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约1486年)。
于家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后裔的主要繁衍盛地。1457年于谦被冤杀后,其一子于班在天顺末(1464)徙至井陉南峪隐居,后生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因“家赤贫,难于生存”,在成化年间(1486)于有道携其家人徙至白庙山下定居。当时,“无立锥之地,决意开辟斯土,日夜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以顽强的精神,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利用当地资源,建房盖屋,垒堾造田,历经500多年,建成这座规划考究、布局有序、规模宏大的石头村落,因其独特的石头建筑、悠久的历史传承、众多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2000年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荣升AAA景区;2017年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不得不访的河北十大美丽乡村”。现在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于家乡政府所在地。
山地、丘陵。
村域范围内以山梁、丘陵和沟壑为主要地貌特征。
于家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位于井陉盆地与丘陵的衔接处,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村落坐北朝南,周边座座山岭林木繁茂,层层梯田,盘山绕村。于家村环境优雅、隐蔽安详,有“不到村口不见村之说”,是一块风水宝地、宜居之地。
汉族。
于氏。
1300人。
产业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值较高的主要产业是旅游业。
一、碑石
1、真武庙石碑
真武庙始建于明嘉靖末年(1521年),距今已有442年的历史,位于村中央,是村内建的第一座庙宇。建庙石碑刻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碑文载有村的方位、名称、距县城距离、修庙原由等。碑文清晰,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于家村内见诸文字最早的碑文。
2、清凉阁石碑
清凉阁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根据县志记载,清凉阁为于谦第七世玄孙于喜春一人所建,清凉阁一层碑顶有建阁碑一处:“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该碑文由修阁人于喜春的侄儿于朝兴撰写。
3、观音阁石碑
观音阁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8年),原为村的南大门,庙内有两块建庙碑,一块为顺治七年所立,另一块为康熙五十七年镌刻,碑文字体清晰,保存完好。
4、于氏宗祠家谱及石碑
于氏宗祠,始建于1921年,是于氏家族祭祀先人的祠堂,从建村始祖于有道开始至今,发展到24代,对先逝者都有记载。另外,于氏五股都保存有完整的家谱谱书,它见证了于家村的发展史。
建于氏宗祠所镌刻的石碑,载有于氏家族的历史沿革,是一部难得的家族史教材,现石碑保存在祠堂内,字迹秀美,内容丰富,是见证于家村发展的佐证,祠堂悬挂有1921年镌刻的“于氏宗祠”和 “僾见忾闻”匾额。
5、《柳池禁约碑》和《整敕村规碑》
《柳池禁约碑》和《整敕村规碑》是明清时期的村规民约。
《柳池禁约》制定于明嘉靖年间(1540年),乾隆三十九年刻在南山栽有柳树的水池旁,故名《柳池禁约》。《柳池禁约》是关于取水的规定,现存放于石头博物馆内。该规定语言简练,明白易懂,规定每年挖池,除独夫、孤子、寡妇、病家外,不按时出工,罚钱五十。关于水的分配,规定每户允许取水一瓮、冰两担。如违约,一瓮水罚钱五十,一担冰罚钱二十。在全世界都喊缺水的今天,于氏先祖在400多年前,就制定了用水规章,有专家说《柳池禁约》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一块地方节约用水、分配用水的规章。
《整敕村规碑》刻于清同治三年(1865),是关于禁止赌博、培养良好民风的规定。碑文说明赌博是万恶之源。发现有开设赌场、群聚赌博的行为,“罚每人写戏一台,歌舞三日”。整敕村规的制定,净化了村风,赌博绝迹
二、族谱
于氏族谱现存四本,因老三清代迁至河南浚县,剩余四股存各自族谱。
于家村500年来,村民以勤劳的双手开山凿石,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修梯田、盖房屋、雕石器,营造了一个罕见的石头王国,整个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一、寺庙
