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测鱼镇石门村
所属乡镇:测鱼镇
阅读量:127
发布时间:2025-02-17 09:42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测鱼镇石门村

C-2-15 东绣楼正面.JPG

调查信息

  • 调查时间:2014 年 7 月 - 10 月
  • 调查者:李万仓
  • 登记时间:2014 年 10 月 29 日

1. 年代

   元代元贞年间(公元1295年-1296年)。


2. 形成原因

  山西洪洞迁徙而来。


3. 类型

  山村。


4. 地质

  主村域以低山、丘陵和沟渠为主要地貌特征,自然村以高山、沟壑为主要地貌特征。


5. 自然面貌

   村占斜坡,青山环抱,前山似官帽,后山似长龙,村落状似凤凰。

6、民族

  汉族。


7、姓氏

  李、康。


8、人口

  146户,612口人。


9、生产

一、种植业

  石门村种植业长期以传统的粮食、蔬菜为主,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一年一收)、小麦(一年一收)、谷子、黍及各种豆类等;蔬菜主要包括南瓜、西红柿、黄瓜、豆角、青椒、卷心菜、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其中南瓜的产量最为丰厚。

二、养殖业

  石门村的养殖业结构以羊和鸡为主,主要是以家庭饲养为主,目前全村有近十群绵羊,每群大概在50只左右,鸡的饲养达到了1000多只,另外有一些村民还饲养了少量的肉猪、鸭子、鹅等,极大的丰富了石门村的养殖业。

三、林业

  石门村的林业相对发达,是全镇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全村山场面积广阔,多为片麻岩层,适于林业发展,主要以经济林产值为主,集中在核桃、花椒、大枣等干杂果生产上,果树主要以梨树和柿子树为主。


10、历史见证物

一、碑石

1、残碑遗迹

  山西省太原府平定州营测都(营庄--测鱼)(内容损坏),清康熙二十年太学士 李清符 书字。

2、西崖万年古柏归公保护至今碑记

  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霞月谷旦

  碑长0.8米,宽0.6米,高0.3米,厚度15厘米。

  施:山、柏人名(现有碑文此略)

  负责归公人:李芳林等人。

  碑文如下:禁西照山碑誌

       ——村中规條

    凡事無不可為而必赖正人

    君子以振兴東石門古柏也

    土益乎垴而水绕山瑕連接

    不断尤可观者照山一座红崖萬

    仞而古柏青葱林木茂盛實壮观也

    风水家皆言树之殷富可卜孰意

    昔盛今衰頽靡之言衆有心人或言

    後土之有缺照山之不振祖輩

    几次修维未得其要光绪三十

    年有经理数人曲意劝谕始得

    众山主施山官中於是合村

    公議由村北龍王庙至河西

    山渠止除正月十五燈節

    時搭排楼扒柏叶外柏树

    林木一恺不准刊伐牛羊

    不准牧放如有砍伐牧放者按

    村规整罚又有瞒藏地畝影射

    他人或唱戏扰扰大小偷逃兑官

    项十日外不清或大户大頭所施

    旗伞衣物铜器不准私自顶當

    借人顶當若有故犯村规定罰不恕

    于今将施山柏树人姓名镌石

    村规民约刻于石碑后人謹之

    (条规略)

    施山(柏)人 经理人

    刻碑人:后学:李知之施五十文

    后学: 李知本 书字

    铁笔人:內邑—张风岐

    光绪三十四年 戌申 葭月穀旦

3、康熙年间坟茔碑

  碑长0.8米,宽0.5米,高0.4米,厚度15厘米。

  大清乾隆三十三岁次戊子三月一日立(碑文略,碑文意思是康熙二十九年建坟茔)

  立碑人:孙 李宗让等弟兄三人。

4、道光年间李纯宗立碑

  碑长1.5米,宽0.8米,高1米,厚度20厘米。

  清道光岁次辛卯孟冬月吉日(内容略) 勒授:文林郎丁卯科--解元河南永宁知府卷挽--李纯宗赠。

5、其他散碑遗迹

  皇清侍贈玉温李公 琳暨配孺 氏合葬之墓

  孝男泰学生清泰孫男丹桂仝勅石

  大清道光十一年岁嵗辛卯孟冬十一日

二、地契等凭证

  现存明末清初地契、房契20余份,为当时地主与农民的地屋凭证,现保存在李氏后人手中。

1、地契一

  立卖契人,李铭因乏用,今将自己河南平地两堰一亩东至李知仁南至河渠西至李春富北至李相兰四至分明上下土木石相连今情愿出卖于李泉为业随带地内原粮一升半言时卖价银三两整当日交足不欠如有户内人争差有卖主一面承管短契画字各食一切在内空口无凭立卖契为证。

