了胆,拔腿就蹿。
鬼子逃跑了,百姓得救了,老百姓感激不尽,都说李开市是全村人民的英雄,是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群众救星。
——心系乡亲 临危不惧
农历1944年7月25日,天蒙蒙亮,李开市赶着姑姑家的牲口往岩那边送,走到半路中,“呯”的一声,李开市被暗藏在路上的敌人打倒了,小肚子开了血口。说时迟那时快,李开市顾不得疼痛,忽地爬起来,一眼瞧见是日本鬼子。他抱着肚子,一边跑一边喊:“鬼子来啦,鬼子来啦,乡亲们快逃呀!”喊呀,跑呀,跑呀,喊呀!肠子被喊声努出来了,鲜血流个不止,可他仍然再喊再跑。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这还得从事发的前一天说起。7月24日,县独立营长通知杨庄干部和群众:明天早晨部队要打靶,听到枪声别认为是鬼子来了。事儿就这么巧,不其然而然,鬼子真的要进村了,天还早呢,四百余口人,百分之九十还在熟睡,听到枪声都不以为然。在这大难临头的情况下,考验共产党员的时刻到了。“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民兵连长,我不报信儿,谁报信儿。”想到这里,李开市长用手摁住突出来的肠子,鲜血不住地流,腿不住地跑,口不断地喊:“鬼子来了,乡亲们快跑!”李开市光荣地牺牲了,乡亲们成功脱了险!
李开市牺牲时不满二十九岁,他那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调查者地址:井陉县苍岩山镇杨庄村
电 话:1380336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