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庙碑文摘:唐时此地已有人居住。据县志载:明正统二年丁巳(公元1437年),此地设龙泉关。由于这里交通便利经商做买卖的走江湖卖艺的形成了贸易市场,曾用村名为士资口和市资口,后因明初在村东、西两端筑有阁门,阁门前各有一对张口狮子,故以此取名“狮子口”。明天顺年间,为使庄民丁旺长寿,借村北有一长生沟,遂改村民为长生口。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年)建村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有记载,从甘肃陇西、山西洪洞不同年代迁居而来。
山村。
石灰岩地。
地处中国北方太行山麓东端河北省井陉县西部山区,属温带气候,降雨较少,实属十年九旱之状。村落被周围六山包围对峙。六山分别为:富态垴、寨垴、囤垴、大挖垴、南场头垴、柏树垴。以上六山都在海拔300米以上。秦皇古驿道(丝绸之路)穿村而过。现今307国道及石太高速仍是贯穿村庄。
汉族。
全村共有九姓,梁氏占七成。分别为梁姓850人,高姓6人,范姓40人,樊姓35人,张姓36人,陈姓80人,郑姓70人,郝姓52人,白姓155人。
365户,1324口人。
我村属丘陵地带,梯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谷物、小豆、大豆、红豆等。近年来,部分村民开始种植棉花、花生、油葵等经济作物。本地主要经济林木有花椒树、柿子树、苹果树、黑枣树、核桃树、桃树、梨树等。
长生口虽属山区但交通便利,大部分劳动力以汽车运输、煤炭贸易为主,其他的一部分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在家的人除种地外,搞起了养殖、林果园等。
一、碑石
1、康熙四十九年重修观音庵碑
此碑位于柏岩庵(即观音庵)青石造,碑字体为楷书,碑体为:1750750170,碑文如下:
碑首三个字柏岩庵
右侧:新建观音庵碑记
左侧落款:康熙四十九年岁次庚寅孟秋吉日
中间文字:县治之西仅十余里,称里明,一名长生口,一名狮子口,双狮亦显记乃吉利要地也,其里西通秦晋,北接神景,里居见大知义好善居多()聖诞齐戒修蘸流传多代,旦逢举蘸之时,思()栖神之处,善人()善行奋起村中善老隶来胥宇()于村南石岭岸下相定,堂宇()等喜日柏岩呈翠()者有施地者,有施财者,尽力攻治将新建。
观音庵并庵中聖像一齐告成远望堂庵庙貌辉煌祥开()焕然一新不于是而胜览哉语曰祭()祭神()庆思从此慈航普照渡济沉沦万福不觉而来临千祥莫则()以誌于不朽云。
2、龙王庙记石碑
青石造1600600180,其碑年代已久,碑文模糊,字迹难以辨认。
3、进士墓碑
青石造1750710178,碑文只显碑首“明经进士”四个大字和中华民国三十三年里,其他文字现已被磨面机压在地下。
4、重修西阁碑
因残缺严重只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重修,其他碑文已难辨认。
5、梁耀墓碑
青石造1750700190
墓碑内容:
皇清待赠登仕郎有光梁公讳耀即原配儒人白氏之墓
光绪十三年岁次庚申清明立
6、长生口合村公议碑
青石造位于柏岩庵,碑体1760750175
碑文:当闻莫为之前锥美弗彰莫为之后锥盛弗传知凡事即有人以成于前尤宜有人以成于前尤宜有人以传于后以为久远之计情因障城庄修营房一事于道光十一年间控案蒙郭太爷批断牛头垴营房障城庄所修长生口地方不许包揽如有包揽者不与合村相干具结在此案不数日小龙窝刘梁二村因杠犯日行夫役与本村控案蒙郭太爷批断小龙窝刘梁二村走日行夫后山村路远恐误差事日夜有听差数人本村走犯人夫役结在案日久恐废因勒石以记云控案人生员梁化成生员梁化淳增生梁培成贡生梁茂醇举人梁德淳地方白泰
村规开列于后
一则三官老母会均系上午户做当日派会交钱
一则吃洋烟人顶名冒籍均不许当地方地方有过合村公革公伐不许一二人私革
一则村中不许窝赌若犯案家道所罚
一则模骂街厂者地方究问送官
一则伐木平坟所林损坏地岸者见禀地方按家道所罚贡生梁蔚醇撰写
光绪二年仲春谷旦立
一、古庙、古井、古树
1、古庙
柏岩庵(现称观音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供奉神像有观世音、文竹、普贤等菩萨,此庙相传唐代中期所建,山崖古柏已有1500年以上,庙宇年代已久,曾多次大修,有记载的清康熙四十九年重修一次(有碑记),2003年又重修也有碑记,附照片和抄录碑文复印件。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举行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到这里参拜,祈求平安。
白观音阁始建于唐朝初期,供神像有白观音和文昌二位菩萨,近代修缮于1997年。白观音原身是送子娘娘,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举行庙会,烧香、上供、唱大戏,到此上供烧香的村民是祈求子嗣。白观音庙还供有文昌菩萨,到此参拜的村民是为了求取子孙功名。
大王庙、山神庙:在长生沟山上,相传在唐代所建,位于长生沟和尚峪,亦为唐初所建。到此参拜的村民大部分是牛羊等养殖户,求神保护牛羊满圈,牲畜平安。
齐天大圣庙位于南岭后的马店沟南侧的半山腰。传说齐天大圣看准了这里的风水宝地,便在此半山的石窟住了下来,后来村民给齐天大圣塑了神像就在天然自生的神龛里供奉烧香、求雨祈福、求吉祥,真是有求必应。在文革中已被损毁。
龙王庙,供龙母、龙王、虫王等神像。每逢天旱无雨、闹虫灾,农民都到这里烧香祈祷,期盼丰收。
2、古井
位于村东井沟八亩堰,石砌泉水井,井深8丈,水源旺盛。
3、古树
柏岩庵上有千年以上数棵古柏
郝家古院有千年古槐一颗
张家窑黄莲树已有500年之久
东村小区白红文旧宅门前有一棵600年之久的古枣树
张家窑梁臭小门前有千年古槐一棵
二、明清两代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
1、进士楼院(梁永吉院)
