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吴家垴村
所属乡镇:天长镇
阅读量:107
发布时间:2025-01-10 17:17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吴家垴村

C-2-3-6吴富文古院落的院拱门.JPG

调查信息

  • 调查时间:2014 年 11 月
  • 调查者:李 霞、吴同庭、何克宁、李义庭
  • 登记时间:2014 年 11 月

1. 年代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


2. 形成原因

  据传,元末明初有一石姓人家到此居住建庄,明嘉靖年间吴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后,人丁兴旺,石家人外迁,因所居为土垴,遂冠以姓氏,更名为吴家垴。但据村前最早的《重修观音堂碑记》记载,在嘉靖八年时村前观音堂已是重修,至于何时迁居此处已不可考,据此前推大至应是明洪武年间,距今约600余年。


3. 类型

  丘陵地带村落。


4. 地质

  石灰岩山地、土丘陵。


5. 自然面貌

  地处中国北方,属温带气候,降水较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18公里处。村落南高北低,院落大多为南上房,村落形状为长方形。

6、民族

  汉族


7、姓氏

  吴、李、许、余。


8、人口

  户籍人口480人(120户),常住人口300人。


9、生产

  村庄占地约60万平方米,耕地面积630亩,多为水浇地,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多,村民收入多数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由于靠近山西,受山西风俗习惯的影响,以面食和小米为主食。这些年为发展经济、响应政府号召,发展大枣和苹果种植150余亩,由于品种优良且全部使用农家肥,因此果肉鲜嫩、口感香甜,方圆几十里的客商都慕名前来购买。为增加收入,现有部分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本村共有养殖场6个,以猪、羊、鸡为主,总数超过万头(只)以上。农闲时节也有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发展运输。


10、历史见证物

一、碑石

1、重修吴家垴村观音堂记碑文

  此碑位于吴家垴村观音堂中,青石造,碑字体为楷书,碑文如下:

  盖闻佛西方圣人也。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中天竺净饭王妃摩耶所生太子悉达多。三十五岁于菩提场中成无上道,号佛世尊。穆王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于拘尸罗国婆罗双树间入涅槃。其教始立。汉明帝梦金人巍丈余,光明炳耀,飞至殿庭始迎佛法入中国。后梁武帝舍身于佛,唐玄宗迎佛骨入宫,释教兴隆。朱文公感兴诗云: “流传世代久,梯接凌空虚。捷径一处□,靡然世所趋。”之后,历代尊崇,巍巍乎不可不尚也。钦惟圣明稽古建迹,内而京师阐其都,提其纲而启其端;外而郡邑表其会,分其目而理其绪。上下相承,传统不紊。其什教聿兴,佛日增辉,无以加矣!

  井陉东南许名曰吴家村,道路险阻。内塑佛观音一尊,岁久倒塌废坏。时有善人霍学、吴子兴、吴泽等,自幼奉佛好善。见佛圣像剥落倒塌,各发虔心、捐舍己财,以为木石工价之需。继而化诸乡村,厥功告成。建立观音堂一所,有塑圣像一尊,祖师十六尊。见者莫不悚然起敬,真可谓栖神之所矣!故得不朽之记,以示云尔。

  附记:此碑位于井陉旧城南吴家垴村观音堂中。碑立于明嘉靖八年。撰文人吴泽,吴家垴村人。

2、清代李须培墓碑

  同治四年小阳月吉旦立

  皇清恩贡生候选州同知五品秩衔例授奉直大夫

  修来李公须培配宜人王氏墓

  附注:此墓碑原位于井陉旧城南吴家垴村畔。为清代贡生候选州同知之李须培墓碑。李须培为明代石州知州李春芳之后裔。李春芳原居西方岭,后迁居南良都。其长子李鸣世由知州官至晋王府右相。李鸣世后迁居井陉旧城内大南门里,卒后葬于城南吴家垴村畔。今城内大南门李氏多为其后。

