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
所属乡镇:南障城镇
阅读量:94
发布时间:2025-02-13 11:58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

C-1-1  千佛崖千佛洞.JPG

调查信息

  • 调查时间:2014 年 7 月 - 9 月
  • 调查者:陈生明、吕晓庭、张辉庭、张云华
  • 登记时间:2014 年 9 月 25 日

1. 年代

  七狮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末宋初即有人居。元代毕氏因避战乱,于此居住,租种高家坡地耕种,当时已有高氏、张氏族人在此居住。因庄民居于一道形似七个狮子状的沟内(旧村遗址处——葛栏),故名七狮沟。之后有于、王等姓相继迁此居住,后经风浸雨蚀,村落残损。明代,庄民陆续迁至村西甘陶河西岸,倚河背坡的土崖下自已挖土窑洞居住,又称七狮窑,距今已有1200余年。现有明、清时期土窑186眼,村民仍然居住生活,历代传承,相对稳定,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 形成原因

  拓荒农耕、避乱隐居,明代移民迁徙。


3. 类型

  山村。


4. 地质

  南北走向,石灰岩山体,丘陵、沟壑地貌特征。


5. 自然面貌

  背山面水,青山环抱,甘陶河由南向北环绕村边流过。村落集中在甘陶河西岸之土岩下,呈“一面街、两洼、两沟、八圪台”不规则形状。

6、民族

  汉族。


7、姓氏

  毕、王、于、赵、吕、杜、樊、史、胡。


8、人口

  198户,618人。


9、生产

  主要为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

  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谷子、豆类、高梁、黍、棉花、花生等农作物。

  主要饲养牛、羊、驴、猪、兔、鸡等家禽家畜。


10、历史见证物

一、碑石

1、【明】重修千佛岩记(嘉靖二十三年)

  此碑位于千佛岩千佛洞外,碑体高157公分,宽70公分,厚18公分,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撰碑文人不详。碑文如下:

  尝谓佛之教,其来尚矣!自周昭甲寅,祥瑞现于仲旦;法教弘融,金像梦于汉明。故皇上制曰:荡乎姬孔莫测;皓乎苗赵难穷。我朝圣明,瞻仰累代,重修古迹如斯。何况异域黎庶哉!

  曰真定府井陉县南三十里大花之乡南障城村圣镜,其岩建于荒山之上,有古迹曰千佛岩,号名“弥勒之洞”。三界之主,善神护佑;古圣之所,四巷高山,八面威逢。其山异境,陡岭巅峰,嵯峨万仞。卉木丛林,有古铁树长在洞门;千松贯柏,树木围绕,绿水青山,相连圣境。东望长兴洞,南近苍岩寺,西靠仙人山,北连居洞有藏山大王庙,居右武陵香馥郁。冬观绝顶如银,夏睹高峰似锦。实诸佛之岖宅,众生之园林!

  有本邑比僧性铸,自幼纯雅温和,忠厚忍耐之心。仁人志士尝谒。自为士峥嵘乎?有兴而有废;作僧寂寞乎?无虑亦无忧。故其贯觉三乘,教诠九典。禅宝颖悟,通明本地之风光;法性圆融,迥达浮沉之幻梦。写字如华,休言智永;刻連为漏,看继远公。行藏乎悟达为背,进退乎般若为门。每念四恩未遑纤毫。由是视斯地之颓,自嘉靖七年见佛殿倾落,圣像旧毁,墙壁倒塌。比丘僧园钦、门徒性铸,发心重修佛殿,庄严金佛,补塑圣像。造立石桌,功德圆满,刻石为记。金碧辉煌。闪烁夺目,如净梵兮金阶玉殿;比兜率兮紫府琼楼。佛圣袛园,焕然一新。修备今生之善果,种作来世之慈因。发鼓鸣钟,祝皇帝圣寿无疆,国主千秋;保本邑而有庆,元武仙碑立石万载。创建之功,弘扬法派,大阐宗风;四恩总报,三宝弥隆。

2、【明】重修千佛岩记(嘉靖三十五年)

  此碑石位于千佛岩千佛洞外。碑体为高166公分,宽70公分,厚18公分,碑立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撰碑文张道明,南障城人。碑文如下:

  名山胜景,天地所以储灵蓄秀,非福力浅薄所能栖上。必有待仙佛异人造大功德,以为众生无量福田。

  障城东南有千佛洞。是洞也,起自大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有一贤德僧名子行者,讲经论道而有志于沙门之教;舍欲离尘乃寻夫寂湛之处。忽游到井陉县南界大化之乡南障城村。四顾多山,更无寂湛之所。惟此木壁之西山,山巅之地,卉木丛林;山景奇异,路径难行。子行与在村善人李贵、齐宣、王全、武进等众人,各攀藤拽葛,进步而行,上得此山。观其山明水秀,壁立万仞;翠岩深密,铁树环围。诚乃神萃之所也。于是诱引一乡善士同力创修,各舍资财,刻勒圣像,号名曰“弥勒千佛洞”也。

  然自宋至元历数百年之远,其间修否未可考也。迨我朝大明正德六年(公元1412年),乡善人李义仓、张睿、张万等,又将洞门重修,南立伽兰堂,北建大王庙,中修卧佛殿,是其一时之美举有可观者也!但岁久不能无敝,殿阁倒塌,圣像尘晦。昔之可观者咸失其美矣!

  嘉靖戊子春,有本村佛堂寺僧圆钦,欲追前人之绩,爰居于此。更发虔心重修殿阁。上开明窗,檐飞二滴;添立钟楼,补塑圣像。是虽整旧,更新美矣,而未极于盛也!

  岁臻乙卯有钦门徒性锦,资禀聪慧,德行莫及。久居山中,脱去尘俗之务。以看经为业,以佛事为心。是以感化多方赍资而至。困偕门徒觉悦、觉臣、觉友、觉林重修殿阁,粧金千佛。增添罗汉一堂,新建泰山圣母盛殿三间于佛洞之左。内造炉桌华美,外制庙貌庄严。又于洞侧增益僧房数间,大角门四处。此时之造就,盖焕然而一新矣!不惟尽美而又极其盛焉,殆非昔之可比矣!是其基址虽微而其风景胜慨,亦天地间胜景中之出类者也!其佛神之灵异,应感之无忒,凡有求而必祷矣!然又恐世远易湮,故历叙缘由,立石为记。以俟后人因之兴善,修补废坠,以为万世常盛之美也!

3、【明】勒建观音真武阁记

  此碑石位于千佛岩千佛洞外,碑体为高162公分,宽70公分,厚18公分,碑立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撰碑文人李民表,邑庠生。碑文如下:

  去邑城东南三十里许界在山水之间,突为高冈,名曰千佛岩者,其石洞、睡佛殿,前记备矣。

  万历丙戌春,本岩寺僧觉林,觉庵、海秀,约乡民输財者数十人,创建观音、真武阁。即成,请余为文以识岁月。

  余凭栏西顾而叹曰:“明有人、幽有神,犹昼之必夜也:胡异哉!”神如观音、真武,诚亦理之所有者,特栖之:而不获善地、神将何所依焉?兹阁之建也,地势极而南流深;天柱高而北辰近:增辉岩洞之嵚崟,助秀飞泉之喷薄:草木禽鱼对于檐前;朝霭夕晕锁于窗外。绮与胜欤!神其有所依。

  噫嘻!神依则地灵,地灵则人杰:环于斯者其为神之所佑,气之所钟。松柏之呈秀,卉木之争芳,不能独当也,他日必有忠信、才德之人,如古所称空中楼阁、天挺人豪着生于其间:虽由于神助默启,而三僧建阁之功良居多也!或曰:幻实不可信,昔人云丹山产凤岂虚哉!余因请援笔而书之,以为作善着励云。

4、【明】千佛岩睡佛殿重修记

  此碑石位于千佛洞外,碑体为高143公分,宽65公分,厚18公分,碑立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撰碑文人吕启东,南障城村人,邑庠生。碑文如下:

  南障城地东南山有千佛洞,洞外有睡佛殿。盖自创建以来未知重修否也。更无遗迹。久圮于风雨,其殿宇木植墙壁,俱以朽覆。圣像又以尘毁。凡人往来游玩于此者,莫不撼焉!

