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年间。
迁徙。
山村。
属丘陵地带,地质构造石灰岩。
村占凹穴,青山环抱,古村落状似凤凰展翅。
汉族。
樊、尹、吴、郑。
216户,700口人。
种植业:小麦、玉米、谷子、黍、棉花、花生、油葵、红薯、黄豆、黑豆、绿豆、青豆、红小豆、豇豆、北瓜、南瓜、萝卜、胡萝卜、菜根等。
养殖业:羊、牛、鸡、猪、驴等,以养鸡、养羊为主。专业养鸡户1家,存栏8000只,散养笨鸡若干家。专业养羊9户,其中圈养2户,合计500余只。
一、碑石
南张井村现存民国前碑石二十多通,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祭台石
明万历四十五年清明为尹氏始祖尹朝臣立的祭台石和明天启六年三月十日为尹氏二世祖尹天友立的祭台石,位于黄金沟尹氏祖茔,石材为青石,长0.6米,宽0.5米,厚0.3米,配有石雕,工粗而雅。是目前南张井村已知最早的石刻。
2、庙碑
(1)、康熙十八年续修观音堂碑嵌于庙壁,石材为青石,长0.8米,宽0.5米,它提供了我村做火和放火的起始时间。因为旧时做火在观音堂东侧禅房,放火在观音堂平台上。观音堂前的2亩堰和5亩堰是跑老虎和立老杆的场地。由此可知观音堂的续修平台是专门为放火而用。
(2)、乾隆元年的创建关帝庙碑现立在关帝庙前。石材为青石,长1.5米,宽0.6米,厚0.25米。
(3)、乾隆十三年的重修山神庙碑嵌于村西二里双庙的山神庙东壁,石材为青石,长0.7米,宽0.5米,碑中传达了我村旧时为百姓商旅要道的信息。
3、戏楼碑
康熙二十二年创建戏楼碑嵌于戏楼东壁,是专门为放火唱戏而建。碑为青石,长0.75米,宽0.5米。
4、墓碑
(1)、乾隆四十九年的樊氏始祖樊修理墓碑立于北边坟樊氏祖茔,保存完好。石材为青石,长1.6米,宽0.6米,厚0.2米。
(2)、嘉庆三年樊瑶(字玉池)墓碑位于黄金坡樊氏池边股祖茔,石材为青石,长1.6米,宽0.6米,厚0.2米。右上方刻有小诗一首:碑竖乾隆十六年,先人功德固宜传。只因孙子功名就,去旧更新永世绵。此碑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说明系其孙樊璟中秀才后为祖父戴帽重立,二是反映了我村当时对名字文化的重视。
5、其他碑
(1)、光绪十七年的戒赌碑现在樊氏祠堂院内。石材为青石,长0.6米,宽0.45米,厚0.25米。
(2)、光绪二十三年的修官墙碑,石材为青石,长0.7米,宽0.5米,厚0.2米,现存于樊金贵家房顶。
(3)、民国十四年的重修尹氏宗祠碑,石材为青石,长0.6米,宽0.4米,厚0.2米,现存放于尹氏祠堂,碑载尹氏宗祠曰“善义堂”。
(4)、民国二十七年的修南坟碑,石材为青石,长0.6米,宽0.4米,厚0.2米,现存于樊金柱家中。这些古碑从不同层面真实记载了我村的发展历史,充分反映了我村在烟火、戏剧、祭祀、名字、堂号、风水、村民自治等方面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族谱
1、尹氏族谱
修于民国20年,谱中记载了从始祖尹朝臣至今17代南张井尹氏男性及配偶的名讳。
2、樊氏族谱
重修于2002年,谱中记载了从始祖樊修理至今24代南张井樊氏男性及配偶的名讳。
三、匾额
1、“术著岐黄”
匾原悬于樊志忠家门楣,木质,长1.3米,宽0.5米,厚0.05米,惜毁于文革。
2、“抚孤完贞”
匾原悬于樊金柱家门楣,木质,长1.3米,宽0.6米,厚0.05米,惜毁于文革。
3、“樊氏祠堂”
匾悬于樊氏祠堂门楣,石质,长1.4米,宽0.5米,厚0.06米。
4、“善义堂”
匾悬于尹氏祠堂门楣,木质,长1.39米,宽0.49米,厚0.05米。
四、地契
南张井村现存地契、房契数十份,今择其两份简述于下:
1、立卖契人吴三宝因年荒度日不前,今将庄□沟柿子条条地二段肆亩条地五段陆亩共地拾亩,四至各有旧规,上下土木相连,今凭中人李唐说合卖与尹从峰为业,言定共价银肆两伍钱,言定只许回赎不许缠扰。□价随带征粮壹亩贰分肆厘,其银当日交足外不欠少恐后无凭立字存证。落款为康熙三十年闰七月十三日立字人吴三宝。中间人:梁孝、李唐、吴章、吴河、吴思圣、樊万聚。
2、立卖契人尹党因为无钱使用,今将自己南坡垴连段六亩,上下土木相连一切在内。东至道,西至张玉柱,南至尹青,北至尹廷义,四至分明,今凭中人尹廷月说出卖与尹升永远为业。言定价钱伍钱整,其钱当日交足并不短欠,随带征粮一分三厘割食在内,恐人失信立字存证。落款:乾隆四十八年二月立。中间人郑美文。
五、其他
1、做火、放火资料
南张井村现存做火放火资料十数篇,现择其两篇简述于下:
(1)、篇首为:大清光绪二十年月建丁卯时届花朝有会首五人做火信士三人暨领合村人等斋戒沐浴献火贡馔以兹以□。篇中为:颂扬神灵祈福保安之雅词。落款为合村人等敬叩。
(2)、篇首为:直隶正定府井陉县各社甲不同现在城南张家井村居住。有善士做火三人,又有会首经理五人,暨领合村人等毕恭毕敬斋戒沐浴祈福保安,献火奉神。篇中为:颂扬观音菩萨之雅词。落款:大清光绪龙飞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圣诞献火。
2、婚贴
此贴上款竖书:忝眷姻弟康佑薰沐端肃拜上(另起行)大德望尹翁老亲家老大人阁下:(中间横书)愿结丝罗。下款竖书:大清光绪岁次己丑丁丑月二十六日吉旦(另起行)康佑再顿首拜。
一、寺庙关阁
观音堂
坐南朝北,石墙木柱,筒瓦重檐,分两期建造。神堂依山就势,石墙瓦顶,当建于明末。前厦和石拱券建于清康熙十八年。神堂正面供观音菩萨(铜像),两侧供张爷、三爷。前厦置香炉。拱券平台供放烟火用。拱券为旧时古村的出入口,西侧置十一级露天石阶。观音堂东侧为禅房(南三间、东两间)是做火的场所。西侧为马王爷庙。两侧均有石阶通达。现两侧建筑无存。
二、古院落
1、尹氏祖居
建于明末,位于村中洞洞场,坐北朝南,上房为一靠岸石券横窑,一门两窗,门窗均立将军柱,上券三块石网扇,砖拔房檐,檐上扣瓦,墙粗而口细,十分耀眼。东平房,西厨厦,月台为荒石铺就,宽及院中,门厅简易。整个小院粗中显雅,小中透秀,处处散发着古老而清新的气息。
2、石头三院
位于村西之西场,建造于清末,坐北朝南,门开东南,筒瓦门楼。三院同时建造,格局相同,唯大门自东向西依次渐广约二尺。院内上房为四间,靠岸石券横窑。两厢各三间石头平房(最西院西厢房为四间石券横窑),南临街为两间石头平房。院外为二米通道,道边系石砌矮墙,墙顶压巨型石条。道下为一排石券地窑。总计房屋四十九间,其中石券窑洞二十八间,是我村典型的石头建筑群。整座建筑远观宏伟气派,近看古朴典雅。
3、张家窑洞
建于明成化末年,是目前我村已知保存建造最早的民居。窑洞位于村南坡山腰,为南坡旧时村落之最高。坐南朝北,半靠土岸,为一明一暗两顺筒石券窑,夹墙厚米余,前墙为荒石,且石型不规则,无錾楔之痕迹,烟囱出半墙,撇水为后来加。
4、秀才院
位于村东西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后靠青龙山,前临砚水池,风水极佳。秀才院前后两进,占地亩余。后院上房底层为石券窑洞,建于明末,窑上为砖木结构楼房,建于乾隆初年。东西皆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南面为前院上房,墙留穿堂过门。前院上房起月台,四面皆楼,开正门,起影壁,壁上砖雕惟妙惟肖。秀才院从樊氏十三代樊璟起连续四代六位庠生,尤其是十五代文德、文会、文元兄弟三人俱为庠生,名震乡里,享誉一方。
5、大坎窗院
位于村北林榔坡上,俗称林榔边。坐北朝南五眼半靠岸石券顺窑。中间为大坎窗,两边为一明一暗,一门一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开我村大坎窗之先河。大坎窗院建于清初系我村尹氏三门之祖宅。参与我村康熙十八年观音堂续修和康熙二十二年古戏楼建造的第一位木匠尹同礼即生长于此宅。