始建于清初,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两节院,前院两厢房,青石砌院,上了三米长的青石礓碴,九个台阶就是立有四根露柱的前沿走廊,两边是东西上房,房顶是筒瓦房,中间是通往后院的过厅,过厅前(二门口)原悬挂“明经进士”匾额一块,文革时毁损,但照片尚存,进了过厅上三个台阶即到后院,后院亦为青石砌院,正面是进士大楼,楼下为石碹窑,楼上是进士楼,里外间分为书房、客厅、走廊和卧室,走廊外是四根明柱,相当壮观,从后院左侧上楼经过拐两个弯的十五层台阶(青石礓碴)即到楼上
进士楼院总体建筑风格独特,属省内罕见,此院因年代已久亟待修缮。
里院的东西楼属筒瓦猫头卷棚房顶楼,东楼屋檐两侧分别刻有“凤毛”、“麟趾”字样,西楼两边分别刻有“族大”、“家肥”。
2、举人院
原有五脊六兽,门楼一座,原挂“玉楼修史”匾一块(文革时毁之),四合院、钟鼓楼。现只有残破的门楼,其他改为现代建筑。
3、梁会田院
和梁永吉院(进士楼院)的建筑面积、格局基本相似,只是后院两侧没有楼,正面的大楼没有走廊和明柱。
4、梁保柱院
清代建筑临街是二层建筑,下层中间是门楼,过厅两侧是房屋,石砌院,正面是石窑,两边是厢房,属四合院,青石墙体,做工精细,院中有古槐一棵。
5、梁爱仁院
始建于清代,两节院,临街是二层建筑,石砌院,里院正面堂房和东厢房都是大瓦房,大上房分为里外间。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客厅。
6、梁保家院
始建于清代,青石砌院,石碹窑,青石墙体,做工精细,厢房已改修,属四合院。门外还有一院旧称碾子院,现有碾盘尚存。碾子院往南走有一个门楼,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门楼上下是石砌坡。
7、梁牛犊院
始建于明清两代,两节院,里边另有门楼,前后院都属四合院,前院正房是大上房,分为客厅、卧室和里外间。从外院上台阶右拐即时里院门楼,通过过厅进入里院,里院正房是窑洞,元末明初建,东侧是二层建筑。楼上储粮楼下住人。
8、梁玉文院
三节院,明清代建筑,前院已改修,中院有过道,两侧是厢房,属大瓦房。通过过厅进入后院,后院正面是两层建筑,楼底层为石窑洞,上层是砖地隔扇砖木结构。
9、梁万明院
清代建筑,两节院,青石墙体建筑,院亦为青石砌,有过厅,里院正房是石碹窑,两侧厢房共10间,亦为土木石结构。前院有临街房,通往里院的过厅两侧是前院堂房。
10、郑录祥院
清初建筑,四合院,门楼做工精细,五脊六兽,青砖墙体。
11、梁树科院
始建于清代,标准的四合院,正房上有石楼。门楼、墙体做工精细,临街是大瓦房,大门前的石墩是青石做的,“扭头狮子鼓门墩”。
12、白墨喜院
清初建筑,四合院,门楼过道带临街大瓦房,正房为石墙窑洞,青石砌院。院内厢房两侧亦是瓦房。
13、梁志红院
清初建筑,二进四合院。
三、古店铺
民国前我村沿秦皇古道修店铺22处,其中店方12处,商铺粮店等10处,下附商铺名称及商户现住户名字:
梁德锁家通和恭车马店
樊春秀家猪店
供销社东大店
梁仁义家骆驼店
梁荣喜家晋源店
梁玉科家太原店
郑成亭家兴隆店(店房、古车辙尚存)
郝墨奇家北大兴
梁爱平家南大兴
梁吉东家西大店
樊建庭家公益店(古店大门为原貌)
樊天科家南大店
梁锁柱家金货店
梁拴宝家银货店
梁锦堂家米面店
郝彦生家药铺
梁拉旦家沙帽店
梁志鸿家北店
梁玉军家杂货店
樊海林家杂货店
范仲生家杂货店
梁立锁家杂货店
四、古戏楼
东戏楼始建于1865年,其木料全是从山西和顺运来,樑檩椽做工精细,于2013年原貌维修。
西戏楼始建于1869年,两边是石柱,石柱上刻有对联,现已破损,亟待维修。
东西戏楼逢年过节唱大戏,除本村剧团演出,每年还有外地剧团演出。
五、古石臼(茶臼)
村西现存石臼两个,石臼是古时人们用它捣米捣面,后来也有人用它捣咸盐、火烟等,是用一块大青石凿成。
六、古石槽
村西西戏楼旁边有古石槽一个,宽0.6米,深0.4米,长2米,古时用它饮牲口用,后来人们用它洗衣服,修路时被埋
七、古石碾、大石磨、手搬磨
村西有石碾两盘、大石磨一盘和住家户中的手搬磨(又称小黄磨)两个,碾磨现在逢年过节还有人用它加工煎饼面和年糕面。
八、八路军一二九师长生口联络站
联络站位于长生口西北“坟高头”高家旧院,(1937-1945年间)八路军的军需给养以及通风报信、传达首长指示都是联络站负责。1937年陈庚将军曾在此指挥长生口伏击战。八路军129师指挥所在吕家村,长生口联络站也是陈庚将军的临时指挥所。
九、战壕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长生口村南正营沟垴有战壕一处,深1.78米,长200余米,宽3米,属奉晋之战所修,(冯玉祥和阎锡山之战)。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此战壕原貌尚存。
十、防空洞
晋奉之战(冯阎之战)时在我村周围半山腰打防空洞有十五处之多。村西大挖垴的防空洞穿山而过,东西贯通,洞长85米,宽2米,高2.2米,洞中狭窄处也有高2米,宽1米宽敞之处能容纳10-20个人。东洞口面对长生沟口,洞口是石崖陡壁,西洞口外是陡坡,站在洞口小龙窝村全貌和307国道尽收眼底。
十一、古农耕器具
长生口村祖祖辈辈都是以农业耕种来维持生计的,有大量的、典型的农民生活劳作农具以及生活用品得以完整无损的保留下来,如:古方锹、纺线用的纺车、盛油用的油篓、纸质油壶、量粮用的粮斗、盛帽用的帽盒、走路和喂牲口用的保险灯,以上器具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的地方特色。
十二、秦皇古驿道及东西阁庙
长生口原有东西阁庙两处,阁上层供神像,下层秦皇古道,始建于明代时期,东阁上供玉皇、真武二神像,名称玉皇阁,西阁关公三官二神像,名称老爷阁。两阁底青石铺路,旧路面被古代车轮压的车辙尚存,近年被硬化的路面所覆盖。秦皇古驿道穿村而过,经过村落的长度有1.5公里之多,其中青石铺的路面有300米。古道两侧大部分是店铺建筑。沿古道往东40公里是获鹿(现在的鹿泉市}。往西40公里是山西的石门口村,因为行人、车马、轿,一天的行程一般为40公里,所以在长生口投宿住店的居多。
东西阁坐落在村里的古驿道上,村东的阁庙在东街的拐弯处,村西的阁庙在进士院和西戏楼附近。东西阁庙前分别都摆放着两个一米多高的青石雕刻的张口大雄狮。东阁旁的仅存的一座狮子面对着现在的“东阁坡”,在文革时被砸毁。
十三、古战场
远去了鼓角争鸣,天然的地理条件和战略位置,使长生口成为历代兵家角逐之地。自战国时期到近代的抗日战争、军阀混战,这里都是驻兵交战的地方。