  有本岩住持僧人性锦,门徒觉林,俗姓刘氏,翟然介怀,矢心任役。乞化本村尚义功德善人,喜舍资财,出力赴工。更置砖瓦木植,重盖佛殿,补塑圣像,重修洞门。肇工于隆庆六年,越岁落成,焕然一新。故立碑记。一则以表重修者之意;一则以倡后人,年远有坏因循修补,使殿宇圣像久而更新,不致圮毁云尔。已也,是为记。

5、【清】重修睡佛殿记

  此碑石位于千佛岩千佛洞外,碑体为高155公分,宽66公分,厚18公分,碑立于清雍正九年夏(公元1732年),撰文人吕珠,字瑞庭,南障城人,清廪膳生员。文中所称邑侯钟公,即井陉知县钟文英。其为广东增城人,举人。雍正元年至八年任井陉知县,后升任中书科中书舍人。碑文如下:

  文林郎前知井陉县事新升中书科中书舍人增城钟文英

  邑后学廩膳生乡陉南吕珠瑞庭氏撰文并书丹

  环陉皆山也。其东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尉然而深秀者,千佛岩也;岩之巅穷崖绝壁,路转峰回而有庙翼然于其上者,睡佛殿也;损于风雨、栋折垣颓勃然而兴修葺之志者,城后霍妇王氏也;节俭正直、捐俸布施殷然而举之事者,升任邑侯钟公也。至若奉金鸠工、竭心尽力募化乡众、不一年之间而庙貌维新者,则张子君宠、毕子子宾等之力居多焉。

  庙成,嘱余叙。余闻之:佛者觉也,宜其常觉。而兹则睡,无乃以以梦为觉乎?浮生若梦,似非真梦。而鲜克觉,无乃以以觉乎梦乎?由是而考之经,格物致知,梦觉之关也!知之极致、则梦则无觉;物之未格,则觉者亦梦。学者诚能即物穷理用力,久而豁然贯通。物不遗于表里精粗,心目明,其全体大用,安在梦者之不觉乎?然余因之焉而未逮也。因笔之于石以望同志者共勉云。

6、毕千睿墓碑

  墓碑为横工字形瓦脊式墓碑。碑帽为琉璃瓦顶。四角挑檐兽头瓦脊。青石盖顶长158公分,宽18公分。碑高269公分,宽98公分,厚20公分,两边顶石高269公分,宽76公分,厚18公分,底座长138公分,宽126公分,高20公分。碑额镌刻:“水源木本”,碑框联语:“六百井州毕氏溯元祖;廿八代陉邑望族追始宗”。碑阳正中书“先祖毕公讳千睿配王氏之墓”,左书“生于元统二年甲戌二月初四”。右书“卒于洪武元年戊申三月初二日”。碑阴书“井陉毕氏族脉碑记”,碑文云:“元末至正年间,有山右洪洞昙毕氏千睿者,因其外父王公任真定郡司马,携家依之。乃至正丁未冬欲归故里,至陉,为兵乱所阻,遂避居于七狮村。及卒,安厝于柿庄东山,而为陉邑始祖。自此,七狮村成为井陉毕氏之发祥地也”。(旧碑原位于柿庄东,因原碑遗失,于清同治12年重立,斯碑为毕氏依原碑复立)。

7、毕贵孺人李君墓碑

  明景泰皇帝亲下诏书,世称“井陉御赐皇封第一碑”。

  此碑顶部为弧形,半径为15公分,碑高为125公分,宽70公分,碑上部竖书诏文171字,碑下部竖书四行20字。

  其诏曰:“敕曰:国家施恩臣,不必及其亲者,所以重本而劝孝也,而何向于存设哉。浙江道监察御史毕鸾,故父贵,忠以文学典教州痒,复成其子,为国之用。揆其所自,宜有显褒。今特赠为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灵其不显,尚不承之。”

  “敕曰:朕惟郡臣之才者,固本于父,亦必资母德焉。存有褒荣,没有追赠。此有国之通制也。浙江道监察御史毕鸾之母李氏,有子能官,而不逮养,溯惟所用,宜锡褒荣。兹特赠为孺人。灵其承之,永贲幽壤。”

  “景泰元年三月初四日”

  碑下部二十字为:“莒州学正赠文林郎监察御史毕公孺人李君之墓”。

8、毕鸾墓碑

  此碑在七狮村南山坟。碑体为高166公分,宽66公分,厚12公分,青石瓦脊式碑帽。

  碑中书:“大夫湖广督粮道参议冲霄毕公鸾淑人邢氏墓。”左文为:“居仁”。

  公孙孝子贵,祖子思忠,曾祖孙鸾与鹏之曾孙也,於正统纪元冬合葬于七狮村西山,荣嗣裔乃广。囗囗囗训兔、蛇、鹿之祥,有司县其闻,诏旌表为孝。至统辛酉奉于壬戌进士,大明任知县。后任湖广督粮道监察御史,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赠学正故父贵,亦知已官赠母李氏孺人囗囗囗囗丑隶任奉为江南歙县伍任坠授湖广督粮道参议故仕卒,崇纪乡贤,无食于母,敕卫日坊有东阴嗣为一邑之荣望。

  右文为:“任河南南临漳县儒学训导居仁。”

  “侄男宗周、宗伊为散官。”

  “明正统丙寅岁十月吉旦立”(即1446年)

9、文武碑石

  为了记述历史上的文武官员,在毕千睿墓碑左右立有两块碑帽为琉璃瓦脊、前后出檐的文武碑石。文碑额镌“百世流芳”,碑联为“谈古论今怀天下,含英咀华谱春秋”。武碑额镌“英烈千秋”,碑联为“金戈铁马气吞山河,虎胆龙威名垂史册”。毕氏文武碑碑文以“人其精神,贵在有志”“英烈肝胆,不朽功绩”之辞,赞颂了毕氏前贤的文韬武略,激励后人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二、文献

  本村独立成册的文献早已失传,有关记载散见光绪、雍正、民国及建国后的新版《井陉县志》。

三、族谱

  家谱又称谱牒、宗谱,是文本式的记忆,兼具文物资料、道德与文化价值。这一历史图籍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为七狮村人所重。

1、毕氏家谱

  初修于明末清初,历代都有续修,最近续修为2004年,据《井陉毕氏家谱》记载,始祖至今已传二十七世。井陉县、井陉矿区所有的毕姓均出自于七狮村毕氏家族。

2、于氏家谱

  清乾隆年间,于氏祖先从井陉县于家迁徒到七狮村居住,至今已传至十二世。

3、王氏家谱两部

  雍正年间,王氏祖先从井陉县大王帮村迁至七狮村,至今已传到十世。

四、匾额

  乡人习以匾额称“扁额”。匾牌此类多由名家撰写,悬挂于厅堂或门首的题字横匾,多达二十余块,七狮村现存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匾牌有十几块,有:千佛岩千佛洞,明代“千佛古洞”石雕匾额;千佛岩睡佛殿,清代“睡佛殿”木质雕刻描金匾额;千佛岩皇姑殿,民国时期“皇姑殿”木质匾额;毕家祠堂有民国时期“毕氏祠堂”木雕描金匾额。居民住宅有清代砖雕匾额“芝兰秀”;有“松竹梅”、“祥和居”等石制匾额。择其主要简述如下:

1、“千佛古洞”石匾

  石雕匾牌,规格长70公分,宽52公分,镶砌在洞门石拱券上方。并列携刻楷书“千佛古洞”四个大字,字体流畅,苍劲有力,年代为明代,题字人不详。

2、“睡佛殿”木匾

  木质雕刻描金匾,规格长63公分,宽42公分,悬挂在卧佛殿门口上方。制作年代为清代,题字人不详。

3、居民住宅“芝兰秀”砖匾

  砖雕匾牌,规格长70公分,宽50公分,镶砌在大门口门楼上,建设年代为清代。

4、居民住宅“松竹梅”及“日增月盛”石匾

  石雕匾牌,规格长72公分,宽55公分,镶在东店房石门楼的正门上方;临街门首上方镌刻:“日增月盛”企冀收入丰盈,系清代建筑。

5、居民住宅“祥和居”石匾

  石雕匾牌,规格长90公分,宽60公分,镶在石门楼的大门口上方,近代建筑。

6、“毕氏祠堂”木匾

  木雕镏金匾牌,悬挂在大门口门楼上方,古朴典雅,肃穆庄严,年代为民国二十二年五月谷旦。

五、石刻

  七狮村现存数十余块,选择其主要者,简述如下:

1、【宋】千佛洞石刻题记

  规格长73公分宽30公分,长80公分宽30公分,位于千佛洞中之石壁上,刻文如下:

  天威薄尉大梁王峤仲温、镇阳户掾伊川王泰享夫,同检旱田。自山下步至此,取火穷遂洞而返。

                            大宋元丰三年九月望日

  此题记位于七狮村西千佛洞中之石壁上。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秋,天威军薄尉、大梁(即开封)人王峤(字仲温)与镇阳(即真定府)户掾(即管理天赋与户籍)官员伊川(今河南伊川)人王泰(字享夫)等人,共同检查井陉境内旱田时,至此洞所留题刻。题刻中所称“天威”,即今之井陉旧治天长镇。宋时称天威军,“军”为宋代行政机构名称,或高于县或与县平级。熙宁八年(公元1075)井陉县治城迁至天威军,军县合一。元丰三年距县治迁天威军仅五年。时天威军使即兼井陉县知县,天威薄尉即井陉县薄尉。薄尉即主薄与县尉,均为知县之下属官。按宋制,凡县户不满千,则不置主薄,由县尉兼之,故称“薄尉”。

2、千佛岩千佛洞清顺治三年重修洞门石刻誌版

  石刻誌版规格为长73公分,宽35公分,镶垒在千佛洞口南墙上,记载重修千佛古洞门事。

3、毕氏祖院康熙六十一年修建房院石刻誌板

  规格长53公分,宽43公分,此誌板镶在二门里墙“土地神龛”旁边,详文如下:

  直部隶属正定府,井陉县秀林社五户民籍毕秀,其祖讳文字献立,父魁亮,字名标,蒙孝祖始居原自七狮村居住,其俗乡陋地,难以寂处,延及秀,另立主,旦见窥看七狮堰地豁,可以栖居,于是于康熙六十一年八月初六于此创建房院一所,碾磨对盘至雍正六年内又盖枣棚三间,修理完固,因此刻石以此永久。

  毕秀妻张氏:长子显财,妻张氏

        次子显宝,妻李氏

        长孙保成,次孙二成

               雍正六年八月初一日立

4、千佛洞清乾隆年间金妆大佛像誌板

  此誌板为青石质,呈长方形,誌文云:井陉县东关会首张门王氏率领合关善士金妆千佛洞大佛像一尊。

  本县正堂丁老爷讳应惠

  (注:碑末无年月。经《井陉县志料·邑宰》考,丁应惠系山东诸城举人,清乾隆五年到任至九年。故定为清乾隆年间。)

5、官房

  清光绪二十四年《官房窑碑记》,誌板现存村中阁下,长65公分,宽43公分,厚12公分,誌文称:“因本村宿处不便,故村众公议新修石窑一所,共花钱二百一十六千七百七十五。按地均摊钱……”。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孟夏

6、山神庙民国元年石刻誌版一块

  规格长48公分,宽28公分,垒在山神庙南墙外面。碑文称:“七狮村有山神庙一座”以此考,在民国初年就有“七狮村”之称谓(元年为1912年)。

六、土地买卖契约

  七狮村现存地契、房契、买卖文书有百余份,择其清道光及洪宪元年两份,简述如下:

1、土地契约(官契纸)

  立卖契人:南障城村吕吉,因乏用,将自已七狮村迷合头荒滩六亩,凭中人吕开来说合情愿卖与七狮村吕泽年名下永远为业,言明价钱伍仟陆佰文整。其钱当笔下跟同中人交足,并不缺欠,恐后无凭,立卖契存证。

  随带:社徽、银(粮)二分

  座落:东至吕宽,西至张吉富,南至毕葛粮,北至何海。

      甲长:吕开亮

      中人:杜钊,吕芥

                            道光十八年又四月十六日

2、土地买卖契约

  立卖契人,吕红尖,因乏用,今将自已七狮沟大阳坡弯地段一共在内,东至风水岭,西至风水岭,南至河沟,北至岩根。又有北凹地连庄兰一共在内,东至分水岭王春子,西至风水岭,北至凸。又有河沟南边连段一共在内,东至王连元西至毕计生,南至王连元,北至河沟。又有小苍峪荒坡一共在内,东至风水岭,西至风水岭,南至毕满江,北至风水岭。又有东坡一块在内,东至李万宝,西至水流为界,南至王三子,北至水流为界。四至分明,上下土木相连,卖于于风红名下为业,言明价钱柒拾元,当下交清,恐口无凭,立卖契为证,附带碾子一个,磨子一盘,碌碡一个。

    中见人:吕素来 吕树元 吕多元 吕大铁 吕三秋

        吕青元 吕开元 吕双礼 吕清德

    代笔人:吕清秀

    甲地一人

                                      洪宪元年


11、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寺庙

1、千佛崖石窟(千佛古洞)

  位于七狮村西侧,据《井陉县志料·金石》记载:千佛崖石窟始建于北“齐河清四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盛建于隋、唐,宋、明、清历代均有修建。久以“千佛洞洞套洞洞中有洞;石琢佛佛连佛佛外有佛”的圣境大观享名载誉。

  千佛崖石窟利用天然溶洞雕琢而成,洞口向东,明代修建石券门,门额上镶嵌石匾,镌刻楷书“千佛古洞”,石洞呈长袋状,洞中有洞,分上、中、下三洞,中洞深约50米,东部(洞口处)宽3米,中部宽5.5米,西部宽6—8米,洞内各处高度不等,最高处距洞内地面10—15米。在洞的中部北侧向下,有下洞与中洞相边,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高4—5米不等。另在中洞底部北侧与中洞相连有一上洞呈南北向,长约25米,宽约5—8米,高约20米。

  石造像主要雕刻于中洞,沿自然壁面分层分排雕有1000余尊石佛,故称“千佛古洞”。全洞千佛上下最多者为15排,佛像大小高度不一,有两米多高的大佛,有30公分左右的小佛,分层分排雕塑,生态各异,栩栩如生。佛像绝大部分是坐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手印主要有禅定印与说法印二种。衣着,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肩覆偏衫。面相长圆,直鼻小口,双目微启,凝视下方。有的佛像施以蓝、绿等颜色。

