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小作镇沙窑村
所属乡镇:小作镇
阅读量:99
发布时间:2025-01-07 18:33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小作镇沙窑村

A-1-8沙窑村正面一垴.jpg

调查信息

  • 调查时间:2014 年 7 月 - 10 月
  • 调查者:郑健、左瑞、左双廷、王八虎
  • 登记时间:2014 年 10 月 13 日

1. 年代

  沙窑村历史悠久,相传宋元就有人居住,并建有寺院,元末明初井陉是古战场,元军火烧太行山,寺院被毁,原有寺院遗存两株古槐,其中一株枯死,仅存一株八百龄古槐存证。

  明成化年间,贾庄村贫民崔氏迁此立庄,以姓氏起名为崔家庄,后因村中有三个沙石坎,故以改名为沙窑村,后续有李氏、郑氏、王氏、左氏、栾氏、何氏、沈氏、刘氏、郭氏迁来,十姓同居于此,以刨坡修地为生,繁衍生息,历代传承,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2. 形成原因

  逃离战乱、贫民求生、移民迁徙。


3. 类型

  山村。


4. 地质

  南北走向,石灰岩山体,沟壑地貌特征。


5. 自然面貌

  群山环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台山下,一沟两岸两塄四面坡上,相对集中。村落整体如一只雄鹰盘踞。

6、民族

  汉族。


7、姓氏

  左、王、郑、崔、李、刘、沈、何、郭、栾。


8、人口

  170户,495口人。


9、生产

  主要有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兼有外出打工等。

  种植业有小麦、玉米、谷子、黍子、高粱、荞麦、花生、芝麻、油菜、油葵、黄豆、红小豆、绿豆、黑豆、扁豆、豌豆、山药、土豆、白萝卜、红萝卜、菜梗、大白菜、芹菜、茄子、西红柿、黄瓜、豆角、丝瓜、苦瓜、北瓜、南瓜、冬瓜、芫荽等。

  林业有香椿、大柿子、小柿子、黑枣、核桃、苹果、桃、杏、栗子、葡萄、桑杏、红枣。

  养殖业主要是饲养猪、牛、羊、驴、马、鸡、兔等。


10、历史见证物

一、碑石

1、老母庙碑

  老母庙,位于古场咀下,官房,戏楼坪上,庙堂房高四米有余,单脊两坡瓦房,初建年代不可考,初建石碑文革中被毁,庙碑两块。

   ①、重修老母庙碑记

  大清乾隆三十六年,撰碑文人不详。碑体高1.3米,宽0.52米,厚0.15米。碑文如下: 鉴开莫篇之前维□□□莫篇后维盛佛传说妥有神灵之区更有无容座视□乎沙窑村有。大士祠一□由来火字士女之于祷恒于斯神明之黩佑□于斯奈代远年湮丹楹残缺箱非有心者起而辅葺之怨铜豈能免乎不意信士左贵亮目击心伤不忍坐视爱□众议各捐已□□工庄材共襄盛时未久而功已告竣□祈余□交余恩世有大士仁思广被锡福无疆于之苦海普渡三千世界,箱之慈航偏扶万里乾坤有人焉□兴而整飭之□□者修坠者□庙貌焕然一新□由是前之表彰俊之盛传□□□□怨恫□□谓人道道神道远遂不佑无疆也哉□乎时異势殊废兴一致后之视亦今之视猶昔后之贤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村香头:田花  左有  李见  郑玘花  □文□  梁报  左贵名  赵月  崔富  王自富  李高云  郑□  李英  合村人等

        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二月 旦  乡人仝立

  ②、老母庙关音会建府修阁立庙碑

  碑体高1.3米,宽0.52米,厚0.15米。碑文如下:

  从来善念非止于名山即蕞尔亦有良志粤搘井邑沙窑村左门善□仝族有自己□楼大一带流地二亩愿施于关音会永远为业言明在会中□方以勤其四体努力耕耘庆五俻收而守神继而余一余三或建府修阁立庙酧神讵非会中□洪猷也试为意之□有左氏之善念何以酧圣神鸿麻是以会中人等爱□卫人勤□以志左氏示善不倦云。

  东至,元业主,黑石头为介,进会有,出会无。

  五道庙、关音庙、龙王庙、崔门施山神庙、马王庙、左门施。

  关音会、关老会、龙王会、大王会、马王会、虫王会、山神会

  禁领人:王润元、□□崔昇、□发、王举、何生明、王志远、王进元、王德元、□□□、□□、何生亮、□何、□□、李怀□、□□□、崔蔼粮、□□□、□□□

  立合同人:41名内或有谬礼而行者伐白米五石会外之人有横逆作乱者四十一人中按艮出□行私。左京 左成 左怀仁 左怀林 左怀义 左怀礼 左怀智 左怀春 左怀东 左怀金 左怀信 左怀德 左怀冈 左怀银 左怀财 左怀宝

                          道光八年四月二十日 立

2、奶奶庙碑

  村东台儿,奶奶庙也叫三圣母庙,自古香火鼎盛,多来此朝拜。

  ①、现有清嘉庆二十五年初建奶奶庙碑

  碑体高1.2米,宽0.52米,厚0.15米。碑文如下:

                     万古流芳

                  直隶正定府井陉县沙窑村

  且夫莫为之前虽美佛彰则事之出于创始者可不书之于石以志其美哉即如苍岩圣母人新共仰其灵威者也苟弗立近庙以祀之则望山致祭将何以来格来享乎兹有者西王舍村梅家户合户人□广阴功好行良善情愿捨东嗺地二段,东至郑明,西南至左怀德,北至道,四至依旧,拾兴沙窑村修菩萨庙一座,其余间地在会人着管,日后村中即或在此复修他庙勿许阻拦,故当其经营之始有舍拖檩者,有舍橼者、有舍柱者、有舍钱钞以助其费用者,村人咸集合力并作争先恐后不自而成□至助已告竣工,随即塑画神像以致其如在志诚按人出钱皆得伸敬之意观斯事也,虽村小力薄不足大其观瞻而庙倪维新也可表其凱衷予也不才拙作斯文□誌其美云尔

      左怀德施中集檩一条钱一百

      王怀春施钱四百  □张氏施钱二百

      李 进施钱一百 左怀仁施二檩一条钱一百二十

      左怀信施钱四百  王昌施钱二百

      左怀义施钱一百  王秀施前檐檩一条钱四百

      左怀林施钱三百  左怀财施钱二百

      左怀礼施钱一百  王仲施后檩一条钱一百十五

      左怀银施钱三百  左京施钱一百

      左怀刚施钱一百  李日成施钱二百

      左 富施钱二百  郑得财施钱二百

      栾 景施钱一百

  谨领人:左 京 李法河 崔 昇 左怀仁 王 仲 郑得宝 左怀金 王 秀 左怀信 李六月 付廷花

  木匠:苏 有  画匠:崔钟灵  石匠:高 礼

  本村生员王世泰书

      嘉庆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动工,二十五年二月初七开光,七月二日,仝立

  ②、民国二十八年二月重修奶奶庙碑记

  碑高1.2米,宽0.52米,厚0.15米,碑文如下:

                    奶奶庙可以不朽

  按香山宝卷三皇姑出家始为修行研小麦于磨房遭火焚白雀继将得道登苍山而跨虎舍手眼而孝亲终受皇封称菩萨则千手千眼坐苍岩则万感万灵若南海观音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新以天下村庄无论大小类皆修庙堂塑圣像焚香燃灯以承祭祀矣吾邑沙窑村东旧有圣母观音庙一楹乃代远年遥风吹雨洒庙宇则倾颓矣圣像则残缺矣自民国二十六年夏合村父老子弟商议重修佥因村庄渐大户口加多使不广大庙宇将来节气当必渐次难容信善不深可虑哉于是派捐本村募化外乡财既足工作大开以故廓其台基非复卑小之形势崇其梁柱迥异狭谥之规模自夏至秋九月上旬修大殿三间圣母面乎南观音乎北次第告竣一切焕然维新焉是为记

     香 头 王万元 左 堂

     经理人 左得华 左得堂 崔玉海

         左 素 王佩玉 王怀玉

         左 英 王金玉 左永文

         左 平 左 魁 左 珠

         左 满 郑有仁 左连科

         左 春 许福田 耿善述

         马范氏 左 顺 左连盛

     共收洋三百零八元 出洋三百零八元

     小作邑庠生郎映南撰书

     赵东岭  赵喜富刻字

     木 工  高永德 段 彬 范克仲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二月下旬 榖旦

3、关帝庙碑

  俗称关老爷庙,始建年代不详,下为石阁,上为单脊双坡瓦房,原有铁翅曾头,建置在原村东口,是明清时期较雄伟的建筑。现有大清同治九年重建关公庙石碑,碑体高1.2米,宽0.52米,厚0.15米。碑文如下:

  关公阁庙碑记

  从来气数听於天兴作赖乎人有一废固必有一兴也沙窑村旧有关帝真武阁不知创于何时而屡壤屡葺香火不绝焉奈咸丰三年大雨为灾山水暴汪基址荡然一空一乡父老子弟莫不目视心伤欲为筑修殊觉力有新不给越至同治六年岁美年丰会首及合村人等各出资财力为修筑彼时虽未有庙貌而大致已具矣及至去年春夏鸠工聚材建庙塑像届昔时之规模俨然复焉此诚善态可嘉者也是为勤石

  以志

    河顺 巩 超 施钱贰佰文

       左万全 施钱贰佰文

       左 佩 施石香炉一个

  会首 左 佩 王 现 左明玉

     左 琳 左 瑞 王作霖

  经理人 崔万良 王遇泰

  管账人 王福泰 王 德 左 殿 左得明

  石匠 郝进祥 李怀起

  木匠 杜克勤 郑致金

  画匠 李老彩

  生员 蔡汝舟撰并书

              大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孟夏榖旦

4、龙王庙碑

  在北塄北垴咀现存龙王庙一大间。单脊双坡瓦房,现有字板一块,高80公分,宽45公分,厚15公分。碑文如下:

      万古流芳

      原建龙王庙因年先不明

      谨领人 左 京在嘉庆二十一年修过

    这次反修是一九八八年

      谨领人 崔德忠 李喜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八年立

5、古戏楼碑

  大清光绪年间,因村坊小,财力有限,一直没有戏楼,后巧事相撞,村众踊跃要起戏楼,古戏楼为单脊双坡瓦顶,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告成。现有大清光绪三十一年碑记。碑高1.4米,宽0.52米,厚0.15米。碑文如下:

                      万古流芳

           直隶正定府井陉县沙窑村合村公议建修戏楼碑記

  尝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村不在大小尓视其人之所为耳有向善者则神人共乐太平有象矣前者沙窑村居止山林之间庄□孤单尓有向善之心而无戏楼官房□□者迎神报赛甚为不便二者无处商议村中公事合村者老尝怀不足之意因此即发善念尓广积钱文不料于光绪五年间偶有人卖此地本村人欲成此功遂行作以制三尚只有此石窑二眼地基一所迨止十三年间公议修作官房三间止此善念已发而愈生绩以相迎而□长又积数年钱文以至十八年间又起戏台一座至三十一年春村众勇跃欲起戏楼之切遂到官房商议不意人心□任之营之不日而成美试思村中切起尓属天意使然非一二人力所能强为尚人心有欲有不欲安能如灵台灵沼之度民乎未哉欲垂后世故勒石以志

  管大账 左得堂

  经理人 左玉利 郑致文

      王凤岐 李 祥 左万恭 左得元

      左得华 左万聚 左得宣 左口彬

      何致晴 郑 增 王殿元

  管夫人:左玉财 王 现 左玉广

      左 濮 郑 华 左 祥

      左 珍 王明富 王作善

      左 庆 郑 荣

  管杂事:左玉元 王万元 崔 起

      左万富 左玉富 左玉清

      左得昌 王凤昌 王 金

      左玉太 左 顺 左 聚

  会 首:左 魁 王凤连

  木 匠:毕  □  叚 长

              大清光绪三十一年 立

6、左氏宗祖碑

  (1)、左氏家谱碑

  直隶正定井邑西贾社七甲此莹始姐左有由梅家庄村迁居沙窑村南岭坟莹配赵氏生子三人

  长子国明配谷氏生子二人长子京配杨、高氏次子成配银氏京生六人长子怀仁配张氏次子怀义配银氏三子怀礼配胡氏四子怀智配杜氏五子怀信配郑氏六子怀纲配马氏怀仁生子一人昇配梅氏怀义子发配史氏怀礼长子良配刘氏次子温配赵、田氏怀智长子清配杜氏次子秀配杨、王氏怀信长子吉配银氏次子好配张氏怀纲长子显配梅氏次子亮配银氏三子栋配银氏四子红配郭氏五子兰配李氏

  次子国亮配李氏生子三人长子富配张氏次子荣配许、李氏三子华配崔氏富生三子三人长子怀林配何氏次子怀春配田氏三子怀东配董氏怀林长子银配银氏次子党配李氏怀春长子温配崔氏次子俭配刘氏怀东长子仁配银氏次子义配梅氏三子太配梅氏四子玉酏刘氏荣生子四人长了怀金配刘氏次子怀银配何氏三子怀财配张、高氏四子怀宝配冯氏怀金长子高配银氏次子登配于氏三子云配银氏四子惠配银氏五子上配梅氏六子殿配李氏怀银长子星配苏氏次子明配段氏怀财长子均配王氏次子敬配刘氏三子府配银氏四子县配银氏华生子一人怀祥配赵氏长子润配李氏次子海配许氏三子德配郎氏。

  三子国起配王氏生子一人贵配李氏生子一人怀德常氏生子四人长子瑞配高氏次子珑配赵、毕氏三子琳配玉、付氏四子珮配张氏

                                          同族共勒石

                    光绪二十七年清明节  □旦    立

(2)、先祖左怀纲墓碑

          霜 秋 露 春


11、物质文化遗产

一、寺庙关阁

1、老母庙

  老母庙,位于古场咀下,官房,戏楼坪上,庙堂房高四米有余,单脊两坡瓦房,初建年代不可考,初建石碑文革中被毁,庙堂内供奉观音、文殊、普现三位菩萨,逢初一十五为众神供香。泥塑手艺之高实属罕见,据传是本地大尖山的泥塑师傅所塑。塑像时间为清道光八年四月,但石碑在文革中被毁,现仅存庙堂与庙碑两块。

2、三圣母庙

  三圣母庙,位于村东台儿,自古香火鼎盛,多来此朝拜。每年正月十六在这里举行古代成人礼——开锁儿,每年三月十五在这里举行传统庙会。庙堂瓦房三间,起脊飞檐,此庙供奉“三圣母”乃云宵、碧宵、琼宵三位娘娘,故有三宵殿之称。殿中正面塑有三位奶奶圣像,慈祥端正,栩栩如生,背面塑有观音。凡人间的祸福、生儿育女、求子得福及生活中一切困难三位奶奶都管。他们像一位位慈祥的长者,呵护着自己的子孙,村民们愿意将自己心中的苦难和愿望倾诉给三位奶奶。旧社会文化落后,天灾频繁,疾病丛生,人民群众缺医少药,只有寄希望于神灵保佑能除病痛,三奶奶能延人子嗣,消灾祛病,为民造福,所以每年三月十五庙会,本村及方圆十几里的善男信女来此进香敬红(红布)还愿,请当村戏班演员三名,穿戴行头,文武全场,每个演员多念唱三句为一出戏,连念唱三出,为还愿三出戏,另有坐庙小戏。十三至十五,三圣母庙中为本村的和远来的香客舍饭。三天整日夜香火缭绕,热闹非凡。有碑曰:

  按香山宝卷三皇姑出家始为修行研小麦于磨房遭火焚白雀继将得道登苍山而跨虎舍手眼而孝亲终受皇封称菩萨则千手千眼坐苍岩则万感万灵若南海观音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新以天下村庄无论大小类皆修庙堂塑圣像焚香燃灯以承祭祀矣吾邑沙窑村东旧有圣母观音庙一楹乃代远年遥风吹雨洒庙宇则倾颓矣圣像则残缺矣自民国二十六年夏合村父老子弟商议重修佥因村庄渐大户口加多使不广大庙宇将来节气当必渐次难容信善不深可虑哉于是派捐本村募化外乡财既足工作大开以故廓其台基非复卑小之形势崇其梁柱迥异狭谥之规模自夏至秋九月上旬修大殿三间圣母面乎南观音乎北次第告竣一切焕然维新焉是为记

3、关帝庙

  俗称关老爷庙,始建年代不详,下为石阁,上为单脊双坡瓦房,原有铁翅曾头,建置在原村东口,是明清时期较雄伟的建筑。庙里所供之神是关羽,也称关圣人、武圣人,红脸坐像,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傍有关平、周仓英姿娇健,风度翩翩,脸色气势惊人,不怒自威,墙原有壁画。三国时的武将关羽被人们神化为“三教皈依”的圣君,享有此殊荣的武将,历代只有关羽一人。庙的外面塑真武爷坐像,手握长剑怒目远视,守护着沙窑村的大门。清咸丰三年大雨为灾,毁基址,荡然一空。现有大清同治九年重建关公庙石碑,碑体高1.2米,宽0.52米,厚0.15米。碑文如下:

  从来气数听於天兴作赖乎人有一废固必有一兴也沙窑村旧有关帝真武阁不知创于何时而屡壤屡葺香火不绝焉奈咸丰三年大雨为灾山水暴汪基址荡然一空一乡父老子弟莫不目视心伤欲为筑修殊觉力有新不给越至同治六年岁美年丰会首及合村人等各出资财力为修筑彼时虽未有庙貌而大致已具矣及至去年春夏鸠工聚材建庙塑像届昔时之规模俨然复焉此诚善态可嘉者也是为勤石。

4、龙王庙

  在北塄北垴咀现存龙王庙一大间。单脊双坡瓦房,内供奉龙王龙母、红龙、白龙、青龙、小白龙、黄龙、雷公雷母、风娘娘、雨师,每逢风雨失调,天旱无雨或久雨不止,民众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降甘霖,风调雨顺。现有字板一块,高80公分,宽45公分,厚15公分。碑文如下:

        万古流芳

        原建龙王庙因年先不明

        谨领人 左 京在嘉庆二十一年修过

      这次反修是一九八八年

        谨领人 崔德忠 李喜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八年立

5、虫王庙

  咸丰三年有虫伤损农田殆尽。咸丰八年秋蝗又入境,食尽麦苗。咸丰九年末夏村人公议修无梁殿塑王像,自虫王庙建成。后可能是天时巧合,可能真的是神灵庇佑,也可能是村民们的赤诚感动了“虫王”,当地再也没有出现过虫灾。年年风调雨顺,虫王庙成了老百姓的保护神,庙宇现在奶奶庙后。

6、马王庙

  是祭祀马王爷的庙宇所在地,塑马王爷像,马王爷的形象是三头六臂,三只眼,相当于现在交通局的功能。据传马王爷是商纣王的三太子殷郊,青面撩牙,发似朱砂,面有三目,是道教诸神中非常历害的神将之一,庙址在村外岭北垴,建筑年代无从可考。马王爷诞辰是九月二十八,八月初一下凡,如果八月初一这天下雨,一年火灾就少。庙会时间是六月二十三。

7、山神庙

  是山神的庙宇,人们认为山里行走着狼虫虎豹,怕它们来伤人,在村外棌树垴下修建无梁殿山神庙,以求人富平安,山神庙原有石碑一通,梅家庄赵乱星和沙窑村左荣争棌树一棵,后有青泉地方(旧时村长)英科,西王舍地方梅秀二人来评解,将风水树棌树舍在庙中。