3、大明嘉靖八年重修观音堂碑。

4、大明崇祯元年四月重修观音堂碑。

5、大清康熙四十七年岁次丁巳月创建关帝阁碑记。

6、大清乾隆六年岁次辛酉孟冬吉日重修抱厦戏楼碑记。

7、大清康熙岁次乙丑正月重修观音堂碑。

8、大清乾隆十五年重修观音堂碑。

9、大清雍正岁次壬子年夏重修观音堂碑等。


11、物质文化遗产

一、寺庙关阁

  1、观音堂。始建年代已无考,据明嘉靖八年重修碑记载,此前已大修过。

  2、关帝阁。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位于村东大街街口。

二、古院落

  1、吴根露企危古院落。建于清代末期,砖木石框架结构,四梁八柱五脊六兽,此建筑为村内保存最完整的高大建筑。根据吴根露后人叙述,因此建筑方式在当时清政府有具体规定,普通人家不准建造,官宦人家方可建造,因其祖上有一外甥是清朝官吏,所以就以其外甥之名将此房建起。后因此房因外甥之名建造,外甥起贪念,将其告上官府,要求将此房判归自己所有。经官府判定后,归根露家祖上所有。此古院落至今保存完好。

  2、吴富文古院落。建于清朝,砖石四合院。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两边配房各三间,临街五间。正房为石头窑,所用每块石头打刻纹路方向一致,有“风潲雨一炷香”的美称。

  3、吴近仁古院落。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石头四合院,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正房上有石头匾额,上书“福禄祯祥”落款为光绪二十九年建。两边配房各三间;临街五间,为硬山式屋顶。内有影壁外有照壁(青砖砌)。

三、古戏楼。与观音堂相对而建,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最早的重修记载是清康熙年间。

四、古井。共有5口古井,老母庙前两口,西侧一口,戏楼后一口,村东头东场垴外一口,应先后打于明末清初时期,具体年代无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文学

1、代王庙的传说

  据村里老人口述,古时候旱情严重,山西旧关人抬代王爷途经吴家垴村东坡垴,杠夫们放下代王爷塑像休息,代王爷看到此处为九龙岭,上风上水,非常喜欢,就不愿走了。杠夫们休息好之后再起身抬代王爷,便无论如何也抬不起来了,无奈之下,只好在此建代王庙,将代王爷安置在此。

2、观音堂的传说

  据传古时村里人在村口见到一位很美的白衣女子,走到现在村观音堂的位置时突然消失不见了,人们找了很久也再没见到过那名女子。之后不久女子消失的地方生出了一株白牡丹,附近三乡五里甚至是整个天长府都没有这种名贵的花木。村里人便在此建起了观音堂,村里人也叫老母庙。庙堂座南朝北,雅静、庄严。观音堂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堂庙会日,香火十分旺盛,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人们追求慈爱、正义、希望的象征。鼎盛时期,观音堂里有近三十位僧人常驻,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僧人们死后葬在村外代王庙附近,被村民们称之为“和尚坟”。观音堂也一直保佑着村民平安康乐。后清末时期,观音堂院内的白牡丹被人盗挖,据传是威州固底人所为。之后观音堂便日渐衰落。

二、民间音乐

  吴家垴拉花唱词

   小过场六段

 1、正月放龙二月中,三虎四羊五鬼头

  总避鸡和猴,哎……总避(俊比)鸡和猴……

 2、六鼠七鸡八台马,九狗十猪十一猴

  十二蛇露头,哎……

 3、十二相亲对月齐,为人好比混水鱼

  心病只先稀,哎……

 4、为人出门三不回,大发财儿虎威威,

  落赔不敢回,哎……

 5、一人在房时时想,想起儿父在外乡,

  两眼泪汪汪,哎……

 6、有了一日回家转,大家双亲叙向前,

  居家得团圆,哎……

   大过场四段

 1、大清国景前运,嘉庆的皇也尚明君;

  明君前上是太平世呀

  太平年皇了的王也是海山年太平。

 2、众明公敬天空,天下的人肚子温,

  葵亥年上是发大水呀

  天平年去向的去,也和告殃年太平。

 3、河水涨处处猛,刮了的多少村和庄,

  同庄人情是不用讲呀

  太平年苦了的哩,也是海山年太平。

 4、高阳里河南州,一年的苦年不同收,

  米粮高贵是难度日呀

  太平年男女去也往外逃年太平。  

三、民间舞蹈

  吴家垴拉花。吴家垴拉花名曰《破孟州》,是井陉拉花独具特色的一派古装拉花。传说是隋末唐初,大将罗成破孟州时施一计谋,命将士们乔装打扮成货郎和卖艺人混进城中,然后里应外合攻下城池。后经艺人将此内容赋予拉花表演中,沿传后世。传统的吴家垴拉花有九人表演,角色分别为货郎、傻相公、丑婆、两个少妇、两个姑娘、两个男青年,表演以丑婆傻相公为主,充满嬉戏、挑逗、玩闹的活泼气氛。