  南壁小佛间穿凿大佛三尊、菩萨像三尊、三官像各一尊,自东向西依次为:

  东,第一尊佛像,为结跏趺坐佛,高2.45米,佛座高1.05米,残破严重,座式不明。螺鬓,脸形扁圆,长眉细目,眉间饰白毫相,鼻宽口小颈短,内着僧祗支,腰系束带,外穿双颈下垂式袈裟,其一角披于右肩;左手置于膝间,手中捏一物,右臂斜举于胸前,手已残缺。

  中,第二尊佛像在第一尊佛像西侧下方,佛高1.7米,趺坐于圆形莲座上,座高0.65米,上饰二排莲瓣纹,左手扶左膝,右手残毁,雕出乳线,头饰螺鬓脸形扁圆,长眉细目,鼻宽口小颈短,内着僧祗支,腰系束带,外穿双颈下垂式袈裟,其一角披于右肩。

  西,第三尊佛像位于第二尊佛像上部,有一圆拱形龛,高2.75米,宽1.75米,龛内雕一佛像,坐于高0.66米的束腰方台之上,佛像及方台通高1.75米,面相、手印、衣饰类似于第一尊佛像,在圆拱形的龛内以红色绘圆形头及背光,外缘绘以火焰纹。

  菩萨像三尊,在第三尊佛像的下部,有圆形拱龛,高0.95米,宽1.25米,龛内雕刻三尊菩萨像,正中为观世音菩萨骑吼,头戴宝冠,勇猛跏趺坐式,其左为文殊菩萨骑狮子,舒象坐式,其右为普贤菩萨骑象,勇猛跏跌坐式。

  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像在距洞门口21米处,像高约0.4米,总宽1.2米,三官皆戴冠穿圆颈广袖道袍,作拱手状。腹前出一抻带,足穿云头履,坐于带靠的方座上。[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正月四日造]。

  据明嘉靖叁拾伍年(1556年)碑刻记……障城东南有千佛洞,是洞也,起自大宋元祐三年(1088年)。有一贤德僧名子行者,讲经论道而有志于沙门之教;舍欲离尘乃寻夫寂湛之处。忽游到井陉县南界大化之乡南障城村。四顾多山,更无寂湛之所。惟此木壁之西山,山巅之地,卉木丛林;山景奇异,路径难行……。观其山明水秀,壁立万仞;翠岩深密,铁树环围。诚乃神萃之所也。于是诱引一乡善士同力创修,各舍资财,刻勒圣像,号名曰“弥勒千佛洞”也。

  洞口之东原有建于北宋的寺院。寺内建筑早已毁坏,现存有睡佛殿一座,进深一间,面阔三间,其内有石雕佛像及罗汉像,现已残缺,在其北天厅外一侧建有送子娘娘殿、藏山大王庙、戏台等,现除殿、庙较为完整外,戏台仅存遗址。千佛古洞外有明、清重修记事碑8通,记载了千佛石窟的苍桑岁月,佐证了千佛岩之久远历史。

  千佛石窟造像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变幻奇特,是研究我国石窟历史造像艺术及佛教渊源发展的实物标本。道教造像在石窟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明代道教的流行情况,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当时佛道二教相互间的渗透和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56年、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相继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为北魏,千佛崖石窟久享“壮同云冈,秀并龙门”之盛誉。

2、睡佛殿(卧佛殿)

  位于七狮村西侧,千佛洞外左侧悬崖峭壁上,三间瓦房。据碑记载:始建于隋唐,明、清历代均有修缮。“睡佛殿”供奉释迦摩尼卧像及诸弟子,释迦摩尼像由汉白玉雕塑而成。长2米,高56公分,两边塑十大弟子,佛像高80公分,均为石雕刻像。

3、送子娘娘殿

  位于七狮村西侧,千佛古洞外北侧,瓦房三间,建于隋唐,据碑记载,明万历年间,善人捐资多次修缮。送子娘娘殿中间供奉送子观音坐像,左右两边供奉眼光娘娘和斑疹娘娘。送子娘娘殿是老百姓祈求生育子孙后代的场所,香火十分兴旺。

4、千佛岩寺建筑群

  千佛古洞外建有千佛岩寺,占地面积10余亩。有观音阁、真武阁、送子圣母殿、藏山大王庙、钟楼、鼓楼、戏楼、禅堂、僧房等建筑,据碑记,在明、清期间千佛岩寺,常住有十几个僧人,香火十分旺盛。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现所存无几。

5、古庙宇

  七狮村现有千佛岩寺、关帝庙、观音庙、皇姑庙、龙王庙、马王庙、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十余座。其建筑规模一般在5米*3米左右,多为歇山式青瓦顶的石墙房,建设年代多在明清之间。

二、古民居、土窑窑

  “七狮窑八圪台,家家都有土窑窑”的乡间民谣,形象的道出了七狮村这个传统村落的民居特点。全村现有明、清时期,形制各异的特色土窑186眼,石券窑80眼,石砌楼院18处,石头四合院16处。所有这些民居,至今仍然是村民居住生活的中心。

1、土窑

  土窑是七狮村村民主要居住场所,是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场地。土窑多营造于明末清初。土窑建造时多选址于“土崖高厚,地质坚韧,避风向阳,道路通达,方便生活,适宜居住”之地。“窑中有窑窑套窑,窑上有窑土楼窑”。七狮村土窑有诸多的特点,主要特点:其一是深。最深可达到30余米,最浅者不小于10米。其二是高。一般高度在4--6米之间,最高者可达10米,最低的不小于3.5米。其三是宽敞明亮。七狮村的土窑挖的都是顺窑,顺窑坚固耐用,十分宽敞,宽度一般都在3--4米之间,最宽的达到5米,门窗适中豁畅,因此光照与通风较好。其四是“窑中有窑,窑上有窑”。每家每户在挖土窑时,挖掘进门后根据实际情况或左、或右,挖一个偏窑窑做炕箱,准备盘土坑,深浅不一,而且做炕的地方还挖出宽敞的窗户,便于通风采光。挖到主窑的底部时,挖一两个比较矮小的窑窑,作为储藏粮食、存放新鲜红薯和蔬菜用。再则,在高厚的土层下挖好土窑后,再在土窑上面,挖数眼规格比主窑小而浅的土窑,作为枣棚晾晒粮食或储藏存放物品。这样就形成了“窑中有窑,窑上有窑”。其五是牢固。七狮村土窑,一般建造在土层厚、土质坚硬而有韧性的地方,土质一般是“二性土”,也就是红白相间的土质,红土占比例大。这样的土质粘性大,粘性大就有韧性,土质的结构密度就大,具有坚固耐用、防震抗灾的重要作用。1000多年来,经多次地震自然灾害,尤其1966年邢台大地震,七狮村的土窑没有一处倒塌和毁坏。其六是恒温。常温保持在22--23°左右,冬暖夏凉,一般室内外温度相差10°左右。冬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土窑里内的温度仍保持在22°左右。夏天室外温度达到35--36°时,土窑里的温度仍保持在22°左右。住土窑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用空调,村民们说土窑就是“天然空调”。住土窑节省能源,低碳环保;住土窑,睡土炕,接地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七狮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据近年统计,百岁老人1名,90岁以上老人7名,80多岁的老人照常下地干农活,这些都与住土窑、睡土炕生态民居相关。住土窑的好处人人皆知。居民从古至今,对土窑情有独钟,年久破损的,想方设法进行维修。包前脸墙、托窑口、托券窑顶,加固修复,继续使用。七狮村的土窑“冬暖夏凉,低碳环保、坚固耐用、舒适宜居”,据专家考证,像此类保存完整、规模之大、永续使用的土窑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尚属罕见。