二、古院落

  沙窑村自宋元时期就有人居住,并建有寺院,有记载自明成化年间崔氏从本邑贾庄村迁此立庄,在明末清初又有田氏、梁氏、赵氏、付氏来此以此以刨坡养种山地为生。在清康熙中后期又有郑氏、李氏、王氏、左氏相继迁来,清末民初又有何、沈、刘、郭、栾等氏迁来,均于刨坡修地为生,刚迁来时,刨山地一般在自己小山沟里以茅草棚、小石窑、石坎穴居,安定后在现古村找地方盖草房、券小石窑居住。在清末民初,家境好的人家才建砖瓦房、四合院、三合院,一般人家建石窑、厢房建平房,逐步定居下来。

1、崔氏古居

  崔氏是沙窑村立庄第一姓氏,崔氏古居位于沙窑村中心古槐之下,此院坐南朝北,原建四面都是瓦房,上方台基五尺高,面阔六间,西厢房二层枣棚,东厢房为平房,邻街五间瓦房,正门院内有隔山隐壁,现大部已毁,遗迹尚存,建筑年代为明晚期。

2、东西南北四院(清中期)

  东院为王氏古宅,坐东朝西,四面均为瓦房。南厢房也是两层枣棚,部分塌毁,整体保存比较完整。四合院为王氏第一古宅。

  西院为左聚宝古居,上房为三眼石窑,两厢房为平房各三间,邻街是五间瓦房,保存完好。

  南院为左平古居,上方为三眼石窑,两厢房和邻街均为瓦房,现部分尚存。

  北院为左□□古居,原四面都是瓦房,北厢房是二层枣棚,现保存较为完好。

  保存完整的土石砖瓦四合院还有北场左永让院、左泽院,南街左氏古居、左有厚院墙还保留清“乾元”字碑,为左氏第一古居,西岭王氏秀才王世泰古居等,保存完整。清朝至民国完整四合院还有8处,石窑洞120眼,建国后所建石窑洞429眼。石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夏天不用空调,偶尔用一下电扇,冬天用火炕和火盆取暖就可,敞亮干净、漂亮气派。在清末民初富户才能住石窑,建国后沙窑村80%的建筑主房都券石窑,居民至今仍在使用。

三、古戏楼

  村内官房处有座古戏楼。大清光绪年间,因村坊小,财力有限,一直没有戏楼,光绪五年间偶有人卖此地,本村人欲成此功,尚只有石窑两二眼,地基一所。光绪十三年间,公议修作官房三间,光绪十八年起戏台一座,至三十一年春,村众踊跃修戏楼一座(卷棚顶瓦房,古色古香。两匹大梁大头直径近1米,长度丈八)。据传,修建过程中,村人买不起大梁,事难成功,偶遇贾庄村拆除南戏楼扩建,折得两匹大梁。许多村想买,我村崔氏是贾庄村原籍村民,由此关系购得,旧时十里梅南沟又不通公路,全是河沟羊肠小道,当时组织村民青壮百余人,从十八里外的贾庄村人工抬回沙窑村。古戏楼为单脊双坡瓦顶,大清光绪三十一年落成。

  现有大清光绪三十一年碑记,碑文如下:

          直隶正定府井陉县沙窑村合村公议建修戏楼碑記

  尝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村不在大小尓视其人之所为耳有向善者则神人共乐太平有象矣前者沙窑村居止山林之间庄□孤单尓有向善之心而无戏楼官房□□者迎神报赛甚为不便二者无处商议村中公事合村者老尝怀不足之意因此即发善念尓广积钱文不料于光绪五年间偶有人卖此地本村人欲成此功遂行作以制三尚只有此石窑二眼地基一所迨止十三年间公议修作官房三间止此善念已发而愈生绩以相迎而□长又积数年钱文以至十八年间又起戏台一座至三十一年春村众勇跃欲起戏楼之切遂到官房商议不意人心□任之营之不日而成美试思村中切起尓属天意使然非一二人力所能强为尚人心有欲有不欲安能如灵台灵沼之度民乎未哉欲垂后世故勒石以志

四、古井

  村南二华里原有左怀纲一户,居民较为富裕,在泉洼沟口自打泉井一眼,深度为丈余,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水源不旺,遇旱则干,仅供三五户人用水,是我村唯一一眼水井。

  村内左怀德与东台几户村民联合打一眼水井,打到七、八丈不见水,半途而废,解放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支部村委出资又继续深挖到二十丈仍不见水,而后封存。

五、古墓葬

  现存古墓碑16块,最早的为左氏南岭老莹第二世老祖墓碑。

  王氏西念老莹第四世王世泰清秀才。王世泰,生不详,卒于1893年。家贫好学,性谨慎,不随流俗,道光年音邑试得中秀才功名,以文章显孝友好义。家庭拮据未能升试,后被真定府学官我县马敦纪训导员聘为帮办,因整饬学规,振兴文教,声称蔚然,后被真定府赠以“友恭堂”匾额。其匾在其老宅门上悬挂至1966年夏,匾额在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被“造反派”的“破四旧”活动毁坏。逝世后在墓前立带帽碑一通。)

  郑氏五世南坡子郑亮,清光绪二十年所立石碑,改革开放后又大兴立碑之风,新立墓石碑56块,最大一块是郑氏老莹2013年清明节新立家谱大碑,碑宽2米、高3米,总重量7吨,为邑北墓碑之冠。

六、石臼

  石臼呈圆形,口直径在25-30公分,深度在30-40公分,是古居民生活必须品,用来杵米捣面,过去数十个,现遗存两个。

七、石碾、石磨、小黄磨

  由于石臼杵米捣面费工费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富裕程度提高,在清中期,崔氏联合左氏、王氏、李氏四股联合安装了沙窑村第一盘石碾(中院古槐下)。其后,清中后期郑氏安大小两盘碾、石磨一盘,崔氏迁北场后安石碾、石磨各一盘。到清末民初,全村发展到石碾12盘、石磨10盘、小黄磨16个,现基本还在使用。

八、石街、石巷、大狮(石)坡

  沙窑村和井陉的于家、大梁江一样同样是鹅卵石铺就的石街、石巷、大石坡,一进村迎面也是关公阁,过阁迎面就是75°的百米长大石坡,邑北闻名,走三步就大喘气,走不到顶就是一身汗,甭说城里人就是本地人一遇冬天下雪,也是上坡容易下坡难,全村石街、石巷、石坡总长度达近4000米。

九、石桥、石涵洞

  左氏三门,左拴拴由于兄弟多、子女多,家居北塄阳坡,为给子女盖房,南塄北塄之间是道大沟,在大沟券桥,在桥上建两处院子,此桥涵洞长度为100米,宽度5米,所建年代为民初,工程浩大,实为不易。(为2011拍摄《烽火长城》电影所利用。)

  1971年我村聘请井陉矿务局钻井队到我村打机井,在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为急需解决我村人畜用水困难,发动全村八个生产小队的男女老少,在村中的河滩上修建起八个长40米、宽4米、深5米的水窖,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困难。同时,用石头筑起500多米的地下顺河涵洞一条,从此村民不会因发洪水而影响生产与生活。1974年,300米深的“工农友谊井”终于出水落成。机井的建成从根本人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困难,且水质优良,水井在保证生活用水的情况下,使100多亩旱地变水田。从此村内环境大变样,生产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真可谓旧貌换新颜,人心乐开言,彻底改变了穷山沟的落后面貌。

十、日伪炮楼

  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1944年,日寇在我村东坡最高处建石、木板炮楼一个。1943年底,撤到桃林坪楸木梁,1944年被日伪矿警所占。44年底解放后栽植松柏,冬夏常青,现日伪炮楼遗址尚存。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文学——族人相传的歌谣

1、推车的卖炭

  推车的卖炭的,问问你是哪里的?凤山的。拿的是什么干粮呢?谷面的。俺们吃上点吧?有限的。

2、槌盘臌礅礅

  槌盘石臌礅礅,我上姥娘家住一冬。姥娘给我买花戴,妗妗就给买粉搽,舅舅就给寻婆家。一寻寻到二郎家,二郎家买了一瓶油。我和姐姐拼梳头,姐姐梳了个光油油,我就梳了个菜根头。

3、青头愣愣青头

  青头愣,愣青头,青头蚂蚱请医生,一请请了个蝎子老先生,一蝶子蜇的它要了命。一对白蛾来吊孝,一对黄蛾来陪灵,一对土蚱儿吹鼓手,一对蛐蛐来念经,一对拉虎滚阳坑。偏偏的天不好,刮了一阵儿西北风,刮来一个黑老哇(乌鸦),连毛带骨头吃了个干干净。

4、猫和狗耕地

  故事故事一家的,故事里住着双全家。双全家老弟仨,煮着一锅黄团子。吃的吃,拿的拿,也吃完了也分家。大小子分下骡和马,二小子分下和牛和驴。丢下三小子没得分,分上猫和狗耕地。

5、催眠歌

  噢!噢!噢!孩子睡,羊倒堆。姑姑上场掐谷穗,掐下谷穗碾黄米。碾下黄米卖钱花,卖下钱来买竹篮。拿上篮子拾酸枣,拾上酸枣喂羊羔,喂个羊羔给你抱。

6、高粱杆可红哩

  高粱杆可红哩,俺娘打我可疼哩,俺姐姐不拉我,呼哧呼哧气死我。

7、哏儿根儿,哏儿——上草垛

  哏儿根儿,哏儿——上草垛,俺娘不给我娶老婆。一娶娶了十八个,好的好的都走了,就丢下一个秃老婆。让她扫地不扫地,放下笤帚一溜屁。让她洗碗不洗衣碗,跳到碗里洗屁眼。让她刷锅不刷锅,跳到锅里洗裹脚。让她刷瓮不刷瓮,跳到瓮里骂公公。让她刷案板不刷案板,跳到案板上骂汉子。

8、墨豆子叶四方方

  墨豆子叶四方方,骑上大马去烧香。大马拴到梧桐树,小马拴到花枝上。开庙门,关庙门,里头住着个巧妙人。盘着腿,坐着骑,喀吧喀吧嗑瓜子。嗑了几斗了?嗑了三斗了。那斗呢?猫吃了。猫呢?上树了。树呢?砍了。柴呢?烧了。灰呢?大风刮走了。