相传在东汉末年三国时代,魏将张文远曾在长生沟里边的山头上视察扎营,并住数日,后人至今称此山为将居垴。山垴上视野开阔,可俯瞰四周。
现在的营房小区,相传元初成吉思汗在此扎营和村南一山头扎寨,后人取名营房和寨垴。
一、民间文学
1、龙天庙和马店沟的传说
马店沟,也与齐天大圣有关,建起大聖庙后约子唐太宗时代,正值大旱之年,虾挑着担,鱼牵着马,龙母、龙王骑马要到晋秦查看旱情,路过长生口,因在真定出发到此100余里,来到长生口天已到酉时,因店已住满,齐天大圣知道后便命土地山神二位神仙速见车马店一处,龙母、龙王一行住在此处。随即龙王呼风唤雨,解决了旱情,村民给龙母、龙王修建了龙天庙并塑神像供奉。之后,每逢大旱之年村民便到马店沟抬上齐天大圣的神像求雨。求到雨后,村民抬神像沿街夸官,并上供祭神唱大戏三天以表感谢。
2、明清两代繁荣的传说
井陉自古称“天险”而长生口又处井陉地区之要塞,距旧关坡仅7公里,是东部平原进入山西固关的必经之路,是秦皇古驿道的重要节点,是天险之天险,繁盛时期村内行人络绎不绝,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白天人来车往,夜晚灯火通明,云集了光泰永等晋商著名商号,解放初期还有光泰永、梁瑞林等在阳泉、河底等地经营铁货土产等商品。五十年代初把合资和独资的商铺全部转让给山西商人。最后,光泰永的转让法人是梁瑞林。热闹的村落承载着文明和繁华。
3、长生沟的传说
狮子口更名长生口是依据长生沟而起,至于长生沟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唐代经济繁荣佛教盛行、唐初贞观年间,皇帝派长生和尚来到村西山沟建庙诵经,寻求长生不老,为此现在村里的和尚峪是用和尚而命名,长生沟是以和尚的名字而起,长生沟由柏树垴、梨树峪和尚峪、大小峪、小小峪、大岭、小岭、大背坡、瓜地坡等组成。现在和尚峪还由大王庙和山神庙两座。
4、火焰沟的传说
村南翻过南岭有一山沟叫火焰沟,沟里有梯田100余亩,是百家洼的农民所种,唐安史之乱时,天下军阀造反起义,民不聊生。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祸不单行,沟里的庄稼连年失火,收成只有三四成,有部分人逃荒迁走,此时,齐天大圣驾云路过此地看见沟内乌烟瘴气、妖气冲天,用火眼金睛一看原是蛇精作怪,蛇精在田间捕食,烧毁庄稼。大神降妖后,这里连年丰收。解放初期,还有人在百家洼见过此蟒蛇,长有10余米,有碗口粗,此蛇后来又搬到长生沟梨树峪大石坎住。五十年代末,不知去向。
二、传统戏剧
晋剧
本村戏剧剧种为晋剧(山西梆子)。剧团起源不详,旧时是本村村民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村民爱看戏,至今老人们大多都能唱几口晋剧段子。本村有剧团,名称为长生口晋剧团,在山西、井陉非常受欢迎,戏种连唱七天不翻熟戏。主要剧目有:《白梦楼》、《汴梁图》、《梅降雪》、《八件衣》、《药酒记》、《斩赵王》、《回荆州》、《打金枝》、《上天台》、《斩子》、《三关点帅》等。至今剧团戏装保存完好。
三、传统手工技艺
1、长生口刺绣
井陉县民间艺术繁多,井陉刺绣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分布在井陉及山西中东部,其中以井陉天长镇长生口一带最具代表性。
相传井陉刺绣源于明代,约有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为兴盛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为颠峰期。井陉县长生口一代曾出现过“母女同时学艺,家家户户刺绣”的动人场面。
井陉刺绣在当地俗称“绣花儿”、“扎花儿”。它是把彩线用绣针按设计图案在棉布上上下刺扎,从而绣出各种华丽图像和文字的一种民间制作工艺。其主要绣法有压线绣、盘绣、疙瘩绣、十字绣等。主要图案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凤凰牡丹”等,作品为枕套、衣裙、盖被、鞋帽、墙册等。井陉刺绣具有简练明快、雅拙粗犷、天真浑厚的特点。并以绣花鸟为主,黑、红、紫、青为主打颜色,黄白色少见。
井陉刺绣代代相传,脉络清晰,代表性传承人有蔡润生、梁联荣、樊密捧、梁欣蓉等。
井陉刺绣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刺绣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还有很好的商业价值,而且对研究古近代服饰文化、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机器刺绣广泛流行,井陉手工刺绣面临诸多困境,老艺人多数去世,年轻人外出打工无心学艺,再加上资金短缺,工具材料不足,井陉刺绣已濒临消失,亟待抢救和保护。近几年来,天长镇文化站组织成立了“井陉县长生口刺绣技艺传习所”,制定了培养继承人计划,传习所每年为2名传承人体检一次,为研究和创作,在民间搜集了百件古代刺绣作品。2000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五万元,用于修复刺绣传习用房,购买工具、材料、资料及宣传推广工作。详细制定了以传承人、工具、材料、图文资料为主要保护内容的保护方案。同时与县文化部门一起召开井陉刺绣研讨会,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未来五年预算投入资金600万元,用于对老艺人进行保护,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专业的刺绣队伍,成立刺绣文化公司和手工刺绣工厂,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2、扎笤帚
笤帚为日常清扫工具,代代传承,其使用历史无考。
长生口很多人均会制作,其主要黍、稷、高粱穗脱粒后的穗枝杆和细麻绳。扎笤帚需有扎笤帚拐子专用工具。扎笤帚拐子以一个T型小木架的尾部,用一条细绳与一个长约40厘米的弓形木杆的中间连接而成。捆扎时,现将弓形木杆捆在腰间,然后用细绳缠绕一束穗枝杆,双脚登T型小木架,用细绳将穗枝杆系紧,再用细麻绳扎住,然后将穗枝杆后部分开,将另一束穗枝杆夹在中间,用前法扎牢,依次捆扎。扎完五束即可扎把。黍、稷笤把横握,高粱笤把竖直。