2、毕氏祖院

  毕氏祖院由五个自然院落组成,明代浙江道监察御使毕鸾的后人居住。门楼高大,庭院豁亮,有土窑,有石窑,土坯砌成的二层楼院,一个院落,四面全是二层楼,楼内有上楼胡梯(楼梯),二层地面全是木板,建设年代为明末清初。

3、石券窑,石头四合院

  七狮村的民居建筑主要土窑和石窑(石券窑)。村民的院落结构都是土窑作上房(主房),两侧配房是石窑(石券窑)。有的院落四面房子都是石窑。如:村中部建于清代的“东店房”,就是一个典型的石窑四合院,门楼石雕刻字画,前脸墙“一寸三錾”窜道,十分讲究。七狮村现在有石窑有80多眼,建设年代基本上是在清代和民国时期。

  ⑴、石窑的样式

  根据建设位置,建有横窑、顺窑,一般以顺窑为主,纯石头结构。

  ⑵、石窑的建造

  券石窑分受力墙(俗称金刚墙)、非受力墙(俗称托券口墙),受力墙厚90--120公分,直墙2米左右,2米高起拱券,拱券高度是石窑宽度的一半。拱券顶呈半圆型,非受力墙50—60公分,托住拱券口,如果是前脸墙,所用石料要精加工。留门窗口,分层砌好。券石窑时,要先垒起金刚墙(承重墙),再用土或者用木料搭好模型(俗称“牛”),然后用成板型的石料,根据模型坡度样式进行券砌,这才是真正的券石窑。合拢后,垫八字壕,最后用粘土砸房顶,后来用白灰和炉灰、河砂来打房顶。

  ⑶、石窑的优点

  具备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天不用空调,很少用电扇;冬天较寒冷时用火盆取暖,再则,就是敞亮干净,漂亮气派。在明末清初时期,有钱的富裕户才能住上石窑,至今多数村民还在居住使用。

三、毕氏祠堂

  毕氏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和开会议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座西朝东,正房五间瓦房,两配房各三间,古门楼、门厅,砖雕、木雕精雕细刻、隐峰勾石、石雕凸花,扭头狮子鼓门墩。砌十三级石台阶,每个台阶选用整块石头精加工。“毕氏祠堂”木雕的镏金匾十分气派。据考证,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现悬牌匾落款为民国二十二年。

四、古井

  旧村遗址七狮沟葛栏处有古井一眼,井口呈正方形,大小25公分*25公分左右,深度3米,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村里有清末民初水井十几眼,基本不再使用。

五、古石臼

  七狮村现有古石臼12个,石臼呈圆形,口直径在25--30公分,深度30--40公分。旧村遗址,葛栏处有3个,水儿上遗址处有3个,千佛古洞里石地上凿有1个,山门口有1个,村民公园有1个,村里现存3个。石臼是古庄民生活必须品,用来杵米捣面的重要用具。

六、古戏楼

1、七狮村有古戏楼三座。旧村遗址处,有古戏楼一座,现仅存有遗址。

2、千佛岩藏山大王庙前,有古戏楼一座,建于明代,千佛岩过庙会时用。现仅存戏台,上顶已经破损倒塌。

3、现在村里使用的戏楼,始建于明清年代,历代都有修缮改建。在上世纪80年代,在原址扩建成现在的规模,继续使用。

七、石、木、砖三雕艺术

1、石雕:有石佛像、石供桌、石佛莲花宝座、石佛龛、石拱券、石墙壁、石门礅、石隐峰勾石、石碑、石狮子、石马、石鹿等。

2、木雕:有雕刻木门、木门窗、木家具、桌椅、木质小工艺品等。

3、砖雕:有砖雕刻影壁、砖雕刻壁画、砖雕神龛、砖雕字画等。

八、古桥

  七狮村有古石桥一座。历年毁于洪水患,历代重新修建。桥,关联着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没有桥,就无法耕种和收获庄稼。大桥始建于清代,当时是两孔,后建成四孔,几经沧桑,变成现在长达200米的九孔大石桥。

九、古墓地

1、毕氏墓地

  据毕氏家谱记载,始建于明洪武元年,至今已葬到二十三世。墓地有井陉县“皇封第一碑”之称的毕贵儒人李君墓碑,景泰六年三月初四立。此碑规格高125公分,宽70公分,厚18公分。石碑篆刻着明代景泰帝诏书。毕氏墓地有古碑40余块,记录着毕氏家族的演变与发展。

2、于氏墓地

  据于氏家谱记载,于氏家族为于谦后裔。清乾隆年间从井陉于家村搬迁到七狮村。于氏墓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始祖至今已传九世。墓地现有民国以前石碑20块,有“大清咸丰六年岁次丁亥年桃月”于秀林“五世同堂”碑一块。

  毕氏墓地、于氏墓地,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对研究墓地文化、孝悌文化及碑石雕刻文化提供了价值珍贵的石刻文化资料。

十、古家具

  七狮村现有清代以来的古家具近百件。有八仙桌、宫椅、条几、方桌、穿衣镜、描金柜、宝盖柜、铺柜、蓝柜、民国时期的戏箱等,木质雕刻花纹图案精美、寓意丰富,极具收藏价值。

十一、古阁

  七狮村有古阁三座。村南、北两头都有阁,称南阁、北阁。村中有一座阁,阁上供神,阁下行人。南阁、北阁均毁于战火,仅存村中阁,清代建筑,阁上内外向分别供有关帝圣君和观音老母,古阁保存基本完好。

十二、名人故居

  明代监察御史毕鸾故居。其后人居住,位于村中部,千年古黄莲树下方。由八眼土窑,两个石砌楼院等五个自然院落组成。门前有石碾房、石磨房,乡民称南院为书院。门楼高大,庭院敞亮,石雕门楼与门墩。楼院四面均为二层木楼,室内楼梯,又称“户梯”,至今保存完好。

十三、旧村遗址

  位于七狮沟,地名叫葛栏,现仅存旧房基础、古井、古石臼、古戏台遗址等。

十四、屯兵古寨

  分为前寨、后寨两座山寨。相传元代武仙据此建寨屯兵多年。古老口碑相传,古寨为元威州刺史、真定知府兼经略使、真定知府、恒国公井陉人武仙及其部将的抗元兵寨。《井陉县志料·人物·武略》载其传记。

  《二十五史·金史·武仙列传》记载:“元佑二年,仙率乡民保威州西山。来附者,日益众。诏仙权威州刺史”。明嘉靖二十二年《重修千佛岩记》碑末称:“保本邑而有庆,元武仙碑石立百万载”。今古寨遗址幸存有“武仙点将台”、“武仙珍宝洞”等足以证武仙保威州(井陉)之历史功绩。

十五、公主洞

  相传隋朝南阳公主出家修行来到井陉,在千佛岩居住修行了一千天,就居住在千佛洞北面的小洞里,这个小洞就叫做公主洞(也叫公主炕)。后来,公主感觉非静谧修行之地,又寻访到苍岩山名山,终修成正果。

十六、古学堂

  乡间历经私塾、书院、学堂、学校几个阶段。《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校历为兴学育才之地。七狮村最早学堂位于七狮沟水儿上,后迁至毕氏南院,之后搬至毕家祠堂,清末民初搬至官房上院。私塾与学堂主要以《训蒙文》《弟子规》为必读课本,为七狮村“启蒙养正,忠厚家风,培育人才,光前裕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七、清代东店房