三、古戏楼
创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坐北朝南,与观音堂遥遥相对,为旧时放火唱戏所专用。戏楼前面的二亩堰、五亩堰就是火场。古戏楼昔日画栋雕梁,壁画如生,十分壮美,现仅存石柱四根,上刻楹联两幅:四方来观之欣欣然有喜色;乡人皆好之洋洋乎盈耳哉。色妆者乎古之人如在其上;声相似也今之世众皆悦之。
四、其他
1、山间古道
南张井村坐落在一个山凹里,四面环山,路行山梁,十分隐蔽,至村外而外人不知有村也。放眼望去,树木葱茏,荆棘遍野,给人以交通闭塞无路可行之感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南张井北距天长镇十五里(旧时县治),西与山西接壤,距大梁江十五里,均为一个多小时脚程。崇山峻岭之中顺岭沿沟藏有两条通往山西的山间小路。在肩挑驴驮的时代,这两条山路自然成了百姓商旅的重要通道。何以?近也。以王家为例。若行大路,至南关五里;折核桃园二十四里,计二十九里。走张井,至张井七里,至红土岭八里,至核桃园五里,计二十里。据《井陉碑石文选》载:约康熙末年,当泉吴进库在山西经商,行至红土岭附近被野兽所伤。另据乾隆十三年南张井重修双庙碑文记载:王家、吴家坑两村三十余人施银。山西曹世汉、王有伦等四人施银。这足以说明旧时此路的繁华之状。此路向西至双庙分支。赶牲口行沟,经菜树庙、白羊沟、桥沟、大梁江、企明达平定县治。肩挑背负者走岭,经官垴、千贵梁、马鞍桥、红土岭、桥沟、大梁江。现在,沿沟一路已拓宽硬化。顺岭一路,仍存原貌。行此路的村庄大致应含现在的于家乡、王家、单家、吴家垴、霍家庄、陈家、南枣林等。
2、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村东南向一山峰上。状如笔管,上细下粗。用荒石垒砌,中间填土。上口直径约三米,下口直径约五米,高四米许。建于1915年,为我村风水先生尹新龙所倡。其目的有二:一是为避新修白庙侧门朝村之不吉;二是为了聚集文运,辈出人才。之后,我村果是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县处级以上干部二十余位,科局级干部不计其数。
3、古井
位于村口观音堂东侧,是一眼人工开凿的石灰岩泉水井,深十几米,开凿时间不详。老人世代传说,此井和庄子头泉水井同一年代。是村里雇外地石匠开凿的,开前约定按其深度给工钱,石匠为多挣钱只求深度不求广度,凿时头上顶筐,空间越来越狭小,凿至十几米时,无法开凿,弃井而逃。
4、古池
位于村西北坡上名曰尹家池,开凿于明万历年间。该池乘一石夹开凿而成,现保存完好。
一、民间文学
南张井乡谣。例:张井的堰子,于家的坪,当泉的条子数不清。桃南杏北李子中,想吃果子尖里寻。春种深,夏种浅,过了芒种皮上点。长十六,短十五,不零不整整一亩。穷豆秸,富谷穰,麦秸窝窝里打饥荒。圪灵叫唤,水瓮惊,不是下雨定刮风。东虹胡雷,西虹雨,南虹过来卖儿女。麦子收,杏儿黄,核桃半瓤。樊家来闺女,北关来炭,张井来小伙不用看。五队来旦,六队来丑,七队上来花脸圪蹴地走。
此乡谣有三句、两句两种形式,三句者居多。其特点是押韵顺口,给人以偶句的感觉,故乡人特别喜欢,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传统手工技艺
1、南张井老虎火