  吴家垴拉花明显有庄旺拉花的痕迹,但其自身特点更为显著,靠管弦和打击乐(俗称家伙)伴奏。因此,被人称作“武拉花”。它的动作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渔家乐》、《丑秧歌》的精华。经历代艺人加工,演变为自身风格,动作刚劲有力,舞姿亦庄亦谐,节奏分明,堪称井陉拉花又一特色。

四、杂技与竞技

1、吴家垴白脸社火

  社火来源于古老的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火是人们吃熟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灵”, 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成分,成为民间一种娱乐活动。社火分为红脸社火和白脸社火。红脸社火以传统戏曲化装演出,为架子社火。白脸社火,就是白脸,不化装,表演的就是武术。

  吴家垴社火(有服装)是白脸社火,起源于清同治年间,有杨令回子、三节鞭回子、大刀回子、三竿红缨枪回子和剪刀阵等三个阵。

  白脸社火与红脸社火武打不同,要打的真实,打到要害处,互不相让。有时还打得头破血流。加上打击乐伴奏,更加热闹非凡。吴家垴社火所到之处围得水泄不通,就是看吴家垴的真功夫。吴家垴社火曾名冠天长。

2、吴家垴藤牌打老虎

  吴家垴“藤牌打老虎”是在明万历年间由外地传入本村的,是一个集武术和观赏、娱乐、表演为一体的传统民俗节目,是古老的文化遗产。所谓藤牌原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防御性武器,它由野生藤条编制而成,其坚固耐用,用桐油浸泡数日,外面罩上牛皮,再用彩绘画上虎头,士兵手持藤牌,就可防身攻敌。

  藤牌打老虎共有十五名演员参加演出,五人身披虎皮手持藤牌,和五名手拿火棍、五名手持火枪的武士对打,前后翻滚、鱼跃,并伴以跑阵等形式。先后摆出“一字长蛇阵”、“双龙戏水阵”、“三木走穴阵”、“四门兜底阵”、“五虎靠山阵”、“梅花五方阵”、“八卦连环阵”、“九锁连环阵”、“十面埋伏阵”等。按照阵法较量打斗,火枪有时单放,有时五杆同时点放,震耳欲聋,烟火缭绕,并伴以打击乐烘托气氛,场面恢弘,热闹非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演出的故事情节是三国时期的一个传说。据传,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保其后主刘禅,于公元225年夏天率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平息雍闿和孟获扰乱。途中突遇一伙水贼,化妆成老虎,头顶藤牌,英勇无比,被阻在途中。最后,诸葛亮摆出了九锁连环阵,使水贼陷入阵中,无法逃脱,用火攻,将其活活烧死阵中,打通了南征的道路,后来历史上才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佳话。

  其他民间技艺还有绣鞋、剪纸、打扇鼓、扭秧歌等。


13、自然遗产

  古洞。吴家垴村李家湾后有狐仙野洞,位于蘑菇垴史家沟大桥东侧的黄虎岸上,两个洞口相距约半米,洞口圆圆,直径60公分左右,深不见底,并排处在黄虎岸七八米高的山坡上。像两只圆圆的山狐眼睛,传说此处住着狐仙。


14、现状

  吴家垴村北距天长宋古城2.5公里,南距于家石头村3公里。全村480余口人,120余户,现常住人口300余人。村子古树参天,枝繁叶茂,古院、古庙古香古色。

  村庄占地约60万平方米,耕地面积630亩,多为水浇地,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多,村民收入多数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这些年为发展经济、响应政府号召,发展大枣和苹果种植150余亩,由于品种优良且全部使用农家肥,因此果肉鲜嫩、口感香甜,方圆几十里的客商都慕名前来购买。为增加收入,现有部分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本村共有养殖场6个,以猪、羊、鸡为主,总数超过万头(只)以上。农闲时节也有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发展运输。