                              光绪二十七年 十二月初四 立

  中人 李春和 李成元 李仁海

  代字人 李智让

2、地契二

  立卖契人李知才因乏用将自己地上地土四分卖于李怀成为业东至边南至土堾北至李()西至本主四至分明土木石相连随带地内原粮八合言明卖价钱四千五百文斯下交足不欠空口无凭立卖契为证

                                  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五日

  计开不代地亩

  中人  李知情

3、地契三

  立卖契约人李张保因乏用今将自己主业垴上地连段二亩五分东至李智连南至道西至李知()北至李知芷四至分明上下土木石相连今情愿出卖于李高升作主为业言明卖价大洋肆元其洋当交不欠随带地内原粮三升粮明价足并不短欠如有户内等人争差有卖主一面承管断契画字各食一切在内空口无凭立卖契为证

                              中华民国十一年阴历二月十一日立

  公证人 李昌仁 李桂 李若闹

  随带粮银测下六甲:李相翠退三升

           李源让三升

                                      平定县公证处

4、契纸费收据

  平定县(  )给收据事据李十保申称今有地甘愿卖于李高陛意中人李六和三面认定价叁元元理合申请发给契纸以( )填给主( ) 收据等证并缴到契纸费五角除发给字第一四二七九号契纸一张并将契纸费五角照章核收外合填收据发给该申请人收执此给

  右据给申请人

                                    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八日

  契字 第三号

5、官契

  (内容不清楚) 中华民国四年二月九日

6、屋契

  立卖契人李保宝因乏用今将自己主业窑院一所四至各以臼观今情愿出卖于李源做主为业言明卖家银十两整当交不欠如有户内人争差卖主一面承管恐后无凭立卖契为证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 立

  中人 李春林 李相元 李五生

  代字人 李仁普

7、地契四

  立卖契人李兴元今卖到主业南垴凹地连段一亩愿粮一升东至李十小南至河沟西至道北至李富小四至分明上下土木石相连今处卖于李高升做主为业言明卖价洋元一拾块而后有争差有卖主承管段契画纸各食一切在内空口无凭立卖契为证

                                  中华民国六年九月十九日立

  说人 李云 李十保 李茂 李知春 李春富 李孝元 李根蒲

     李铭

  代字人 李知盛

8、高利贷据证

  立据约人李梦元今借到李高升名下大钱两千文言明按月三分行息日后本利不到今花业十一股粗谷八斗许钱主为业空后无凭立据约为证

                                     壬子年六月拾八日立

  代笔人 李仁统


11、物质文化遗产

一、寺庙关阁

  关公庙

  始建于元朝元贞年间,坐北朝南,石墙木柱,房梁结构,门窗相连。门的两侧均有隐峰,左侧上雕莲花配有琴棋书画,右侧上雕莲花配有文房四宝。隐峰两边都雕有蝙蝠、梅花鹿和麒麟,象征“福禄寿”,四边还有八仙兵器图。房檐四柱相托,檐上房顶全部扣瓦。房前两侧均有状元台,正中石阶通达,庙中供奉关羽像,右侧关平,左侧周仓。

二、古院落

1、李氏祖居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位于村东南处,院落坐北朝南,上房均为北七位,东西耳房。门窗相连,露明柱门窗结构,各有名称,有苏州堤、单八将、出水芙蓉、八仙斗寿、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福禄寿等。前檐木柱相托,月台条石压边。东绣楼,西配房,南厢房。大门朝南开,为巽字门,进门有影壁,出门有照壁,门口有石阶,门槛较高,两侧有门墩,形状为鼓形,上卧雌雄狮子,门楼下方两侧有隐峰,上雕莲花、松鹤,上方雕有龙凤。后院两处为一门两院,也是坐北朝南,正门门楼与前院相似,进有影壁,左右两院,左院结构与前院相似,现只有东绣楼存在,右院门楼上方外雕琴棋,内雕书画。三座院落相互连接,院院相通。整个建筑精细、清雅,大中有小,小中透秀,宏伟气派,古朴典雅。(其后代李龙太之子现居太原市)