南张井老虎火是一种保持明清本色的低空传统烟火,可近距离观赏。始于清康熙初年。世代相传,是一先祖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清朝后期至民国年间为鼎盛时期。期间每年作为县城正月花会的压轴戏在县城燃放。被人们视为“官火”。南张井老虎火的种类可分为:文火、武火、架子火、表演火、老杆火。文火有:起火、宫花、拖白莲、金盏玉台盘、就地跑、喷花、星星草等。武火有:铁炮、灯炮、锅子火、炮打满天星、一窝猴等。架子火有:猴捅马蜂、张飞登鼓、七节火、火烧战船等。表演火有:老虎火、伞火。老杆火含:四门徟底、五马破曹、葡萄火、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阵图、八角青龙、仙鹤透蛋。其中“老虎火”为代表火种最为精彩,最受欢迎。所谓“老虎火”是用荆条编成老虎状,肚置“就地跑”等火种,背置锅子火,口吐白烟,眼发蓝光。烧放时,两人拉,一人推,皆光着膀子,火在虎上,人在火中,甚是壮观,将燕赵儿女的豪气雄风展现得淋漓尽致。故而,2007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以此为名。2008年6月,南张井老虎火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保护项目。老虎火的产生、发展与村落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张井地处山区,野兽甚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地干活还经常看见狼,为此,村民早在清康熙时就在村外建了山神庙,每年香火不断,杀猪过会。其目的是免受野兽侵扰,求得一方平安。因虎为百兽之王,于是人们便用烟火的形式,人虎共舞,和谐相处,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张井老虎火2007年至今燃放了六次,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在艰难地传承着。今年正月央视七台、十台都来录制了节目。现在做火的十余人,惜大都在五十岁以上,年轻者仅一人。
2、南张井干礤石墙
南张井干礤石墙的起始时间应为明末,现存有确切记载的建筑物有清康熙十八年建的观音阁石桥。干礤石墙是一门独特的建筑技艺,其特点是砌墙不用泥浆。有荒墙和细墙两种建筑风格。干礤石墙的石料除特殊部位外,均呈三角形。墙面讲究上下均匀错缝。墙体讲究犬牙交错、里外勾联、浑然一体。其原理是充分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但坚固,而且省料省工。南张井干礤石墙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分不开。首先,当地有大量的层板均匀的卧层石材,而且裸露地面,便于开采。其次缺水,少土。第三,山多,地少。以上三个条件是促使干礤石墙建筑技艺诞生的决定性因素。我村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干礤石窑洞。此建筑的科学价值有四点:(1)、所建房屋坚固耐用。(2)、冬暖夏凉,节能环保。(3)、省工省料。(4)、施工不受季节限制,尤其适宜冬季施工。南张井干礤石墙于2009年6月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村里掌握这种技艺的还有二十余人,大都在五十岁以上,年轻人甚少。
三、民俗
山神信仰。南张井村建有山神庙八座,堪称井陉之最。而且建庙之早、庙会规模之大,仅次于老母庙。据乾隆十三年重修村西山神庙碑文推断,该庙至晚当创建于清康熙晚期。旧时山神庙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过会,过会时在庙前杀猪一口,以供山神。该猪由许愿者喂养,项系红绳,无论糟蹋了谁家的庄稼或其他都只准驱赶,不准击打,以示对山神的尊重。南张井村民信仰山神的原因有二:一是居住于深山之中,常与野兽打交道,为避免野兽的祸害,在不发达的年代只能求助于山神;二是南张井地处冀晋交界处和大梁江山地相连,界内存有冀晋通行的山路,旧时为百姓商旅的重要通道,许多山神庙都建在山路旁,百姓为求行路安全将路神的职能赋予了山神。