1、真武庙
真武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建筑总面积为170多平方米。真武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庙院,建在十五级石阶上,是村中建造最早的庙宇。庙门首高悬“默会万真”匾额,庙宇正殿是筒瓦飞檐,屋脊上镶有二龙戏珠砖雕,均为明代遗留物。殿内供有金面真武塑像。院内原有8块石碑,现仅存一座建庙碑,记载了于家村的建村方略、村落方位等内容。
2、全神庙
全神庙建造于清顺治七年,占地面积达120多平方米。现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屋内有两根木柱,其中左边一棵为灌木荆条长成,有近千年的树龄,十分难得。该庙基础为青石垒砌,前墙体青砖,屋顶为青瓦硬山式,屋脊上东西两侧镶有兽头。门窗全部为板搭装饰。庙前青石铺地,立有石碑两座,古石井一处。
3、白庙
白庙始建年月不详,于氏先人来此定居时,就有此庙,故村名原为白庙村,清初实行联庄制,成立白庙庄,白庙村便改为于家村。白庙坐落在于家村北山顶,历经明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民国等年间,多次修葺,解放前毁于战乱。近年来,原白庙庄人(今于家村)一致要求恢复庙院,2002年,于家村集资重修庙院,2003年修建完成,并恢复庙会。
二、关阁
1、清凉阁
清凉阁建造于1581年,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一二层为全石结构,由于谦第七世孙于喜春独立一人兴修,第三层砖木结构,为后人续修。第一层为搭券式,第二层为石芯式,第三层为明柱回廊式。整个石阁石墙石壁、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门石窗、石鼎石案、石榻石龛、石磬石匾。顶层为砖木结构,上挂扇形镏金匾,上书“清凉阁”三个镏金大字,南侧嵌有石雕龙头。
2、观音阁
观音阁始建于顺治四年,占地面积30多平方米,坐南朝北,前置阁楼,后及山川。观音阁原是村的南大门,分上下两层,上砖下石,屋顶两重筒瓦飞檐。上层为观音庙,下层为石洞门,庙不大而蹊跷,洞不阔而古奥。庙顶前坡截然分为两段,宛如两个房顶衔接在一起。下层石料规矩方正,錾迹细致。阁东侧建有九级露天石阶,直通观音庙。庙内塑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是香客烧香之处、敬神之地。
三、古民居
1、于有道故居
于有道故居占地面积50平方米,屋顶为石头拱券,墙体为青石垒砌,是先人建造的第一座房屋,见证了于家村的建村史。
2、四合楼院
四合楼院分东西两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共700多平方米,所有权属于于永廷、于兵义、于彦怀、于考怀、于有兵和村委会所有。四合楼院,北高南低,三面是楼。正房下层为石券洞室,居室高大宽敞。整座建筑古朴典雅,偏正侧倚,错落有致。登上二十一级石阶,即到正房楼上,正中为四扇花棂木门,两根明柱分立左右。门口前面建有几十厘米高的短墙,短墙上全部安装着花棂窗扇。东厢房是小姐绣楼,西厢房为公子读书楼,西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小房,为长工房、磨房、库房、工具房、水井房等,南屋为迎客厅。中间院落形状为前窄后宽,呈八字形,小院内全为青石铺砌,显得十分干净整齐。宅院大门开于院落的东南角,上有门楼,下有门洞,筒瓦飞檐,宽阔高耸。门槛两侧是石雕门墩,门外一侧设有拴马鼻子、上马石。两扇黑漆大门上分嵌有两对古式门钹和门环,门板上横着四行球形圆钉。
3、于家双门院
双门院总面积200多平方米,主体结构以砖石木为主,现所有权属于于全富。双门院由于进入民居后影壁有两个拱券门而得名,南房、东房和北房均为青石砌筑,现状保存较好,西房为青砖砌筑,已损坏。
4、月门院
月门院属两进四合院,总面积为234平方米,采用砖石木结构。现所有权属于于彦庭。月门院因其两进的墙体为月亮门而得名。月门院是一座东西向院落,以西屋为祖房,北屋近期翻修,南屋为阁楼,已属危房,总体风貌较好。
5、葡萄院
葡萄院占地面积181平方米,整个院落全部为石头建筑,现所有权属霍来清,主体结构为石头拱券的窑洞,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无梁无柱,墙宽顶厚,所以冬暖夏凉,是民居中的精品。该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院内种植有葡萄、石榴和各种花草,院落干净整洁,是较为典型的石头四合院。
6、海东四合院
四合院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该四合院是于家村院落房屋样式最多的,正房北屋为石券窑洞;东房为无梁殿;西屋为瓦房;南为阁楼。现所有权属于海东,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正房是于家村较为完整的一座四合院。
7、松树院