2、当铺巷宅院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与上述李氏祖居是同祖),院落坐北朝南,共有5处,院院相通,原有楼房四座,现存两座,此建筑与上述李氏祖居相似,从外观看,地基均以条形巨石压边,高低有序,一看便知正方和配方之分。此居后代李夜冰现居山西省太原市,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家,曾到香港、澳门、国外举行画展。房屋结构以优质石材构架,梁柱相互牵拉,墙以砖镶石头结构,内有柱子,墙与房架用铁钯牵拉,房盖灰瓦。整个设计十分科学,有防震、防风、防雨、保暖等功能。

三、其他古建筑及文物

1、石臼

  在旧社会人们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那时还没有石磨、石碾,人们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凿了一个凹槽,用它来碎面、捣米,以供生活之用,这就叫做石臼。现石门存石臼一套,分为臼和杵。在高30公分、宽50公分的不规则石头上凿一口径为25公分左右的锅形坑,用硬木头制作成上细下粗似圆棒槌的形状,叫做杵,把粮食放到臼里,用手握住杵,用劲捣,就把粮食制成米和面。至今石臼还遗留在石门“杈角”处。

2、石磨石碾

  是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可以磨米、磨面及磨豆腐等等,都已百年以上,现仍在使用。现在石门村尚存石磨11座,石碾6座,至今仍在使用。

3、瓦窑遗址 

  石门村西1.5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窑坡,有一土坑成圆台状,深不到3米,底部周长约20多米,此处为“瓦窑遗址”。

4、木炭窑遗址

  在我村寨北有木炭窑遗址。石门村以前山里山外全是乔木灌木森林,林中大部分是活立木和梧叶木等,木材坚硬。人们砍伐其木料,用来烧木炭出售,建起烧木炭窑。

5、龙骨峪

  在我村陈家山上,有一地方人们在挖土时挖出很多化石,听老人们说那是恐龙化石,所以才叫龙骨峪。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文学

1、西岸寺传说

  西岸寺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在村对面山腰间。相传在隋炀帝之女逃出皇宫后,行至此处时,见这里青山绿水,绿树成荫,风景十分美好,便定下心来在此处修行。在半夜时分,忽听有两个人在说话,于是起身随着声音走去,只见有两个白发银须的老者在下棋,她不忍心打扰便静下心来观看,不一会便见棋盘上出现两行闪闪发光的金色大字“此处仙休地,修行别处寻”。三皇姑见后急忙跪下,诉说痛苦,表述修行诚意,并恳求大仙指点迷经。两位大仙见她十分可怜,心地善良,与佛有缘,便对她说:“离此山不远有座山名叫‘苍岩山’,你如能在三日前赶到,那山便是你修行的好地方,如逾期不到,后悔莫及。”说完后,化作一团白云飘去。次日三皇姑便起身离去。

2、六庙地的由来

  三公主离开西岸寺行至六庙地时,听见有一妇女在嚎啕大哭,她走进一看,只见一男口吐鲜血,不省人事,经询问原来是女人的丈夫前几天突得重病,不吃不喝,请了好几位医生开了很多药都无济于事,如今丈夫病情加重,眼看就要死去,所以急得才放声大哭。三皇姑听后急忙拿出她从宫里带来的追魂丹给男子服下。不一会,男子便有了气息,睁开了双眼。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左邻右舍,身体有病的都来向三皇姑求药,天色见晚,三皇姑只好住下,但又怕隋军追来,只好借宿在一处山洞中,睡梦中,一阵马叫声把三公主惊醒,她起身一看隋军果然追来,遍山搜寻,在紧急关头,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飞入洞中,驮着三公主向苍岩山方向飞去。当第二天早晨人们去感谢三皇姑时,却发现皇姑早已离去,为了感谢恩人,人们每逢庙会都会到此山洞中烧香供奉,延续至今。因此山有六层,所以称为六庙地。

二、民间舞蹈

1、石门秧歌

  秧歌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传统曲艺,它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而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演化而来的艺术形式。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等三种样式。石门村的秧歌形式是扭秧歌,每逢重大节日,村里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人们所穿服装的颜色对比强烈,红黄绿蓝,色彩斑斓。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村里的蒋二巧、李千云、李喜花等都是秧歌队伍中的佼佼者。