9、俺说碗底烫的慌

  一棵白菜九九黄,三岁二岁死了娘。跟着爹爹还较好,就怕爹爹娶后娘,娶上后娘三年整,生了个兄弟比我强。后娘擀了一碗面,兄弟吃稠我喝汤。不吃不喝还较好,一说吃喝想亲娘,端起碗来泪汪汪。后娘问俺为啥哭,俺说碗底烫的慌。

10、羊粪蛋滚南坡

  羊粪蛋滚南坡,你是兄弟我是哥。打上一壶酒咱俩喝,喝醉了打老婆,打的老婆上高桌,高桌没格登,跌下来变个烂杏。烂杏没核,变成牛犊,牛犊不吃草,变成土地老。土地老不吃豆豆饭,变成蝎底片。东屋里跑,西屋里蹿,一脚踩它个稀粑粑烂。

11、娶了媳妇忘了娘

  麻鸦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送到草屋里,媳妇背到热炕上。葱花饼,擀面汤,媳妇媳妇先来尝,你吃稠的我喝汤,不管那个老肮脏。

12、红疙瘩红白疙瘩白

  红疙瘩红白疙瘩白,我上罗庄叫姐姐,姐姐想吃马齿菜,哪儿剜?道儿上剜。哪儿晒?墙头上晒。一晒晒了个花奶奶,奶奶、奶奶你别走,爷爷好了你再走,奶奶走了半里地,爷爷咯巴咽了气。前头敲着嘣嘣鼓,后面扛着柳木材,扛到坟上没人埋。俩草棍挟回来,扔到河里去喂鳖。

13、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不下来,吱吱扭扭叫唤开。

14、南边来了一只牛

  南边来了一只牛,牛背上坐着个胖丫头。红绫袄,绿缀袖,上面缀着板板扣。板板扣上一朵花,摇摇摆摆到娘家。娘家过了九月九,又吃年糕又喝酒。

15、我和姐姐住老娘家

  粽子叶,呼唰唰,我和姐姐住老娘家。老娘见了给花戴,妗子见了给粉擦。舅舅给了一瓶油,我和姐姐对梳头,姐姐梳了个光油油,我就梳了个圆绣球。姐姐戴上金银簪,我就戴根打枣竿。姐姐骑着金银马,我就骑个树格杈。姐姐踏着金银蹬,我就踏个墙窟窿,姐姐抱着金银娃,我就抱个疥蛤蟆。姐姐寻了个好汉汉,我就寻了个破罐罐,提起来我就摔它个两半半。

16、狼打柴,狗烧火

  高高山上一盘磨,猴推羊羔拔。狼打柴狗烧火,猫在炕上捏窝窝。捏的窝窝斗来大,两节笼也蒸不下。你俩,我俩,再给哥哥留下俩。

17、哏儿根儿哏儿

  哏儿、哏儿、哏儿——天明了,快起来,锅滚了。下上米紧去邻家借笊篱。去时桃树才开花,回来桃儿大煞煞。想摘一个尝尝鲜,又怕锅里米太软,紧跑,慢跑,回来不软不硬正好。

18、板凳板凳落落

  板凳板凳落落,上面坐着大哥。大哥生来买菜,碰见张家姐姐。姐姐生来烧香,碰见李家姑娘。姑娘生来点灯,碰见周家表兄。表兄生来买油,碰见一个孙猴,孙猴出来没处走,一连打了几个跟头。

19、你一我一

  你一,我一,大年初一吃好的。你二,我二,老两口子管闲事。你三,我三,举子连中三元。你四,我四,文房四宝写字。你五,我五,五根指头不齐。你六,我六,六月六日看谷秀。你七,我七,七七牛郎会织女。你八,我八,八仙过海神通大。你九,我九,一九两手藏袖口。你十,我十,十月一日国庆日。

20、点点豆豆

  点点豆豆,王三咳嗽,可车可马,拿刀就杀。红布绿布,麻糖过路,铜锤铁锤,捉住谁算谁。

21、盘脚盘

  盘脚盘,盘三年。三年整,烙花饼。花饼花,二百八。一对果子两对爪,珍珠玛瑙满地抓。

22、圆蒲墩,团团转

  圆蒲墩,团团转,一转转到金銮殿,香炉满,供桌高,踏上仙桌摘仙桃,仙桃成了仙,跟上王母去西天。西天有棵乌梨树,常年红花叶子绿。

23、青蛙

  一个青蛙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蹦蹦跳跳捉害虫,扑通扑通跳下水。

24、板凳

  小板凳你莫歪,让我爷爷坐下来。我帮爷爷捶捶背,爷爷说我好乖乖。

25、月亮走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竹篓。竹篓里面两个蛋,拿给娃娃下挂面。

26、讲卫生

  小眼睛,亮晶晶,样样东西看得清。好孩子,讲卫生,不用手揉眼睛。

27、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8、绿灯亮咱再走

  哥哥走,我也走,我和哥哥才拉手。手拉手,慢慢走,一起走到马路口。看见红灯停一停,绿灯亮了咱再走。

29、月亮弯弯挂树梢

  月亮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为羊羔。

30、拉锯扯锯

  拉锯扯锯,老娘门前一台戏。请闺女,接女婿,小外孙儿也想去。

31、不睡不是好乖乖

  说你呆,你不呆,胡子一大把,样子像小孩子。推你一下歪一歪,叫你睡下不要起,可你偏又坐起来。叫你睡你不睡,不睡不是好乖乖。

32、爱手就要爱指头

  一个指头拉钩钩,两个指头拾豆豆,三个指头系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五个指头合一起,干起活儿来有劲头。请你爱护你的手,爱手就要爱指头。

33、顶针

  小顶针,真有劲,浑身上下都有坑。针对着坑,坑对着针,顶针帮人打补丁。

34、凉凉了再喝汤

  胖胖要喝汤,不等汤凉凉。烫汤烫胖胖,胖胖怪汤烫。宝宝喝汤别着忙,晒凉了再喝汤。

35、猜拳

  公鸡头,草鸡头,不在这头在那头。

二、传统戏剧

1、丝弦

  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前身是《老君爷会》,五十年代正式组建丝弦剧团,团长崔德忠、左明德,曾请当泉吴庭选、吴考清,无极剧团小生王秀英,获鹿丝弦剧团刘三黑、韩志芬当老师,第二任团长左思亮、左六阳,请市丝弦剧团青吉、付翠芝、王振金、李志和、李兰英等当老师,传统剧目有《吊煤山》、《反云南》、《铡徐孟》、《对花枪》、《白罗山》、《空印盒》等近20场,每排练一场就在本村亮相演出,每年正月、三月、秋后、十月,少则四天,多则八天,并应邀到平山白龙池、盂县北里沟、城关(天长)、石佛、大理岩、葛丹、栾庄、菩萨崖、大王庙、矿区、横西、天户、刘赵村等村演出。

2、晋剧

  民国初年,为了走会老班主左连明联合八家俗称八大股,成立“轎会”,又称“全神爷会”(沙窑村晋剧团前身),第一任教师请的是常坪村栾考堂、栾风,教的剧目是《秦琼司母》、《战北院》;第二任教师请的是常坪栾金堂,教的剧目是《打金枝》、《明月楼》、《牧羊圈》、《宋公明杀楼》、《芦花》、《伍子胥走边》。三十年代初,办晋剧团,由于请的老师太土,文武场初学,演的水平低,老百姓给轎会编了顺口溜:

  “会珍的镲两扇瓢,白狗马锣敲不着,三三鼓板瞎喝摇,捆柱的喇叭吹不响,顺顺的胡胡瞎格磨,三三红不能听,他奶不听他爹听,东来旦不能看,他爹不看他奶看。”

  后来,由于大家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三十年代后期,沙窑村晋剧团受矿区贾庄镇特邀到贾庄演出《打金枝》、《三哭殿》,东来旦、三三红受到了满堂喝彩,往台上扔香烟糖果,贾庄的观众说“山沟里土玩意还是真不错”。

  解放后五十年代,剧团要发展,老师太土就从山西省请教师,第三任教师是山西从正规剧团退下来的女教师任玉珍,广招晋剧团第三代演员,并破格吸收三名女演员(当时叫坤角),两名青衣,一名小旦,一炮打红,教的剧目是《算粮》、《明公断》、《万花船》、《六月雪》、《大报仇》、《莲花案》、《五义图》、《假金牌》,受邀到大理岩、秀水、桃林坪、大落水、大王庙、仇家窑、出六里、东王舍等村演出。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沙窑村丝弦、晋剧两团合并,试演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时任团长郑元林、左义、左文文。

  七十年代后期,晋剧团成为村办晋剧团,支部村委投资五万余元,新置行头,招收晋剧团第四代演员,三套女须生个个能唱,老生老旦也十分出色,请山西寿阳县剧团须生李锦萍当老师,教的剧目是《薛刚反唐》、《三关点帅》、《明公断》、《四郎探母》、《金麒麟》、《天波楼》、《紫荆案》、《空城计》、《小宴杀宮》等,曾两次受邀赴山西盂县、大回沟、西贾庄、黑贾庄、阳坡,平山下口、牛尿泉、又道沟,县内小作、大王庙、梅家庄、仇家寨、辛庄、西葛丹、矿区、涧底、西沟、西王舍、北寨、小峪村演出,还受邀井陉县秋季物资交流大会演出两场专场,成为邑内北部山区晋剧精英,沙窑晋剧团达到最鼎盛时期。由此可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沙窑村100余户不足500口人,不仅是古石头村,这样小的村,有四个花会、两个武会、两个剧团,这在井陉县是绝无仅有的,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古文化村。

三、杂技与竞技

  武会

  沙窑村分南北两个武会,同时起源于民初,南武会请的是山西省武教师以拳路擅长,第一任会主左通,第二任会主王德玉,第三任会主左喜英。北武会请的是平山封城武教师,第一任会主左堂,第二任会主左永福,第三任崔香柱,以枪法见长。

