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核桃园村
所属乡镇:天长镇
阅读量:29
发布时间:2025-01-11 18:11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核桃园村

D-2-39核桃园拉花.JPG

调查信息

  • 调查时间:2014 年 7 月
  • 调查者:樊海花、梁德林、穆化英、穆化淳、吴海江、李田科
  • 登记时间:2014 年 9 月 25 日

1. 年代

  据文献“韩信筑灵真城”及“残碑”考证,核桃园村至迟始建于西汉初年。


2. 形成原因

  1、为了农耕;2、为了经商;3、现居户多为明代移民迁徙而来。


3. 类型

  山村。


4. 地质

  位于河北西部边陲,太行山东麓,属纯山区,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村落西高东低,南北向心。山上灌木丛生,有机质肥厚,土壤肥沃。


5. 自然面貌

  四周群山环绕,蜿蜒起伏。有自然形成的15个大小山洞分布于山间沟壑。村庄建制在沟涧两旁,呈不规则形状。

6、民族

  汉族


7、姓氏

  韩、吴、梁、王、于、樊、李、穆、张、朱、范、吕、巨、安14个姓氏。


8、人口

  全村共580户,2120口人。


9、生产

  核桃园地处太行山麓井陉西部边陲,坡大沟深,山场广大,沟沟洼洼全是人造梯田,土质较为肥沃。因地处山区,没有水利条件,祖租辈辈村民只能等雨种田,靠天吃饭,可谓是十年九旱。解放前村人勉强维持生活,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解放后,广大村民翻身得解放,生活有所改善,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只能以适宜旱地种植的作物为主,改变经营管理方法来适应和改造现状。诸如打井蓄水,深耕保墒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变化尤为明显,地还是原来的地,人还是原来的人,但土地的产量显著提高,村民的生活明显改善。耕地由原来的牛拉犁改为机耕,由开始的手扶拖拉机一步步的改进到现在比较先进的旋耕机。为了保墒有的还采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为节省劳力,增加产量,多数农户在农田里喷施灭草剂,减少了中耕锄草的环节。解放思想,科学种田,各种作物全部使用优良品种。给作物施肥都以化肥为主,辅之以农家肥料。由于耕作方法的改变,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常年景平均亩产量由过去的300多斤提高到了800多斤。

  本村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红薯、黄豆、绿豆、黑豆、小豆、豇豆、黍稷等,其中有些作物种植数量很少,以满足自食为主。过去本村还种植小麦,后因本地干旱少雨,产量低而不稳,所以自1995年以后本村村民全部停种小麦。

  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钱花。旧社会村民借驿道之便,多以开店房、驮脚或做小买卖搞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后又兴起了开煤场之风,村界之内沿路煤场林立,当时很多每场老板确实收入可观。同时也扩大了其他村民的就业门道,如装煤、卖饭等都可以挣钱养家。

  九十年代以后,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逐步开始外出打工,工资收入比在当地做灵活高了一倍多,所以外出打工的人逐年增多。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大部分都已外出打工,就连妇女也有一部分外出打工的。也有一小部分青壮年留在家里,男的走房工,女的到本村服装厂工作,这样既能挣钱,自家地里的农活也耽误不了。外出打工的人家,地里的农活主要由留守在家的体弱病残者、部分妇女及老年人承担。也有的在农忙时的主要关头回家干几天农活。这也正如农谚所说:“买卖搅庄稼,十年就不怕。”村民不愁吃,不愁穿,正在向现代化家庭迈进。


10、历史见证物

一、碑石

1、建桥碑石

  (1)乾隆三十年残碑

  村民于志新在2013年5月修建大门时出土此碑,碑石的上、下、左三面均被截凿,现将碑石留存部分的文字整理于下:

        十年乙酉六月吉日立。

        为而竖也盖以溯前人之功德启后人之善继也尝僧渖本乡全。

      立此阁原有深意然不若即於沙滩上建之乃为得势口口虽知。

      滨口者修石桥一道以锁两岸之气彼时各店掌柜现凑集骡子会。

      其时俱未立石志序於乾隆三十年纠首梁灯李发于文穆世荣王。

      又增一层以聚全局之盛於获台之上修圣母神祠三楹补口口。

      是户口日增居人渐富气象之峥嵘较前大不相称可念藏。

      大发冲去石桥歌台祠庙而此阁口口 倾坏口口目睹心忧欲重。

      序而必记序者所以申明前人建立桥阁之口口意即后之人能起。

  (2)、乾隆三十年碑石

  原立于会源桥头,碑文记载的主要内容:吾乡地处万山之中,沟壑深险,阻隔交通,本年春建造石桥一座,取名曰“会源桥”,并于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二日立碑一通。

  碑文:

  会源桥

  吾乡错处万山之中因多沟壑(he)之险向村南一壑更为隔绝况村中水多为患可不深虑乎于是父老乡民选地面势作桥以便往来因弟子免受步履之艰增阁里形势之壮引风聚脉位置待宜一举而三美也维殷飞者土木之兴作无益以害可益于此又见吾乡之子弟村员大雨施行之时还顾桥之上下左右万壑莫不奔聚于此遂觉荣光也即抑感别有兆也耶欣喜而急撰文书字

  刊石以志之

  吴抡标撰刻

  大 清 乾 隆 三 十 年 三 月 十日    立

  (3)、嘉庆八年碑石

  此碑现立于萃休桥桥头,碑文记载的主要内容:乾隆五十九年,大雨倾盆,洪水暴涨,淹没沟涧两旁农家房屋,将会源桥冲塌。村民于嘉庆八年重建石桥,立碑以誌。此碑为国子监学正韩瑾撰文并书丹。

  碑文:

  重修会源桥

  乾隆五十九年到处非常大水此间沟河北溢官道街上南侧南坪屋间前侧建会源桥遂尽冲去居人于是虑其蹶跌至嘉庆八年春元宵节日吾乡东居桥左右父老偶集于此者十有二人向旸负暄桑麻闲话及于桥咸曰此桥会一乡之水祥因丁财不作济人来往吾十二人咸属对门栉比无一不与桥迎董其事良便曷昌修之以复其旧落成时命我乡记建桥始末以书将来余操笔喜题会源桥三大字并喜揭老人年岁于石以见始事耆英之口口口可名为老人星桥以寿世于是乎书
                                国子监学正韩瑾撰并书

  嘉庆八年秋七月吉旦  立

  (4)、桥头石额两块

  这两块石额都嵌入桥身,一块是“萃休桥”三个大字,另一块是“礼义桥”三个大字。

2、建阁碑石

  (1)、层霄阁乾隆十年碑石

  层霄阁始建于明朝隆庆末年与万历初年这两年间,开始只建了其下两层,第三层增至乾隆十年。碑石立于光绪二十年,现存立在层霄阁二层东侧。

  碑文:

  吾乡之东旧有层霄阁一座引风聚脉实属一乡之屏藩厡其始下二层创自明隆庆万历两年间上一层增自我朝乾隆年间迄于今世远代遐摧残剥落者十有几九矣閤乡父老目击心伤久有重修之意奈工程浩大无所取资因此共同商议逐户募化不意一募化乐善输财者皆争先恐后焉于是庀材鸠工缺者添而破坏者补修泥木匠于六月初兴工八月始工竣继之即金妆粉画不数日而面貌焕然维新矣虽曰人力所为岂非有天意玉成其间哉是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安物阜故并勒石以誌之

  纠首经理人:李焕春 吴殿 吴其昌 王之华 梁彦 生员王庆喜 吴培广 吴有兴 生员韩启运 王之焕 于永泰 吴全德 梁维桢 于文炳 樊德寿 吴守文 吴开科 吴占印 穆文 李成荫 生员梁化阳 吴萧成 韩九如 吴荆州

                            邑庠生韩启运敬撰并书

                            铁笔吴昌星

                            大清光绪二十年      立

  层霄阁上还有一通碑,与上碑存立在一起,此碑是光绪二十年重修层霄阁时的布施碑。

     (2)、层霄阁康熙二十五年碑记

  这是一块近年出土的双面残碑,碑文中有“康熙二十五年、神祀之迄今六十载”等字样。阴面是村民捐款捐物的姓名,其中绝大部分捐的是木头。对残存的文字进行分析,可知此残碑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增修东阁第三层及老母祠

  (3)、大慈阁康熙四十一年碑记

  大慈阁碑记主要内容:碑文中记有“大慈阁不知始建于何年”的字样;康熙三十八年大慈阁倒塌,后于康熙四十一年重新建修;同时建造了茶房三间。此碑立于康熙四十一年,现存立在大慈阁台阶北侧。

  碑文:

  重建大悲阁    邑庠生训导吴观白薰沐谨撰住持大洪书

  尝闻之协天为神在界为社宗祀之典自古有之然事属口口故神也圣人所不言无所不知也者然后世人心回去劝善惩恶者往往假祸福之机以鼓动之于是有西方路相往久自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有时而鹤驾口口口度口口口彤云口叶之间有时口有重轮回口之口落千变万化无不旌淑别口佑善罚恶恤穷救苦以仁感化所以普天率土蘼不建祀而奉之也吾乡之西旧有座观音阁不知创自何代以青石为基广阔不过丈许岁圮墙垣栋宇摧残口口口吴韦礼慨然施舍于同族韦智为使神灵之显赫不忍旧址颓废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初祀奉佛像塑像四尊菩萨像口口韦礼口一尊像两旁画口个像栋宇口口口之住持观音阁一处建茶房三间以结良缘并施地七亩住持戒僧大洪口修计厥所费五石供匠人管饭者十余家外有乐输善捐银九两五其余归于口祖所竭已此果而为之遂告厥成焉嘱余为文以志之余日作降祥钱在商训积德有庆者余义经自古圣贤口作必有可见之然而功不必独成毕业合群力以共成之功矣而曰必非一端口助成一事且也吾乡为秦晋通衢商旅栖息之所往来之人匪口贤者歇店之家口佛菩萨而生苍生悲生敬生畏且到处生悟感化吾何有口口口口则大慈阁也可为现身吴观白执笔而录之是为观音阁

        功德主:候选县丞吴鹤庠生敏英生员敏贤

            国子监生吴韦暨即男生员吴谱生员吴鐺

        经理人:吴宗良 吴敬 匠人:吴鹄

  康熙四十一年岁次壬午孟秋之吉日            立

  (4)、大慈阁乾隆二十八年碑记

  此碑为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大慈阁时所立,现存立在大慈阁台阶南侧,主要记载重修大慈阁的相关事宜,碑文由邑廪生吴世铨撰文并书丹。

  碑文:

  重修大悲阁记          庠生吴世铨董沐撰并书

  核桃园村西有大悲阁虽未知始自何年而刻度辉煌规模宏大扩者端口自康熙五年始粤考之瑞涂金制瀟千重翠色映斜阳画栋彤云万顷琉璃气魄前人之俱备矣不意积久之余风雨吹残几级画栋之摧枯者难为诸圣神凭依之所有善士吴品玉吴国辅等与住持僧骏轩目观心伤颇患废颓愿将神座金身再现庄严妙相从此檀越一心共襄盛业或捐资流于巨海或施升斗于太仓缺者补之糜废者修之行见星詹飞翠一新钟磬之音而天之碧霞空之长云山之气庶几似维于殿堂安宝座三千仿佛作化城观偏现仙楼十二共口口五口口之昭以威振一方之威灵落成而口余证口口目口其勤劳口想其功德也爰为序以记之口口口以往伏愿普重甘露遍洒恩育之兮合墕之内共荷生成万姓之众群沾福泽宁非吾乡之一大辛也哉者。

  清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钟月谷旦之吉日立

3、建庙修庙碑石

  (1)、**圣母庙乾隆四十九年碑记 **

  主要是为保护新圣会的财产而立碑石,同时也简述了新圣会的兴盛与衰落历史。此碑为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初一所立,现存立在圣母庙大殿的西侧。

  庙内西侧碑文:

  新圣会记     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初一日立

  苍岩每岁季春大举圣会此乡皆然虽吾乡最尔之此也在此例不知始于何年而由来者已久饥馑民力困之故不复再举迩来风景渐裕因有募士之吴梁许樊诸人协力图为凡风景依旧时之盛是为记以后若再有当会中行头者罚钱十千入官。

  (2)、圣母庙乾隆二十年碑记

  此碑主要记载泰山会和苍岩会共捐款一万,重修圣庙,使庙貌焕然一新。此碑为乾隆二十年所立,现存立于圣母庙大殿东侧。

  圣母庙内东侧碑文:

  菩萨之为灵昭匕即无求之不应亦有感之皆伸有泰山圣会有施钱一万零二百而画旗五对也即昭人耳目矣而本乡会首人 等纠合本村善士因心种果遂致积少成多以福为田应知薄施厚报而异 往日之推旌旗有五色焕然维新宁不复以壮观也哉

  泰山会:布施者花名

  苍山会:布施者花名

  乾隆二十年孟冬  立

  (3)、圣母庙残碑

  这是一块残碑,其上有“吴开鼎”、“泰山圣母”等字样。依据碑上残存的文字分析,此碑也应是乾隆年间之碑。

  (4)、圣母庙光绪十二年碑记

  此碑属乡规民约,主要内容是:保长甲地轮流应存,一年一换,不许推诿;差役(走夫)赋税多少,按照乡规办理;每个家族属何社几甲。此碑为光绪十二年所立,现存立在圣母庙院中。

  碑文:

  合村公议重整村规,保长甲地轮流赝充,一年一换,每年正月初六日旧役交新役,不许争论。如有刁狡搅乱村规者,按村规办理。设有不循者禀官究处。差役条规或多或少,尚有章程开列于后,不许增减。此系合村公议,因刻于石以志不朽矣。

  二月委员查铺规规矩钱八百文,原差钱二百文,马夫钱二百文。十月委员查铺规矩钱八百文,原差钱二百文,马夫钱二百文,门上查铺规矩钱八百文,原差钱二百文,马夫钱二百文,东院规矩钱贰仟文,口算房造口口钱一千二百文。

  沙木杆两根,每根该钱一千四百文,刑房规矩钱一千六百文,工房规矩钱(大小)铺一千四百文,快班规矩钱一千六百文,快路上摧铺规矩钱一千二百文,造门牌八十六户口钱(五九)文,大门牌九张,每张钱三十文共计钱二百七十文

  二月兵北方规矩钱贰仟文,兵南方规矩钱贰仟文。十月工房规矩钱一千六百文。以上三宗俱系地方经管交代,驴待所出有轮流赝充,地方周而复始

  蔡庄社:五甲吴家、十甲吴家、头甲吴家、三甲李家。良都社:梁家。在城社:于家,头甲王樊、六甲吴家、二甲韩家、于家、五甲朱、穆、马家、二甲吴家、九家吴家、二甲王家。

  光绪十二年岁次丙戌清和月吉日  立

  (5)、圣母庙民国二年碑记

  碑文的主要内容是:为了使庙院完整无缺,将本庙公地四亩典钱一百三十吊,新建了东南角的平房两间和西面的瓦房两间。此碑为民国二年四月所立,现存立在圣母庙院中。

  碑文:

  我村旧有苍山圣母庙三楹,继修三霄圣母旁殿,维东南与正西尚多隙地,不免缺漏。村中父老环顾期间,欲为补修,筹款不易,因将本庙公地四亩典钱一百三十吊,庀材鸠工。修东南平房两间,西瓦房两间,殿中形势殊现完美。急为刊石,以志不朽云!

  (6)、圣母庙嘉庆十四年碑记

  此碑的主要内容是:新圣会募集资金维修庙堂圣像,嘉庆十四年所立,现嵌入圣母大殿的外墙上。

  庙院西之半截碑文:

  会中行头久已败坏    至嘉庆十四年立

  募筹村人布施填补缺略,一时焕然维新差足观瞻流芳名于石

  捐款人花名:

                        纠首共八人

  (7)、圣母庙碑记

  此碑已被村户垒了台阶,字面朝下,故而具体内容不明。

  (8)、圣母庙大明洪武庚戌年碑记

  这是两块近年出土的残碑,一块上面残存的文字是“大明洪武庚戌年仲……”另一块残存的文字是“圣母慈怀,一乡平安,合乡众议以建……”

  (9)、许天德政碑

  此碑已经被人铺砌在了圣母庙门口的地面上,经长期踩踏,碑上之字大多磨损不存。右上角虽有十多个字可以辨认,仅凭此几个字,实难揣摩其主题内容。

  (10)、关帝庙光绪二十年碑记

  此碑记载的主要内容是:阅历年久,两廡旧颓。合乡公议,筹款重整。迁民岭官地连段十亩典钱四十千文。三里桥官地连段四亩,典钱四十千文,施工重修。此碑立于光绪二十年,现存立在关帝大殿的东侧。

  碑文:

  协天大帝之神炳耀乾坤至汉迄今越千七百余年赫赫昭如天日为我朝锡口口魔参贊气运故祀典在我朝尤为隆声教所即一乡一邑神无弗在祀无弗盛况之圻重镇拱卫神京者乎井陉桃园镇畿辅之西街紫林坡麓旧有关圣帝君庙东有俗云皮场庙即汉将军邳彤也西有马神庙中有两庑前有山门及钟鼓二楼阅历年久两庑就颓余多残剥阖乡公议筹款重整将牵民岭官地连段十亩典钱四十钱文三里桥官地连段肆亩典钱四十千文克日鸠工庀仍因旧址新盖东西两庑六楹其余敞者完之缺者补之渗漏者抅抿之始于二月初竣于三月后序言刻石非以志功原望后之人不可使斯庙颓废云

                            廩生吴郡三薰沐敬撰并书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      敬立补修碑记

  (11)、关帝庙民国五年碑记

  此碑记载的主要内容是“金妆圣像重修山门”。本次重修所用款项,除了募捐以外,短缺多少都由吴培文一人承担。此碑立于民国五年四月,碑文由吴郡三撰并书,现存立在关帝庙东小院。

  碑文:

  金妆圣像重修山门布施碑  清廩生吴郡三薰沐撰文并书 绅士吴有册撰额 吴昌兴刻字

  我国位居东半球之东部在亚细亚之东南部面积四千三百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四万万自汉至今上下三千年以如此之幅员如此之亿庶而称览通都大邑山陬偏壤莫不有庙巍然崇圣关帝使人俎豆之馨香之者则以浩然之正气植纲常而维名教特为我汉族一万年不拔之赤帜也 桃园向有关帝庙日久年延屡补耸惟山门规模狭隘早应重修 旋以经济困难致今有愿莫遂有本村吴君培文一肩担任矢愿募修曾与北京等处开始劝布本村商士共赞同情相与募化除布施以外所有不敷统统归于培文君捐资补足似踊跃输诚殊堪格神明而孚众意急为刊石以劝善良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立

  经理人:吴占卯 吴有典 吴殿 吴镶 梁化阳 于文炳 韩启运 马挪房 吴开科 王馨 于永泰 梁维桢 石工:穆庆云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立

  (12)、关帝庙乾隆三十四年碑记

  碑文主要记载重修关帝庙有关事宜,碑文中写道:关帝庙

  写道: 建在村西吉壤面虎岭南峰。此碑立于乾隆三十四年,现存立在 关帝庙大厅西侧。

  (13)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关帝庙时本村人捐款碑文

  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打,碑面剥落严重,碑文中大部分字迹都难以辩认,此碑存立关帝庙东小院。

  (14)、关帝庙乾隆三十四年过路人布施碑记

  此碑存立在关帝庙大厅的西侧,是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关帝庙时外地人捐款名录,碑石的正反两面共刻有捐款人540名,全部是从驿道上过路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重修庙宇其间有如此多的外地人捐款,实属罕见。

  (15)、关帝庙嘉庆十四年碑记

  此碑存立在关帝庙大殿东侧,为嘉庆十四年所立。碑文所记事项:金妆圣像;重修东西两廡;在庙南的沟涧上建造双拱石桥一座;修建戏楼一座四项内容。

  碑文:

  天地浩然之气,发于乎万物灵钟,于人心先儒口口口天地一也,更不分别,岂不信哉。但古今来人每及于馁耳。敬仰关帝圣君刚大矢纵,浩浩荡荡,焕乎日月,经天纬地,江河行地,群生一为瞻拜,无不然肃然,实是即人心自有之正气,为帝君感之也最真,故勒之也最速。所谓为天地立行,为生民立命者也。贄筮掫化参天,荡气莫能名也。所以我朝报德歌功,春秋举行大祭。虽僻处穷苍,亦莫不知立庙奉祀良友如也。核桃园镇前人于村西紫灵坡下建庙一所,颇为供神之处。但庙前戏台迫临官道,每当献舞插击肩摩,喧哗纷忧,甚非严静以妥佑也。嘉庆十一年春正月,住持僧通玺通遽心募化,于沟涧筑桥一道。十二年重建戏楼。庙前绰有余地而俨然肃静矣。至正殿紧靠紫灵坡,嘉庆六年浸润庄严神像,至十四年春三月,住持僧纠首等议两傍侍像。易宜使石基久不至于浸坏。于是纠合同志协募金妆。诸事咸毕,余乡叙其年日一始终前所纪先帝君,扶名教子纲常,正人心大福泽阴陟下民之神功,当何如报答哉。庙貌宜及时修整,无口口口我瞻拜严肃口口口尔.

                            钦赐国子监学正韩瑾敬撰并书

  大 清 嘉 庆 十 四 年 岁 次 乙 巳 六 月 谷 旦 立

  (16)、关帝庙乾隆十五年碑记

  碑文主要内容:“补修山门两廊钟鼓二楼,又添月台花墙……”碑文由邑庠生吴耀撰,邑庠生吴抡才书。此碑立于乾隆十五年五月,现存立在关帝庙过厅内。

  碑文

  古语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美弗继此碑之造在雍正八年碑记所撰已成字之半刻未获竖立乡人莫不悔之后乾隆十五年因补修三门两廊钟鼓二楼又添月台花墙有生员吴瑾吴烈吴剑韩世荣许策吴抡才吴世铎吴世铨韩英与乡人同议立碑以承前人之志创万世之久又补书字缺 以重不朽云尔

  直隶固关营桃园讯副司厅赵玑文施银三钱

  大清乾隆十五年五月谷旦立

  (17)、关帝庙雍正八年碑记

  此碑立于雍正八年,这是一通乡规民约碑。碑文的主要内容是:规定斗秤牙贴各项事务;乡总乡约三年更换一次,地方一年更换一次,轮流应充;谷草豆类系头役采买,外人不许掺越。碑文由邑庠生郝启龙撰,邑庠生吴国硕书。此碑现存立在关帝庙过厅中。

  碑文:

  核桃园合乡士民人等为公议斗秤牙贴归顺头役以办公务诸事窃照本乡路当孔道差役殷繁应头役者料理公事辛苦于他乡所有斗秤经纪旧系乡民所贴今合乡公议定归之头役以助资须日后外人不得搀越至于奉公谷豆草类俱系头役採买办理不许诿之里下诚公私两全宜人情风土俗之也因此约定乡总乡约三年更换一次练保地方一年更换一次 轮流应顶利害相随庶不至于有偏轻偏重之弊前于康熙五十六年十月内公立合同一纸循而行之迄今数十载富裕渐几淳厚人心悦服均乐于此矣但恐年深日久不行续延特 勒褚石以垂永久云

  邑庠生郝起龙撰文 邑庠生吴国硕书

  大清雍正八年岁次孟夏上浣吉日合乡同立石

  (18)、驿道告示碑

  此碑原立在关帝庙外的驿道旁,现存立在关帝庙中。碑文内容是“署理山西平定州印务忻州正堂”发布的告示。此告示要求过往差使住歇店房,草斤价务如数给付。不许滋扰闾间,勒索酒食。此告示发布于乾隆三十七年三月。

  碑文:

  署理山西平定州印务忻州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曾为晓谕事禀呈甘桃驿东往差使每在核桃园住宿凡差马到后向有经管头人相查之因公往来据该各店户禀呈每逢西来差使住歇店房均能循规办理而该马夫等并不遵行专寻有客之店住歇甚至滋扰闾间勒索酒食钱财等除敕行甘桃驿严且淳谕外合亟示谕该差夫等凡送差住宿其草斤价务按市价如实给付周而复始敢在违玩不遵仍滋扰闾间勒索酒食人等立即指名就近禀送该驿讯供详解以过依法究处勿违特谕告示

  乾 隆 三 十 七 年 三 月 初 十 日

  (19)、龙王庙碑记

  龙王庙碑石立于雍正三年岁次乙丑三月。碑文主要内容:1、陉邑之西有桃园古镇。2、龙王殿三楹不知创自何代。3、殿宇与抱厦将倾,周围之墙垣倾废。4、合乡善士会议重修龙王庙。

  碑文:

  重修龙王庙记

  陉邑之西二十五里许有镇曰桃园古镇

  龙王殿三楹不知创自何年代建修三姓氏皆万历三年重修迄今岁时久远风雨摧残山门西庙不无损坏前于康熙四十年聚今数载殿宇与抱厦将颠周围之墙垣倾圮妥侑有惭何以答灵口而与神圣哉有触感伤频发善念纠合本乡善士许士廉韩世泰王秉诲樊癸韩辅吴现录樊聚会吴兴吴国用吴荣吴世友于凤吴贵等会议修耸佥曰比胜舆也米食品=之费工料子皆备兴工勒输恐后工成莫杵动若雷鸣肩石担泥奔如雨集不数日而美真美轮復口口越一年又添久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五龙捧圣像雷公雷母像风伯雨师像四口口撰文以誌不获辞曰吾乡龙神之为灵也故甚彰明较著者也今日者庙内口应将见烛龙壁影扬之藻而雨足郊廪鱼鳞作之稼樯占而人靓口口岁酉雨暘佑我桃园也阴阳和而雨时即他乡之亢異者虔诚口祝无不甘霖至沛00因笔而勒之于石此誌  神灵之赫望兼众善信之功德

  木匠 梁祥       画匠 王贵忠

  庠生 吴鹤薰 沐撰   庠生 韩启龙 沐手书

  庠生 吴谱石布施花名  庠生 吴鐺修  篆

  大清雍正三 年 岁 次 乙 丑 月         立

  此碑已被砸成数块,现放置在龙王庙院中。

  (20)、山神庙嘉庆二十三年碑记

  此碑立于嘉庆二十三年岁次辛丑二月。主要记载重修山神庙和修筑通往杕杜的山路一事,碑头刻“敬俟君子”四个大字,此碑题名为重修庙修道众善士芳名记。捐资修庙宇善士寿阳县张万亨;修道布施者除了核桃园村人,还有杕杜村和娘子关村人。此碑现存立在庙岩岭山神庙中。

  碑文:

  重修庙修路众善士芳名记。

捐资重修庙宇善士,寿阳县张万亨。经理人 核桃园镇韩万程、梁生、梁程。

  重修道布施:娘子关…… 杕杜村…… 核桃园……

  嘉庆二十三年岁次辛丑二月二十六日 立

  (21)、山神庙康熙壬戌年画碑

  庙内神台之上竖着画碑一尊,上面刻鹿一只,左边(即鹿的后面)站立一人,手握木棍。周边饰以花纹图案,颇为美观。画碑的右边书曰:“康熙壬戌季春立,”左边下款题曰:“董九成率男董俊立。”此画碑寓意“一路平安”。