3、荆编
荆编在长生口有悠久的历史,很多人都是荆编的行家里手。
自古以来,村民就把荆条编成的器物当做日常生产工具和使用家具。其中包括栽筐、粮囤、花篓、跨篓、筐子、篮子等。无论编制何种工具器物,其程序均为:打底、收径、拉帮、收口、锁边。若编栽筐、篮子则还需要上(拧)系子。经编是一种手艺加工力气活,要求编出来的器物周正、结实、美观,而且按照自己的设计成型。必须让手里的荆条听话,只有技术没有力气也是不行的。
荆条来源于山上自然生长的荆梢。而且柳树上的柳条也可以编制照理、篮子等小型器具。
4、编织
编织材料多为毛线、棉线,编织物多为生活用品,编织工艺有编织和钩织两种,长生口大多数妇女均会编织。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编织艺术在本村兴起,至今不衰,初时主要编织(也叫打)毛衣、毛裤、手套、袜子、围巾、帽子等。目前主要编织沙发、汽车、椅子、小凳子坐垫、靠背垫等。
四、民俗
长生口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朴茂,闪耀着古朴而原始文明的璀璨。长生口民俗如节日习俗、生育习俗、婚嫁习俗、分家习俗、丧葬习俗,在与全县其他地方大同小异的同时有着自己的不同点。
1、聒虚耗(元宵节)
①正月十五晚,本村有聒虚耗习俗。
虚耗,旧指正赋税外之附加税曰雀鼠耗。产生于五代,是一种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意为国家粮库为雀鼠损耗需要加征的部分。因此鼠与耗有了联系,人们把鼠叫做耗子,也叫虚耗。聒虚耗原来的含意是用嘈杂、烦人的声音赶走老鼠,防止虚耗。
本村俗,正月十五晚,聒虚耗由四五人组成,各操响器,挨家挨户敲打吹奏,从大门一直敲打吹奏到正屋,在供奉的宗谱前停留一会儿,然后各屋奏遍,主人备香烟、糖果、馍馍之类回赠,表示感谢。近年来聒虚耗,有惊虚增福,红火热闹、响动吉利之意,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聒虚耗。因此长盛不衰,受人欢迎。
②关老爷关灯(元宵节)
关老爷观灯是长生口村民一项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从清代延续至今。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三天,傍晚灯亮后,爱热闹的人们推举一位有威望、能说会道的长辈扮作官老爷,稳坐在自己的座驾上,在龙虎旗两面、灯笼两盏、开道锣两面、护卫四人、书童一人、轿夫四人、随从若干等簇拥下到每户看灯。针对各户的生活习性、文化卫生、尊老爱幼、处世为人等方面给予评点,嬉笑中指出各户村民的优点和不足,玩闹中表示点奖励和惩罚,用以教育村民。
本村俗,官老爷座驾有三种,分别为马、轿、挑杆。轿由一把圈椅和两根木杆捆绑而成,四人抬轿。挑杆由一根短木杆和一根长木杆十字捆绑,短杆两端再各绑一根小杆,四人抬起短杆作为支撑,长杆前端绑一木椅,做关老爷座驾,后端由两人掌控起落,远看关老爷像一蹦一跳的小丑。
2、节日食俗
长生口村俗,大部分民间传统节日都有其代表性的食物,一般情况下,到这一天,村民都会食用这种食物来庆祝这个节日。
①过年
吃饺子。正月初一、初二、初三的早饭吃饺子,当然,包饺子的食材是不一样的,面粉有粗(红薯面)、杂(杂粮面)、细(细粮,指小麦面)、精(精粉)之分,馅料荤素有别,根据口味和条件使用最好的。
饺子最早出现在东汉,根据史料记载,由当时名医张仲景制作,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藏于四川博物馆的东汉陶俑侍女手中的食盘中就有用陶制作的四枚饺子,可见饺子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并在民间流传。
②元宵节
吃元宵,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过去,本村人不做元宵。现下吃元宵只从市场买来。本村人过元宵节一般也是吃饺子,只是比过年吃的天数多,有年三(顿)十五六(顿)之说。
③龙头节
二月二是中和节,或称花朝节。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民间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因此又叫龙头节。这一天吃杂面,抿须叫“吃龙须”;摊煎饼叫“揭龙皮”;包饺子叫“包龙角”;吃春节、元宵节剩下的已经放干的供品叫“啃龙头”。
④端午节
吃粽子,农历五月五日称为端午节。俗称五月单五,又叫端午节、重五节、端阳节、浴兰节等。民间这天祭祀屈原、伍子胥、曹娥、张天师、药王。人们包粽子吃,传说是为纪念屈原抛江用的祭品。
⑤中秋节
吃月饼,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
中秋节,人们举行迎寒、拜月、祭月活动。祈求合家团圆幸福。月饼是祭拜月神的主要供品,以其形象圆月而取名“月饼”。
据说在元末,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为反元,在月饼中藏有“杀”字,用月饼传递消息,相约八月十五杀鞑子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政权。此后,人们便以中秋吃月饼作为纪念。
⑥腊八节
吃腊八粥,本村人称为“糜”,主料黏米,加入其他多种原料,文火煨煮,加糖做成。农历腊月初八是腊日,俗称腊八,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佛教寺院俱施舍腊八粥以资纪念。因此,腊八粥也称“佛粥”,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浸渍腊八蒜:村民这天多有浸渍腊八蒜习俗,将蒜瓣浸于醋内封存十日后,蒜瓣颜色呈翡翠状即可使用。入口清脆、蒜香醋爽。佐食下饭,消食健胃。
⑦冬至
吃年糕,年糕由黏米粉、红枣加糖蒸成。本村俗语:“冬至不吃糕,孩子老婆死一仡佬”。
⑧除夕