  位于村中部,石头四合院,为过路行人提供住宿,因位置在官道东边故称东店房,现为毕氏二十四世后人居住。

十八、石碾、石磨、小黄磨

  七狮村有明清时期古石碾、石磨十二盘,是往昔村民粮食加工的重要工具。

  至今七狮村的石碾、石磨保存完好,仍然还在使用。过年做年糕,必须用石碾把粘米碾成面粉,否则做出来的年糕不好吃。小黄磨,用来做民间小吃——煎饼磨沫和磨豆腐,现有明清时期的小黄磨30余个,仍在使用,摊煎饼时磨煎饼沫。

十九、东北军指挥部旧址

  军阀混战期间,1930年晋奉大战。东北军第八军军长万福麟与闫锡山作战来到井陉,前线在冀晋边界“牛筋岭”一带。指挥部就设在七狮村毕家南院,九一八事变后才撤走。

二十、日伪炮楼

  在抗战时期,1941—1943年,日本人在七狮村先后建有三座炮楼,数千米围墙。以七狮村为界,南为八路军解放区,北为日伪敌战区。1943年日本鬼子撤到南障城,之后又撤到井陉旧城关县城。

二十一、石家庄地委战备洞

  1967—1968年文革期间,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在七狮村挖了战备窑洞,主洞长2000米左右,两边挖有分洞数十个做战备档案库。在窑洞外占用两亩地建石头四合院一座,作档案室。到70年代后移交给石家庄地区商业局,改革开放后交给当地村委会。

二十二、太行山民俗博物馆

  集八百太行之大成,荟萃京畿、晋豫之精品,馆藏民俗、军事、雕刻、书画、图书、陶瓷、根雕、奇石、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近现代文化等珍品,现占地4亩,共设2大展厅、8大展馆及1个创研接待室;室外展品占地3亩,总面积约7亩,总投资1.6千万元。同时省委宣传部与七狮村合作共建“太行山宣传文化基地示范村”,跨越发展,使其成为太行山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中国传统村落名村”,使博物馆成为保存展示历史记忆的靓丽窗口和文化精品工程。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文学

1、七狮沟名字来历

  相传在远古,人兽共处的原始年代,七狮沟有七个狮子,当时狮子就象现在家里养的猫、狗一样,人兽共处,相安无事。狮子负责保护庄民的安全,防止其它野兽入侵。后来随着庄民的增加,环境的改变,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狮子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有一天晚上,七个狮子在庄民熟睡后集体离开,因此而得名叫七狮沟。

2、毕鸾孝义载《明史》

  毕贵之长子,少年鸿志,后中正统进士。父卒任上,贫未能归柩,母死后,鸾负父母骨合葬于七狮村毕氏墓地。守孝三年,感天动地,受明代皇帝诏令旌表。《二十五史·明史·孝义传》载,“其事辛尽孝,或万里寻亲,或三年守墓,或闻丧殒命,或负骨还乡者……井陉毕鸾”。《井陉县志料·人物·孝友》载其名。明景泰七年为其于在旧城东关为毕鸾立“绣衣坊”,明崇祯年间为井陉明代历科殿试进士南康庄柴本、康宁,七狮村毕鸾、南正武金,北关于翰、城内霍鹏共六人立“黄甲群英坊”。崇纪乡贤。

3、毕鹏异术称奇玄

  毕贵之子,自小学道,异术奇玄,常居山中,每出行有虎随之,挥之乃去,入载《燕山从录》及《井陉县志·方技》篇。

4、毕经荣列名宦祠

  为毕氏七世。碑在七狮村南山坟。碑高106公分,宽65公分,厚18公分。碑中书:“明遂平县知县毕经之墓”。绩载:《井陉县志料·人物·政绩》篇:“毕经七士村(今名七狮村)人。明嘉靖例贡,为河南遂平县令。嗣官陕西,治行卓异,入陕西名宦祠。此墓在1976年遭盗,掠窃童男童女铜质等文物,还发掘出一块汉白玉墓志铭,惜未作内容留记,又填埋墓中”。

5、毕大昌育子成栋梁

  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武金之母。毕鸾之孙女,嫁南征村武邦卫,适邦卫五载而夫死。氏有遗腹,及娩生武金。家贫孤苦,截发自矢,舅殁,脱簪以葬,奉姑极尽孝道,教子成名,武金为明代都察院右佥史。武金上书奏闻。旌表贞节,后屡荷覃恩,明嘉靖四十三年敕封武金之母为“太安人”、隆庆元年二月诰封为“太宜人”、隆庆二年明诰封为“太恭人”,寿七十有二。受三道圣谕皇封,荣立在城“贞节坊”。井陉方志、井陉金石碑刻均有存录。

二、民间舞蹈与曲艺

  七狮村有扭秧歌、扭拉花、打扇鼓、跑旱船、老娘送闺女、吹歌会、唱钉缸、补锅、民间小调小放牛等民间艺术。

三、传统戏剧

  晋剧:七狮村晋剧团成立于清代。剧团存放戏装(行头)用的箱子书有“民国二十五年”字样,且至今还在使用。剧团是业余剧团,农闲时排练剧目,成员都是本村子弟,也叫子弟班,逢年过节,过庙会、大型活动都唱大戏庆贺。在过年的时节,除在本村演唱还和关系好的邻村交换演出,俗称“送戏”。有时应邀到山西省平定县、昔阳县进行商业演出。曾自编自演过大型历史剧《五女兴唐传》连本戏,改编京剧为晋剧进行演出,演过许多传统晋剧剧目,八个样板戏都是用晋剧演唱。七狮村的晋剧,在山西省平定、昔阳两县很有名。井陉县晋剧团中有二三位名角就出自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七狮村。

四、民间美术

  雕刻工艺:七狮村的雕刻工艺有石雕、木雕、砖雕,主要是石雕。七狮村现有石雕艺人16名。作品有石佛像、石隐壁、照壁、石门、石框、石门楼、石隐峰勾石、石门墩、石狮子、石碑等,木雕有木质桌椅、木隔扇,古建筑中的木墀头,木质牌匾等,砖雕有砖雕隐壁、照壁、砖雕神龛等。古庙石雕门墩雕有“瑞鹿祥云,天马行空”等图饰。七狮村享有石雕艺术之乡的美称。

五、传统手工技艺

(一)手工艺制作

1、做虎头鞋、猫头鞋

  现在会做的人有20多个,年轻人基本上不会做。

2、制香

  七狮村有过年做香烧香的传统。现在仅存清代做香工具3套,会做香的艺人5人,有时过年做些自已用。做香的原料为檀树枝、柏树枝、葛针杆,粉碎成沫和面,软硬适中,放在模里压,压到模型槽里,成型后取出晾干。村民自已做的香不都是直香,有龙盘香、城墙套、万字香等等。

3、纺线、织布、染布

  七狮村现有清代民国时期的纺线车10个,织布机4架,过去村民自已纺线织布,现今会纺线织布的艺人还有50多人。

4、荆编

  用荆条编制成宅筐、挎篓、手提篮子、筐子、大花篓等各种各样的盛放东西的物件,这种手艺始于明清,现有老艺人16名。

5、编席子

  用芦苇劈成条状,按制式编成席子,工艺花样繁多,十分复杂。席子用于居民铺炕用,做盛粮食屯子用,至今村民炕上还铺着自已编织的席子。清代传自我村,现有5位传承艺人。

6、编蒲墩

  用玉米皮做原料,用水浸湿,干湿适中,编成辫,再拧在一起,蒲墩的样式花样很多,有平的,有高的,有圆形的,有长形的,各式各样,美观实用。

7、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垫

  古代居民穿的鞋都是自已做的,做法首先是搓麻绳,再焙夹子儿,然后是纳鞋底,做鞋。七狮村至今传承做鞋的习俗, 45岁以上的妇女基上都会做鞋,现在还有不少人穿自已老婆做的布鞋。