  村内现有街道总长6千米,近年又铺设环村路3千米,有东西两条大街贯穿南北。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但村里的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而导致的建筑物自然老化,对这一现象村民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和修复能力,对于仍然有人居住的古建筑,村民缺乏保护意识,对古建筑的损坏和屋中器物乱堆放的现象较严重,亟需保护,目前正在向有关方面申请保护经费。

  保护计划:一是重修古阁。因年久失修,古阁盘踞村内正门出口,几近垮塌,很是危险,村里现在正在积极实施维修工程。二是修缮古民居。村里现存的古民居因无人居住和维护,大部分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村里现在正在积极申请资金,准备进行维护。三是恢复年代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独具特色的吴家垴藤牌打老虎和吴家垴古装拉花。四是整修街道,美化村容村貌。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15、村落简介

  吴家垴村位于井陉县城西15公里,北距天长宋古城2.5公里,南距于家石头村3公里,于晋冀交界处,属天长镇管辖。元末明初有一石姓人家到此居住,因村庄坐南朝北,占据一个山垴,地理位置独特,村子名为石家垴,据村内石碑记载,在大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山西洪洞县吴氏兄弟迁入后,人丁兴旺,石家人外迁,后改名吴家垴,沿用至今。从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厚。

  村中《建修碑记》创建关帝阁碑文记载:“陉邑城东南五里有村名曰吴家垴,其村疃惟小而风景□□但见东连宝塔西齐古寨北顾川原,而城阙一带皆属俯视之内南□山□而苍岩者□悉在遥望之间。”因村子地势高,且居中,晴朗之时,于村垴四周远眺,周围几十里的村子皆在视线之内,东望甚至可以看到微水馍馍山的井字塔和上安电厂的烟囱。

  吴家垴村自古族睦乡和,民风淳朴,人性耿直、善良。自古至今从未有村民参加过任何邪教帮派。只要外村有来本村传教的(以前的红枪会),全村人齐心将其赶出,无一人加入。全村480余口人,120余户。除吴、李两大姓氏外,还有一户余姓人家迁入也近百年,现余家家族发展人口60余人。村内房屋建筑大多就地取材,以石头为主,筑为石窑,冬暖夏凉。村子以古建筑群为中心,房屋按时代的顺序向四周扩展。村内新旧宅院200余处,庙宇3座,古民居10余处。由于靠近山西,受山西风俗习惯的影响,以面食和小米为主食。村庄占地约60万平方米,耕地面积630亩,多为水浇地,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多,村民收入多数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这些年为发展经济、响应政府号召,发展大枣和苹果种植150余亩,由于品种优良且全部使用农家肥,因此果肉鲜嫩、口感香甜,方圆几十里的客商都慕名前来购买。为增加收入,现有部分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本村共有养殖场6个,以猪、羊、鸡为主,总数超过万头(只)以上。农闲时节也有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发展运输。

  村内现有街道总长6千米,近年又铺设环村路3千米,有东西两条大街贯穿南北。在村北入口建有老爷庙,每逢阴历初一、十五和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过庙会或重大节日时村民都会上庙祭拜,祈求平安。村民中婚丧嫁娶必从老爷庙下经过,此传统自建村时延续至今。一出村建有一座老母庙,现保存完整,与老爷庙一南一北相互对应。老母庙每年的阴历六月十九过庙会。老爷庙和老母庙过庙会时,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敬神仪式,有打扇鼓、抬轿、抬金山金塔游行等等。

  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牌打老虎和传统拉花名震八方。每次在出村表演前必先到老爷庙和老母庙前祭拜之后方可出村。外村社火进村表演时也会祭拜。村庄街道以前全是青石铺路,后随着经济发展,部分街道已用水泥硬化,但古老风格依存。

  吴家垴村历史悠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别具风格的历史遗迹:古庙、古阁、古农耕器具等;有美丽的民间传说:代王庙的传说,和尚坟的由来,吴天保响马传奇、吴杰与段家女的爱情悲剧等;有独具风格的拉花、藤牌打老虎社火、打扇鼓、扭秧歌等;还有绣鞋、剪纸、塑面等民间技艺。