吃年夜饭,过去由于生活条件不好,年夜饭非常简单,熬点小米粥,蒸点白馍,弄一点小菜已经很不错的了。时下吃年夜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守岁活动,满桌酒菜,鸡鸭鱼肉,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共庆,辞旧迎新。
六山(垴)对峙
1、囤垴:是村中背靠的主山,山顶在古代曾经是军队集草囤粮的地方,和古营房一沟之隔,供粮草方便,至今垒 粮仓的石头还有遗迹。
2、寨垴:元代初年,在此扎寨屯兵、站岗、放哨,视野开阔,据险而守。元军在此曾与金兵作战,此垴和囤垴对峙。
3、富态垴:位于村东北,1937年,侵华日军进犯井陉,县城沦陷。日军占据井陉城后便来我村富态垴修炮楼,和我八路军作战。又称炮台垴。
富态垴原称荒莲垴,古时山上有一棵黄莲树,因黄莲属苦药,人们不愿过苦日子,说此名不吉利,所以在清末改为富态垴,此山和柏树垴对峙。
4、柏树垴:此山和富态垴对峙,古时山上有千年古柏数棵,由于年代久远,柏树在哪代砍伐信息不详。
5、南场头垴:和大挖垴对峙,传说此山是风水宝地,进士坟就在此山中。
此山取名是由于古代山下有打粮食用的场,位置处于村南而取名。山下现有东、西南场两个小区。
6、大挖垴:和南场头垴对峙,地处长生沟口。传说唐代和尚说此山有宝,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挖宝,把山的东侧挖了半块山,形成了现在的大背坡,此山半山腰现有东西贯通的防空洞。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长生口村村域面积7.33平方公里,村庄面积572亩,户籍人口1324人,常住人口980人,年集体收入1万元,姓氏九姓,梁氏占七成,居住丘陵地形,村民收入3000,村民主要从事煤炭交易和运输业、养殖业、餐饮业,经商外出打工等。
307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内路面已全部硬化,基本上达到了户户通。2014年村民已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全村分为10个小区(居民区)。长生口村人杰地灵,现在村民生活富裕,老有所养,社会安定。今年来,国家还投资美化了街道和村民住宅,村貌焕然一新。
由于秦皇古道两侧的古店铺、古民宅居多,由于年长日久,大部分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由于自然老化濒临倒塌,亟待维修。维修又需大量资金,维修资金对现在的长生口来说根本无法解决。特请求上级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维修或内部改善,保证古街两侧的传统风貌,连续性与完整性,保护传统街巷风貌完整性,保护范围内古民居、阁楼、古戏楼、古树、河岸、古井等历史环境要素,完善垃圾收集制度。
太行东麓有一村,明清两代最繁荣,秦皇古道从中过,远近闻名小北京。
现有307国道穿村而过,有史记载唐代已有人在此居住,五代西梁开平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入一批居民,形成了村落。明正统二年(1437)此地设龙泉关,村东西阁楼各有一对张口雄狮,故以此取名“狮子口”,明天顺年间梁姓迁来一部分住户。梁(粮)和狮子相克,故以古长生沟定名改为长生口村。1937年由于日军入侵,军车在阁下无法通过遂野蛮的将我村东西两阁强行拆除,砸毁神像。并在路西侧建炮台一座,用来封锁晋冀之咽喉。
长生口从古至今就是通京大道(西安至北京),为晋冀咽喉之要冲。所以自然条件形成了以骡马店、商店、钱庄商店、村庄为主的秦皇古驿道店铺一条街,以古道大街为主轴,以山傍水、南北两排,北侧多为二进四合院的二层楼,南侧多为三进四合院的二层楼,依河的一侧、一层石窑为主,二层为砖木结构的大瓦房。大街两侧基本都是车马店和商铺后院供自己居住。村内遍布就地取材的砖木结构、石头四合院多为砖石土木结构,并独有屋檐以下,一色石灰石,屋檐以上雕花砖结构,整体直观层峦叠嶂,错落有致,古有“小北京”之称。现状所留存的多处完整建筑样式与众不同,由为一提的是进士楼院的建筑风格在省内也是罕见之作 。这些古建筑群落古朴雅致,亟需进行修缮维护。
长生口村位于县城西20公里处,往西行7公里便是晋冀省界。东距旧井陉亦为7公里,属天长镇管辖。据记载,唐朝就有人在此居住。公元1437年,此地设龙泉关。由于这里交通便利,做买卖、走江湖、杂耍卖艺的、路过此地的很多,有的在这里定居,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贸易市场,十里八乡的解放前称长生口为“小北京”。
长生口曾用名狮子口、市资口、士资口。
唐末五代907年,随着山西洪洞、甘肃陇西等地迁入大批居民而形成了村落。之后在明初又有山西娘子关(城西村)迁入一部分梁姓居民。现全村共有一千三百多口人,梁氏占七成,人杰地灵,堪称文化之乡。村民修城明礼,淳朴善良,乐善好施之民风世代相传。
长生口历史悠久,古民居在村内保存较完整的有158处。古建筑群以明清两代的老院为主,共有28家,保存较完整的有20家,其中最具风格的有12家(在物质文化遗产中已详述)。村北侧宋元时代的古老土窑洞,村西的张家窑和村东头的营房小区的高岸下的土窑洞是现在保存最古老的土窑洞。曾经有过先有张家窑后有长生口的传说。
进士楼院、郑录祥院、梁保柱院、白墨喜院、梁万明院、梁牛犊院等12家占地面积共3257平方米。
富有山区地方特色的石头文化:石碾、石磨、石子路、大石槽、石砌路、石砌院、石臼等,更多的是石民居建筑,依山而建,集中代表了我国北方山区居民的特点。还有古庙、古阁、古器农耕具及纺线用的纺车、古器家具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长生口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区,是由较长街道的山区农村,四周山岭环抱。现在的石太高速公路和307国道都在村中穿过,距井南火车站仅5公里,交通方便,物流繁荣,大车小辆,日夜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长生沟的和尚峪、大背坡、大挖垴以及村南南岭后的火焰沟、马店沟、百家洼都有美丽的民间传说。大挖垴的穿山防空洞和正营沟、将居垴、富态垴(后也称炮台垴)、郑沟、梨树峪的大岭、小岭等十几处半山腰的防空洞、郑营沟的防御战壕、抗日战争纪念碑、129师伏击战临时指挥所以及被日寇焚烧的残楼都是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以及日寇最新的真实写照。