  两个武会兴盛于四五十年代,全村人口800多人,两个武会备练冬三月,正月走会,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特点是南拳北枪。南武会拳打得是步伐稳定、刚劲有力,北武会长枪使得是龙飞凤舞、出神入画。四十年代,赴井陉古城(城关)汇演,获一等奖。正月赵庄岭二十五庙会是护驾社火,大雪天赤膊上阵。每年正月十六是本村庙会,正月十三踩街,每个武会一表演就是两个钟头,四个文会轮番上场,演到深夜。

四、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膳食

1、豆面抿须

  始于明代,它是以绿豆、黄豆、黑豆、红豆、豇豆等掺少量白面粉或玉米面混合和面,经铁制抿须床压制而成,煮熟后捞出,加各种卤汤即可食用,豆面味扑鼻,清爽利口,素有小饸饹之称,至今仍香飘山村。

2、咸食

  以前主用玉米面,现主要用白面粉,加盐放菜,主要用野菜或菠菜叶,以花椒叶、小葱最佳,加水调试成糊状,鏊子烧热,面糊均匀摊开,两面煎成焦黄色即可。做起来简单,吃起来味美,又香又软。

3、咸饭

  是山西和井陉的特色饭,做法是锅里放水大火烧开,放进北瓜块、食盐少许、红薯块、新鲜豆角,再烧开后放入淘好的小米,小火煮,小米开花后再下入杂面条,是防治三高的家常饭,村民一直延用。

4、煎饼

  原料:红豆、扁豆、黄豆、绿豆、小米、玉米面或面粉、盐、花椒面。

  做法:把各种原料在水中浸泡12小时,在小黄磨上磨细、磨烂成面糊,用软柴烧热专用的大铁鏊子,擦上油,把面糊用勺倒入鏊子上,用木制刮子摊开,快速刮薄如纸,煎成焦黄色即成。现改进加面酱、鸡蛋、油条,现已成为集市、闹市的一种特色食品煎饼果子。

5、手擀面

  首先用温水和面,放少许碱,用凉水沾手和成硬面;第二步是揉面,不是光有劲就能揉好面,要揉出光洁细腻、无洞无痕的面团;第三步要醒面,就是在常温下静置,用湿毛巾盖上醒10分钟至半小时再擀面,这样做出的手擀面才筋道好吃。

6、包皮面条

  原料:山药面、白面、食盐、碱面。

  做法:把山药面、白面各自和成面团,用白面包住山药面,擀开即成,做法同上手擀面。

7、挠挠

  锅内添水烧开后,放入野菜(人青苗、捞藜菜),烧开后撒入玉米面,煮一会儿用擀杖搅拌至粘稠状,筋道为止。 卜萎,又叫不烂,用料与挠挠相似,都离不开野菜,但做法不同,春天用洋槐花、榆钱,秋后用萝卜缨,做法是用玉米面或白面与菜混合,掺少许水搅拌均匀,放入蒸锅,蒸熟即可。

8、年糕

  过年做年糕是传统习俗,每年每户都做年糕。做年糕用的是粘米,石碾推成面粉,加少量玉米面,加红枣和大红豆,把原料搅拌均匀,一边往锅里撒面,一边烧柴火用大火蒸熟即成。现本村过喜事当天上席前都蒸3—4锅年糕,作为一种地方特色食品。

9、砍三刀

  也是过年才做的一种习俗食品。做砍三刀用的是粘米,石碾推成面粉,加少量玉米面和白糖,把原料搅拌均匀,一边往锅里撒面,一边烧柴火用大火蒸,蒸之半熟能揉成团即可。而后,在面板上揉成团平整为一个长约10公分的矩形面块,拿刀在上面砍三下,放置一边,重复做完余下面团,再放置油锅里炸熟即可。因为在面上用刀砍了三下,故名“砍三刀”。

五、民俗

1、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辞旧迎新,一元复始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过春节,直到正月二十日圆灯为完结。前后二十多天统称为过年。

  ①、送灶王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上天朝玉帝汇报民间过日子的情况,此日家家户户用甘甜味美的糖瓜给灶王爷上供,粘住灶王爷的嘴,上天后不要乱说,并多由主家年长的妇女叩首念词:灶皇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若有吃喝浪费,勿告玉皇,定当厚待皇爷云云。从这时起标志着天干地支中的某一年即将辞去,相邻的新一年即将到来,标志着春节的序幕即将拉开。

  ②、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是该村民俗中铁定的扫房子之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将所有居室、厨房等屋顶墙壁里里外外,彻底清扫,意在除垢迎新。

  ③、备年货

  腊月二十五至腊月二十九,各家忙着备年货,年味渐浓。蒸猪羊(供品)、蒸年糕、置新物。

  ④、贴春联

  小年这天,吃过早饭或午饭后,用白面打好面糊,把所有的门框,门眉都要贴上新写好的大红纸对联。

  ⑤、踩街

  腊月二十八、九,排练了冬三月的四个文会、两个武会先后在全村主要街道,包括北场、南街约五华里的石头路上,敲锣打鼓,舞枪弄棒,且唱且歌,祈福求安。也是准备为本村过正月十六庙会和出村与八个结盟村联谊演出而启幕。

  ⑥、熬小年

  熬小年是本村各宗族人相聚畅饮庆春节的最重要的一项。年三十夜,各户主事之人,提着酒瓶齐聚本家族最年长者之家,最年长者之家则要备好酒菜,迎接晚辈或年幼者的到来,敬老问安,说过去,想明天,连吃带喝熬到子时后才散。所有的人只待年初一的第一道曙光。

  ⑦、过大年

  天不亮就有村里的人到各庙争烧第一柱香以此来祈福。之后回家上香点蜡,放炮迎春,吃饺子。

  ⑧、烤十字火

  正月初十夜,各户把自家的破笤帚、烂篦子,放在十字路口点火烧光。

  ⑨、过元宵赏花灯

  每年的正月十三晚各家各户开始烧香点灯,每家都做花灯,样式各异,直到正月二十日。本村花会武会从联谊村中回来后,都敲着锣鼓铜器家伙转街,俗成为散蜡,并对每家的花灯进行观赏点评。

  ⑩、过会

  正月十六本村过会。由联谊的桃林坪、仇家窑、出六里、大王庙,西高家庄、瓦瓮、桃王庄八个村来村演出,分设五个演出点,各村节目多达几十个,演出经常持续到深夜至黎明。

  ⑪、送祖宗

  正月十八,各家把供奉祖宗之位的位牌揭下,连同五色纸、香箔汇集焚烧,送之门外。

  (2)、传统节日二月二

  因我村谷姓的祖先,大部分从山西迁来,保留了很多山西习俗,自古及今就流传着“不过二月二,就是没过完年”的说法。所以正月初一是过年的开始,二月二是过年的结束。二月二当天早晨要吃炒好的面, 中午吃过年留根,即过年吃剩下的旧粘糕、馒头等,有吃面条俗成“龙须面”。二月二龙抬头,所以过二月二人人都要剃头,尤其是小孩和年青人正月不让剃头,说是正月剃头妨舅舅,所有舅舅健在者均在正月里不得剃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另外还有用草木灰(自家灶里小灰)围人,就是二月二早上用草木灰把自家的房子房墙四周撒一条弯弯的灰线,边撒边说:“一把灰两把灰送走青龙黄龙回,三把灰四把灰蛐蜒蛇蝎死成堆。”当地人说青龙是懒龙,黄龙是钱龙,撤把灰把青龙赶走,把黄龙引进来,再把大人小孩用小灰围一围,就是一人站在那里,另一人端着簸箕用木棍敲簸箕的边,灰就出来了。人的周围成圈蚰蜒蛇蝎不上身,另外还要用五色纸,初一晚剪好壁虎,二月二当天贴在自家房屋的墙壁上,用来吃蝎子,一日三餐烧香上供保佑一家人一年平安。

  (3)、清明节

  我们这里和全国一样,清明节是传统的上坟烧纸的日期,不过我们村习俗和其它地方略有不同,不烧清明纸,烧的是清明节前一天旧坟纸。清明节的前两天是做“新坟”,就是指前一年故去的亲人,第二年清明的前两天做新坟,新坟日当天故者的近亲,所指是老少闺女、姑表亲、两姨亲、死者的人主,都来上新坟,俗成“做新坟”,大摆宴席,一早上坟烧三回纸。第一次是故者孝男上坟烧第一回纸,临午是新人主来后烧第二回纸,饭后孝儿孝女再烧第三回纸。第二日仍烧旧坟纸。

  (4)、端午节(俗成五月单五)

  由于沙窑村民居住深山区,纯旱庄,旧时根本吃不上大米,但是盛产五谷杂米,黍子粘谷。每年五月单五,是比较大的节日。初四下午各家各户就开始包小黄米(粘米)粽子,原料是小黄米加红豆红枣,上午用清水浸泡,下午开始用苇叶包一下午,初四晚用大铁锅加水用石板压实,用硬柴大火煮半宿,不让吃,大人小孩采艾草,初五早各家各户大门口、住房门口、每个神、坎都放上艾草把,焚香后才能吃小黄米粽子。中午饭是用红萝卜片、粉条面片做大锅菜,吃粽子。现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也有用江米包粽子,中午吃饺子的习俗。

  (5)、中秋节

  俗成过八月十五,传说是元初朱元璋农民起义军为推翻元朝蒙古人(称北国鞑子)统治,组织全国老百姓过元宵节焚香吃月饼杀鞑子。旧时我们这里是深山区,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八月十五能吃上月饼是比较富裕的户,个别穷户还吃不上。八月十五晚饭前,在院中摆供桌焚香供上各种水果、桃、梨苹果、石榴等和月饼一同供月亮爷。等月亮从东方升起后,供的香烧完后,好的家户一斤月饼全家人分着吃,一个人能分到半个月饼就不错了。现在不同了,八月十五日晚是不用等焚香供月亮爷的,而且前几天就能吃到各式各样的月饼,中午吃一顿肉饺子,就算过了中秋节。