  (22)、山神庙乾隆四十二年碑记

  山神庙记立于乾隆四十二年二月,碑文中记曰:“迄于今年深日久,风雨摧残,无不损坏。合乡公议,建无梁殿一座。纠首然之,众善士布施乐输,不一月而工程具备,殿宇粹美……。此碑现存立在庙岩岭山神庙中。

  山神庙记碑文:

  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云后维盛也传创于前者村人有绪于后此固理之宜然也核桃园村西北岭上有庙座创修补修者未获勒石诸家之姓氏皆民迄于今年深日久风摧雨残不无损坏合乡公议造无梁殿一座纠首与之本村众善姓氏布施乐输不一月而工程俱备殿宇粹美墙壁辉煌一切神像以妥以有焕然维新竖立石碑垂之后世以谨不朽云

  大 清 乾 隆 四 十 二 年 三 月    合 镇 同     立

  (23)、山神庙嘉庆七年碑记

  《改修上山西庙岩岭道记》一碑立于嘉庆七年八月,碑头刻“志在坦平”四个大字。碑文中记曰:吴××陈家凹道一百丈,钱五百文;朱德龙白脸坡道六十丈,钱三百文;樊发茂凤翅岭道八十丈,钱四百文;钦赐辛酉恩科进士加国子监学正韩瑾施四千文。除了核桃园村民布施之外,布施者还有梁家、刘家沟、长生口、小龙窝、大龙窝、河东村的村民。

  碑文:

  改修上山西庙岩岭道记碑文:

  小龙窝    大龙窝施钱四百文

  吴  陈家凹道一百文

  吴 炳  杨 德  樊 卯 施钱二百文

  朱德龙白脸坡道六十丈钱二百文

  吴 友  吴 嵋  樊 厚 施钱二百文

  樊发茂凤翅岭道八丈

  梁万库  吴世义  樊进宝 施钱二百文

  钦赐辛酉恩科进士加国子监学正韩瑾施钱四千文

  吴 更  樊 德 施钱二百文 元昌号

  吴 俭  樊晓亮 施钱一百文 吴世鉴 吴 岳 吴永明 梁 发钱一百文

  临桥粮店集义号施钱四百文  长生口 钱施六百五十文

  集义号施钱四百文

  刘家沟 施钱八百文

  梁家村梁植槛 施钱二百文

  生员于乡云四百文

  大 清 嘉 庆 七 年 八 月 核 桃 园 镇 立

  (24)、山神庙咸丰三年碑记

  咸丰三年村人捐资出工重修山神庙并立碑一通,碑文内容主要是记载修庙一事及村人布施名录,石碑现存立在庙岩岭的山神庙中。

  (25)、山神庙同治二年碑记

  同治二年村人整修核桃园通往地都村的山路,并立碑一通。碑文内容主要是记载村人捐资出工的情况,因此路要从山神庙旁经过,故将修路的石碑存立在山神庙中。

  (26)、三官庙光绪三十年碑记

  光绪三十年在苦水井旁新建三官庙一座收义钱一十千〇四百五十三文,也有出工者。此碑是于中华民国四年新正月所补立,现存立在苦水井旁的三官庙中。

  (27)、新建泉井龙神庙誌

  碑文中记曰:“自我朝来,常苦乏水。后于乾隆十一年再为之深,而甘泉溢涌。迄今二十余岁,泉满不息。其之润我桃园者……。”此碑立于乾隆三十年岁次乙酉春二月,现存立在官井后的龙神庙内。

  碑文:

  新建井泉    龙神庙誌

  窃以凿井耕田农家之常事报功施德理势之宜然未有神明之护佑而淡漠相遭也如桃园镇为山流之地自我朝来尝苦乏水后于乾隆十一年间再为之深而甘泉溢涌迄今二十余岁泉满不息其所以润我桃园者正自不也乡之人每欲立碑记报功德不果厥甲申岁夏月遭旱祈雨而乞水于井上而时甘露为降水源润泽何灵应之如响也于是口材纠功越乙酉即告成焉至于庙貌虽减画栋口梁志盛然亦识所至云尔

  昔  大清乾隆三十年岁次乙酉春二月立

  合乡人同锡

             fharjtyuley

11、物质文化遗产

一、寺庙关阁

1、营子岩观音寺

  位于该村对面营板山半山腰。据碑文记载,营子岩观音寺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历代均有修缮。后称“营岩”,曾有四代僧人居住。

  该寺庙供奉有伽蓝佛、三皇姑、弥勒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玉皇大帝、老天爷、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斑疹娘娘、水母、山神等神祗。寺中更有一眼灵泉,无论天有多旱,始终长流不竭。

  营岩中至山腰,上到山顶崖边长满了四季常青的柏树,逢岭遇坡,灌木成林,庙前、沟底檀树成荫。每逢春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一年四季清泉不断,尤其是盛夏,从山顶到庙前,一挂千丈的瀑布,把整个营子岩装束的如画似锦,“疑是银河落九天”美不胜收。寺右“天梯”直上重霄,寺左繁花如添锦绣,一年四季美不胜收,诚为人间圣境。

2、村中寺院

  杨庄“寺院”以“普济”名著,坐落在村中心。寺院座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前院西有厢房,东有围墙,后院西有配房,东有围墙。

  该寺门额上书两个大字——“普济”。进寺后左为碑房,石碑底座为庞大的石雕赑屃,赑屃神态可爱,非常讨孩子们的欢喜,常不常骑在它的脖子上当马骑;大门以右是钟房,该铁钟口径四尺,身高五尺,悬吊在正脊木檩之上。铁钟不鸣则已,一鸣全村人等都会听见。

  面南五个台阶而上,穿“过亭”,步入上院。“过亭”建筑富丽堂皇,前有“前沿”宽两尺,上有一脊两兽,筒瓦盖顶,庙檐雕刻绘画,颇具特色,内供各类木雕神祗。由此再上三个青石阶,便是此庙正堂,“龙王爷”就塑造在此。 穿门而出,迎面影壁墙内镶一石碑,上书:“龙王堂香台一所,大明国直隶真定府井陉县大花乡耿庄社杨庄村,嘉靖五年岁次丙戌七月初七功德主杜恒,临城县石匠武得朝武得用”等字。

3、玉皇观音阁

  该村玉皇观音阁兴建于宋,改建于元,复修于明、清,历代皆有修葺。该阁分上下两层,上建殿堂,下劵青石拱,十六根明柱,挺拔有力,气贯长虹,工艺典雅。阁顶青瓦飞檐,九脊十兽,四角临空悬飞,风吹钟鸣;正脊二龙戏珠,雄姿可见;雕刻绘画,玲珑剔透,雍容端庄,典雅大方;阁内上层建筑横分前后,前供玉皇大帝,后奉观音菩萨。下层建筑全用青石砌券,一见钟情,不只是靓丽之美,而还是坚固之稳,稳如泰山。

4、关帝庙

  关帝庙朝南坐北,位于杨庄村东,始建于唐(碑文、文字 )。据碑文记载,该庙重修于大明崇祯九年,时逢当地长城竣工,特为该庙添建东西配房两座。

二、古戏楼

  杨庄古戏楼三间,座南朝北,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元、明、清皆有修葺,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该戏楼左右为官房,对面为村公所覆盖面积一亩有余。

  古戏楼台高四尺,砖石筑墙,筒瓦盖顶,东西官房都有露明柱两根,长阶台各有一条,板瓦盖顶。西官房沿西墙边还筑有供祀诸神的祭台条阶,高1米、宽0.5米,正中还突出0.5米。每逢正月,寺院过亭供祭的木体诸神都会被抬到此条阶上供奉;村公所原是杨庄“奶奶庙”和“五道爷庙”所居之地,民国时期才拆建为村公所(现有碑记)。村公所像且位一样矗立在大街的正北方,西对剧台,十分壮观。“奶奶庙”和“五道爷庙”分别被移到东西官房的南边,各占一间之地,享其敬奉。

三、古井

  杨庄村的北山脚下,有两口泉水井。一大一小,一深一浅,一高一低。大、深、高为杨庄村民之父;小、浅、低是杨庄村民之母。   这两位老人,几千年来,养育着杨庄一代又一代的人畜,一不要报酬,二不讲代价,三不怨天怨地,只知奉献。 杨庄这对老人,恩比天高,情比地厚!

