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所属乡镇:天长镇
阅读量:91
发布时间:2025-01-10 16:31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C-1-31主要景:古戏楼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JPG

调查信息

  • 调查时间:2014 年 7 月 - 8 月
  • 调查者:樊九英、李艳平
  • 登记时间:2014 年 7 月 - 8 月

1. 年代

  该村有碑记载已有900年历史,龙窝村因地处九龙簇拥之地,故得名龙窝。村庄始建于隋唐,兴于宋明。


2. 形成原因

  山西洪洞县迁移。


3. 类型

  小龙窝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村落,天长宋古城西8公里处。307国道、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方圆4平方公里四周环山,山坡上的原始灌木林丛,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九条山脉延伸于村,势如群龙簇拥。古村落风貌保存完整。


4. 地质

  小龙窝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村落,村落因山构筑、随形生变,建筑籍山势之律使空间结构立体化,山势假建筑之韵彰显龙脉之气势,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5. 自然面貌

  小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天长宋古城西8公里处。307国道、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方圆4平方公里四周环山,山坡上的原始灌木林丛,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九条山脉延伸于村,势如群龙簇拥。古人云“别有洞天、福地龙窝”,村西巍峨的百战山与龙垴山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为历代兵家常争之地。

  村西龙窝寺遗址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墙壁上佛龛、佛像石刻保存尚好。

6、民族

  汉族。


7、姓氏

  全村只有一樊姓氏。


8、人口

  702人。


9、生产

  小龙窝村以农业为主,耕地较少,主要从事林果种植。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改变。多数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其余村民主要以运输、林果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10、历史见证物

一、族谱

  从宋元年间到现在31代。

  宋元年间有一支已移居上盘石,明宣德年间后人修缮时奉樊子初为上盘石始祖,清康熙年间樊伏珍由上盘石迁居阳泉河下村,樊伏元迁柏井村,樊伏厚迁井陉涧沟,樊伏相迁赞皇县黄北平。

  明成化年间,樊修理迁井陉南张井村,继后樊茂秀分支枣树沟村,樊茂菜迁居阜平县,繁衍方太口、王林口、陈家沟、樊家工、神台、东家沟口、麻沙沟等村,樊茂亮迁山西洪源县。

  明嘉靖年间樊朝臣、樊朝相、樊朝建樊家村。

  清朝年间分支长生口、南刘家沟、板桥、朱家疃等村。

二、牌匾

  “樊氏宗祠”解放前损坏,2012年复制。

  木质:松木 长:205公分 宽:60公分

三、古碑

  1、祁隽藻过龙窝寺作

                龙窝寺底老龙眠,

                龙洞深藏别有天。

                但愿兴云作霖雨,

                莫教余怒决平川。

  祁隽藻是清朝礼部尚书,寿阳人,曾教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故称三代王师。1849年回故里过龙窝寺所题。

  2、双龙桥碑,镶砌于双龙桥下,长60公分,宽50公分。

  3、观音庙碑(残段),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观音庙(大力士菩萨庙)树之。文革期间损毁。

  4、龙山桥碑,制于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长155公分,宽80公分,厚23公分,正面碑文清晰可见,个别字风化不清,反面满布施主人名,碑文记“龙窝”。

  5、山神庙碑,镶砌于庙墙上,宽60公分,高50公分,记载清乾隆丁丑年(1757年)。

  6、龙窝寺石崖壁镶嵌碑“畿陲灵境”,并有附诗。(部分残存,部分被盗,留存拓片),“畿陲灵境”四字横书,每字约一尺半。诗曰:

              昔年仗铖此经过,今日重来访曲阿。

              多少青山应识我,峰峰相对耸烟螺。

              几家茅舍绿阴浓,打麦声声水碓舂。

              立马高岗西望处,夕阳不断万山重。

              白云片片出深山,依旧青山云不还。

              底事无端作霖雨,出山那若在山闲。

  以上是清朝咸丰乙卯年胜保重过龙窝寺所题。

7、摩崖石刻

  甲:明朝崇祯壬午年,中州范志完辽东总督兼巡抚过龙窝寺题“柏崖石壁”每字约一方尺。

  附诗曰:

  井陉之龙窝铺,三山壁立,高可百仞,中有古柏十余株,出自山隙,笼罩石壁,宛若花盖,不知何代琢成石佛数尊,完过而奇之。遂题其上曰,柏崖石壁,并赘一偈以志不朽云。

                石上垂佛,琢出斯形。

                石上有佛,未琢斯斯冥。

                风谡谡分柏青,水湛湛兮石冷。

                是石是佛,一灯荧荧。

                乙:崇祯壬午春,李栖鹏

                千山积翠合,半壁出香台。

                巧借人之就,奇疑鬼斧开。

                柏檐何壮也,石室更悠哉。

                徙倚此中味,尘心顿作灰。

四、其他历史见证

  1、民国三十八年华北区土地房产所有证。

  2、民国二十五年龙窝寺官司最高法院判决书。(核桃园与小龙窝争龙窝寺)