这里山高坡陡,自然风光秀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野猪、野獾(猪獾、猫獾、狗獾)成群,野鸡、石鸡等野鸟满山飞,上百种野生药材,如柴胡、细辛、蒲公英等遍布山野,数百种野菜储量丰富。
长生口还是历代兵家角逐之地,传说战国时期这里便是燕赵战略要地,直到东汉末年的袁绍、袁术、魏将张辽、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抗金、元初铁木真及明清两代都在这里驻兵扎寨。这里不仅是古战场,更是军阀混战和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激战之地。1937年的八路军129师伏击战就是抗战时期最具典型的经典之战。日军吃了败仗,曾在长生沟烧杀抗战八路军和无辜村民200多人,造成了远近皆知的长生沟惨案,也是井陉县境内日寇造成的第二大惨案。
平津战役之后,解放军经常在这里过兵住宿,每逢住宿村里老百姓主动腾出房子,借给生活用品,军民亲如一家。1941-1943年期间,八路军游击队到村里宣传抗日救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村自愿报名参军的青壮年就有50余人,为国捐躯的烈士4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有梁三小、梁海科、白瑞云三人。
一、历史人物
1、梁国桢(1840-1898)清同治年间进士,同治光绪年间府县官员路过此地,按当时规矩皆到进士家拜访,“明经进士”照片和拆除的墓碑尚存,其它书籍、作品(进士写过的文章、词句)以及钱财、古董被日军焚烧抢劫一空。考中进士后,在家等待封官补缺,未等到赐封官员便于58岁逝世。
2、梁伦:明成化年间中文举,曾出任饶洲知事,残留部分祖谱中尚有记载,清雍正县志亦有记载。
3、梁德醇(1855-1885年)光绪咸丰乙卯年中文举(井陉县县志尚有记载)
4、梁英:1910年生,70年代是大校军衔,曾任锦州军区司令员,1942年百团大战时已升为团长,后参加辽沈战役,曾回乡探家一次,因家中无人走后再无音信。
5、一乡善士梁际醇:通和恭又名同盛堂,是车马大店,乾隆嘉庆年间最盛,有店铺三间、客房二十间、马棚十间、居室二十多间。梁际醇是咸丰年间秀才,嘉庆年间天下大旱,村内吃水困难,通和恭捐出蘑菇垴有泉水地三亩,并打水井一眼,解决了全村人畜用水。县府应村民之请在其店门口悬挂了“一乡善士”匾额一块。1966年,文革破四旧毁之。
二、历史事件
1、长生口惨案
1937年10月14日,侵华日军第二十军团和109师团占据井陉城并沿晋冀大道进犯山西,我八路军129师设伏于大道两侧,不断对敌进行袭击,日寇被打得无法西进,恼羞成怒,遂对沿途村庄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10月20日,日寇占据长生口,21日遭到我八路军129师368旅的袭击,24日,日寇在村烧房抓人,当日梁周小等19个村民被杀。25日,日军开始在全村大搜捕。村民高连奎、梁千柱等二百余人被强押到村西长生沟口,村民奋起反抗,遭到日寇机枪射杀,射杀后怕留活口,为掩其兽行,遂将所有死体浇上汽油,进行焚烧。两日之内,日寇共屠杀村民二百五十余人,烧毁房屋200余间,钱粮衣物及古董被烧光掠尽。梁富林等7家25口人全部遭杀害。成为井陉村落中第二大惨案。
一九三七年十月下旬,日军沿井陉-平定公路西侵,在长生口村受到伏击,吃了败仗,日军恼羞成怒,认定长生口村驻有八路,于是在村里到处抓人。
十月二十四日(农历九月二十一)那天,在东戏楼场将范保旦头砍下,梁更魁砍死在自家大门口,樊德明砍死在碾道。把梁富喜、梁三小、梁周小、梁元头、梁堂胡、梁三马、梁千柱等十三人关押在梁富喜家中。傍晚,日军将十三人押出准备杀害,梁周小、梁堂胡见势不妙,出门就跑,当场被日军开枪打死。为防逃跑,日军将另外十一人倒背双手串捆在一条绳上,梁三小暗中挣脱,小声和梁富喜商量逃跑。之后将梁富喜解开,撒腿朝小巷跑去,日军开枪没有打中才逃出虎口。其余九人全被枪杀在路上。当时,梁元头没死,等日军走后,忍着疼痛一直爬到梁家村边一个谷场小房内含泪死去。此次,梁富喜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全被日军杀害。另外,梁二珍的妻子从长生沟逃难回家,被巡逻的日军开枪打死,并用刺刀将腹部挑开,五脏六腑流了一地。
十月二十五日,日军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挨家挨户的搜,共搜出二百多人。其中,躲避在坟高头一家窑洞和村另一家窑洞两处就搜出六七十人。日军持枪将两百多人赶到长生沟口一块地里,先从人群中挑出三十多名壮年男子反手捆绑,排成长队用机枪射击。这时人群大乱,男女老少哭喊着扑向死去的亲人,日军趁机向密集的人群扫射,人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随后,日军将尸体堆在一起,用地里的玉米秸倒上汽油焚烧,一具具尸体被烧成焦黑,男女不辨,老少难分。这天集中残杀在长生沟的两百多人中,有一个幸存者,她叫白霍氏。当日军赶着人群向长生沟走时,她闪出人群钻进路旁的一个茅厕,跳进茅坑藏了起来,等日军走后,才带着满身粪便逃回家中。
事后,逃难回来的村民,从尸骨中拣出九十多个烧焦的人头,在长生沟一块地里堆起九十多个不知姓名的小坟头。另外,在这块地中间挖了一个大坑,将其他所有的尸骨用大筐抬上埋在坑里,堆起了一个大坟头。经过清理,发现有梁三舍、梁周小、梁喜堂、梁三马等七户全遭杀害,成了无人户。
这次惨案全村遭杀害二百五十余人,烧毁民房八百多间,店铺二十个,烧毁村东西阁楼两座,白观音阁楼一座,掠夺及烧毁粮食六万多斤,耕畜三百八十多头,羊只三百多只,还有大量家禽、衣物、木材等,按当时币种计算,折合人民币七万三千多元。
长生口村现有村民小组八个,被调查人梁贵英,男,1925年出生,梁石祥,男,1928年出生,他二人居住在五六小组,位于村西,对村东遭日军杀害的死者不太了解,叙述很少。所叙述的受害者基本上在村中到村西,数量相差很多。现将所调查的惨案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附后。