2、扇鼓

  石门村的扇鼓是明末清初由赵县传过来的,扇鼓的鼓面为圆形,鼓柄下端弯成云钩状,钩的左、中、右三处各吊三个铁环,共有九个铁环,铁环表面突起螺旋状菱形花纹。扇鼓表演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有独唱和对歌形式、故事形式、说唱形式以及歌舞形式,艺术风格明快、活泼、诙谐、风趣,适合舞台表演和广场表演。主要曲目有《丢戒指》、《二姑娘骑驴王小赶脚》等等,村里的李全玲、李玉籽、董贵荣等常年与扇鼓为伍,为大家带去了数不尽的欢乐。

3、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二鬼摔跤道具的制作是用泥或纸脱塑二鬼头,用竹板编制两个鬼的上半身造型,并把二鬼绑成两臂相扭,相互搏斗之势,给假人穿上古装长衫,妆扮散乱头发,彩绘出鬼脸。另外,再制作一双假足,这就是道具。表演时,表演者穿上道具服装,将道具牢牢地绑在表演者背上,表演者的双手装上假足。在道具服装的隐藏下,表演者以双臂双腿,模拟二人摔跤动作,表演才真实。具体摔跤动作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下绊、托举等摔跤技巧动作,互相扭摔,并做出许多滑稽、 幽默很逼真的摔跤动态。村里的李金喜和李双喜表演的最为传神,表演中有锣鼓伴奏,气氛非常激烈,每次都能赢得响亮的喝彩声。

4、石门拉花

  拉花是一株古老的艺术奇葩,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门村的拉花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动律,以“花瓶”、“花伞”、“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为主要表演道具,加之可称为独立乐种的拉花音乐伴奏,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特色,可谓风格独特,美不胜收。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一般为4-11人表演,其中主要曲目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 石门村的拉花精致漂亮,举手投足都透露着人们对丰衣足食的喜悦和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三、传统戏剧

1、晋剧

  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井陉晋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门村地处河北和山西交界,石门的晋剧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冀之交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主要演出剧目有《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双锁山》等。每一部戏无不表现出独有的特点。

四、杂技与竞技

1、踩高跷

  石门村称踩高跷为“缚柴脚”,是村里流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石门村喜爱。石门村的踩高跷以“文高跷”为主,主要着重于扭和踩。石门村的踩高跷以李永刚为首,每年过年过节他都会成为全村的焦点人物。

2、跑旱船

  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旱船多在村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演出,为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

3、跑龙灯

  跑龙灯也叫“龙舞”。“龙”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逢春节、元宵节、庙会,村里都举行跑龙灯的活动

4、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是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种易守难攻的阵式,其阵象九曲十八弯而得名。石门村的黄河阵每年的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黄河阵用木桩插入土中,用彩条旗连接起来的蜗牛状连环弯,有九曲十八弯。黄河阵中央上方有“黄河阵”三字,是主阵,代表指挥旗。黄河阵上方彩灯闪耀,彩旗飘扬。尤其正月十五,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如海,歌如潮,热闹非凡。正月十六沿黄河阵一圈撒玉米豆,有老人相传,是把一年的病灾丢下,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安康幸福,又称转黄河。

五、传统手工技艺

1、石门石雕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石门村地处太行山山脉,盛产石头,此处石头坚固耐风化,是最为理想的石雕原料。所以自古石门村就有石雕的手艺,流传至今,只有李映军一人将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他雕刻的人物肖像、山水树木等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2、拧蒲墩

  用玉米穗的皮先手工拧成绳,然后一层一层在扣拧编制成多层的圆形、方形供人坐的叫蒲墩,拧成长方形可在石板上乘凉、睡觉的叫凉席。

3、荆编

  在秋天割些荆条,凉三四天,用来编一些农具或其它用具。如挑东西用的载筐,凉晒的花篓,用肩背物的挎篓,提的篮子,打场用的筛子,大型的荆编叫“仓”或“囤地”,主要用来存放粮食。底部呈圆形的叫“囤地”,直径有2米左右,高近0.6米;底部呈椭圆形的叫“仓”,上部有口有盖,底部留口,大小不—,便于放取,中部多有一、两条横木贯穿,用来移动。