松树院总面积190多平方米,以砖石木结构为主,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进门处有一颗百年松树,因此得名松树院。该院落西屋为正房,故大门朝北开启,是村内较大的一座四合院。
四、古戏台
1、真武庙戏台
戏台建造于清康熙十三年,面积100多平方米,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戏台高约3米,为巨块条石垒砌而成,顶部为筒瓦飞檐,墙体为青砖垒砌而成,戏台分前后台,前台有四根木柱支撑,后台为化妆处。耳房为乐队伴奏处。
2、蜃气楼(戏台)
建造于康熙十四年,建筑面积130多平方米。现保存完好。蜃气楼基座石料垒砌方正,前墙为青砖砌成,戏楼房顶为硬山式,屋脊有兽头。“引商”、“刻羽”两块牌匾竖在东西两门的上方。戏台中间为木窗棂式隔断,中间嵌着“福禄寿三星”五个字。后台为化妆室,前台立有四个明柱,耳房为乐队伴奏处,台下有一口水井,相当于今天舞台上的麦克风和音箱,有扩音作用。
五、宗祠
于氏宗祠
于氏宗祠占地面积250多平方米,为砖石木瓦结构。所有建筑保存完好。祠堂东西长14米,南北宽8米,门开正中,装有槅扇门,上悬金字匾额“僾见忾闻”四个字,抱框两侧挂有镌刻楹联,左右有砖砌窗台,上装有花棂窗扇。院内古井古柏。祠堂正中设有建村始祖于有道的灵龛牌位。周围墙上悬挂着“于氏五股”的家谱。每逢春节,祠堂内宫灯蜡烛、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是于氏家族的祭祖场所。
一、传统建筑
于家石头建筑技艺
从建村到现在的500余年,石头是于家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石头文化。历代村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留下了丰富多样的石头建筑和石头器物。如:主体建筑石头拱券的窑洞,无梁无柱、墙宽顶厚、冬暖夏凉,可谓民居中的精品。村里的道路,东西称街、南北为巷,通往各家各户谓之胡同,而且全部用石头铺砌,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约3500米,在国内罕见。
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清凉阁是石头建筑的典型代表。该阁是于谦第七世玄孙于喜春,用十六年盖完头两层,而且全部用巨石垒建。清凉阁有三奇:奇特的建筑、奇异的传说,奇怪的现象,这三奇至今乃难解之谜。特别是奇特的建筑,更令人称奇,它不打地基,建在一个斜坡上;不用灰泥,干礤石垒砌;横不成线,竖不压缝,随心所欲,实在少见;有的石头重达万斤以上,长有数米。有“一块石头一根柱、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房顶、一块石头一堵墙”的溢美之词。该阁看似零乱,实则规矩整齐,犬牙交错、勾心斗角、鬼斧神工、堪称一绝。虽经400多年风吹日晒,雨淋地震,仍然威风凛凛,屹立在村东口。
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石头技艺的遗产更为重要,这是石头村历史文化传承的根基。改革开放以前,全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石匠,有的家还不只一人是石匠,技术基本属于祖传。现在,于家村的石匠还有很多,手艺精湛者数十人,但大都在五十岁以上,年青人极少。
2012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民俗活动
于家村民俗活动丰富多彩,逢年过节,本村都自发组织民俗活动表演。自从白庙村改名于家村后,实行了保甲制,全村以街区和家族的“股”(先祖于有道生有五子,每子为一股),建立了西、南、东、北、中五甲,甲下设“会”:
西甲以西边口一带和大股为主,下设天长会,民俗活动有渔家乐、拉花、晋剧折子戏等。
南甲以大西头、小西头、观音阁一带和二股、五股为主,下设老母会,民俗活动有耍叉、高跷、老娘送外甥和龙灯等。
东甲以东头街和五股、康家为主,下设黄河会,民俗活动有转黄河、斗鼓等。
北甲以高头凹和四股为主,下设菩萨会,民俗活动有社火(武术)。
中甲以官坊和五股、大股为主,下设真武会,民俗活动有什样镜、秧歌、大头娃等。
各甲各会都有自己的皇杠,全村共有十二架杠,光我们一个村就可以过一天的庙会,实属少见。
1、晋剧:
又称山西梆子,是于家人最喜爱的剧种,不少人都能哼唱,在当地很有名。晋剧落户于家的历史较早,这从建戏台之早(明末)和戏台之多(六座)可见一斑。最早由大股的人首先学了晋剧小戏,购置了戏箱,逢年过节演出。后二股的年青人,通过到外面看戏,也学了一些折子戏进行演出。清朝末年,于金桂等十几人按股份在全村建起了剧团,购置了完整的戏箱。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晋剧在我村发展的高峰期,演艺水平很高,剧目达几十出,可连唱半月不演重样戏。现在晋剧团的基本演出阵容还在,还能组织演出折子戏。
2、拉花:
是我县独具特色的传统花会节目。我村的拉花在清代就有,后失传,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前几年恢复,因为拉花演员的腰和肩的扭动别具一格,所以当地人称其为扭拉花。扭拉花的演员需要较高的艺术造诣,连扭带唱,脸上还要有丰富的表情。如今时代不同了,演员在录音带伴奏下,只扭不唱,比过去轻松得多了。扭拉花的演员一般应为二十四人,男女各半,男演员肩扛彩伞,女演员一手拿彩扇,一手拿彩绸,胳膊和腿摆动自如,道具在手中上下翻飞,是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所以有“井陉拉花遍地扭,扭到世界五大洲”的溢美之辞。
3、社火:
是当地对武术的一种称谓,因为我村的武术除了拳械术外,还有带故事情节和人物的集体武术表演,演员按人物画脸、穿戴近似戏剧的服装,属花会的一种。明末清初,因战乱不断,响马肆虐,全村决定住在村北青云寨下的四股负责护村,四股的人便开始练武。到了康熙年间,天下安定,四股除了继续练功健身外,陆续学了些能表演的多人对打武术,当地人叫“回”,共学了七个“回”,还学了一个“金锁连环阵”(数十人按阵式持械转跑),加上原来学的几十路拳械术,形成后来的社火。我村的社火属中三路(上三路攻防上身,下三路攻防下身,中三路上中下均攻防),现在还基本保留着,节日期间仍能表演。
4、高跷:
是人们喜爱的花会活动之一。传说因胡人造反,朝廷派高将军出征平叛。因护城河阻挡,攻城不下,他从大雁在护城河觅食受到启发,叫兵士腿上梆柳木棒练走路。练成后便乘敌不备,在夜晚跃过护成河攻下城池。次日天亮,兵士们踩着柳木棒进城表示庆贺。以后人们遇庆典、节日也都效仿。因为是高将军发明,便称这项活动为高跷。我村的高跷源于清初,是节日和庙会不可或缺的活动,当时我村踩高跷的人水平很高,每年四月十五白庙庙会,他们踩着高跷穿过羊肠小道上山赶会,受到人们的喝彩。踩高跷的人数不限,最多时曾达到四十人,有乐队伴奏,有人物表演,丑婆、丑汉、丫环、小姐、公子、书童应有尽有,连踩带唱十分有趣。
5、渔家乐:
渔家乐是大股的一种花会节目,后来发展到在全村挑选演员。现在七十多岁的老人,有的曾经饰演过角色,还能哼唱当年的曲调。渔家乐和拉花是姊妹艺术,曲调相同,动作相似,所以这两种花会都由大股人学演。两种花会的区别只是手拿的道具不同,渔家乐演员肩背鱼、虾、龟等造型道具,肩挑莲花、芍药、牡丹等,手拿彩巾,边唱边演。渔家乐演的是渔家儿女,满载鱼虾归来时的情景,演员均为十岁多的小男孩,表演时天真烂漫童趣十足。
6、耍龙灯:
舞龙是我国人民欢度节日、庆祝胜利的传统花会活动。把舞龙灯叫耍龙灯是当地人的叫法。在二十多项花会活动中,它是最晚落户我村的。由二股爱好花会活动的人,组织起几十人学耍龙灯,名为二龙戏蛛,表演的是二条龙和蜘蛛精斗耍的故事。每条龙身长十八米,内装十五盏灯,故名龙灯,由八人用木杆将龙举过头顶,另一人手拿蜘蛛,扮演蜘蛛精和两条龙戏耍争斗。场上,两条龙上下翻飞,左右摆动,兼有鼓乐伴奏助威。耍龙灯的一个“耍”字,把舞龙场面描绘得活灵活现。
7、转黄河:
转黄河又称九曲黄河阵。是当地元宵节举行的一项盛大民俗活动。本村的转黄河最初是九个阵,后来增加到十二个阵,因转黄河的人越来越多,又增加到十六个阵。九曲黄河阵用三百六十一根一米高的木棍排成横竖十九行的方形,用高梁杆隔成九曲之形,上悬油灯。场中央竖起一根高大老杆,杆顶上悬挂八卦旗和彩灯,人们转到此都要摸一摸老杆,叫摸福。出入黄河阵的门,高搭牌楼,八杆红旗悬挂四周。转黄河从正月十三起登山始至正月十六达到高潮,十七停转,十八转完便结束。正月十六是转黄河的高峰,所有花会在白天转村,晚上转黄河后演出。入夜,黄河场上,彩灯闪烁、鞭炮连天,锣鼓开道,各种花会按顺序进入,全村人几乎都去转黄河,外村人也赶来助兴。整个黄河阵,人山灯海,鼓乐喧天,元宵节的活动达到高峰。
8、秋千:
秋千在当地称为游千,它是群众自娱自乐而且只有正月才有的游艺项目。我村的秋千和其它地区有许多不同。首先,因为秋千是来回荡游,所以称其游千。其次,全村共有五个秋千,数量之多是一般村没有的。第三,其它地区的秋千全部用绳子来回荡游,我村除了有绳子秋千外,还有一架全部用木头制做的秋千,它可一人游,也可两边两人对游,因它可越过大梁,做360度的圆周运动,故名过梁游千。第四,正月十六荡秋千全部是妇女和孩子,男人不得近前,这一天像是妇女的节日,在封建社会,穿着五颜六色的妇女能单独离开家门去荡秋千,实在是一件幸事。
9、庙会:
我村的庙会很多,不同规模的共有近二十个庙会,其中大型庙会就有八个。正月十六是清凉阁庙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音阁庙会,四月十五是白庙庙会,三月初三是真武庙庙会,六月十三是青山洞庙会。过去的庙会隆重热闹,有烧香的、拜佛的、许愿的、还愿的、卖东西的、看热闹的。庙会上各种花会前来助演,有时还要请一台戏来唱几天。庙会期间要舍一顿午饭,在旧社会叫济贫。我村这么多的庙会,最盛大的是由白庙庄十八个村过的庙会,四月十三、十四两天所有花会在各村巡演,十五上白庙汇演,庙会达到高峰。
一、百里石堾筑风景
村落外围山坡上是于家村人辛勤耕耘的农田,沿着山坡、山沟从下往上,按山势、坡度、垒堾修田,一层层错落而上,远望似阶梯一般。于家村的面积10平方公里,所有墚岭沟坡,无处不石坝,无处不梯田。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由近及远。深秋登高远眺,俨然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地堾高低不等,高者三、四米,低者一两米,足见于氏先人谋生创业的艰辛。