惨案部分遇难同胞名单如下:
梁黑小 梁德荣 梁密英 梁喜堂 梁瑞堂
杜氏 樊瑞 苏氏 梁氏 樊呆小
樊小巧 樊小妹 梁成林 樊德明 张文科
张喜科 张计科 张计堂 梁元头 王氏
梁捧英 樊捧只 梁富有 梁更魁 刘氏
梁贵来 樊氏 梁千柱 樊氏 樊氏
梁小妮 梁彦来 梁书田 白氏 梁小英
樊氏 梁连只 梁二连 郝氏 梁福林
梁氏 梁成先 梁成业 梁成德 梁森林
梁根舍 蔡氏 梁禄林 梁德林 梁三舍
董氏 蔡氏 梁茂林 梁增堂 梁拉贵
梁六孩 梁五元 梁进友 郝氏 梁三马
许氏 梁马妮 王氏 梁彦昌 梁贵华
梁雨桃 张国华 梁富尖 梁犇小 梁富田
梁富小 白计堂 白三元 白发财 梁氏
梁来全 白金八 白连德 梁醇德 吴氏
梁大头 范保旦 梁文和 王氏 梁德水
于氏 梁德忠 梁福志 樊氏 高秀山
樊氏 高德仁 苏氏 高德位 梁氏
于氏 高端祥 高玉祥 高禄祥 梁氏
吴玉清 高春祥 黄晓晓 梁春妮 梁氏
梁治明
三八年伏击战死亡烈士四十余名,与上述村民合葬。
2、长生口伏击战
1938年2月23日,八路军129师386旅在长生口牛头垴伏击了日军,敌方死伤约130人,八路军伤员多数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人们只知道有个叫吴福三的,后来打听才知道叫吴福善。吴富善时任井陉抗日支队政委、771团政委,伤势比较严重,需要马上救治。长生口村民梁成小、白捧昌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吴等人用简易担架抬到吕家村129师指挥部,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表扬。梁成小、白捧昌立了功。八路军129师记录在有功人员名册上。
1951年7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到长生口慰问梁成小、白捧昌等人,并为二人颁发了奖状。奖状上写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毛泽东”。
1982年春,已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吴福善一行乘坐北京吉普车到长生口村看望梁成小、白捧昌等人,但梁成小已于1968年病故,只有白捧昌等人陪同吴福善看望了乡亲们,并寻访了当年的战斗旧址。白捧昌病故后失去了联系。
长生口战斗简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刘伯承张浩邓小平徐向前陈赓等奉毛主席朱总司令之命,率八路军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挺近华北,先后组织了长生口东石门马山七亘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重创日寇,七战七捷。长生口两次伏击战震惊中外。
一九三七年十月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政委张浩指挥下,迂回战斗在河北井陉山西平定一带。日军第二十师团和一零九师团于十月十四日,占领井陉城后继续沿正太铁路和晋冀古道进犯山西。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陈赓为挫敌锋芒解救被围于娘子关的国民党曾万钟部,命令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率部于十月二十一日设伏长生口,准备歼敌。半夜战斗打响,我将士出其不意围堵夹击,歼敌五十余人,炸毁军车一部,缴获武器若干。此战是我三八六旅首次与日寇交锋,号称“陈赓抗日第一战”。
一九三八年初太原失守,国民党军队溃退之时,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领导下,巧用“攻其必所救,歼其救者”之兵法,集中兵力进击井陉日寇。二月二十二日,八路军三八五旅佯攻山西旧关,陈赓命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部潜伏长生口待敌。二十三日拂晓日军八辆汽车二百余人,西犯之时陷入我伏击圈。我将士冲锋陷阵并展开白刃战,激战一小时炸毁敌汽车五部,毙敌一百三十余人。日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破腹身亡。此战大获全胜宣告刘邓“袭点打援”战术成功。
长生口战斗重创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之信心,其影响深远,值得纪念。
原载《石家庄日报》后被多家报纸转载20050718
井陉居千里太行的中段,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日军侵华欲取山西,井陉是必经之地。1938年初,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129师从山西来到井陉,沿正太铁路东段侧击猛攻山西娘子关的日军,对稳定当时的战局举足轻重。而“长生口伏击战”也因其“袭点打援”战法,成主我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经典战例。
盛夏时节,巍巍太行山已是一片郁郁葱葱。从长生口村东南登山至穆家凸,便可以看到“长生口战役”的战场了。虽然硝烟散尽,但等攀上了当年八路军战士伏击日军的战壕遗址,立即便感受到了那种披坚执锐、严阵待敌的气氛,而且更惊叹于当年129师选择长生口——这个六山对峙燕晋通衢中的咽喉要道设伏制敌的奇绝。走过当年八路军战士隐蔽待敌的宿营地阵营沟,穿过穆家峪,终于俯瞰到长生口的全景。漂亮的“长生口伏击战”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刘伯承神算歼狂虏