4、赶毡

  由于当地曾养羊的人家多,人们把羊毛清洗晒干后,把羊毛放在一张竹帘摊开至均匀,用开水及特制粘土或豆面等,用一根木擀杖反复脚踩手擀而做成。既防潮又保暖,是原来农家必备的炕上用品。

5、纳鞋垫

  一到农闲时,妇女们就坐在家里或街上用五颜六色的细线在鞋垫上绣些花鸟鱼虫、动物,心灵手巧,绣的栩栩如生。同时这种鞋垫用起来防潮、祛湿、除臭,垫上双脚感觉特别的舒服。

6、纺线、织布、染布

  石门村现有清代民国时期的纺线车5个(已不完整),织布机2架,过去村民自已纺线织布,现今会纺线织布的艺人还有30多人。

7、搓麻绳、纳鞋底

  古代居民穿的鞋都是自已做的,做法首先是搓麻绳,再焙夹子儿,然后是纳鞋底,做鞋。石门村至今传承做鞋的习俗, 45岁以上的女人基上都会做鞋,现在还有不少人穿自已老婆做的布鞋。

8、制香

  石门村有过年做香烧香的传统。会做香的艺人还有,有时过年做些自已用或到集上卖。做香的原料为柏树枝、葛针杆,粉碎成沫和面,软硬适中,放在模里压,压到模型槽里,成型后取出晾干。整100支或50支为一把,用玉米棒子皮扎紧即可。

9、年糕

  这是一种上好的美食。黍、玉米去皮磨面,红枣及花豆煮熟,用开水泼面成团儿,先撒一层枣、豆,上放面团儿,蒸一会儿,拨撒一次,直到做好为止。

10、豆腐

  多用当地的黄豆,用小石磨,磨成浆,滤去豆渣,用卤水点制而成,压制前,可吃豆腐脑儿;压制后,即成可口滑嫩的豆腐。至今村内还有两三个制作豆腐的作坊,一到过年过节,村民们就拿着黄豆到作坊去做豆腐,吃着自己家黄豆做的豆腐是别有一番风味。

11、煎饼

  用料:玉米、豆类、小麦、食油、花椒。

  制作方法:用小黄磨将玉米、豆类、小麦破碎后,用水泡12小时,泡软后用小黄磨搬(俗称搬磨),磨成沫,搬磨时放少许花椒调味,用专用煎饼鏊子,再进行摊制。煎饼美味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宜于存放,是当地的美食。

12、小煎饼、咸食

  用料和煎饼一样,制作比较简单,用各种面粉和在一起,加水、放花椒叶或葱调味,稠稀适中,再用小煎饼鏊子摊。

13、饼斋

  饼斋和咸食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就是饼斋用的面是经过发酵的,制作的成品发玄、口感香脆稍甜。

六、民俗

1、农历三月十八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为石门村庙会,在这天举办民间文艺节日,唱戏、打扇鼓、跳大神、支大锅舍米汤、舍饭等。

2、祈雨

  逢大旱年,村民到西岩寺或龙王庙,摆上香案,供上龙王爷的神位,唱大戏,用上鼓乐队、吹上唢呐、敲锣打鼓举办民间文艺活动进行祈祷。

3、民间游戏

   (1)、方六

  是一项老幼皆宜二人对决的智力竞赛。可在田间、地头、屋角、树下、石板上画一个六横六纵或九横九纵,最多为十六横十六纵的方格。用小石头或土块,或大小区分。规则:①、猜拳定先后行子;四角留下,布满棋盘。②、根据成方和成龙的数量一先一后提子。③、行子,先成方者先行,一人一步,交替进行,行子中成方成龙继续提子。④、少于三子的或无法行子的一方,即为输棋。

  (2)、狼吃羊

  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因其简单易懂却又变化多样广受欢迎。棋盘可以用小石头在土地上或石板上随手就画出来了,棋子中羊可以用小石子代替,狼用大石子代替,故随时随地都可以摆棋厮杀。规则:狼可以隔一步吃一只羊,相邻则被堵,如果狼的四周都被羊围住,则狼方失败,反之狼将羊吃尽,则狼方胜。

  (3)、打子

  这是是女孩子喜欢的游戏。石子5个或10个,玩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母子”,手心握多子,先向上抛母子,后撒小石子,再抛母子捡一子,再接空中母子,落子为输。从一个一个地抓起开始,再二个二个,三个三个;再二个、四个抓起,最后全部抓起,先完成一轮者为胜。