1、龙山洞居
建于明末,位于青龙山阳坡。此坡上在长达里许的民居中藏有数十个天然溶洞,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其深无人知底也。这些溶洞是南张井先人的容身之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人居住其中。龙山洞居为其代表,此洞居内为天然溶洞,外用青石裱砌。门上方,凸双沟,托水檐,工粗而雅,极似于家清凉阁之建筑风格。
2、月岸
月岸是南张井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南张井村西一公里处。山庄周围石壁上的石月惟妙惟肖,大小不一,随处可见,山庄亦因此而得名,为一处难得的自然奇观。
3、古槐
村中河沟街有一棵国槐,树身空虚仅剩树皮,腹中能容六七孩童。树径约两米,树冠不完整,北侧几枝被人砍折,南侧几枝枯木逢春迎宾吐翠。树龄应近千年,为我县珍稀古木之一。
南张井传统村落东西向下街(原河沟街)已拓宽硬化。沿街的“堑坑”(水池)已被填埋;官坊戏楼、全神庙已拆除。其他街道房舍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貌。域内住有村民120余人,家家通电,户户通水(地下水),村口设有垃圾点。除个别家户交通不甚便捷外,其他生活条件与新区居民无异。但其现状和前景令人堪忧。主要是一些老民居长期无人居住,墙倾瓦落甚至坍塌,亟需保护。为此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特制订保护计划:(1)、清理街巷垃圾,安排专人打扫街道卫生。(2)、拆除沿街违章建筑,补砌残缺石头街巷。(3)、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彻底维修“秀才院”等重点古院落。(4)、在重点街巷安装垃圾桶。(5)、在重点街巷安装仿古照明设施。
南张井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22公里处。东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于家2公里,北距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7.5公里,西北距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梁家2.5公里,西南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梁江8公里。青山环绕,绿树掩映,形似花盆。唯村东北向有一谷口,然旧时并无道路,古道在村北之黄金坡。环境优雅,村落隐蔽。南张井村隶属于家乡,下辖红土岭、王大沟、月岸3个自然村。200余户、700口人。干礤石窑洞600多眼,石头街巷2000余米。
南张井的选址特色体现了一个“隐”字,其形成背景与村内各氏的原籍有关。张氏系洪洞移民,后迁入的樊、尹、吴、郑氏分别是本县的小龙窝、东窑岭、核桃园、郑家地人,均为古驿道上的村庄。为何由交通便捷之地迁往交通闭塞之凹?答案只能是:躲战乱之苦,寻隐蔽之幽。
村落整体如凤凰展翅之状,巧合龙凤呈祥、丹凤朝阳之意。村内四街八巷,街连巷、巷通街,犹如九曲黄河阵,暗含四通八达之意。通村外之街两纵两横暗合一个“井”字。在东西轴线上,依次建有关帝庙、龙王庙、烟火场、戏楼、禅房、观音堂、马王庙、全神庙、官坊戏楼、尹氏宗祠、樊氏祠堂等公共建筑。形成村落的公共空间,成为村民祭祀、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