(二)特色食品

1、煎饼

  用料:玉米、豆类、小麦、食油、花椒。

  制作方法:用小黄磨将玉米、豆类、小麦破碎后,用水泡12小时,泡软后用小黄磨搬(俗称搬磨),磨成沫。搬磨时放少许花椒调味,用专用煎饼鏊子,再进行摊制。煎饼美味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宜于存放,是当地的美食。

2、小煎饼、咸食

  用料和煎饼一样,制作比较简单,用各种面粉和在一起,加水、放花椒叶或葱调味,稠稀适中,再用小煎饼鏊子摊。

3、饼斋

  饼斋和咸食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就是饼斋用的面是经过发酵的,制作的成品发玄、口感香脆稍甜。

4、年糕

  过年做年糕是传统习惯,每户每年都做年糕,做年糕用的粘米,用石磨推成面粉,加少量玉米面,加红枣和大红豆,用锅蒸熟,出锅后切块存放。

5、扒糕

  用荞麦面打成糊状,用锅熬制,出锅后,盛在盘里、碗里,放凉后食用。

6、做粉条

  原料:鲜红薯、绿豆面少许。

  制作工序:将鲜红薯破碎磨成沫,用水浸泡,捞出杂质,沉淀澄芡,取出芡后,打芡和面,用专用工具漏勺将其漏在开水锅里,煮熟捞出,晾晒干后包装存放。七狮村明清至今就有过年做粉条的传统,现在会做粉条的艺人已不足十人。

六、民俗

  七狮村庙会明清至今历代传承。

1、正月十六庙会

  每年正月十六村民都会爬上千佛岩朝山拜佛,爬山游百病,采柏树枝,唱大戏,组织民间传统文艺节目,晚上放天灯(起灯)。

2、农历三月十八至二十三千佛岩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至二十三在千佛岩举办民间文艺节目:唱戏、打扇鼓、跳大神,支大锅舍米汤、舍饭,请和尚做法会等。

3、正月十八放河灯的民俗

  每逢正月十八,村民自已用高梁秸杆制作成船形,里面放上食油点燃,放在甘陶河里顺河漂流而下,十分好看,据说是祭礼河神爷的,从古传承至今。

4、祈雨

  逢大旱年,村民抬上龙王爷神位,用上鼓乐队,吹上唢呐,敲锣打鼓进行踩街,村民用水泼踩街队伍,转街完毕,摆上香案,供上龙王爷的神位,唱大戏,举办民间文艺活动进行祈祷。


13、自然遗产

一、千佛岩风景区

  千佛岩风景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千年古县井陉南部,中国古村落七狮村西侧,雄伟高大的“岩脑山”上,山下甘陶河由南向北而过,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溶洞奇观为一体的独特文物景区。千佛崖石窟,奇山异境,陡岭颠峰,古柏凌崖,铁树掩映,造像端庄,奇洞幽邃。1956年9月首批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井陉县志》记载,斯洞佛像始雕于北魏,历隋唐、宋、元、明、清代都有雕琢。石佛造型各异,千余尊佛像千姿百态,横竖排列,遍壁播布,精美的青石供桌,呈“双龙戏珠”图饰,以其“技法精湛,宝相神奕,规模宏巨,特色独具”而闻名。洞内奇特的钟乳石有的似金钟倒扣,有的似禅师面壁,有的似西天盛会,有的似奇珍玉馐供品,真谓是鬼斧神工,使人暇思万千。

  千佛岩风景区佛山胜景、风景怡人、松柏呈秀、卉木争芳。名胜古迹千古流芳,洞府庙宇古色古香。好一幅佛山胜景的美丽画卷!

二、甘陶河

  甘陶河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少山东麓的沾岭,经昔阳县流入井陉县,经过七狮村到北横口与绵河汇合形成冶河,全长150公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甘陶河养育着、造福着井陉人民。七狮村面临甘陶水,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赖以生存。张河湾水库建成前,一年四季河水不断,水库建成后,半年有水,半年枯水。甘陶河是当地的重要水源,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三、古树

1、铁树

  据专家考证有1500余年的历史,生长在千佛岩古洞右侧石崖处。据民间传说此铁树千年开花,千年结果。树高8米多,树杆直径约60厘米,树冠直径5米左右。属我国稀有植物物种。

2、古柏树(又称崖柏)

  树龄有1000—2000多年历史,生长在千佛岩千佛古洞上方的悬崖峭壁上,共有15棵,有7棵树杆直径达到1米左右。

3、古黄莲树

  据老人口碑相传,七狮村建村时就有这棵树,毕氏先人从七狮沟、葛栏旧址搬迁时选址就选在这棵大树下,至今已有1000多年。

4、500年以上的柿子树、黑枣树、红枣树

  七狮村有千余棵,生长在村庄里、田地里。

四、七狮村自然风光

  万亩山场,山花争艳,天然氧吧,可作山水、花鸟、人物画家写生创作基地。

五、大石桥

  全长200米9孔大石桥,苍龙卧波,巍巍壮观。

六、生态林果园

  千亩红枣、核桃、黑枣园为太行著名干果科研基地。


14、现状

  七狮村现居人口618人,198户,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类型属山区,地质结构为石灰岩丘陵。背靠千佛岩,面临甘陶河,四面环山,地势西北走向,形成“一面街,两洼,两沟,八圪台”。村前千亩良田,万亩山场。左右两山形似护卫将军守卫,拥群山之秀色,靠千佛山之灵气,环甘陶河之波水,谓之天然胜景。

  古村落历经岁月沧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千年古佛洞佛像部分残损,古土窑有多处因房主外出打工,久无人居,加之部分年久失修,有窑顶脱落、墙体裂缝等现象,亟需投入人力物力加快整修保护。

  为了加强对“千佛崖石窟”和七狮村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七狮村村委联合井陉县知名企业国昇集团文化公司,目前已为保护千佛岩千年文物古迹和七狮村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投入人力、物力、经费达1000余万元。计划以中国古村落七狮村为基础,建立太行第一自然民俗博物馆。为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和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做出贡献。


15、村落简介

  七狮村位于井陉县城南21公里,全村在册人口618人,198户,实际居住人口526人,175户。村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主要有毕、王、于、赵、吕、杜、樊、史、胡九大姓氏。

  据史料记载,唐末宋初即有人居,由高、张氏等立庄,元代因避战乱,毕氏迁此。之后,于、王等姓相继迁此,因庄人居于一道形似七个狮子状的沟内,故名七狮沟。后经风侵雨蚀,村落残损。明代,庄民陆续搬迁到甘陶河西岸,临河背坡挖掘土窑洞居住,又称七狮窑,后改成七狮村。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七狮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代有英贤。村内有幸存至今的武仙古寨、葛栏古村落遗址、古宅、古井、石臼、石碾、石磨、古戏台等遗存,有保存完好的建造于北齐时期的“千佛崖石窟”,1956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宋、明、清时的古寺庙、千佛岩寺、睡佛殿、送子娘娘殿、三皇姑殿等,村里有古庙寺10座,如关帝庙、观音老母庙、龙王庙、山神庙、毕氏祠堂。全村现有明、清时期的特色土窑186眼,石券窑80眼,石楼院18座,石头四合院16处。七狮村特色土窑冬暖夏凉,低碳环保。据专家考证,此类保存完整规模之大的土窑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实属罕见。“高岸土窑、石券石窑、石砌楼院、石头庭院”,展示出“生态民居、低碳生活”的精华与亮点,千年铁树、崖柏,百余通古碑无不记录着七狮村的悠久历史。