四、古墓葬

  杨庄姓“杜”的东西股老坟,座落在村西,总面积有四亩(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盖成礼堂和商店)。坟前有“祖先台”一间,坟后有塔一座。据当时移坟者目睹,此坟,纵埋人三次,每次十二代,共三十六代,搬迁后有繁衍九代,总共四十五代。考证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

五、古长城(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长城也叫边城(有碑记叙),该长城修建于明代(详见碑誌),长达二十一公里,犹如巨龙逶迤于杨庄东南的崇山峻岭之颠,跨越于深壑大山之中,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据碑文记载,明崇祯六年(1633年),大顺起义军由山西经此而入河北,致使“神京震恐,崇祯急敕命吴玉忠至此防守”,吴遂于崇祯九年(1636年)在此修筑城堡和东西两侧山梁的边城,设置墩、台、敌楼、铁网等防御工事。今两侧山梁仍存有2—3米高的墙体,由山口分别向东北和西南蜿蜒而去。

  该长城共有敌楼九座,后人简称“楼”。该“楼”建筑外形相似,内构各异,大小不同。其根基以青石白灰而筑,根基以上全部由青砖白灰砌成,建造工精而坚固。

  青石多呈条状,大的重有七八百斤,小的也在百斤以上,而长方形的青砖大的重有二十五斤,小的约有二十斤,瓦脊式样的青砖则重达三十斤以上。

  碑载:甘陶河之上,南北敌楼之间还曾架有一座堤墙,堤墙上筑五个口,上置大铁门,平时河水上涨,便开门泄洪,遇有敌情,杨庄南北楼这道口,是通往山西的重要要口,历来属兵家必争之地。为此,战国时代王家就称此为“九江口”河北称此口为“杨庄口”则关闭铁门阻敌于外。

六、响马洞

  旧时称在路上抢劫旅客的强盗为“响马”,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

  杨庄张家坟上的土寨,古时候住过响马。解放后,大家见过响马的洞穴不是直下,而是像古时的大肚子瓦罐一样,口小肚大,一个连着一个一连就是十来个,然后再转直角入内打造卧室。

  在下洼山坳里有一小池,可供响马饮马使用,至今仍叫“饮马池”。

七、杨庄大桥

  杨庄大桥位于杨庄村西三百米,是宜沙线公路井陉段的重要桥梁之一,横跨甘陶河。桥全长169.5米,共分五孔,桥孔跨度30米,桥面行车道宽17米,西侧人行道为2*0.75米。载重汽15吨,挂80吨。桥体下部为灌注桩,上部采用木行架拱微弯板。桥高8.5米。此桥总用工为60991个,工程总投资439349元,于1977年7月25日竣工通车。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文学

1、驴蹄栈的传说

  传说到杨庄知名知姓的第一人,可能是仙人“张果老”了。他骑着他那心爱的毛驴,倏然而来,翫杨庄甘陶河之水,赏杨庄营子岩之山,从此,杨庄被誉为“钟灵毓秀第一庄”。他还在营子岩的栈道中留下了他那黑毛驴的蹄印。至今,此栈道仍称“驴蹄栈”。营子岩重修碑记上有记载。

2、三皇姑的传说

  隋朝前,人们不断迁住杨庄。三皇姑得知“东庄”(杨庄原村名)山美水美人更美,所以要修行于此庄的营子岩。只因山不太高,也就不显险,所以他命山神把山升高。结果一牧羊人,觉得山在长,他就大声喊:“山长了,山长了,山长了。”话音刚落,山也不长了。至今三皇姑在营子岩观音寺修行打坐的地方保存完好,香火十分盛旺,朝拜者成群结队。

二、传统戏剧

  “丝弦”分东路西路,是特有的较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又名弦腔,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形成的,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唱腔独特,激越悠扬,慷慨奔放。

  杨庄西路丝弦剧团,可以说是中国丝弦第一团。其创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第二次制箱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剧目约二百五六十部,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又有袍带大戏,反映各朝各代的大事。石家庄和平丝弦剧团刚成立时(现在是石家庄市丝弦集团),著名演员和有名的伴奏家几乎都是从杨庄剧团里输送去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这个剧团常年演出,深受山西和顺、昔阳、平定、盂县、阳泉、榆次、寿阳和河北井陉、获鹿、平山、元氏、赞皇、临城、内丘等一带人民的欢迎。杨庄丝弦不仅活跃了农村、城市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艺术、道德、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一代又一代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丝弦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挑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犹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犹如瀑布急泻而下。

三、杂技与竞技

1、武术

  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明末清初甚为繁盛;门派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等52个拳种,刚猛彪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精英荟萃。

  中国有句老话:“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习武者首先要讲武德,古时候,“智”“仁”“勇”成为“三大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传统伦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勇。

  杨庄的“武术”又称“社火”,就是在武德这种伦理指导下茁壮成长起来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武术团队,出过打豹子英雄,打抢匪英雄,打鬼子英雄等,还出过大公无私的众多英雄。

  二百六十多年前(乾隆年间),杨庄有位出了名的打豹子英雄。他的名字叫杜虎头,后人称杜老英雄。

  杜老英雄,生相虎头虎脑,眼如铃,眉似蚕,腰粗膀宽,铁塔般的汉。彪形壮壮,相貌堂堂,咋看咋威武。

  杜老英雄青少年时期就爱习武,奠定了一些基础。尤其是他到了壮年时期,得到了避难响马的真传,武功大见长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此后居杨庄武门第二世传人。

  一天,他放羊来到村西的张家山,三只金钱豹一下子冲入羊群。其中两只各叼一只肥羊而去,唯独剩下这最大的一只,非要吃英雄的狗和引头羊不可。杜老英雄一见此状,顿时,火从心头起,怒在胆边生。狗和引头羊是杜老英雄的护羊领羊的珍惜宝贝,吃其他羊,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吃心爱的狗和引头羊,你可得问问主人允许不允许。因此凶性极恶的金钱豹不论是扑向狗,还是扑向引头羊,杜老英雄就是不肯让步。皮脸豹一看两只肥肉那个也得不到,于是就张牙舞爪地朝杜老英雄直扑过来,胆大如虎的老英雄根本没有把这只貌似凶狠的饿豹放在眼里,只凭着自己的轻功,左躲右闪,一次次成功地避开了锋芒,又一次次依仗着自己精深力大的武功,时而箭步反击,时而暗机出奇,斗得凶恶的豹子渐渐地败下阵来,一下子蹲在地上,大气换小气,小气一气接不上一气。杜老英雄一见时机已到,一个箭步窜到恶豹身边,立即用自己的左手抓住了豹子的脑瓜皮,同时伸出右手直取豹子的双眼。这一招儿疼的恶豹大吼大叫,拼命挣扎,豹子的眼瞎了,杜老英雄腾出右手,从腰间摘下带刺的铁锤,连续猛砸豹子的头,还砸它的腰,不到半个时辰,恶豹就死在老英雄的铁锤之下。

2、皇纲

  “皇纲”也称“皇杠”、“颠杠”,是庙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它以再现古代帝王皇家之势而闻名遐迩。“杠”为古时的一种交通工具,其组成的队伍为“纲”。一般纲有杠杆箱、箱架、箱环、箱铃等六部分组成,其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演出时36杠或48杠排列成队,“马子”赤膊上阵开路,开路之后即是颠杠,苍岩山庙会和大庙庙会时反复来回表演,各种队形穿插变化“五马破曹”、“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等。同时演员一改单调的“颠杠”,争光施展“换杠”、“驮杠”、“顶杠”等高难度技巧动作。整个场景蔚为壮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伴以颠动时箱环拍击箱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形成了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效果。

3、火流星

  杨庄特有的节目之一,一条绳子两头拴着火球(用木炭火装在小铁笼里),上下左右前后摆动,霞光四射,眼花缭乱,样子多变,有百花(前边耍)、顶花(头顶上耍)、背花(背后耍)、滚花之分。

4、龙灯

  龙灯从龙头到龙尾长十多米,精饰彩绘,两条长龙在绣球引导带领下,协调动作上下翻腾,穿插旋转,做出各种精彩节目。布列出长蛇阵、四门阵、八门阵、三碰头、二龙出水、八宝阵、拉木断、踩河沿、牛羊盖和凤凰双翅等阵法。灯光辉煌,龙体滚动,吞咽吐火,精彩纷呈,演出时达三十多人。

5、舞狮

  狮子在中华名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而狮子舞正寄托了广大老百姓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狮子舞仿照历代狮子的形态,在颜色、造型、装饰等方面,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朴典雅。又大又圆的狮子头,宽阔隆起的前额,乌黑发亮闪闪有神的眼睛,向前突起的鼻子,再加上头顶上彩绸扎成的彩球的衬托,舞动的狮子更加显得威武雄壮,憨态可掬。

  狮子表演时,由两个人前后配合,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引逗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方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独立单桩跳”、“空前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气势壮观,乔憨可爱。

  还有,跑花灯、跑旱船、跑龙灯、跑驴、蹬高跷、耍社火等。


13、自然遗产

一、甘陶河

  甘陶 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少山东麓之沾岭。发源处,名沾水;北流十八里,折西而南,名溯流水。经昔阳城北,东流,有鸣水、石马、石翁、皋落、阳赴、松溪,小松、诸水,次第来注。又东,过昔阳故城(在昔阳县治东五十里),迤逦而北,入县境之杨庄口,乃更名甘陶河。曲折北流,历景庄、南北孤台、柿庄、七狮窑、南北障城、孙家峪、牛王庙、东西柏山、梅庄、神堂寨、南北秀林,有割髭河来注,南横口与绵河汇合,更名冶河。