村落东西长五百余米,南北宽二百余米,除村中的全神庙、戏楼被拆除和河沟街略拓宽外,整体村落基本保持着明清时的布局和建筑风格。
南张井传统村落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干礤石窑洞。分横窑、顺窑两种类型。多数向阳靠岸,盖起后,里面抹泥,外墙勾缝,内虚外实,冬暖夏凉,节能环保,十分好住。这种窑洞全村有600多眼。二是明房暗洞。村北之山曰青龙山,在东西长达里许的青龙山阳坡藏有数十个天然溶洞,这些溶洞是先人的容身之处。溶洞里面被先人加工后,抹有灰泥,外面有的表墙,有的盖房,形成明房暗洞的特殊建筑格局。这些洞居有的因长期无人居住而坍塌,亟需抢救性保护。
南张井村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创建于明末,续修于清康熙十八年的观音堂,古香古色,保存完好。创建于康熙二十二年的古戏楼与观音堂遥遥相对。虽然被改作课堂,但其台基和四根石柱及后墙、东山墙,仍为原状。尤其是四根石柱上的两幅对联,苍劲有力,十分引人注目:四方来观之欣欣然有喜色;乡人皆好之洋洋乎盈耳哉。色妆者乎古之人如在其上;声相似也今之世众皆悦之。创建于清乾隆元年的关帝庙和龙王庙,经重修后,黄瓦朱门,彩绘一新。重修于清乾隆十三年的双庙(山神庙、土地庙)虽已残破,但石碑完好,骨架仍存。耸于村东南峰的文笔塔,建于1915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放眼望去,白云缠绕,巍巍峨峨。起自村北黄金沟,穿村,经双庙、官垴,越马鞍桥、红土岭直达山西的山间古道,原姿原貌保存完好。重走古道,会让人浮想联翩,时空倒转,百姓商旅络绎不绝,骡马铜铃悦耳悠扬。联曰:铜铃唱广黄金道,扁担悠长御火乡。五陉张井藏双道,三晋通京第一村。
自然遗产方面,村中一株千年古槐腹空枝茂,杆围达六七米,腹中可容六七孩童,常招游人驻足。村西二里处的自然村月岸,庄周石壁上的石月随处可见,其形大小不一,惟妙惟肖,令人惊叹不已。
南张井村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南张井老虎火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保护项目,在全国入选的四家烟火类保护项目中位居第一。其代表火种“老虎火”和“伞火”属表演火,燃放时,表演者虽寒气透骨,仍赤膀上阵,人火共舞,十分壮观,为目前世上所独有。南张井干礤石墙,2009年6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特点是垒墙不用泥浆。这种独特的建筑技艺令许多建筑专家所惊讶。有一副对联对以上两项非遗保护项目这样赞道:天下奇观老虎火,中华特色干礤墙。
此外,南张井乡谣、山神信仰、旋柿桃、做柿子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亟待挖掘整理,开发利用。
南张井的自然村红土岭,地处晋冀交界处,山梁纵横,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战争遗址保存完好。如科学开发,可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设施有:1938年第二次长生口伏击战,陈赓指挥部;开凿于1937年的抗战坑道;辟于1937年的防坦克石壁以及战壕掩体等。
南张井是一个多姓氏的村落,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张家靠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约明正德年间吴氏自本县核桃园迁入。明嘉靖年间樊氏自本县小龙窝迁入。明万历初年尹氏自本县东窑岭迁入。约明天启年间,郑氏自本县郑家地迁入。民国时,张氏迁走。