  3、民国二十五年龙窝寺庙产登记册。


11、物质文化遗产

  龙窝村村落占地面积约60.7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5.59公顷,现有较完整的明清古院落45座,房屋800余间,公布认定的历史建筑157处。典型院落有田字院、品字院、吕字院、尚武院等,保存完整的有观音庙、三官庙、戏楼、宗祠等公共历史建筑。

1、龙窝石楼群

  石楼居高八至十米,宽窄不一,石墙、石柱、石门、石碹面街而建,集居住、仓储、饲养等各种功能,居住安然;石楼建造依山就坡,不占耕地,就地取材,坚固持久,通气良好,光照充足,冬暖夏凉,是北方山区特色建筑。

2、礓礤顶大院

  建于明末,占地约51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25平方米,随陡坡建窑找平院面,就高台筑横窑插桴正房,布局巧妙依据八卦,离主坎门,灶、艮字排水。内藏后院,后门与外相连,两院对称,又因二十三磴台阶而得名。主房面阔三间,通高7米,碹石窑居平屋面;厢房为木质举架承重结构二层砖木楼,硬山青布瓦顶,砖瓦混合花饰正脊,青砖墙体,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结构。

3、槐岭尚武院

  始建于明清两代,院落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平方米,为吕字形二进式四合院,因先祖尚武而得名,前后两院分别与两巷互通。前院厢房为碹石窑居,二进门屋为二层砖木楼屋,面阔五间,通高六米,青瓦坡面,垂花门朴素雅致,砖雕细腻大方;内院正房面阔三间,通高5米,厢房为碹石窑居,门洞、门柱、券脸、龙口精雕细琢,浑厚大方。

4、枣园田字院

  为一门四组合院落,建于明清两代,占地约59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96平方米。进大门由纵巷并联四座院落,形成多轴线的建筑群体,组合为单元式田字形四合院,且与三巷相连,各院均为碹石窑居与砖木举架楼屋组合而成,生活起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其中一号院主房面阔三间,通高6.6米,木质举架承重结构,硬山青瓦屋顶,左右厢房分别为单层碹石窑居和二层木质举架楼房,院落典雅大方。

5、桥头品字院

  为一门三组合院落,建于清代,占地约6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由三座四合院品字形组合而成。院落由碹石窑居平房与砖木结构坡顶楼屋组合,其中二号院主房面阔三间,通高4.6米,碹石窑居平屋面,墙厚达1米,冬暖夏凉;东厢房面阔三间,通高6米, 木质举架承重结构,硬山青瓦屋顶,设计考究,布局严谨。

6、榆坪吕字院

  明清建筑,占地23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前后两院平房,楼房石砖木结构,排水五院并通,谓五龙畅游。

7、袖珍院

  明清建筑,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底层石碹窑顶,为上层院落的基础,院内正房石窑,厢房临街,门屋为瓦屋,厨房做隐壁,门前凉台,茅厕、水井设施俱全,结构独具,堪称山区建筑珍品。

8、三联院

  始建于明代,占地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充分利用空间,依山就势,窑顶上建院,上下通高9米构成石楼,外观气魄,设施完善,排水均依八卦,三个四合小院组成三元一体的三联院。

9、巨字院

  始建于明清两代,占地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前院单层瓦房,过左侧入后院,中楼通高6.5半,面阔十米,硬山青瓦布顶,砖木结构。后院正房面阔7米,通高4.5米。地窑六筒,门面向街,上下房组成石楼,节省占地,增加建筑面积。

10、戏楼

  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占地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主台面阔9米,进深4米,后台面阔5.8米,进深2.8米。戏台基座墙体为料石砌筑,楼顶为筒瓦坡檐,木质举架承重结构,为历代村民的娱乐中心。

11、樊氏宗祠

  建于明代,占地约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面阔三间9米,进深4米,青石基座,石木结构,硬山青瓦坡屋顶。家谱延续19代。每年春节至正月十八,樊家人都要到“樊家祠堂”祭拜先祖,继往开来。

12、观音庙、三关庙

  建于明代,占地约1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两座神庙并列建筑,分别跨龙兴桥和双龙桥而得拜。庙宇面阔六间15米,进深4米。观音庙殿前出廊,檐柱下为墩形石础,檐柱上承阑枋、普柏枋、檐梁及檐檩。庙内分别供奉观音圣母和天、地、水三官神灵,香火旺盛。

13、龙窝石窟

  村西龙窝寺为典型的摩崖石窟造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14、古碾、古磨30台

15、古井105眼以上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族文化的传统,即敬祖追宗。行为上表现为修宗谱、立宗祠、设义塾、举族合祭、重视血缘关系等。既体现了浓厚的宗族观念,也反映了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