  为什么这条河从入县境之杨庄口,乃更名为“甘陶河”?倾听《可爱的河北》一书中的一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那儿有个叫葡萄湾的孤户小山庄。庄上住着祖孙俩,九十多岁的龙爷爷和他的小孙女珍丫。这爷俩既不经商做买卖,也不打猎砍柴,只是养种葡萄为生。一个叫欢实儿的小羊倌常到河边放牧。珍丫和欢实儿相爱了。有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龙爷爷教着这对后生沿河撒葡萄籽儿,并商定,什么时候河边葡萄苗长大,结熟了葡萄,就给他俩办喜事。三年之后,果然河边两岸的葡萄架连了起来,从上游到下游,一直搭到大海边,如同两条绿色的长龙。那青里显白的圆圆的“龙眼”葡萄和紫红发黑的长形的“牛奶”葡萄,一嘟噜一串,挂满了架。从此,人们把这一段河叫成了“葡萄河”。眼看珍丫和欢实儿要成婚,不想,龙爷爷得暴病死了。当地的一个财主趁机勾结县官害死了这对年轻人,霸占了沿河两岸的葡萄。欢实儿生前常骑着放牧的那只大公羊,愤怒地挺起角来,抵死了县官和财主,他用那双大犄角拱呀拱,把两岸的葡萄架全部挑到河里。打那儿以后,葡萄河上没了葡萄,龙爷爷那种籽的葡萄也绝了迹,所以,现在人们种葡萄只能靠压蔓栽。

二、黄连树

  杨庄,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台下面的半坡上长着一棵长达二千多年的黄连树。其树身高有四米,周长约六米,主树枝有三,次树枝上十,次次树枝过三十,再次树枝无数……。树身到树梢高不少于二十米,树冠遮天盖地,影面约1764平方米。此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可谓杨庄第一棵参天大树。喜鹊在树上还架有十多层的鸟巢。

三、树中树

  村东关老爷庙大门口左方,长了一棵本地杨树,树身的周长约两丈,高却没人知道。树龄在六七百年之多,老树身空,腹内又新生长出一棵杨树,一长又是二百年。树中树,身粗(周长)六尺,高三丈有余。

四、古檀树

  古檀树生长在营子岩观音寺的正殿前,是古木群中稀有的物种。其中最老的一棵,年长2000多年,树身周长10尺。历来被乡民视为“神树”。

五、古柏树

  古柏树年长3000余年,多达200余棵,遍布在悬崖峭壁的四周围,在当地称为“崖柏”,是太行山一奇特树种。

六、古槐树

  古槐树生长在村内,树身周长是一丈五尺,年长一千五六百年,树冠现今遮天盖地,乡民视为村中“圣物”,古树专家不断前来考察研究。村两委在2000年为其挂“千年古树”牌,加以保护。

**九、古树群 **

  杨庄的古树群,说来最多的是柿子树、黑枣树、核桃树和本地杨树。这四类树种据不完全统计,树围在两搂以上的参天大树也有三千多棵。

  这四类树种在杨庄生长最多的地方是“渠、滩”两地。面积不到一百五十亩,而大树就有三百多棵。每逢夏季,“渠、滩”两地地面不见阳光,却只滋养这片原始森林,而不养食粮。

十、古道

  杨庄村中古道纵横交错,貌呈“一边三台七道巷”,高低有致,路路相通,别具一格。村中通往营板山营子岩的道路,全部为原始道路,历时两千余年。其中有栈道一处,据碑文载,为张果老驴蹄遗迹,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及游人赞为奇叹!

十一、天然石塔

  在营子岩观音寺景区内呈现两座天然石塔,原为一大一小。大塔高有50余米,底部周长20余米,顶部周长有3米左右,远观巍然耸立,近观活灵活现,堪称一绝。小塔因前些年兴修水利工程,被毁。


14、现状

  杨庄村现居人口1300口人,356户,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类属山区。山河依旧,村落扩建了新农村。旧村落因年长历久,部分被毁,明清古建筑是典型的太行山区建筑群落,吸引了大批摄影家、画家、民俗专家前来写生、考察、研究,开辟了一条乡村民俗游新线路。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古建筑,杨庄成立了保护委员会: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档案,制定保护措施,修理危房,保护古院落,兴建杨庄烈士陵园及抗日纪念馆,维护寺院、营子岩观音寺、古长城等,特别是从前有关单位及村民从古长城拆走的旧碑、旧砖,由村两委统一回收保护,以备以后重新恢复古长城面貌之用。


15、村落简介

一、杨庄村来历及传说

  杨庄村原名东庄村,后叫杨庄口,又称九江口。“九江美名古人留,古人留名九江口。九江儿女多自豪,自豪生在九江口。”“九江口”是杨庄历史悠久之古名,其地势险要,扼冀晋通衢咽喉,为古燕、赵之国界,曾有名联咏之“涛急九江关自锁,峰矗两岸雁难飞”历属兵家必争之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战国时期,赵氏孤儿逃至九江口黑峪,后迁北孤台。由于黑峪岩口直通孤台,程婴差遣虎将把守此口,故后人名之为“赵虎岩”、“赵孤岩”。明代崇祯大将吴玉中在九江口筑城御敌,击溃闯王。近代,晋奉两军曾在此鏖战一月有余。抗日战争爆发后,九江口作为我绵阳司令部、井陉(路南)县政府驻兵重地,日军川岸师团多次由横口出发,沿甘陶河经九江口南犯入晋作战,我八路军一战而胜之“七亘大捷”扬名中外。

  “杨庄”成村于隋朝之前,距今至少已有近一千余年的历史,甚至可溯至秦代,近代也有学者称“春秋战国已有该村”。杨庄村得名传说颇多,而尤以宋代名将杨业后代避乱隐居于此一说为著名。

  “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相传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业之后遭奸臣排挤迫害,迁徙该村村西二峰形似羊奶的奶头山下“杨家栏”隐居,自此因地得福,人丁兴旺,善名远播。然而朝中奸佞亡“杨”之心不死,爪牙响应,故以呼奶头山为“石老虎”,意在驱虎吃羊(杨)。为避忌讳,杨家不得不再次搬迁。此后,为避奸佞耳目,杨家后人只得夜间回乡,到至今尚存的杨家坟上烧纸祭祖。闻听杨门忠良又遭陷害,该村村民无不同情,为彰显忠义民意,便敬称村名为“杨庄”,以示对杨家后人的敬仰。据老人口碑相传,距杨庄村二十多里的南障城村茶棚便是杨家后人所建,为祭祖往返栖身之所。

二、杨庄明清建筑群

  井陉有句俗话:“南数杨庄,北数洛阳。”戏中也常唱:“杨庄家富户多,进城路过高家坡。”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村是一百多户的小山村,四百五十余口人,大户人家居多。

  古时,杨庄大户人家有二十多户,其住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其中三合院六处,四合院十处,二进院四处,前后院三处,多为明清时期风格,是具有典型太行山区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落。现存民居还有两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另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土窑现有一百五六十眼,其中十几眼土窑窑龄已达二千余年。

  杨庄村民居不是扇屏院,就是四合院,大部分是清一色的瓦房,百分之九十为筒瓦盖顶,仅楼房就有三百余间,其中绝多数房屋屋脊为一脊两兽,少数为五脊六兽(传说五脊六兽之家,必然出过秀才以上的人物),一处为九脊十兽。民居大多为垂花门楼,经木匠、石匠和画匠人等巧手雕琢,花草树木、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和吉祥图案等栩栩如生,不少大门口还挂有公正可佩、德高望重、妙手回春、德重桑山、忠贞足式等各式匾额,实为该村民居的一大看点。

  杨庄井沟口杜家古宅为清代复式四合院落,砖木雕刻门楼,双面影壁墙别具一格,其北楼房一排六间,砖石合砌,木架结构。石板铺院。该院落曾为中共井陉县路南区政府驻地,区长张鸿儒后任福建省委书记。这杜家古宅走出了“一门六英才”:杜斌、吴笃珍(女)、杜进智、杜兵秀(女)、杜平、张淑华(女)均为省、县级干部。

  杨庄西头的杜家大院,为门楼垂花四合院落,北楼房六间筒瓦盖顶,五脊六兽,石、砖、木雕刻玲珑剔透,清代曾出过武举、秀才,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中共井陉路南县委驻地,也是抗日期间的高小旧址。

三、杨庄村现状

  杨庄村在1986年春,又在杨庄范家坪兴建了新农村,现有新房5排,街道四条,先建三排属平方三合院,后建两排每家楼房加配房的三合院。七八十户人家,门楼建筑一个比一个排场,楼房设计一家比一家新颖,屋内装饰一处比一处漂亮,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修建了杨庄公园,其建于2008年8月,占地5000平方米,投资23万元。

  杨庄公园坐南朝北,共分4区3门。由北门而入,登上雕刻玲珑秀气的“民心桥”一眼就会瞅见,红顶玉柱的亭台和它脚下的环形大水池,还伴有“仁、义、礼、智、信、”的石碑并烘托在它的后半径;进入西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巨石,上书四个大字“惠泽庶畅”,一语道破了公园的主题。石下有大花池一个,池边还有三环:一环大叶黄杨,二环小叶黄杨,三环晓波,中间还有翠竹花木各显异彩。再进东北门,醒目的五个大红字“杨庄娱悦园”呈现在面前,使人起舞,讨人喜欢!