南张井村在历史上各时段的隶属关系和称谓不尽相同。明清属白庙庄,称张家井村。民国时属第一区,称南张家井乡。1949-1955年属第一区,称南张井乡。1956-1958年属于家乡,称南张井村。1958-1961年属城关人民公社,称南张井大队。1961年枣树沟自村中析出,独划一村谓张井沟。1961-1984年2月属于家人民公社,称南张井大队。1984年2月至今属于家乡,称南张井村。
南张井传统村落的建设始自明成化末年。成化末年建成两眼石头窑洞,万历年间开挖尹家池,崇祯年间村内两纵两横街道框架已经形成,清康熙十八年修观音堂抱厦及拱券,康熙二十二年创建观音堂对面之古戏楼,其时已开始做火、放火,人口应在300人之上,房屋约400间。光绪二十三年修村北之官墙,此时村落建设基本完成。
南张井传统村落除东西向下街被拓宽硬化和官坊戏楼、全神庙拆除外,其街巷、房舍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和风格。但其现状和前景令人堪忧。主要是一些老民居长期无人居住,墙倾瓦落甚至坍塌,亟需保护。
一、历史事件
1、晋奉战争
晋奉战争发生于1928年4月5日-1928年5月7日,期间南张井住满奉军,周围皆是战场,各户之门板没有不被抢掠者。被炮弹炸坏的房屋数间。此役我村尹龙山被吓怔,樊新小被无辜打死。至今狼卧岭掩体和东官垴战壕遗迹尚存。
2、第二次长生口伏击战
此战发生在1938年2月23日,陈赓是此次伏击战的具体组织者和指挥者,《陈赓日记》详细记载了此战的经过:“决心本旅主力集结红土岭,白羊沟一带,七七二团以一营乘夜接近长生口东北高地,即埋伏于此,以一连乘夜至南关附近山地潜伏,由七七一团派出一连至核桃园与旧关之间,待袭击旧关部队开始攻击时,即同时破坏电线及道路。我们一时出发。山路崎岖,气候严寒,冷风刺面,但均御枪疾走,勇气百倍,到达红土岭时,东方尚未发白。拂晓前开始部署。四时许,旧关发生激烈枪声,知七六九团已到,开始袭击了。时至六时,尚未见敌援兵到来。正在焦急之际,忽然前面传来枪声,这时候真有说不出的痛快。敌人约二百余,一部乘车,一部步行。我军突然开火,敌先头第一部汽车即被我击坏。结果共缴获迫击炮二门,重机枪二挺,步枪数支,击毙敌人约百余,俘虏一名,其西部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亦被我击毙。残敌仓皇溃退,直抵井陉城下。我未能将其全部消灭,实为恨事”。
3、红土岭抗战工事
红土岭位于张井沟北侧,海拔八百多米,自古为兵家要地,现存抗战文物十分丰富。其抗战工事主要有三项:一是战壕掩体,二是人造石壁,三是坑道。战壕掩体大多遭损毁,石壁、坑道保存完好。红土岭北侧有一山垴,庄民称“战壕岭”,岭上战壕已损毁,巅峰处有一石窑,两米见方,西、北两墙上开有小口,疑是瞭望所。岭下山窑凿有五个石洞,洞宽米半左右,高可直行,深浅不一,有一洞穿透山梁。中间一洞为曲尺状,洞口右壁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九号开洞门大吉大利”等字,字为繁体。此类山洞在红土岭周围有十数个,老年人说是为了避飞艇。红土岭山庄后有人造石壁三道,庄人说此壁高三丈六,是为了防止铁牛(坦克)爬山。据八十四岁和八十六岁的樊保槐、樊敏说山洞是雇民工打的,打平顶垴的山洞时在张井沟尹守成的庄上和樊兵海的旧院起伙。另据九十一岁的尹明玉老人说1937年农历九月九早饭时中央军来了几千人在南张井住了半天,午饭后向红土岭一带开拔,牵走村民骡马数匹。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调查者地址:井陉县于家乡南张井村
电 话:15931394678
邮 箱:jxyj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