  (6)、九月九重阳节

  旧时过重阳节,时逢山里收秋,农活比较忙,吃顿煎饼熬菜或炸油饼就算过节了。

  (7)、寒食节

  十月初一我们这里俗称寒食节,意思是进入十月天气就快冷了,得给已故亲人烧纸钱花,制备过冬棉衣棉被了。十月当天,不管多远,身在外面工作的晚辈,都要回乡给已故长辈烧纸钱花,以示纪念。

2、婚丧习俗

  (1)、婚嫁习俗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大事。本村婚嫁大事,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男女双方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习俗繁琐。

  ①、提亲

  提亲也叫“说媒” 、“议婚”。旧时提亲一般由男家托一个合适的中间人做媒人,到女方家说和,俗称“一家女百家问”,一般男女两家讲究门当户对,如果双方父母认为合适,接下来就会商定彩礼数目,再将女子生辰八字、彩礼物品和数目写在男方庚贴背面,由男方请明眼人“和八字”,忌讳八字冲走。民间有“猛虎见蛇如刀割,世上白马怕青牛,金鸡犯玉兔,龙兔泪交流,猪碰猿猴不到头,金鸡见犬泪交流”,此为大相不和;“玉兔宜黄狗,红马配黄牛,金牛合玉鼠,青牛遇黑猪,白龙配金鸡,蛇缠兔辈辈富“,此为属相合。年龄上习惯男略大于女。如果八字属相均无冲克,彩礼协商一致后就可以定婚了,家庭条件越好的越讲究,家贫者多不讲究。过去一些陋俗使多少有情人难成眷属,解放后婚俗也不断进步,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自定婚事的多了,但旧礼仍循,即使双方愿意也要走媒妁提亲、双方自主、父母同意的老路。

  ②、订婚

  两家商量好后,要举行订婚仪式,也叫“换帖”,所谓换帖是将婚者姓名、年庚、三代籍贯写清,一般选择双月双日,也有选三、六、九日的。一般由男方家族中长辈偕同媒人,携带聘礼、男方的庚帖到女方家,由媒人交给女方家族中的长辈,女方由家族长辈主持,设酒宴招待,近亲长辈参加,订婚后女子被视为男方家庭成员,一般不能反悔,否则招人笑话。

  ③、递期

  也叫下书,由男方家族长辈和媒人选吉日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需携带之前由女方提出的馒头数量给女方亲戚朋友发放,至亲4个,远亲2个,一般在160个——360个(半斤一个)之间不等,把馒头交于女方家,女方家把馒头分发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并通知婚期(类似请帖),俗语称“馒头有数戚有数”。亲友接到馒头后着手准备礼钱礼物,女方有家族长辈主持设宴招待。

  旧时对结婚日期非常重视,一般由男方家找阴阳先生择日,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选择利月和吉日,女子属相利月为“正七鸡兔二八猴,三九猪蛇四十龙狗,五十一牛羊,六腊月鼠马”。阴阳先生根据八字推定,日子一般忌讳初五、十四、二十三。俗语有“初五、十四、二十三,老君爷闭炉不炼丹”是月忌日。

  ④、迎娶

  俗称“娶媳妇过红事”,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讲究喜庆热闹。旧社会以婚娶过事为准,现在则是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登记为准,男女要拍婚纱照,但农村仍按老规矩办事,当然时代在变,办事程序也在变。

  男方婚前要整修院舍,装饰洞房,贴窗花,制备家具,准备烟酒菜肴,订炊事用具,订吹鼓手,张贴窗花、喜字、婚礼新人用品,确定迎娶时辰、忌讳属相。特别是在选择娶女客及送女客中不能用所忌讳的属相。男方家在成婚日的前一天晚上要邀请总管、长辈、媒人、厨师开席议事,按排执事人员和明早娶亲人员事宜。旧时定轿、用马,现在雇车录像,娶亲前后各项事宜的按排。

  女方家俗称“打发闺女,”之前也要做各种准备,置办陪嫁,确定男女送戚,一般是老娘家或本族近亲和合属相的“压轿孩”。家族长辈婶子、大娘、姑姑要请出阁闺女吃“离娘饭”。

  婚礼当天男方家要雇吹手乐队敲锣打鼓到女方家迎娶。前面放炮,跟着是仪仗队鸣锣开道,彩旗、万人伞、金瓜、钺斧、朝天灯,壮观气派,吹手吹吹打打,旧时新郎头戴插花礼帽,身穿长袍,骑乘高头大马,披红戴花,抬八抬大轿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凡是迎新人员身上都有红布以示喜庆,所路过村庄都鸣炮,示意车马行人让路。

  到女方家在门前要放高桌一张,小菜四碟,白洒一瓶,筷子数双,以示礼数。女方家要迎接娶女客及新女婿,新女婿要吃面条两碗,吃双不吃单,新娘化妆完毕,从女家启程,队伍顺序是:新郎骑马,男女陪客,娶女客跟随,接着是新娘上轿男送客分别左右,而后是女送客上马。拿红毡者沿途贴红喜字,路上遇到庙宇、水井、碾磨,都有领队手拿红毡者用红布象征性的遮挡,再让队伍通过,意为避讳挡邪。到家时大门口放马鞍和两把用红布捆扎的谷秸准备点燃,马鞍上写“金鞍大吉”,新人从马鞍和火堆上跨过“跨过马鞍,一生保平安”。从大门口向外扔年糕,象征着以后过红火的日子,平平安安红红火火步步升高。旧时给新人头上扔核桃、红枣、花生,现给新人头上放撒彩花纸屑,意在压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为新人消灾避邪早生贵子。新郎下马后要用桃木弓、柳木箭向洞房射三箭,以示驱凶。新娘入洞房,洞房内贴红喜帖。新娘入洞房后,面对喜帖方向盘坐,由康健的、属相合的人给新娘开脸,然后举行新婚大典仪式。由婚仪主持,最简单的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给红包,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多是请婚庆公司举行新婚仪式。

  当地有“新媳妇三天没大小”的习俗。乡亲、亲友都来要长命干粮、喜糖,都能和新娘开玩笑,还有逗公婆的习俗,给公婆披红挂绿,戴高帽、抹黑脸、骑毛驴、推小车等耍闹取乐,晚上闹洞房、听洞房等习俗。婚礼完毕后,接着就是““摘食奁捞”。接近中午时分,娘家客到全时,由男方总管和女方主事人组织““摘食奁捞”仪式。

  旧时女方亲朋到男家都要带食捞一架(馍30个),上等衣料一身或一件。现在有的已经取消食捞和衣服,改用上礼金300到1000元不等。女方娘家陪嫁电视机、洗衣机、太空被、夏凉被、毛毯等。富户还有银行卡、汽车等。当面由丈母娘念清女方亲朋食捞、衣物、礼金,由女方婶子大娘代收记帐,以备日后还礼。另外一项就是女方先出压柜钱,1000到2000元不等,男方也要出同样的数目压柜,最后男女双方亲家喝酒以表祝贺,礼毕开席。

  ⑤、回门

  婚后第二日“回门”,旧时婚礼第二日上午,女方派人来叫一对新人回娘家,到第三天一对新人再回婆家,叫住三日,住够三日后再由娘家叫走,到满月前一日,再由男方叫回,叫住月,至此婚事完毕。

  ⑥、拜节

  婚后第一年春节,新媳妇在腊月廿六或廿八回婆家过年,大年初一先给祖宗爷叩头再给父母叩头,再由男方族中同辈媳妇引领到全族长辈家中拜年,长辈给红包表示已承认新媳妇为本族成员,并请新媳妇吃饭。初二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新郎拜见老丈人,丈母给红包,初三返回婆家。

  (2)、丧葬习俗

  人活一世,难免一死。有生有死,自然规律。自古流传,有钱的埋钱,没钱的埋人。

  旧时实行土葬。老人生前或病重时,准备棺椁、装裹衣裳,如寿衣、寿帽、寿枕、鞋袜(鞋底上安有莲花祥云图案,表示脚踏莲花身驾祥云,直升天界)、口含钱、布鸡等。受“薄养厚葬”传统习俗的影响,棺椁木板尽量要厚,因本村盛长楸树,一般村户都用一口楸木棺椁,个别条件较差者也有用梧桐木的。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三层、五层、七层不等。不穿单衣,儿孙受人笑话。葬礼隆重,旧时请吹鼓手,现在是请小班戏,请人忙活,宴请人主、亲朋,灵前吊唁,礼节程序繁杂。

  ①、停灵

  从人死亡到入殓(入棺)这段时内叫停灵。这段时内要做的事很多,老人临危时讲究儿孙都守在身边,这样老人才走得安详,要是子女少或在外工作不在家回不来,可快请当家近亲,将要咽气前装裹衣服,贫者穿三层,富者穿五、七层或九层,里穿单衣中穿棉衣外穿外罩。男者外罩旧时一般为长袍马褂(现在演变成棉大衣或风衣,旧时戴爪壳现在戴尼龙帽子),女者穿花衣蟒袍,头戴凤冠,亡者所穿衣物不能带皮毛,俗称亡者穿皮毛皮衣物来世要转为禽兽。咽气后用麻绳绊双脚,嘴上用红线戴口含钱(俗称不含口含钱来世会变成哑巴),腋抱布制白公鸡,头枕用红线扎好的日月鸡狗图案,狗头朝外,枕内装红土,用酒精洗面部,称“净面”。用门板铺芦席棉褥,停尸于灵床上,停尸必须是男左女右。门板下撒谷秸以备收殓之用,脚下垫脚衬,灵前设供桌,点油灯(现在点蜡烛),香炉。停灵期间香不断,灯不灭。用白米和豆面做面团用火烧熟做打狗弹子,数量为当年月数(平年月12个,闰年13个),此为进入阴间时路上遇到狗咬用以打狗之用。另外还做12个鬼食饼,摆在灵桌上,设遗饭罐子,每顿饭由孝子添饭,到出殡时添满,带到墓中放在棺上点上灯随棺埋葬,意思是不让老人饿着。停好尸后,族中长辈带孝子孝女,孝子从屋内拉担子上放三个灯花点燃一至拉到大门外,一路哭,送到五道爷庙,烧断气纸,哭丧,表示送逝者到地府报道,俗称烧断义钱。