二、南山丛林
于家村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村靠山,山围村,绵延起伏的群山俨然是村里的天然屏障。
南山似一座绿色的屏风竖立在村落的对面,山坡上的原始灌木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其中的黄栌(红叶)更是枝繁叶茂,景色独秀。每逢深秋,南山红叶烂漫,层林尽染,可谓:漫山遍野红似火,太行深处一盏灯。整个南山林稠草密,鸟语花香,古朴的村落民居、恬淡的山乡生活与如画的山野景色交相辉映,宛似天成,使人顿感“久在樊篱下,复得返自然”般的轻松。
三、天然山洞
清凉阁南侧东山上的老虎洞,是距村300米的一个天然山洞。洞中挖出了石刀和动物化石,专家考证,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有近万年的历史。根据专家意见,洞穴未开发。
距于家古村南五华里处的峡谷中有一青山古洞,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原始灌木林中,此处红叶茂密,林秀石瑞。石壁上长有二十八颗柏树,显示出林木的顽强,青山洞内生爽意,浓荫纳凉,是避暑的理想去处。
四、青云寨(凤凰寨)炮台
青云寨是于家村的制高点,因其像欲飞的凤凰,故又名凤凰寨,于家村就座落其上。青云寨海拔450多米,站在寨顶,井陉盆地全景包括天长镇、井陉矿区、微水县城和周围连绵数百里的群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1938年,日本鬼子在山顶修了炮台,后被我攻占,现炮台遗址犹存,轮廓尚在,是一出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前于家村保护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古建筑的损坏,而古建筑的损坏会直接影响到村落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于家村内古建筑破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年久失修,自然破坏;2.文革时期的破坏;3.使用中的损坏;4.经济力量的短缺;5.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意思欠缺;6.保护与修缮规划不够深入等等。
具体来讲,在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1.坚持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和历史环境的原则;2坚持整体保护与分层次控制、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4.坚持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2016年2月22日至2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专家到井陉县考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和春节庙会民俗、民间舞蹈,专程来到于家石头村进行了考察,重点观摩了清凉阁、于氏宗祠、观音阁、石头博物馆的保护、修缮、建设情况,给与了高度评价。
2016年6月6日,中国第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区在于家石头村颁牌,此次成立的全国首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规划范围包含井陉县天长镇、于家乡、南障城镇、秀林镇四个乡镇的24个村庄,规划片区内村域面积9800.3公顷,传统村落面积306.2公顷,总人口23542人。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近年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与继承中发展于家村的文化与经济,高起点规划,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积极做好农文旅融合的大文章,引进了河北太陉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景区的游客中心、古街道临街房屋、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完善及员工的培训做了细致化的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发展中有效解决保护古村风貌与村庄改造之间、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等问题,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一、于家村来历及详情