  1、晋剧:村中有旧戏楼2座,历史悠久的晋剧团,成员以小龙窝村民为主,组建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井陉有名的“戏窝子”,向人们展示着传统艺术曾经的灿烂与辉煌。龙窝村满算不足二百户,七百多口人,家家户户参与唱戏,台前台后男女老少各尽所能,可谓群家化。送“戏窝子——龙窝村”的雅号,也可算得上当之无愧。主要代表人物有:樊二英、樊拉珍、樊树珍、樊拉国。

  2、剪纸:代表人物马富珍,剪纸惟妙惟肖,主要代表作品由十二生肖图、百花集等。


13、自然遗产

  小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307国道、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方圆4平方公里四周环山。九条山脉延伸于村,势如群龙簇拥,古人云“别有洞天、福地龙窝”。 村内有古树5棵,其中唐槐2棵,里叶树1棵、黄连树3棵。


14、现状

  1、由于近10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保护意识不强,在村落的部分空间布局上没能很好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小部分现代建筑使得古村的历史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新建建筑和古村落的风格协调与村民的经济现状间存在着矛盾,特别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古村落风貌保护与村落建设之间的关系将是长期的问题。

  2、外部文化的进入,使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发生改变,纯朴的民风、民俗及地方文化能否得以延续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与其他古村落一样,小龙窝村下一步建设需要解决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3、古村落的价值并没有被居民完全的认识,拆除历史建筑,损坏其构件、雕刻、装饰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所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保护意识。另外,一些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物,已经被不法分子盗走,村民们并没有防范意识,需要在今后加大普法力度,加强管理,更好得保护古村落的风貌。

  4、由于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根本解决,群众生活较为不便。尤其是旱厕、煤堆、垃圾以及原煤燃烧严重影响了古村的环境卫生。


15、村落简介

  小龙窝村村落占地面积约60.7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5.59公顷,现有较完整的明清古院落45座,房屋800余间,公布认定的历史建筑157处。典型院落有田字院、品字院、吕字院、尚武院等;保存完整的有观音庙、三官庙、戏楼、宗祠等公共历史建筑,古建筑、古巷、古街道、古树、古井、古碾磨构成了古村落主要的物质文化遗存。龙窝传奇,名流诗赋,古村遗风,韩信假粮台、抗战石人洼,龙窝伏击战等非物遗产形成了名村重要的历史文化要素;村西龙窝寺为典型的摩崖石窟造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省重点文保单位;村落布局,因山构筑,依势生变,错落有致,古朴素雅,院落毗连,街巷互通;村庄以层楼叠院、曲巷斜径为趣,以举架楼阁、碹石窑居为奇,石楼、石窑、石门柱、石巷、石道、石院面构成了不卑不亢,不陋不华的古村特色风貌,2008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小龙窝村原属于板桥公社,位于公社驻地板桥村西南5公里处。该村有碑记载已有900年历史,龙窝村因地处九龙簇拥之地,故得名龙窝,隶属天长镇管辖。全村只有樊氏一姓,龙窝虽深处太行深山区,但交通十分便利。307国道从村中穿过,将村庄分成新旧两区,石太高速公路从村北通过。便利的交通保证了物资的通畅运输,对促进村庄的发展十分有利。

  村中主要有秧歌、晋剧、拉花、社火等民间传统文艺。村中有旧有戏楼2座,历史悠久的晋剧团,成员以小龙窝村民为主,组建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井陉有名的“戏窝子”,向人们展示着传统艺术曾经的灿烂与辉煌。龙窝村满算不足二百户,七百多口人,家家户户参于唱戏,台前台后男女老少各尽所能,可谓群家化。送“戏窝子—龙窝村”的雅号,也可算得上当之无愧。主要代表人物有:樊二英、樊拉珍、樊树珍、樊拉国。

  村庄由于保护意识不强,在村落的部分空间布局上没能很好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小部分现代建筑使得古村的历史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外部文化的进入,使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发生改变,小龙窝村下一步建设需要解决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古村落的价值并没有被居民完全的认识,拆除历史建筑,损坏其构件、雕刻、装饰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由于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根本解决,群众生活较为不便。尤其是旱厕,煤堆,垃圾以及原煤燃烧严重影响了古村的环境卫生。


16、其他

一、重要历史事件

  小龙窝伏击战

  1962年,朱德委员长在《我在太行山的时候》回忆录中写到:1938年“设伏长生口,包围旧关村(包围旧关为诱井陉之敌增援)一举歼灭日寇2000余人”,其实设伏兵地点正是长生口与小龙窝的交界地邢家湾,伏兵绝大部分在小龙窝村的周围山墚山凹及村边隐蔽处,可谓四处皆兵。当日军部队及辎重汽车都进入包围之中,我军突然炮击村界处的军车,炸毁军车,因道路狭窄被炸车辆横断其退路。我军居高临下,全面出击,山沟中的日军像热锅里的蚂蚁,车、马、人互相挤压,顿时横尸满沟,使其全军覆灭,八路军速战速决,携枪支弹药等战利品迅速离去。