13、自然遗产

一、特种动植物

  崖柏

  崖柏为柏科崖柏属的植物。分布在我国大陆的四川、河北燕山山脉等地,生长于海拔1400米的地区。华北地区太行山脉岩石缝中枯死的崖柏树根、树干由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吸天地精气,并经历崖风之强力吹刮,使其形成了奇特的飘逸、弯曲、灵动的造型,木质密度高、油性大,并有着醇厚的柏木香味,而成为根雕、根艺的最佳材料。同时崖柏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具有安神、排毒、养颜、消炎等作用。

  石门村地处太行山山脉,海拔高,适合崖柏的生长,村西山崖边上长着一排崖柏,约30余棵,粗细不一,最粗的一棵树身直径1米有余。这些崖柏大都千年以上,有的甚至可达万年。


14、现状

  石门村传统村落各街道现已硬化,官房戏楼已重建,村内常住人口300余人。家家通电,户户通水(自来水),村口设有垃圾点。

  石门村拥有着丰富的传统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经济、艺术价值,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对村落的保护,为此,我们石门村委专门派人对古庙宇等进行定期的打扫,并且对于破旧的古民居进行定期的维修,向村民们宣传村落的历史文化,发动广大群众一起对我们的村落进行保护。

  我们村落有着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遗迹,拉花,手工等等,对此,我们专门培养传承人,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对于无声的财产我们的保护就是要做好接力棒!


15、村落简介

  石门村位于井陉县城45公里处,坐落于测鱼镇政府驻地西部6公里,东距测鱼村6公里,南距南蒿亭村8公里,西距平定县七亘村4公里,北距花园村3公里。元代元贞年间(1295年-1296年),山西洪洞李氏迁此落庄,因此处东西两山相隔不远,以环状相抱,在东北角和西南角各形成一个天然沟壑,从远处看非常像一个大门口,故取名石门。

  石门村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山泉甘甜,深谷幽静,民风朴实。村落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约200多米,人口617口,主要生产玉米、谷子和各种豆类,经济以林果为主,辖区内荒山面积12.7平方公里,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这里的柿子和黑枣特别有名。每逢果子成熟的季节,许多人会慕名而来去山上采摘新鲜的果实,村民们也会在自己家的果园里,摘下新鲜的苹果、桃子、梨、柿子等到赶集的时候去城里出售,这也为村民们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石门村人均收入4365元。现任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李千喜,51岁,高中文化。村里党员21名,其中女党员3名,35岁以下3名,60岁以上的党员15名,党员平均年龄58岁,高中文化程度7名,初中及小学文化14名,外出务工党员4名,在村从事农牧生产的17名,他们一起守候着这片古老的村落。石门村原归山西省平定县管辖,属平定县第九区,1955年划归为井陉县,现属测鱼镇管辖。

  石门于元代元贞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徙而来,该村姓氏以李和康为主,至今在村里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李氏祖居,古色古香,韵味犹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如关公庙、当铺巷宅院、碑石、石磨石碾等等,无一不在诉说着石门村悠久的历史。

  石门村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有记载以来就一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共产党的部队多次在这里阻击敌人,其中最著名战役的就是1937年10月由陈再道副旅长领导129师386旅771团取得胜利的石门阻击战和1937年11月由陈赓亲自领导部队取得胜利的石门矾伏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石门村人民与八路军一起阻击了日寇的大规模进攻,守护了这个传统的村落。现在战争已经烟消云散,然而我们站在石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似乎还能听见石门村人民抗争的吼声,这就是我们的村民,他们淳朴,善良厚道,爱国,对共产党的领导更是深信不疑,坚决拥护,石门村百姓的全力支持也是我军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因素,他们在历史上是无名的英雄,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石门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民间传说和传统曲艺。民间传说是石门村世代相传的,主要是围绕隋朝末期三皇姑流传开来的,比如西岸寺的“仙人指路”传说和六庙地由来的传说,三皇姑求道的执着精神,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优良品质感染着这里淳朴的百姓,他们对于三皇姑的敬仰正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传统曲艺和杂技主要包括石门秧歌、石门拉花、晋剧、扇鼓、踩高跷、跑旱船、二鬼抱跌、跑龙灯等,这些传统的技艺是村民们世代相传的,每逢重大节日,比如春节,过庙会的时候,这些节目都会在村里表演,给村民们带来欢乐,让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能够在这个时候放松心情。石门村的一些民俗文化也是非常的有趣,比较出名的就是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庙会和民间游戏方六,这些民间的曲艺杂技和民俗充分体现着石门村村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丰富有趣的精神文化生活,一直以来陪伴着这个古老村落的村民们。