于家村地处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山区。四面环山,北高南低,环境优雅、隐蔽安详,有“不到村口不见村”之说。
于家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繁衍盛地,至今已26代,410余户,1300余口人,全村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 500年来,于家人以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开山凿石,修梯田、盖房屋、雕石器,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石头街道3700多米。全用石头铺砌,民居楼阁均用石头砌筑,营造了一个罕见的石头王国,整个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于家村村域总面积980公顷。其中:耕地154公顷,占村域总面积的15.7%;林地700公顷,占71.4%;村庄建设用地23公顷,占2.3 %,其中新区12.6公顷,旧区10.4公顷;河滩及未利用荒地103公顷,占10.6%。全村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5元。产业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石街石巷、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窑、石缸石砚、石槽石臼、石洞石龛以及许多的奇石怪石、景石雅石。
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清凉阁,此阁兴建于明万历九年,下两层为全石结构,上层是砖木结构,形状与北京前门箭楼相似。清凉阁下两层没打根基,由一块块巨石垒砌,有的重达万斤。整个建筑都是由未经雕琢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垒砌而成,在于家村众多石头建筑中堪称典范。
于家村最有名的四合院是“四合楼院”,这座上砖下石建筑物,始建于明末。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宽敞明朗,冬暖夏凉。这座四合楼院的家族在明清时期出过十二名文武秀才,在这深山僻壤之地,实属不易。
于家村村中近300多个四合院无一雷同,各有神韵。房院虽有大小,但家家户户干净整洁。院内遍植石榴树、海棠树,摆放着山花、怪石。院外石头围墙上有拴马石。
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连接街巷的谓之胡同,全村古街总长3700多米,街宽3-4米,巷和胡同宽约2-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这些明清古街,岁月沧桑,人来畜往,街巷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尤其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成为石头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当前于家村保护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古建筑的损坏,而古建筑的损坏会直接影响到村落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为此我们要在建设中解决保护古村风貌与村庄改造、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等问题,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保护与修缮于家村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并推广于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及多方组织的支持与援助。相信在于家村全村人们的努力下、在上级的帮助下,于家村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一、历史人物
1、于有道:
于谦长孙,生于娘子关外的南峪村。他不足二十岁主持全家事务,后“因家贫,难以存活”(见宗祠碑文),让二弟继承家业,和三弟迁居今于家村。他带领家人艰苦创业、开辟斯土,为建村付出巨大努力和心血。他善于治家之法,精于建村之道,选址于家村这块地脉,为于氏家族奠定繁衍生息之地,他是建村的始祖,立业的先驱。于有道继承祖父于谦的美德,诚实和善、虚怀若谷。赠地给康家且能和谐相处,被传为佳话。于有道开创于家五百多年之基业,谱写家族二十四代之辉煌,功德无量。