  ②、请总管看日子议丧事

  老人去世后,要请族长者或大总管看出殡日子。一般躲开初五、十四、二十三用双日较好,确定放三天还是五天。总管一般要征求孝儿孝女意见,请吹鼓手、摆大席规格,请阴阳先生、报丧等事项。

  ③、请人主报丧

  男子去世要请其姥娘家人来当人主,女子去世请其娘家人来当人主。孝女孝媳各自哭号回娘家婆家报丧。派人到人主家请人主,到亲友家报丧,本地称为“撒孝”。禀明去世和出殡日期,人主来后,挑毛病,棺材不好,寿衣不好等。孝男孝女要跪央人主,人主对孝男孝女进行数落,列举对逝者生前的种种不好,表示对逝者很亲,孝男孝女不能辩解。一般在当天晚饭由总管组织进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都比较活套。看活不看死,当人主都比较淡化了,一般不当数落人者,但一定得好好招待人主。当晚开席为人主送白,烧还魂纸钱。

  ④、请阴阳,设灵堂

  在院子里逝者灵床前,搭设灵堂,居中摆放逝者遗像。摆放各种供品,馒头、各种糕点、烟洒、香炉、蜡烛、打狗旦、鬼食饼等,其中逝者女儿要蒸猪羊供品。亲戚、人主、朋友在灵前烧纸祭吊。由族中长者专人负责接待。请阴阳先生剪桌裙,岁数纸、糊招魂幡,糊孝棒,剪路吊纸、卖路钱、对联等。岁数纸是按逝者的年龄一岁一串,挂在大门外,男左女右,看岁数纸的多少就知道逝者岁数大小。出殡时一并撕下,装到坟上烧掉。

  ⑤、烧还魂钱

  一般家庭老人去世后要停灵三天,也有五天、七天的。停灵期内,每天晚上孝男孝女由族中长辈手端香盘,带领到五道爷庙烧“还魂钱”,给逝者送“买路钱”,男子在前女子在后手柱哭丧棒,边走边哭,到庙前跪地烧纸后哭回到家灵前跪头。女子回家后再哭一阵,有人拉起为止。

  ⑥、拉白——披麻戴孝

  逝者子孙要穿孝,用白布做成,孝的规格要严格按亲疏辈分来定。专有懂行人负责拉白。一般分为三件孝和二件孝。三件孝为孝儿孝女,为白孝、白裤、白鞋、白蒙头布、孝帽。侄女、外甥女为二件孝,为白孝、白鞋、白蒙头布、白孝帽。白布为孝服丈四,白裤六尺,蒙头布为五尺,孝帽为一尺六寸。人主亲友孝帽为一尺四寸,蒙头布为五尺。亲生儿女要腰系物,男为麻绳,女为用麻辫成的细绳。白鞋也有讲究,用白布照鞋面。男逝者孝儿孝女右鞋面后跟留口,女逝者左脚鞋面后跟要留口,切记不能缝严。

  ⑦、吊丧

  俗称吊孝,远近亲戚朋友乡里乡邻得知丧事后都要到丧主家吊祭。亲戚送供品花圈。朋友有的送幛子、花圈、挽联,有的持钱奉礼,来祭吊的人越多越好,证明身前为人处事好,威信高,俗称有钱难买灵前一张纸。

  ⑧、守灵(守丧房)

  停灵期间每晚不能没人守灵,孝儿孝女孙子侄儿外甥,老少女婿轮流守灵,防止猫狗入内。人去世后一般都要打开房门,为的是不让尸首变坏。古时候夏天用簸箕扇,风箱吹,现在用上了冰棺,三伏天也很安全的。

  ⑨、送马

  逝者在出殡的前一晚,孝儿孝女当晚要用笤帚、五色纸糊一匹白马或红马,半夜十二时以后女婿和孝儿负责送马,来回不准说话,到五道爷庙前,烧纸焚香,孝子叮嘱逝者,骑好马,捉好缰,朝着阳光大道,往前走,把马点燃后,用力踢一脚,转身不回头、不讲话回家。

  ⑩、司灵

  请人主、外甥、女婿汉,受苦者(抬重者)司灵。出殡前先请人主到灵前烧纸祭奠。再请外甥女婿汉司灵,烧纸祭奠。再请受苦人(抬重者),司灵烧纸祭奠准备收殓。

  ⑪、收殓

  出殡前将逝者移入棺材叫收殓,也叫入殓。一般在中午待客完毕后出殡收殓,将棺材抬入丧房,头前尾后,前边放在门前上,棺内铺谷草,撒发酵好的糠和麦皮,孝儿孝女撒垫背钱(过去撒铜钱现撒硬币)将芦席铺上,抬褥子与逝者入棺。盖上蒙单后请人主近前看一下打盖。孝子孝女嚎哭,所有过程所有人不许提名道姓。

  ⑫、出殡

  负责抬灵柩八人,其中一人“扛旁头”,即在棺材前背扛。其余七人四周抬起到大门外,左右两根老杆用大绳绑牢,用四根抬干八人抬到坟前,最前是放炮者,后为吹鼓手,后面是长子打幡,长子已故,长孙代替。后为孝儿孝女。在棺后一律佝偻前行,嚎啕大哭。出殡时讲究热闹人多,爆竹震耳,鼓乐齐鸣,哭声一片,村中老幼路边围观送别逝者。

  ⑬、路祭

  出殡时路祭一般为三祭。第一祭是人主,第二祭外甥、女婿汉,第三祭生前友好、乡邻,直到村外路口。

  ⑭、下葬

  抬棺入坟后,抬重者用绳索吊棺木入墓室,调好位置后,棺上点万年灯,灯旁放遗饭罐,如果是合葬,男女盖团圆被,一切妥当后封堵墓室口。孝子先执铁锹填土三锹,之后是抬重者填平形成坟头,在墓穴口上摆祭台石。将引坟杆插入坟头上,焚纸、叩头。人主让孝子给受苦人叩头,人主谢受苦人就下葬完毕。孝子把二根老杆扛回,丧主家设宴答谢受苦人。

  ⑮、复三

  安葬后第三天,本族近支、亲戚、人主带祭祀纸钱到丧主家复三,设宴招待,孝儿孝女人主上坟烧纸。第二天孝子带馒头到人主家见人主就跪,名为“谢孝”。

  ⑯、烧七纸

  从逝者故之日算起,每隔七日上坟烧一次纸,如逝者的某个七日与农历的初七、十七、廿七重合叫“犯七”,要做伞小纸旗,用色纸糊伞做小三角旗,煮小米捞饭,从村口到坟头沿路插小旗,放一小堆捞饭,剩下的捞饭撒在坟头,小旗插在坟头上。

  (4)、花会

  ①、清末花会

  沙窑村花会起源于清中晚期,当时沙窑村归蔡庄社八甲,属青横庄庙会会员村。正月十五至二十参加7个联谊村(大王庙、桃王庄、高家庄、瓦瓮、桃林坪、仇家窑、梅家庄)的花会,正月廿五参加赵庄岭火神爷庙会。清中晚期,我村村子小,人口少,还不足400口人,当时的花会玩意是河北梆子《周恩送女》和《柳树精看媳妇》,角色是牡丹、柳树精、吕洞宾。

  ②、民初花会

  A、晋剧《全神爷会》

  由于沙窑村村子小,人口少,居住偏僻,自己玩艺少,换不了联谊村的玩艺,民国初期,左连明联合其他七家(左有厚、左千顺、郑有仁、郑有纲、王良玉、王有、王家祥),俗称八大股,名曰轎会,又称“全神爷会”(沙窑村晋剧团前生)。前后两次请教师常坪栾考堂、栾风、栾金堂,教的剧目是晋剧《秦琼侍母》、《战北原》、《打金枝》、《三娘教子》、《明月楼》、《牧羊圈》、《宋公明杀楼》、《伍子胥走边》、《芦花》等,俗称南会。

  B、《老君爷会》(丝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左思文、崔玉祥、沈卋昌、左进英组织老君爷会,请胡仁村教师范师村,剧目是丝弦《伍子胥过江》。沙窑村丝弦剧团的前身,俗称北会。

  C、《真武爷会》

  同期村南塄王家又组织了《真武爷会》,剧目是河北梆子《伍子胥杀府》。

  D、柳树精看媳妇

  说的是上古千年柳树成精,变成人形后到人间祸害民间小媳妇,只要看到谁家的媳妇长的俊秀、好看就上前追赶、调戏,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奉玉帝法旨掌剑执法,斩妖之事。演员只有三人——吕洞宾、柳树精、小媳妇“牡丹”。沙窑村“柳树精看媳妇”花会起源于明代,一直延传至今。每年正月在各村进行走会表演进行村联谊会,也是正月二十五赵庄岭火神爷庙会的钦点上会节目。


13、自然遗产

一、古树

  村中原有古树10株,其中大槐树6株,岭南一株600龄,文革被伐,西岭王世泰门前一株300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枯死被伐。南院门前一株800龄古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枯死被伐。五道爷庙前一株公鸡头树500龄,文革中被伐。北场左六羊门前一株300龄古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伐。左选门前一株300龄古槐,五十年代被伐。大石坡左栓栓门下一株500龄古楸,建国初被伐。东台儿、左连明门下一株500龄的古榆,建国初被伐。现仅存北院前一株800龄古槐,枝繁叶茂,巍然屹立,树围3.55米,树冠直径20米,树高35米,基部土质为红沙土结构。古棌树一株,树龄在600龄以上,树围2.38米,树冠直径13米,树高10米,基部土质结构为红沙土土质结构。百年以上的柿子树200多株,楸树100多株。