  石门的手工艺精湛绝伦,石雕、荆编、制香等等都是令人称赞。饮食也是特色十足,比较传统的有年糕、煎饼和饼斋,这些特色饮食绿色健康,口感美味,色香味俱全,实在是让人赞不绝口。

  石门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山水为祖国养育了不少的英才,在历代名人中最有名的就是著名书法家李龙太,他在太原府“飞笔点太字”的典故流传至今,现代更有雕刻家李映军和书画家李秀平等名人继续书写着石门村的传奇。在清朝康熙年间,李氏祖上曾出过太学士、太学生、武秀才,武秀才练功所用的石狮子、石锁至今仍存,在旧坟和旧碑文上也有所记载。这些都是无尚的荣耀。一进村子便是石门的小学,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更有我们的美丽乡村教师,不时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他们为建设更好的石门而努力奋斗!

  村西山崖上的崖柏,矗立在正对着石门村的山上,山石天然形成,经过地质变化,像是一面城墙保卫着石门村民不受外来的侵犯,石柏森森,傲然矗立,每逢盛夏山上绿树成荫,是人们避暑的好去处,这些无声的景观,见证着石门村光荣的过去期待着石门崭新的未来。

  如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工作,石门村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村落各街道现已硬化,植树造林30000余棵,官房戏楼等都已重建。家家通电,户户通水(自来水),村口设有垃圾点,极大的保障了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石门村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必将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16、其他

一、历史事件

1、石门阻击战

  1937年10月22日,在我村脉足头,陈再道副旅长亲率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利用天然屏障阻击向山西省平定县增援的日军。千名日军沿着山路从测鱼镇出发,到达伏击圈时,陈再道一声令下,战士们居高临下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开火,日军毫无防备被打的晕头转向,不能前进一步。等日军回过神来立即集中机枪钢炮等全部火力兵分两路向我军驻守山头反扑。可是我军防守严密,易守难攻,敌人多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日军只好调来地面火炮猛烈轰炸我军阵地,山顶石头被炸裂了,树丛燃起熊熊大火,战士伤亡惨重。在关键时刻,陈再道命令吹冲锋号,战士们上刺刀、举大刀呐喊着向敌人冲去,与日军扭打在一起,展开肉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我军优势,直到太阳偏西,战斗才结束。成功阻击日军,减少了山西战场的压力,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全部伤员随部队撤走,有23名战士壮烈牺牲。次日,我村村民自行组织将23名无名烈士掩埋在山顶的一块平地里。

2、石门矾伏击战

  日军第一次向山西战场增军失败,休整数日后又发动了第二次进军。1937年11月,日军先头部队赶着骆驼驮着粮食、弹药从测鱼村出发行向我军阵地行进。得知这一消息后,陈赓亲率部队,在我村石门矾伏击敌人,待敌人进入伏击圈时,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前后夹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死伤无数,八路军缴获了很多粮食、弹药、机枪、大炮。当时战火留下的痕迹如今依然可见。

二、历史名人

1、在清朝康熙年间,李氏祖上曾出过太学士、太学生、武秀才,武秀才练功所用的石狮子、石锁至今仍存,在旧坟和旧碑文上也有所记载。

2、李龙太,写的一手好字,曾到山西省为太原府城门门楼书写“太原府”三字。当爬着高梯写好下来时,观看的人们一片叫好,不一会便有人发现“太原府”的“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大原府。人们议论纷纷,只见李龙太不慌不忙拿起手笔单手一甩,毛笔向箭一样向“大”字飞去,人们抬头一看,只见那一点点的恰到好处,人们拍手叫好。“飞笔点太字”从此就流传下来。

三、现代名人

1、李映军。石雕艺术家,雕刻手艺精湛,所雕刻人物、花鸟、鱼虫形象逼真。

2、李秀平。书画艺术家。


调查者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石门村

电 话:13103319563(书记)

邮 箱:422506322@qq.com

标签
目录
版权声明相关链接
邮箱:zjjczkggyx@163.com电话:15512180612版权所有: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 河北省井陉县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冀ICP备2024091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