2、于强:
(1513-1573)于有道第四世玄孙,大股,是嘉靖年间家族的族长。他治家有方,继承祖上三代基业,组织盖房券窑、修地造田、打井挖池,家族生活安定。他同二股叔伯兄弟于怀(家族长)立家规、订民约、特别是制定的《柳池禁约》,是400多年前国内外罕见的地方用水法规。他对于氏家族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于怀:
(1516-1581)于有道第四世玄孙,二股,与于强同为家族长,共同管理家族事务,他们制定的《柳池禁约》,对旱庄解决用水问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家族建村兴业,立制定规有重大贡献。因组织大家打井挖池,于家村不惧旱年缺水,所以历史上从未闹过水荒。
4、于喜春:
(1535-1597)于有道第五世玄孙,五股,精通建筑,有高超的石匠技艺。曾在山西旧关组织建桥,修过娘子关关城。嘉靖四十五年,组织修真武庙,万历九年(1566)独立一人用巨石修建清凉阁。用十六年建成头两层,挂风动匾时,轧伤手指而去世。清凉阁是我村标志性建筑,虽经四百多年风漫雨蚀,日晒地震,仍巍然屹立。清凉阁设计之巧妙,技艺之精湛、用料之随意,垒砌之坚固,令今人叹为观止。
5、于春小:
(1827-1886)字顺德,于有道第十四世玄孙,四股,出身武术世家,他武功高强,会飞檐走壁术,十八般兵器几乎精通,对四股的社火(武术)发展有很大贡献;对保卫村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他一生最值得称道的是:给人保镖时,路过山西明桥梁,被十几个响马拦劫,他独战群匪,打败响马,保住镖车。此举很快被编成晋剧“于春小大战明桥梁”演出,被传为美谈。
6、于素修:
(1816-1886)于有道第十七世玄孙,二股,在道光初年考取庠生。同治三年,于家村五甲提出禁赌,他撰文的《整敕村规》碑,行文简练,文字犀利,把赌博称为“里中之害”,把窝留赌徒斥为“匪事”,村规至今仍有意义。为让人们识字读书,在光绪三十一年自编通俗易懂的《四言杂志》,解放前不少人都能熟读。
7、于大荣:
于有道第十六世玄孙,大股,书得一手好字,文才极好,在光绪三十一年编写的《七言杂志》合辙押韵,通俗易懂,好认好记,朗朗上口,把当地生活习俗、生产用品、礼仪称谓描述的生动有趣,这对当时村里人学文化有很大促进作用
8、于镇河:
(1898-1985)山西浑源县贾庄人(由于家村迁居此地,是于氏家族三股后人),先后担任阎锡山部队的排、连、团、旅、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编独立第四旅旅长,暂编第一师师长,第三十三军军长、第七军团副总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后任第十五兵团副总司令,兼任大同指挥官,被授予中将军衔。1949年5月1日,他率部接受解放军改编,大同和平解放,他立下了大功。新中国成立后,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1985年10月在太原病逝。
二、动植物
动物主要有野猪、山鸡、鼬、野兔、松鼠等,植物以柿树、山楂、枣树、杨树、槐树、榆树、柏树等树木和黄栌、白羊草、地黄、狗尾草、苍耳等灌木草本类为主。
三、井陉太行“天路”
井陉太行“天路”东、西两线全长60.4公里,是井陉县在转型升级、“7·19”恢复重建等重重压力下,发扬一脉相承的绵右渠精神、张河湾精神和两次抗洪救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党建引领、发动群众,采用“乡村为主、县级奖补”模式,在崇山峻岭间修建而成的。“天路”串联盘活26个古村落,沿线布局6个精品旅游驿站,初步建成“山地多彩自驾游综合体验基地”,是一条直通省会的生态旅游之路、千年文化展示之路、农民脱贫致富之路,带动了“千家农场、百家景区、万家民宿”的全域旅游发展,铸就了“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干事创业,苦干实干、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天路精神”,被石家庄市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成为井陉县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特色品牌。“天路”修建过程中于家石头村承担路段最长、任务最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确保了“天路”如期通车。井陉太行“天路”通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打通了群众“呵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调查者地址:石家庄市泰华街500号3-3-1202
电 话:18883505016
邮 箱:5497363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