  杨庄公园东、西两区分别为柳区和松柏区,中间区域为篮球、乒乓球、网球场区,北侧东西一线安装有单杠、双杠、跷跷板、转椅、太空漫步器、天梯、双人坐蹬训练器、起坐健康器、秋千等健身器材,公园正中高高矗立着太阳能照明灯,故而人称灯塔区。

  公园护村坝彰显杨庄“红都文化”,北边依水傍路,视野宽广。杨庄公园的分界线是条带似的“冬青池”与“花木池”。冬青剪剃化一,花木争艳争宠。尤其是玫瑰花,国色天姿,香飘四周,牡丹花雍容富贵多姿多彩,龙爪槐似伞,小塔松如山,伴随其中。

  整个园内,统领者可谓垂柳,处处有它,它遮天盖地,它柔情绵绵,它绿染公园,它飘飘然,浩浩然,它千丝百缕吸引着你,吸引着我,还吸引着他。

  为此,特借宋词苏轼诗一首“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一幅美不胜数的烟雨图,展现在面前。

  人民礼堂

  杨庄人民礼堂,占地3亩有余,1977年竣工,礼堂座东面西,十分壮观。剧场可容纳观众二千余人。从此千年露天看戏,几十年露天看电影的历史宣告结束。

四、杨庄村村风

  每个兴旺的村庄和家庭,都有隐秘的传承,通常表现为村风和家教。那是先辈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淘得的金,充满人生智慧,又通过言传身教,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村与家是心灵的港湾,村与家是社会的细胞,好的村风与家教,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还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在杨庄村,“敬天尊祖”、“尊老爱幼”、“和睦乡邻”、“勤俭持家”、“以孝为先”、“忠心保国”、“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等光荣传统仍然光彩熠熠。

  杨庄村,直到现在传承着千百年来留下的美德,今只举四例。一是,坐席有长幼之分;二是,家家修房盖屋有“助工”,用杨庄的话说叫有“串掇工”;三是,勤劳致富,节俭传家;四是,办热闹儿不铺张。

  不论坐什么筵席,有长辈,请长辈坐上席,他就是这个筵席的主人翁。他发号施令,让在席人等吃好喝好。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放碗筷,其余的人就不准随便离席,如有特殊情况,请求长辈批准。

  修房盖屋,不分亲戚朋友,都会伸手援助,不计报酬。

  每年正月闹热闹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要报酬。每年正月上下邻村数杨庄的热闹办得多,演九晚戏,跑九晚灯,抬九晚杠箱,跑九晚龙灯和旱船,蹬九晚高跷,比赛象棋,玩各种各样游戏,耍无数场拳脚和狮子……一正月花不了一两千元即可。

  每年一过正月十八,杨庄没有一个闲人。一年四季,如果不是阴天下雨下雪,街道上就看不到一个闲人。上下邻村的人们都羡慕地说:“杨庄常年玩麻将的人最少,常年打工挣钱的人最多,存款最多的还数杨庄村民。”

  杨庄有个单身汉叫“杜楞楞”,以勤俭闻名。他不怕苦,不怕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人说:“小卖铺开业几年了,从没见过愣愣去小店买过一次肉和鸡蛋。”也有人说:“只要愣愣手里钱攒到了5元,他都会存入银行。”如今“杜愣愣”存款已达十余万元,还在不分昼夜实干苦干。

  张鸿秀家的祖宗案两边书写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读书继世”。这八字联幅不仅促进他自已从小爱书,步入教育界,晋升重点学校当校长,而且还是这八字联幅激励子孙五个步入大学,并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结出了不同的硕果。

  杨庄1938年入党的第一批党员张鸿武,严格要求自己“尽忠报国,以孝为先”。而后实现了诺言,为国为民,深入虎穴,在敌占区七狮村,活动了汉奸杜吉昌。

  儿子张玉柱以你为榜样,侍奉父母卧床十年,不怕脏,不怕累,无微不至。为满足二老心愿,还常背他们去礼堂看电影、看戏,一举成了杨庄有名的大孝子。

  张玉柱不仅孝忠于双亲,而且还孝忠于杨庄父老。改革开放后,每年腊月二十六日,玉柱准时在杨庄杀十几头大猪,把肉减价卖给杨庄父老,以表孝敬!


16、其他

  红色革命根据基地

  杨庄地处太行山东麓,井陉县南部边陲,四面环山,南傍甘陶河,平涉公路由北而南穿村而过。杨庄南部与朱会接壤,北部同景庄为邻,东部与孤台相依,西部和花园相连,不仅山水秀丽,民风淳朴,而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为现代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7年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以太行山区为中心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年12月初,该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一营进入井陉开展游击活动,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部队的支持下,1938年1月16日杨庄村成立了以开明绅士李正芳先生为县长的第一个井陉(路南)县抗日县政府。随之部队派党的干部李震、周壁等八路军以工作队的身份协助县政府开展工作。月余,因日军的进攻抗日政府被迫解散。

  同年,路南县政府分别成立了各下属机关,锄奸部,部长尹炳钧;总务部,部长杜佩然;武委会,主任一营营长孔庆德;县公安局,局长阎谨勤;县独立营,营长张凤歧,杨庄峰泰岩、营板山是独立营久占的宿营地。县政府驻地在杨庄街大院。武委会和公安局驻地分在杨庄龙沟边卺坊东西两院。

  1938年初,杨庄张鸿舜在绵阳司令部领委后建立了“正太八路军游击队”,张鸿舜任大队长,其他主要负责同志还有杨庄杜录科、杜富合等。大队部驻地在杨庄后边巷杜富合院和邻居院。游击队组建了一百余人的队伍,不仅密切配合主力部队,还主动出击,到敌占区打游击、抓汉奸、炸碉堡、破坏敌人的交通要道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后归正规部队,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朝鲜战场上均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1年7月,井陉(路南)县抗日县政府,下设4个区,杨庄井沟口老院是第三区政府驻地,伙房设在井沟口右大院内。区长张儒鸿,区委书记冀素祥。

  1942年4月,蔡竟由冀西地委调任井陉(路南)县任县委书记。当时机关对外称“政治处”,驻地在杨庄西头窑院内,杨庄杜吉科任秘书(参军后光荣牺牲)。政治处在杨庄工作近三年,期间仅杨庄一村就发展了新党员20名,团员10余名,输送南下人员10名,北上人员5名。

  1945年3月在井陉(路南)县抗日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杨庄成立了一所抗日高小。初招时一个班,后来发展到两个班,校长吴永章,其后是张凤祥、杜九洲等,教师有窦育亭、张延贡、刘廷等,驻地在杨庄西头窑院。

  根据地的抗日学校,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抗日,学校组织儿童团,利用课外时间站岗、放哨、送信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宣传活动。他们写标语、编节目、扭秧歌、打霸王鞭,战斗学习生产相结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抗日高小的毕业生由县政府各部门量才录用,有的拔高深造,还有相当数量的英雄儿女走向抗日战场。日军把根据地的高校称为八路军的播种机。后人赞颂杨庄抗高这所学校里,不管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一投入到革命队伍里,没有一个是孬种,这是杨庄抗日高小教育的丰功伟绩,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杨庄村在外人员分布于全国十一个省三个直辖市,总数已达一千余人。其中,正厅级以上干部10名,处级干部12名,正团级以上军官22名,科级干部32名,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技术员16名,博士后5名,博士11名,硕士研究生20名,大学生264名。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来,杨庄村参战人员多达135名,其中42名青壮年为国牺牲。

一、从杨庄走出的当代英才

1、张鸿舜

  张鸿舜,男,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后,历任井陉路南抗日大队二中队秘书、大队长、井陉县组织部干事、晋察冀中央分局城工部干事。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被派往北京做地下工作,任北平市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兼门头沟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放后,任北京市工会副主席、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市建委副主任、建材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还被选为北京市总工会第一主席,北京市第一届、第三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共北京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出生入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大义凛然……解放后在北京建筑行业工作的30年中,他又为首都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3年,他现场指挥建筑了北京第一个大型建筑——北京农业展览馆,1958年,亲自指挥了举世瞩目的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在北京市军事博物馆等宏伟建筑建设过程中,他担当指挥者和领导者,深入现场与广大职工夜以继日的奋战在一起,出色的完成了工程任务,为国家建设浸透了心血,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彭真、刘仁的接见。于1979年病故,享年61岁。

2、杜进智

  杜进智,小名杜文科,1922年10月生,1938年11月参加革命,1940年11月入党。历任井陉县青救会主任、井陉县青委书记、井陉县独立营青年连连长、林县区委书记、安阳县区委书记。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时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五中队区委书记。9月进入漳州,任龙溪县三区委书记、龙溪县委宣传部长。1952年8月调任华安县委书记。1956年后任龙溪地委农工部副部长、地委委员。1960年2月调任云霄县委书记。1961年调省工作,任福建省科委物构所党总支书记、福州大学物理系党总支书记、福建银行分行副行长、福建省机电学校党委副书记、机械厅企管处长。1983年5月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2002年7月福州逝世。