1938年1月18日,邓小平从八路军总部踏着积雪来到129师,接替积劳成疾的张浩,任师政委。到任不久,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反攻占领太原日军战役行动,129师从山西移师到河北井陉关内的吕家村。在仔细勘察和研究了井陉关内外的地形地貌后,刘伯承(129师师长)、邓小平决定在长生口设伏,以牵制向晋进攻的日军。
长生口,地处山面旧关和井陉古城之间,与两地各距十多公里,两边有六座山头对峙,只有一条沟底通道从中蜿蜒而过。
刘伯承在摸清了山西旧关和井陉日军的兵员和装备情况,也算准了他们的行进速度后,于1938年2月21日夜间发出指令,命令在支沙口宿营的陈赓旅、叶成焕的772团于凌晨1时出发,拂晓前赶到长生口南山完成伏击战的一却部署。同时命令769团在22日清晨4时以猛烈的枪炮声佯攻驻守旧关的日军。
这样的用兵方略,刘伯承师长谓之:“更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驻守井陉古城的日军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果然中计,接到旧关日军求援电话,立刻带领200余日军分乘八辆汽车紧急驰援旧关。清晨6时许,200余日军全部进入了伏击圈。埋伏在长生口南山沟岸上的772团“夜老虎”二营的战士等个正着,倾刻间,机枪、步枪、手榴弹骤降,向道沟的鬼子猛烈进攻。敌人还没弄清东南西北,就人倒车翻。随后,“夜老虎”二营就发起了集团冲锋,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只一个小时,伏击战胜利结束。八辆汽车全部炸毁,荒井丰吉少佐当场毙命,此次战役共歼敌130余名,缴获迫击炮两门,九二式重机枪两挺,步枪及长短武器100多枝,各类军用物资甚多。
长生口伏击战是刘伯承、邓小平认真贯彻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军事战略思想,精心排兵布阵创出的一个典型的山地游击战战例。长生口伏击战胜利以后,129师立即向晋南转移。在3月16日拂晓突袭黎城,从潞城赶来驰援的1500余名日军照样中计,又全部被刘、邓装进神头岭布下的口袋。神头岭伏击战和长生口伏击战一样采用了“袭点打援”战法。伏击部队巧妙隐蔽,发起攻击以前日军毫无察觉。战斗一打响日军步兵还没展开,骑兵来不及上马,炮架还未支起,大部分兵员就被消灭了。
长生口、神头岭伏击战以后,刘邓又于3月31日指挥129师在涉县响堂铺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之后,129师沿正太铁路一线,不断打击西犯太原之敌。仅在1938年10月22日到28日7天之内,就在井陉的长生口、东石门、马家村和与井陉测鱼接壤的山西平定县七亘村连续四战四捷,给进犯日军以沉重打击。
邓小平妙语历精兵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刘邓率八路军129师从山西来井陉沿正太铁路南一边机动作战,一边做群众工作,建立了以胡家滩即现在的苍岩山镇为中心的井陉路南抗日根据地。129师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129师不包括分布在平汉铁路、山西白晋铁路和同蒲铁路两侧的部队,仅参加正太铁路破袭战的部队就10个团,并且进行了著名的狮垴山攻坚战。
短短几年,129师在正太路南井陉关内外迂回穿插,无后方又无给养供应线作战,部队迅速发展壮大,思想上和组织上强劲的动力便来自邓小平的思想政治工作。
井陉虽然雄关古道,关隘多有,然而十年九旱地瘠民贫。1938年春天刘邓带部队来的时候,又正赶上春旱青黄不接,而且又不断有日伪军的疯狂扫荡。部队断粮了,邓政委就一道和战士挖野菜充饥,曾经和战士们一道野菜充饥坚持过七昼夜。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名新战士不忍看着邓小平和大家一起挨饿,就到老乡的一个藏粮洞里买来玉米送给他,但被邓小平婉言拒绝了。他表示玉米是老百姓留的种子,如果吃掉了种子,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事后,邓小平把全体战士召集到一起,认真讲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思想,反复讲军民的鱼水关系。最后还特别叮咛大家说:鱼离开了水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目前的抗战虽然特别艰苦,但只有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战,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同志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相信胜利的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链接长生口战斗指挥所旧址
井陉吕家村位于原井陉县城西南13公里处,是通往山西的重要通道。这个山村曾是129师长生口战斗的前线指挥所所在地。旧址位居吕家村中央偏南,此院落坐北向南,位于村庄正中偏南,居高可观全村和四面山谷。
1938年2月,为了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反攻太原,八路军总部向全军提出了“坚持华北抗战,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战斗口号。2月28日,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昔阳县城东20公里的小瓦邱村召开全师排以上干部会议,说:“我们是战术的创造者”,并提出要打击敌人弱点。徜若敌人无弱点,给敌人制造弱点,攻其不备,夺取胜利。次日,刘师长率部沿山路抵达昔阳县长岭村。当即召开386旅、385旅干部会议,决定进攻正太路东段井陉地区日军,以切断正太路日军后方交通,利用有利地形发动长生口战斗。
调查者地址:石家庄井陉县天长镇长生口村
联系人:梁今明
电 话:15284311481,13933116385
邮 箱:4943296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