  村内庙宇及清明老居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老爷庙、老母庙、古戏楼、代王庙、企危阁楼、吴近仁(润小)院、吴富文院、李家祠堂、秀才大院等10余处,其中秀才大院内现还有百岁老人健在并居住。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需要迫使好多古迹被破坏,以往的俊美古村落逐渐消失,亟需保护。

  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冀晋之咽喉,有险路通往山西。无论是北取幽燕、南占中原,还是夺取冀晋、东征西战,这里都是战略要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璀璨的文物古迹,独具特色的古朴民居,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历史画卷,展示出这个村庄的几百年的沧桑变迁。抗战时期,彭德怀元帅曾在本村大坡垴查看地形,指挥百团大战。


16、其他

1、吴杰与段家女相爱的故事

  段祺瑞在民国初期曾担任过民国政府临时执政(执行总统与总理的职责),人称段执政,时其弟段祺勋在雪花山下南关车站一带和凤山一带开矿采煤,成立正丰公司,凤山(现井陉三矿段家楼)段家公馆有一男佣,姓吴名杰,乳名元头,为天长镇吴家垴村人,小伙子二十五、六岁。长的精干帅气,按现在的说法就叫帅哥,元头在段家公馆的任务就是擦地板、扫地并负责段家家眷的一些杂事和力气活儿一类的事儿。段家的小姐长期住在段家公馆,时间长了段家小姐被元头的精干帅气深深的吸引,二人便相互产生爱慕之情,达到形影不离的地步。段小姐回北京,点名要带的家人就是吴元头,明是主仆关系,实是恋人关系。到了北京之后,元头俨然成了一名公子,与段家小姐手挽手出入店铺商店。北京之行回来后,元头的穿戴与以往大不相同,冬季大部分时间穿的是毛领大氅,当段小姐与元头进入热恋时,被段小姐父亲发现,其父非常气愤,恨不得揍他一顿,经家人解劝无效,最后其父把元头赶回了家,永不让二人再见面。其父当时也同情女儿,但门第差距太大,元头弟兄四人,家境也不太好,也没多少文化,只是一个男佣,怎么能让女儿找这样的女婿?吴元头家有妻子,回到家里时间不长便一病不起,抱病想见段小姐一面,可那是段家公馆啊,不用说前面有那么多过程,就是没有,一个乡下后生怎么随意进出呢?时间不长,元头便一命呜呼,年二十七岁。

2、硬汉吴天保传奇

  据村里老人讲,吴天保为清朝时期吴家垴村人,从小家境贫寒,但因从小跟村里人学习社火,练就一身的武艺,技艺超群,能飞檐走壁,且为人豪爽正直,闻名乡里。

  吴天保十几岁时,有一次坐在大街里闲聊,他说自己能密室逃脱,大家都想看,于是村里老人将他反锁在屋内,并安排人在屋外看守,结果,没过几分钟只见吴天保大摇大摆从大街外走了回来,房门等都完好无损。还有一次,吴天保和几个人在一起想喝酒,但家里都很穷,没有菜,吴天保说他去买。走时,一个人正在装烟袋锅,吴天保进城没买到菜就到平山,平山也没弄着菜,回来时就到村口老母庙内把烛台搬了回来,并在墙上刻下“吴天保到此一游”的字迹,回到家那个装烟袋的人刚把烟袋点上。人们都很诧异,之后吴天保声名更甚。

  人怕出名猪怕壮,在吴天保二十七八岁时,于家村丢了一套顶戴花翎,就怀疑是吴家垴的吴天保偷的,将其告上官府。于家村大势大,村里当官的很多,吴天保被关到县衙后,历经三年无数次刑讯逼供,均没有招认。县衙也一直没有搜出赃物,最后一次过堂时,县主烧红了铁鏊子,说他若是敢光脚走过,就证明他无罪,对方系诬告。吴天保脱掉鞋袜当众走过烧红的铁鏊子,并跟县主说,为证明自己无罪,我再奉送县主一遭。于是又赤脚从烧红的鏊子上走了回来。县主据此断定对方诬告,判对方斩首示众。


调查者地址:石家庄井陉县建设南路3号县委六楼

电 话:李 霞:13273193788  何克宁:15176829288

邮 箱:472581043@qq.com

标签
目录
版权声明相关链接
邮箱:zjjczkggyx@163.com电话:15512180612版权所有: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 河北省井陉县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冀ICP备2024091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