二、战争遗存

1、古遗韩信假粮台

  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出奇兵于井陉,背水一战大破赵军。

  井陉古城(现在天长镇)与山西省固关(现在旧关)在秦皇古道上呈东北西南向近四十里,山势峻险乃天然屏障系兵家必争之地,自井陉顺道眺望,千山叠嶂层层锁扣,逾越艰难。从固关俯瞰,势如万蟒奔腾起伏延绵,易守难攻。

  假粮台正置中间显要位置,韩信借助其地理特征和视觉模糊。在该山头筑起粮台一座,高三丈有余,形如粮垛。韩信借此,以芦蓆掩盖,周围插旗并设疑兵行走串动 ,以此迷惑来敌。古龙窝村恰在此假粮台之山脚,辈辈传流“此粮台不能擅动,夏有黄蜂,冬有土蝎,若动其土木必遭大祸”,故能保留至今。

2、抗日无名战场“死人洼”

  1937年10月农历九月十九,正当秋收季节。日军战领井陉向西进发,未到旧关遭遇八路军顽抗阻击,被迫便向南山迂回,欲翻越山岭入甘桃沟剿旧关后路,进而取平定、阳泉。日军怎知八路军早在我村地峪岺、柴树垴等诸多山头布下十里长阵予以阻击。村民已逃在深山沟凹的天然石洞中,山野动静,历历在目,日军在坡下多次进攻却难越山岭。日军战器精良,装备优越,八路军军装褴褛,足登络鞋,使长步枪大片刀,悬殊甚大。沿山墚处不断交手肉搏,同归于尽。就是这样阻止了日军的无数次进攻,但伤亡巨大,仅小龙窝的白草洼、地峪墚一带就死伤无数。敌我混杂。

  战后死尸布满山墚山凹,战后数日,村民避难归来,把死尸做了就地掩埋。此后人们把白草洼就叫成了“死人洼”。

  战后三日,日军在山上抬下数百具日军尸体放在村边空地,拆掉民宅门窗,砸坏柜桌,掳去所有木器,将死兵架堆撒汽油火化,就地将骨灰装盒,堆成土丘,并插有木制牌位(至数月后起运回国)。鬼子虽然到战场收尸,但他们收拾的只能是漫山遍野尸体的少数,因为就死人洼一处好心人掩埋的鬼子尸体也有上百之多,何况十多里长的战线,山上的坑窟旮旯万千,寻找周到谈何容易。

  随着岁月的流失、恐怖、悲痛和战争的残酷渐渐远离于人们的记忆。残酷的无名战场沉没于这茫茫而又渺小的深山之中,偶尔有人上山砍柴挖药尚在灌木柴草中发现堆堆白骨而引起疑惑,但因没有历史记载,白骨曾是何人?来自何方?无人悼念,无人烧钱化纸,无人知道他们因何把鲜血和白骨留在这太行山的小小角落。七十二年过去了只有这山上凄凄草木伴忠骨,萧萧凉风扶游魂,并将永远。只有当地百姓曾经见证过,七十多年过去了,见证者谢世的多,在世的也寥寥无几。留下的只有传说和山上的白骨,向后人传递曾经的血腥和恐怖。

3、晋奉之战工事遗存

  1928年军阀阎锡山(晋军)与张作霖(奉军)交战于井陉,晋军三十五团一部驻扎在小龙窝村,在山上修筑工事、掩体、山洞、堑壕、战道、布满了小龙窝地界的每个山头(遗存完整)。

  山顶多为山石掩体,山凹处多为山洞,一个山头少者一个,多者四、五个,有的掘进几十米,有的只是劈山开口,仅山洞全村近百个之多。山腰处劈明山开战道,堑壕蜿蜒十多公里,遇石放炮开山,遇地毁耕筑路,山山连接基本贯通。是年,村中的青壮劳力基本全部参加于修筑工事,荒废农事又迂欠年,收成无几,幸好工事半途而废,百姓却吃净了苦头。

  八十年过去了 ,年青人全然不知这些历史,成为轶事,但战争留下的疮疤永难弥合并将永远留在山上,留给后人心中只有疑惑、疑问和猜想……


调查者地址: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电 话:13653315966

邮 箱:jxxjsjgl@163.com

标签
目录
版权声明相关链接
邮箱:zjjczkggyx@163.com电话:15512180612版权所有: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 河北省井陉县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冀ICP备2024091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