二、风景名胜

  大台山是村西南天然屏障,主峰海拔1080米,此山巍峨庞大,趾峭顶平,形同一巨大的台墩,故名大台山,俗名大台垴(民国县志称为邑内第一高峰)。山左峭壁内有天然溶洞仙人洞,洞前阔大,洞深百米,有古碑载为晋代仙人葛洪采药炼丹处,此洞称为仙人洞。山中树木繁茂,野生植物数百种,时有鹿、狼、狍子出没,山顶建有大王庙,历史久远,年代不可考,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四方乡民相携登山,观日出胜景、览山川气象,相沿成习。本届支部村委会在2011年招商陕西省晋中市王发强先生,开发大台山旅游区,投资一百余万元修筑四米多宽、五千多米长的上下山通道一条。


14、现状

  沙窑村现居人口495口人、170户。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类型属山区,石灰岩山体结构,背靠风景秀丽大台山、尖脖山,东倚雄伟蜿蜒铁龙山,四面环山,地势南北走向,形成一沟两岸两塄四面坡,南山千亩油松,东坡百亩翠柏,春夏碧坡千顷,深秋南山、西山满山黄栌、千棵柿树,万山红遍。

  沙窑村经历了500余年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古村出现了很多问题,缺乏专业规划管理,新的建设正在逐步破坏传统风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山里山外,生活环境差距拉大。尤其是近二十年,由于这里位居深山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子女成家、上学就业各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距矿区较发达地区较近,于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纷纷外迁,沙窑人口急速下降,由原来的1000多人下降到不足500人,大多数老屋年久失修,甚至被折毁,古风古貌受到严重的破坏,一直以来沙窑村房屋均属个人所有,处于自由维护状态,维修拆建由各家自主安排。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部分老屋已经损毁、老化,有的甚至已经坍塌,根据上级文件指示精神,古村落、古民居要加以维护,现任支部村委十分重视,成立了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成员有王玉虎、左密芳、左四四、左瑞等,并制定古村保护规划方案。

一、保护目标:

1、保护沙窑村现有历史风貌,景观格局,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现有古村遗存的各类历史信息,保持传统的街巷、古民宅、古树等诸多景观特征。

2、在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有序更新内部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3、突出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迹、古匾古碑和自然人文资源,发扬古村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二、保护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依据

1、保护和延续原始古村落风貌,保持地方特色目标,充分挖掘沙窑村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内涵。进行科学有效的古村落保护规划。体现沙窑村古朴而璀璨的石头文化,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与大台山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做到以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开发,以旅游开发推动更有效的古村落保护。

2、保护原则

  (1)、坚持保护古村落历史应采取真实性的原则

  保护古村落具有特色的整体景观风貌和真实的历史遗存,在古村落的保护范畴内,一定要实事求是,对于历史性建筑采取逐步整治的方法按原样维修整饰,严禁大拆大建。

  (2)、保护古村落整体性的原则

  保护规划在重视大量文物古迹的同时,重点保护和延续构成沙窑村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特色的建筑群落,地域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

  (3)、坚持古村落保护协调性原则

  古村落的保护应该包括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结合古村落整体环境和相关要素协同考虑,古村落内改建与新建建筑应遵循保护古村落肌理连续性和整体风貌性统一性,在建筑样式、色彩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协调。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村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是古村落历史真实性的充分体现,是反映古村落历史文脉的延续,在保护古村落景观的基础上,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5)、坚持古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古村落保护的意义,处理好古村保护与村内特色地段或建筑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保护的同时,小规模循序渐进,重点保护,恢复和更新主要的特色地段和特色建筑。

  资金来源主要为村民自筹与向上争取相结合。用以修复村内庙宇,有历史性、有代表性的古民居,逐步恢复古村的古风古貌,发展旅游事业造福后代子孙。


15、村落简介

  沙窑村位于井陉县西北55华里,海拔1080米的大台垴山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村260户,1079口人,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类型属山区,石灰岩山体结构,背靠风景秀丽大台山、尖脖山,东倚雄伟蜿蜒铁龙山,四面环山,地势南北走向,形成一沟两岸两塄四面坡,南山千亩油松,东坡百亩翠柏,春夏碧坡千顷,深秋南山、西山满山黄栌、千棵柿树,万山红遍。这里主要有左、王、郑、李、何、沈、刘、郭、崔、栾十种姓氏。据本村庙碑记载,历史上还曾有田、梁、赵、付四姓居住过。

  据传这里宋元就有人居住,并建有寺院,元末明初被毁,这里四面环山,交通闭塞,是躲避战乱、开荒屯田的理想之地。

  明成化年间贾庄村贫民崔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崔家庄,后因村中有三个沙石坎,故因此改村名为沙窑村。均为汉族,以刨坡修地为生,繁衍生息,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居住在相对集中的一沟两岸两塄四面坡上。

  现存明末清初土木砖瓦结构的四合院8处;石窑洞四合院10余处;三合院34处;石窑洞594眼。500米长石涵洞1个,800m³大型水窖8个,400m³中型水窖8个,自来水蓄水池两个合计770m³,水库3个合计1710m³,深井3眼,分别为260m、380m、420m,大小旱井150个,石碾、石磨现存14盘,石台阶、石墙、石巷、卵石坡、石碌碡到处可见,特别是长百米近75°的大狮(石)坡,邑北闻名。现存古树两株,一株是村东棌树垴的一株古棌树,树围2.38米,高10米,树冠直径13米,基部为红砂土山体结构,土质较薄,生长缓慢,树龄接近600年。几百年来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守护着沙窑村门户。另一株为村中大狮(石)坡顶端古槐,传说是元代寺院外遗留古槐,原有二株,上世纪六十年代枯死一株,比现存这株还大。此古槐树围3.55米,高35米,树冠直径约为20米,基部土质结构为子母石粘土结构,从不同的角度看她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形容她像蛟龙腾云驾雾,有的说她像巨蟒盘根而卧,有人说她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述说着历史的沧桑,有人说她像一把巨伞保护着沙窑村全体村民,专家考证说已有800年的历史。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是桃、山杏、柿子、鸭梨之乡,曾经有村东垴后坡杏树坡、南丈阳坡的杏树坡、麻地南洼的杏树滩,大板石沟因杏树多而起名的南北杏树沟,阳春三月到处是白茫茫、红艳艳的,夏日里杏树坡下遮天蔽日,秋天是果实飘香,村内有上千株百年树龄的梨树,满山遍野数千株大小柿子树,百年树龄的不下500株,驴骡马牛羊成群。五六十年代曾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林牧先进党支部、红旗村。沙窑村虽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历史上清末只出过一名秀才,解放后出过十数名大中专毕业生,两名硕士研究生,但这里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善良耿直、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有石墩、石凳、石街、石巷、石阁,更有百米大石坡,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矿区、城关等周边村镇牛驴骡马已不复存在,但在这里仍有牛马驴骡,犁,耧,锄,耙,滚盖,辘轳,扇车,石磨石碾等农具及生活用具,真可谓“栏台石屋、太行民博”。

  1971年,我村聘请井陉矿务局钻井队打机井,在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为急需解决我村人畜用水困难,发动全村八个生产小队的男女老少,在村中的河滩上修建起八个长40米、宽4米、深5米库容800方的水窑,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困难。同时用石头筑起500多米的地下顺河涵洞一条,从此村民不会因发洪水而影响生产与生活。1974年,300米深的“工农友谊井”终于出水落成,同时筑起架通两山的石桥一座,长约40米,高6米,宽2米,桥上有水沟,可通行人。

  2001年,中央电视台在村民左密方六眼石窑及南场石坡上拍摄《法理人生》。2011年春,在村南场王锁文古四合院落、南街东西南北四院的北院、北场崔魁子石洞院拍摄抗战电视剧《烽火长城》。2011年秋,在村北垴沈香文窑洞、村集体驻处横洞拍摄过电影《水之缘》。

  邑内名山大台山,位于村南,高约1080米,半山有一天然石洞,据传曾有道士在此炼丹,意求长生不老,故后人将此洞叫为“仙人洞”。洞分三层,洞口较为开阔,约是三十平米的平台,为仙人习武之地;洞左侧有一小口,约一米高,进去后则是一阔大洞府,为仙人栖居之所;第三层则又是一个小口,为仙人置物之处。

  村域还有一名山叫“透窟隆山”,位于村西北角,山顶有一呈喇叭状的大石坎,洞口是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形,石坎外沿约高十米。曾有一古老的传说:二郎神担山路过此地,半路相遇一半仙,此人德性较坏,非要试试此山多重,一颤一颤,将神担弄折,此山就落于本地。旅游资源亟待开发,沙窑村父老乡亲恳切希望有志之士、民俗专家来村实地考察,投资开发。

  沙窑村从古到今就有一桩传统庙会——正月十六全神爷庙会。正月十四踩街,相当于现在的彩排。组织所有文武会演员沿街行走表演,按正月十六参演顺序,文会在前,武会在后。顺序依次为丝弦、晋剧、钉缸、柳树精看媳妇、老娘送闺女、社火。正月十五“绑火杆”,一般在大队驻处横洞前绑三根杆。吃过饭后,男女老少,都自带工具(剪子、镰、钳子、炮线丝等)去绑杆。分工明确,女的剪花糊旗抽绣球,男的绑大架、编炮排、插炮、连火线、插旗。晚上要派人看“火杆”。正月十六,村喇叭放戏,叫人早起,早七点开始过会走街,有敲锣的,打鼓的,扛旗的,抬轿的,唱戏的,耍社火的排一条长龙游走在这古老的街巷。


16、其他

  沙窑村由于山场面积大,紧靠大台山、尖脖山。近年来,山大林茂,国家二级、三级保护动物均有出现,山鸟有黑喜鹊、灰喜鹊、山鸡、雉鸡、斑鸠、猫头鹰、白脖鸭、红嘴鸟等,还有野猪、山羊、狍子、狐狸、猪獾、猫獾、狗獾等。


调查者地址:井陉县小作镇沙窑村

电 话:13932153248

邮 箱:XZZXNSM@163.COM

标签
目录
版权声明相关链接
邮箱:zjjczkggyx@163.com电话:15512180612版权所有: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 河北省井陉县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冀ICP备2024091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