  千佛岩风景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千年古县井陉南部,中国古村落七狮村西侧雄伟高大的岩脑山上,山下甘陶河由南向北而过,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溶洞奇观为一体的独特文物景区。“千佛崖石窟”,奇山异境,陡岭颠峰,古柏凌崖,铁树掩映,造像端庄,奇洞幽邃。据《井陉县志》记载,斯洞佛像始雕于北魏,历隋唐、宋、元、明、清代都有雕琢。千佛崖石窟利用天然溶洞雕琢而成,洞口向东,明代修建石券门,门额上镶嵌石匾,镌刻楷书“千佛古洞”。石洞呈长袋状,洞中有洞,分上、中、下三洞,中洞深约50米,东部(洞口处)宽3米,中部宽5.5米,西部宽6—8米,洞内各处高度不等,最高处距洞内地面10—15米。在洞的中部北侧向下,有下洞与中洞相连,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高4—5米不等。另在中洞底部北侧与中洞相连有一上洞,呈南北向,长约25米,宽约5—8米,高约20米。石造像主要雕刻于中洞,沿自然壁面分层分排雕有1000余尊石佛,故称“千佛古洞”。石佛像造型各异,千余尊佛像千姿百态,横竖排列,遍壁播布。精美的青石供桌,呈“双龙戏珠”图饰,以其“技法精湛,宝相神奕,规模宏巨,特色独具”而名。洞内奇特的钟乳石有的似金钟倒扣,有的似禅师面壁,有的似西天盛会,有的似奇珍玉馐供品,真谓是鬼斧神工,使人暇思万千。千佛石窟造像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变幻奇特,是研究我国石窟历史造像艺术及佛教渊源发展的实物标本。道教造像在石窟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道教的流行情况,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当时佛道二教相互间的渗透和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千佛岩风景区佛山胜景、风景怡人、松柏呈秀、卉木争芳。名胜古迹千古流芳,洞府庙宇古色古香,好一幅佛山胜景的美丽画卷!

  甘陶河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少山东麓的沾岭,经昔阳县流入井陉县,经过七狮村到北横口与绵河汇合形成冶河,全长150公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甘陶河养育着、造福着井陉人民。甘淘河在井陉县的政治经济地位举足重轻,是井陉境内第二大河流,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母亲河”。七狮村面临甘陶水,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赖以生存。张河湾水库建成前,一年四季河水不断,水库建成后,多半年有水。甘陶河是当地的重要水源,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建设水上乐园,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七狮村文化内涵丰富,晋剧、秧歌、拉花、民间传统庙会等。以其“千佛崖窟,灵岩石佛,铁树崖柏,苍龙卧波,高山古寨,孝廉仁礼,毕氏宗祠,栏台石屋,太行民博,雅居土窑”构成一道靓丽的人文胜景。

  “南阁北阁一里多,拉拉溜溜七狮窑”,形象地说明了七狮村的村庄特征,就这样一个小山村,在明代载入正史《明史》、方志《县志》的人物就有20人。明清两代,县令以上的官宦有16人,民国以来井陉县第一位将军就出自于七狮村。现有县处级以上干部十几名,博士、硕士11名,本科以上学历有50余名。七狮村以历史文化名村、“进士村”、“秀才村”而享名载誉。

  “人杰地灵钟秀域,淳风仁里古雅村”。古村落历经岁月沧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千年古佛洞造像部分残损,古土窑有多处因房主外出打工,久无人居,加之部分年久失修,有窑顶脱落、墙体裂缝等现象,亟需投入人力物力加快整修保护。


16、其他

一、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1、明代廉吏毕贵

  授山东省莒州学正,卒于任,廉洁从政,贫不能归柩,夫妻均受景泰帝赦封葆奖,载入《县志》。

2、明代浙江道监御史毕鸾以“孝义”载入《明史》

  毕贵之长子,少年鸿志,后中正统进士。父卒任上,贫未能归柩,母死后,鸾负父母骨合葬于七狮村毕氏墓地。守孝三年,感天动地,受明代皇帝诏令旌表。《二十五史·明史·孝义传》载,“其事辛尽孝,或万里寻亲,或三年守墓,或闻丧殒命,或负骨还乡者……井陉毕鸾”。《井陉县志料·人物·孝友》载其名。明景泰七年为其于在旧城东关为毕鸾立“绣衣坊”,明崇祯年间为井陉明代历科殿试进士南康庄柴本、康宁,七狮村毕鸾、南正武金,北关于翰、城内霍鹏共六人立“黄甲群英坊”。崇纪乡贤。

3、毕鹏

  毕贵次子,自小学道,异术奇玄,常居山中,每出行有虎随之,挥之乃去,入载《燕山从录》及《井陉县志·方技》篇。

4、毕经列陕西名宦祠

  为毕氏七世。碑在七狮村南山坟。碑高106公分,宽65公分,厚18公分。碑中书:“明遂平县知县毕经之墓”。绩载:《井陉县志料·人物·政绩》篇:“毕经七士村(今名七狮村)人。明嘉靖例贡,为河南遂平县令。嗣官陕西,治行卓异,入陕西名宦祠。此墓在1976年遭盗,掠窃童男童女铜质等文物,还发掘出一块汉白玉墓志铭,惜未作内容留记,又填埋墓中”。

5、毕大昌

  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武金之母。毕鸾之孙女,嫁南征村武邦卫,适邦卫五载而夫死。氏有遗腹,及娩生武金。家贫孤苦,截发自矢,舅殁,脱簪以葬,奉姑极尽孝道,教子成名,武金为明代都察院右佥史。武金上书奏闻。旌表贞节,后屡荷覃恩,明嘉靖四十三年敕封武金之母为“太安人”、隆庆元年二月诰封为“太宜人”、隆庆二年明诰封为“太恭人”,寿七十有二。受三道圣谕皇封,荣立在城“贞节坊”。井陉方志、井陉金石碑刻均有存录。

(二)、近代名人

  毕新

  井陉县兽医站站长,高级兽医师,1985年被国务院授于科技推广“模范干部”;1983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于“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著有《兽医诊疗》一书。

二、历史事件

1、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绵阳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将军带部队在七狮村驻扎,后来转战到测鱼一带。

2、抗日战争时期,七狮村人,八路军地下交通员王二洋,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在日本鬼子的炮楼上。

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路南县政府独立营,在中共地下党员于爱楼的带领下,在七狮村活捉并惩除日伪汉奸杜吉昌,鼓舞了军民的抗日热情,震慑了敌伪反动势力。

三、特有动物

  七狮村山场面积广阔,仅七狮沟就有万亩山林。连年封山育林,树木茂盛,山里有多种国家二级、三级保护动物。如野猪,大的有千余斤,狍子、山羊、花豹、狼(俗称土豹子)、狐狸、猪獾、猫獾、狗獾等等。鸟类有猫头鹰、雕、野鸡、山雀、鹦鹉等百余种。


调查者地址: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

电 话:13930461096  15933118928

邮 箱:280839551@qq.com

标签
目录
版权声明相关链接
邮箱:zjjczkggyx@163.com电话:15512180612版权所有: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 河北省井陉县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网 冀ICP备2024091178号