  在漳州工作期间,他领导的“合作化”是全国的典范。当时各大报纸都发表了漳州“合作化”的先进事迹,中央还特派陶铸到漳州视察。和杜进智在一起工作过的中央领导同志有彭冲、叶飞、陈家庚、高扬等。

3、杜文华

  杜文华,男,原名杜锦章,1916年生,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省井陉县区战地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一区区委书记,二区区长、区委书记,县公安局长。抗战结束后,任井陉县委土改办公室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县委书记。全国解放后,任井陉县县长,石家庄专区工商科科长;1952年转入水利战线,曾任华北行委水利局计划处副处长,水利部工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水利电力部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水文局副局长;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水利部水文局副局长,部纪检委委员、顾问等职。1982年9月离职休养。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杜文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0年因坚持对敌斗争并领导群众进行了合理负担的斗争,摧毁了国民党党部,受到井陉县委的传令嘉奖,为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解放战争中,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领导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运动,为冀西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全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1995年11月杜文华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4、杜慎学

  小名杜小羊,离休前是新疆人民广播管理局党委书记。在担任新疆皮山县县委书记时,曾和周总理在一起插过稻秧,并拍照留念。在担任新疆和田地委书记时,刘少奇访问印尼回国,在和田与他合过影,就过餐。王光美同志还紧抱着他的三儿子一起照相。他还是杨庄1938年5名最早入党同志的介绍人(详见《杨庄村村志》)。

5、杜豁然

  杜豁然从事农作物的实验工作,曾任平原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兼教授、哈尔滨农学院教授、中科院遗传栽培室研究员、西北农学院教授、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在任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的三年期间,做出了“陕北水土流失区土地综合利用典型规划”。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推广了他多年辛苦研究完成的“区田”水土保持作法,取得了显著效果,直到现在仍广为应用,是赫赫有名的水土保持专家(详见《杨庄村村志》)。

6、张鸿义

  1940年8月入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全身5处受伤,属三等伤残。荣立过三等功三次,分别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一枚、献身国防科技荣誉证章一枚、解放大西北纪念勋章一枚等六枚勋章。

  曾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逐级升到师部。最大的贡献是在党的领导下,凭着一个人的智慧,一名战士的胆气,争取了国民党一个团回到人民军队的怀抱(详见《杨庄村村志》)。

7、张国华

  张国华同志194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省昔阳县武装部长、保定军分区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所长。1955年获三级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详见《杨庄村村志》)。

8、杜履中

  小名杜富保,青年时期参加工作。曾任过区长、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9、杜斌

  曾任中国海军地方某部队司令员(详见《杨庄村村志》)。

10、杜禄科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是“正太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师长等职务(详见《杨庄村村志》)。

11、杜兵楼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曾任中国青岛潜水艇学院司令员(详见《杨庄村村志》)。

12、张士林

  早期参加革命,早期入伍,曾任武汉军区二炮政委(详见《杨庄村村志》)。

13、张银录

  南下干部。湖南民政厅任职、湖南公安厅厅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14、杜智庭

  早期参加革命并入伍,曾任河南安阳县、安阳市武装部长(详见《杨庄村村志》)。

15、杜兵彦(女)

  杜兵彦是杜进智的妻子,南下干部。曾历任章州地区华南县县委书记,福州市专员等职。

二、杨庄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

  杨庄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宣传,深入发动群众,老百姓抗日热情高涨,日寇将杨庄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00多户400余口人的村庄,在鬼子的围剿下,发生过灭绝人性的四次惨案,枪杀老百姓40余人,抓走30多人,打伤12人,造成10余户绝户。共烧杨庄房屋一百六十余间,抢走牲畜六十三头,粮食三万余斤……。他们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吓倒,揩干身上的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与敌人反复较量,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全村100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最前线,几乎户户有八路军,战场上牺牲42人,残废5人,前方和后方都涌现出了许多抗日英雄。红色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群峰弯腰,百鸟嚎啕,空气凝固的让人难以承受,河水悄悄地诉说,这里的山川洒遍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毎一寸土地,都有与敌人搏斗的足迹。这里的树木,见证了红色儿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张彦——“死比走狗活的好”

  听说日本鬼子占领了东三省,又听说日本兵攻进了北京城。国破了,家亡了,有情的人心碎了。一个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往第一线,会会这帮刽子手。还未等到杨庄热血男儿飞往第一线,1937年9月初,日本鬼子就找上门来了。

  杨庄年以花甲的老人张彦当天被鬼子抓住,鬼子勒令其为他们修路充当向导,张彦一听肺都气炸了,火冒三丈:“我们的路修不修是俺们的事,管你小日本个屁!让我们引狼入室那是你们白日做梦,痴心妄想!”老人一席话可气坏了小东洋,非令张彦为他们带路不可。张彦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去!”,“不去就开枪!”,“开枪就开枪,死比走狗活的好!”

  革命根据地的好儿子——张彦光荣地牺牲了,可他英名永存!

  他的三个儿子在其精神感召下,都参军立了功,老二在敌后工作还立了大功,后因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2、杜贵楼

  杜贵楼出身在地主家庭。他毅然决然地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敌占区去。他在河南安阳淇县任我方武工队队长。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他出生入死、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地带领工作队与敌人进行英勇地斗争。密切配合了主力,打了不少漂亮仗,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分田分地工作同时也搞得热火朝天,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日本鬼子和反动的国民党为了拔掉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悬赏千两黄金要贵楼的命。就在杜贵楼鞍马劳顿、劳累过度而熟睡在办公桌上的时候,不幸被叛徒暗杀,人头落到了敌人手中,后被挂在城楼上。终年26岁。安息吧,人民的英雄,时代的功臣!

  人民英雄杜贵楼同志永垂不朽!

3、李开市

  李开市同志是革命老区赫赫有名的优秀共产党员,智勇双全的民兵连长,可歌可泣的英雄。

  ——深入虎穴 拯救兄弟

  抗日战争伊始,井陉测鱼村恶霸地主高九成,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纠集组建了一支反动的地方武装,后又美其名曰国民党十三支队,支队长的大权当然也就落在了高九成的手里。自从有了十三支队后,本是豺狼成性的高九成如虎添翼,剥削与欺压百姓的手段更加残忍,抢抓和残害壮丁的奇闻一桩接着一桩。测鱼地区,豺狼当道,民不聊生,悲歌四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井陉路南县政府在杨庄成立后,为解救被高九成抓去的壮丁,县政府经缜密研究,派遣杨庄村共产党员杜吉来、杜富楼、李开市三位同志,潜入敌人心脏内部,伺机瓦解敌人。

  三位同志潜伏到敌人内部,不到半年时间,就得到高九成的器重,尤其是李开市同志,胆大心细,口才好,枪法准,会带兵。高九成把支队一部分大权交给了李开市。

  李开市有权后,处处关心壮丁穷兄弟,获得了壮丁们的尊重和信任。在李开市的宣传教育下,壮丁们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绝大部分壮丁认清了高九成的反动本质,纷纷要求抗日,参加八路军。一次在元氏南佐执行任务时,李开市瞅准机会,率领一百多名壮丁穷兄弟们跳出火坑,弃暗投明,参加了八路军,回到共产党怀抱,壮大了抗日武装。

  ——虎口拔牙 解救难民

  1938年农历10月23日,日寇进犯杨庄,追杀群众和儿童。眼看一百多名老百姓就要被敌人追上,紧急关头,共产党员民兵连长李开市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在敌人子弹“嗖嗖”声中,从小路迅速绕到磨石岩口的石头坑边,沉着冷静地将子弹推上仓,瞄准跑在最前面的敌人,“呯”的一声,最前面的敌人送了命,不一会儿好几个鬼子丧了命,其余鬼子吓破了胆,拔腿就蹿。

  鬼子逃跑了,百姓得救了,老百姓感激不尽,都说李开市是全村人民的英雄,是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群众救星。

——心系乡亲 临危不惧

  农历1944年7月25日,天蒙蒙亮,李开市赶着姑姑家的牲口往岩那边送,走到半路中,“呯”的一声,李开市被暗藏在路上的敌人打倒了,小肚子开了血口。说时迟那时快,李开市顾不得疼痛,忽地爬起来,一眼瞧见是日本鬼子。他抱着肚子,一边跑一边喊:“鬼子来啦,鬼子来啦,乡亲们快逃呀!”喊呀,跑呀,跑呀,喊呀!肠子被喊声努出来了,鲜血流个不止,可他仍然再喊再跑。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这还得从事发的前一天说起。7月24日,县独立营长通知杨庄干部和群众:明天早晨部队要打靶,听到枪声别认为是鬼子来了。事儿就这么巧,不其然而然,鬼子真的要进村了,天还早呢,四百余口人,百分之九十还在熟睡,听到枪声都不以为然。在这大难临头的情况下,考验共产党员的时刻到了。“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民兵连长,我不报信儿,谁报信儿。”想到这里,李开市长用手摁住突出来的肠子,鲜血不住地流,腿不住地跑,口不断地喊:“鬼子来了,乡亲们快跑!”李开市光荣地牺牲了,乡亲们成功脱了险!

  李开市牺牲时不满二十九岁,他那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调查者地址:井陉县苍岩山镇杨庄村

电 话:13803360375

邮 箱:jingxingshuhuaguan@126.com

标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